基地學習心得體會2篇 "深入基地,心得共享"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2W

基地學習是一種注重實踐的學習方法,通過實地參觀和體驗,讓學生更深入瞭解所學的知識。本文將分享一些關於基地學習的心得體會,探討其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基地學習,學生可以拓展視野、增強動手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基地學習心得體會2篇

第1篇

首個升空的身影,是基地司令員孫寶嵩。緊隨其後的,則是__。

這是打仗的序列。他們面前,是艦載機飛行員在夜間嘗試的一條着艦新航線。

“一片漆黑,除了座艙儀表,什麼也看不見。”孫寶嵩告訴記者,海空難辨,極易產生錯覺,對人的心理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尤其是着艦前的那段時間,飛行員在一個很低的高度,以很低的速度操縱飛機,卻看不見航母,也看不見海面,“看不見是最令人恐懼的”。

“最後一段反而簡單了。”孫寶嵩解釋説,“看到航母了,你馬上能虛擬出一個世界,航母在那兒,下面是海,上面是天。只要確保精確的操控,就能將艦載機降落在航母上。”

儘管他描述得雲淡風輕,但不可否認,夜間着艦是國際公認的危險課目。

幾個月後,孫寶嵩、__帶領首批飛行教官順利取得夜間航母起降資質認證,標誌着海軍航空大學具備了晝夜間全時域教學能力,我國艦載機事業向前邁出一大步。

從成功着艦的一落驚海天,到常態起落的海天往復間;從改裝模式到生長模式、從探索上艦到常態上艦……許多未知的風險和挑戰,就像水下的冰山逐漸浮出水面。

“儘管道路漫長,也許要經過幾代人的付出,但我們不能滿足於做趕路者,還要勇敢去做領跑者。”孫寶嵩談了自己的認識——

戰鬥力生成,通常基於前期條件進行,表現為單循環的順時性發展,但也容易陷入“落後-發展-再落後”的被動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基於未來作戰需求設計牽引訓練,由順時性發展轉為共時性發展,在同一時段內幹幾個時段的事,在主動設計、主動求變中實現跨越。

教官羅胡立丹細心地發現,飛行員在執行一些指令時,普遍存在短暫的遲疑。

“指令宂長,不利于飛行員及時作出反應,能不能精簡指令,建立一套更加符合漢語習慣的指揮術語?”羅胡立丹的這一想法,起初並沒有多少人在意。

“漢語博大精深,一個詞甚至有幾十個意思。在未來實戰中,當我們要琢磨某個詞究竟是啥意思的時候,錯失良好的戰機就會成為大概率事件。”羅胡立丹説,其實,我軍為了避免“誤聽”,在實戰中也有很多創造性做法。比如,1、7、0三個容易混聽的數字,不説是“壹、柒、零”,而説是“幺、拐、洞”。作戰講求精準,要從“有話好好説”開始。

“今天要做好今天該做的事,也要努力去做明天該做的事。”在兩個多月時間裏,羅胡立丹帶領團隊連續攻關,一條指令一條指令地修改,一遍又一遍地模擬指揮、一次又一次地徵求意見,最終形成了一套精簡高效的指揮術語體系。

作家博爾赫斯説,我們有兩種看待時間大河的方式:一種是從過去,時間不知不覺地穿過此刻的我們,流向未來;還有一種比較猛烈,它迎面而來,從未來,你眼睜睜看着它穿過我們,消失於過去。

從現實方位到未來擘畫,艦載機飛行教官們有一種獨特的“清醒”。

那年,楊勇受命參與艦上最大起飛重量試飛任務。根據計劃,他需要試飛不同載重的戰機。

當楊勇駕駛中段載重的戰機起飛後,明顯感到戰機迎角比預先設定參考值大。飛行一結束,他判讀參數後發現,已經接近該型機最大安全迎角。

如果繼續增加載重,飛出艦艏後的迎角會更加明顯,勢必危及飛行安全。“性能到此為止了嗎?”

“能不能在戰機飛出艦艏後立刻推杆抑制機頭上揚,從而把迎角控制在安全範圍內?”楊勇將目光放到了平時研究的飛行方法上。

楊勇的想法讓陷入僵局的任務重現曙光,最終成功標定艦上最大起飛重量,為全面掌握戰機操縱性能積累了寶貴經驗。

孫寶嵩將這歸結為艦載機飛行員“對未知的熱愛,對應知的執着”。而這些,恰是“拓荒者”最得心應手的工具。

“去做事,把時間填滿吧!”下一個起飛時刻,他們初心依舊,激情依舊。

基地學習心得體會2篇

第2篇

一個奇冷的冬日,國產殲-15艦載機首次在遼寧艦成功降落,人民海軍航空兵,實現由岸基向艦基的歷史性突破。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海軍航空大學某基地的飛行教官們,紮根渤海之濱,探索奮飛之路,為戰教人,放飛了一批又一批中國艦載機飛行員。

每一次從岸基起飛,一拉桿,教官們就能看到,機場旁邊的烈士陵園裏,蒼松翠柏,新枝漸發。

艦載機,是航母的核心戰鬥力,是人民海軍的新型作戰力量。世界航母發展已有百年,中國艦載機事業剛剛起步。要培養優秀的艦載機飛行員,先要有優秀的飛行教官。

孫寶嵩、王_、楊勇、艾羣、曹先建……一批從全軍遴選出來的優秀飛行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悄然入駐某軍用機場。在這裏,被美譽為“飛鯊”的殲-15戰機映着地平線上的紅日。

孫寶嵩至今還記得那一天,他換上病號服,等待着最後的體檢選拔。剛剛打開病房的電視機,就看到了戴明盟在遼寧艦上成功着艦的消息。

“我覺得,這才是我的終極夢想。”已成為基地司令員的孫寶嵩説,他曾有過很多夢想,第一個夢想是當刑警,考上炮兵學院後想當一名炮兵指揮員,成為飛行員後還想當試飛員,去飛最好最新的國產戰鬥機。

直到選拔艦載機飛行員,孫寶嵩發現,他的夢想到了昇華的時刻。當孫寶嵩決定要做一名刀尖舞者時,師長對他説了一句話:“去吧,要是年輕20歲,我也要去試試。”

做一名刀尖舞者,而且是領舞“飛鯊”,幾乎是所有飛行教官挑戰自我的理由。來基地前,王_和楊勇已經有上千小時的三代戰鬥機飛行經驗,孫寶嵩還是空軍首屆“金頭盔”獲得者。改飛艦載機,意味着一切從零開始。

與戰鬥機飛行不同,艦載機飛行難在起降,最難在降。航母上,可供飛行員選擇的有效着艦區長度只有約36米,而國產殲-15艦載機的機身長度就有20多米。業內有句行話:再優秀的飛行員,也不可能在沒有着艦指揮官的幫助下,成功降落。

王_回憶那一年多的脱胎換骨,是一種重生。這位來自“海空雄鷹團”的優秀飛行員,來到基地後也要從飛模擬機入手,用新的肌肉記憶替代原先的訓練成果。

“飯量在增加,體重卻在減輕。”王_説,休息時間除了鍛鍊身體,就是飛模擬機。

若沒有信念領航,很難浴火重生。楊勇還記得中國第一位着艦成功的飛行員戴明盟給大家立下的規定:我們的艦載機飛行員,一定要自己飛上航母!

在這條軍規下,楊勇和戰友們都沒有事先走上航母熟悉跑道,而是夜以繼日在陸上苦練精飛。楊勇先後完成了晝間、夜間的着艦資質認證,成為同時具有晝夜資質的艦載機教官。

自己先行先試,試出經驗再帶教學員。中國艦載機飛行教官羣體憑藉赤膽忠誠,逐步構建起從岸基到艦基、從理論到實踐的人才培養體系。

當艦載機尾鈎順利掛住了遼寧艦的第二根攔阻索後,楊勇第一次去了航母上的餐廳,吃上了加入“尾鈎俱樂部”後的第一頓航母午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