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養殖對動物疾病防治技術研究論文6篇 "優化畜牧養殖動物健康:防治技術探究"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7W

本篇論文探究了畜牧養殖對動物疾病防治技術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有效預防和治療動物疾病的策略和措施。通過深入的實地調研和案例分析,為畜牧業提供了可行的科學方法和技術路線,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畜牧養殖對動物疾病防治技術研究論文6篇

第1篇

摘要: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對肉、奶、蛋製品的需求量逐漸增加,促進了我國畜牧業的發展。但是隨着畜牧業的快速增長,規模化畜牧養殖業的產生,將對青飼料需求加大,其排泄物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大,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闡述了貴州規模化畜牧養殖破壞生態環境的原因,提出了防治生態環境污染的具體措施。

貴州的山地較多,丘陵和山地佔全省總面積的92.5%,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貴州的生態環境受損嚴重。其中,畜牧養殖規模發展的方式產生了較多污水、糞便,損害了生態循環,使得當地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影響[1]。現對規模化畜牧養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及防治進行探討,為貴州畜牧養殖的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以往通常使用糞尿等有機肥料進行農業生產,且畜牧養殖產生的糞尿均能用於農業生產。但是,糞尿等有機肥料的應用需要花費較大的人力和物力,增加了農業生產的成本[2]。目前,農業生產中普遍使用化學肥料,這種肥料價格便宜,操作方便,獲得了廣大農業生產者的認可。因此,畜牧養殖產生的糞尿無法得到合理應用而積壓,部分牧場甚至直接將糞尿倒入水中或山林中,直接污染了自然資源。

以往畜牧養殖生產者並不集中,比較分散,且貴州大部分的畜牧養殖的規模並不大,各個畜牧養殖經營地產生的糞尿量並不多,且能夠及時將這些糞尿清理乾淨。而隨着社會技術水平的提高,畜牧業逐漸向規模化的方向發展,使得經營地的糞尿量大幅增長。但是,多數畜牧養殖場並沒有專業的糞尿處理設施,使得養殖場傾倒糞尿地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

較低的規模化畜牧養殖管理水平直接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在規模化畜牧養殖場中,牲畜每天產生的糞尿量較大,且仍處於不斷增長的狀態,如果牧場管理人員沒有有效管理和處理這些糞尿,大量的病菌就會在糞尿中大量增殖,極大地增大了病毒、病菌傳染的風險。牲畜的混合性感染、非典型性感染可能不斷增多,病原變異型的種類增多,使得疾病的治療愈加困難。畜牧養殖的不當管理增大了病原體變異的頻率,是威脅畜牧養殖業和人們的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部分養殖場的衞生防疫措施比較落後,交叉流動的.頻率較大,增大了病原菌傳染的可能性。病菌傳染會使大量的牲畜發病,最終影響牲畜的健康。除此之外,牧場管理人員沒有有效管理生病、病死的牲畜,則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傳染病和環境污染。

農業管理部門應加強畜牧養殖的管理。農業管理部門應根據各個地區的人口居住情況和環境自然,合理控制養殖的規模,儘量減少畜牧養殖的密度,防止人與牲畜過於接觸過於密切。農業管理部門應加強對畜牧養殖場規模的控制,並根據貴州的地理環境和自然分佈情況,科學規劃畜牧養殖場的建設。畜牧養殖場的選址應儘量避開人羣較多的位置,如村莊、農貿市場等。

規模化畜牧養殖場嚴重破壞了貴州的生態環境,主要原因是多數牧場經營者的環境保護意識較薄弱,一味地重視生產產量,沒有重視牧場糞尿的處理糞尿管理不當的危害性。而環境保護工作的良好開展需要牧場經營者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讓牧場經營者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從而使牧場經營者加強對牧場糞水等廢物的管理,並嚴格按照安全質量管理規範進行生產。在開展環境保護的活動中,可由醫學專家向牧場經營者以及當地其他居民講解病菌傳播的過程和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從而讓牧場經營者和其他居民重視廢物的合理處理工作,減少疾病的發生,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農業管理部門應指導畜牧養殖場做好衞生防疫工作,加強對牧場糞尿等廢物的管理,防止病菌等有害物質的生長。牧場經營者應加強對牧場糞尿的堆放、運輸、處理等環節的管理,從而全面提高牧場的管理水平。牧場經營者應加強對牲畜舍內相關設施的檢查,如水管等,防止牲畜舍潮濕而促使病菌滋生。牧場經營者應及時使用發酵無害化的方式處理糞尿,從而抑制病原菌的滋生。

規模化畜牧養殖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較嚴重的重要原因是環境監督部門沒有嚴格監督和管理當地的環境。對此,環境監督部門應加強對環境的檢查,調查影響生態環境的因素,深入研究生態環境惡化的相關原因,科學掌握畜牧養殖業污染環境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環境監督部門應加強對污染區域的治理,及時修復當地的生態環境,並通過設置保護措施來加強對環境的保護。

相關主管部門處理規模化畜牧養殖污染環境的方法主要根據“防治結合,重點預防”的原則進行,如加強環保飼料的應用,開發防臭劑、糞便能源化技術等。相關主管部門應加強牲畜飼料中氮、磷的利用,減少糞尿的氮、磷污染。相關主管部門應加強防臭劑的開發和應用,在牲畜廢料中添加除臭劑,減少氣味污染。除此之外,相關主管部門可加強糞尿能源化、肥料化技術的開發,使用厭氧發酵、高温堆肥等技術處理廢物,從而提高廢物的利用率。

規模化畜牧養殖業模式是未來的主要養殖模式,但是該模式會對環境帶來較嚴重的污染。對此,相關主管部門應加強對畜牧養殖業的管理,強化牧場經營者的環保意識,重點研究防治環境污染的技術,從而達到改善自然環境的目的。

[1]房連波,許波,胡容婕.規模化畜牧養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及防治[j].當代畜牧,,15(11):3-4.

[2]於雲東,楊顯東.規模化畜牧養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及防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12(8):13-14.

畜牧養殖對動物疾病防治技術研究論文6篇

第2篇

摘要:隨着社會改革的進程不斷深入,我國的畜牧業經濟也不斷的進步和發展,因此畜牧業的養殖規模隨之不斷的擴大,但其中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尤其是各種類型的動物疾病陸續的湧現出來。如何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畜牧業中出現的動物疾病問題,是當前疾病預防工作所面臨的重要課題。通過立足於我國畜牧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指明畜牧業中動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探討畜牧業養殖的動物疾病類型,分析如今畜牧業養殖中出現動物疾病的原因,並提出了相應的疾病控制、預防的措施。

由於我國的畜牧業養殖有着非常深遠的歷史過程,同時其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產業,其發展的情況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進程。但隨着我國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畜牧業養殖的規模也在隨之不斷的'擴大,而其中出現最為重要的問題就是動物疾病的問題,並且這些問題的出現會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及發展。另一方面,根據動物生活習性和羣居的特點,會容易促使在短時間內出現動物疾病,從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疾病傳染,威脅到人們生命安全。為了切實保證我國畜牧業養殖的順利發展,應當對相關動物疾病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真正去避免該疾病的出現,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由於畜牧業養殖產業是我國農業經濟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其在整個經濟發展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開展畜牧業養殖工作邊顯得更加突出和重要。為了促進我國畜牧業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對其中出現的動物疾病進行有效的控制。當前,在我國畜牧業養殖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動物疾病類型:一是普通型動物疾病;二是具有傳染性的動物疾病;三是有寄生功能的動物疾病,而這3種動物疾病的出現會嚴重製約我國畜牧業養殖的發展和進步,影響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產品的質量,並最終會阻礙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長遠發展[1]。

第3篇

本試驗在北京市房山區選取3個應用發酵薄牀進行生豬養殖的中小豬場,豬場發酵薄牀尺寸長3.5m,寬1.8m,深度0.4m[2],共計20個圈舍。

1.2.1墊料試驗用的墊料為乾燥、未發黴的玉米秸稈,稻殼和果樹枝粉碎的鋸末。

1.2.2墊料配比秸稈、稻殼、鋸末按40%、36%、24%進行配比。

1.2.4試驗動物選取28日齡健康保育豬(外三元商品豬)作為試驗動物,70日齡保育結束,仔豬28日齡斷奶,斷奶平均體重8.0~8.1kg。

1.3試驗設計生產試驗分試驗組和對照組,每個豬場獨立開展生產對照試驗,試驗組共計15個圈舍,306頭仔豬,在發酵薄牀進行養殖,對照組5個圈舍,共計99頭仔豬,加熱爐供暖養殖。全部豬隻免疫消毒等程序由房山區長溝畜牧田間學校工作站統一完成,自由飲水。

養殖期間試驗組及對照組保育豬腹瀉頭數、死亡頭數、斷奶體重、保育期末體重。

試驗數據採用sas進行統計,以p<0.05表示顯著性差異。

發酵薄牀養殖技術對保育豬腹瀉發生率的影響見表1。由統計分析數據可以看出,發酵薄牀對降低仔豬保育期間腹瀉發生率具有顯著效果(p<0.05)。對照組仔豬在保育期間腹瀉發生率達到43.43%,而試驗組仔豬腹瀉發生率降低到3.26%。保育豬死亡率則由11.11%下降到2.00%,差異顯著。此結果與仔豬對温度較為敏感有關,由於機體機能還未能發育完全,特別是從出生到保育期的仔豬對環境温度的變化尤為敏感,腹瀉病更是常見,而發酵薄牀的正常運行則能為保育豬躺卧時提供舒適的腹感温度,避免因小豬直接躺卧在水泥地面上腹部着涼而發生感冒性腹瀉,提高仔豬的成活率。

發酵薄牀對保育豬增重影響如表1所示。結果顯示發酵薄牀顯著提高保育豬在保育期間日增重(297g/dvs213g/d),效果顯著(p<0.05)。這可能與發酵薄牀改善豬隻健康狀況有關,保育豬保育期間腹瀉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因此,仔豬體況較為良好,生長迅速,而對照組仔豬腹瀉發病率較高影響了正常的生長節奏。

試驗結果表明,發酵薄牀在降低保育豬腹瀉率和提高日增重方面效果顯著,建議中小户養殖者積極開展降低保育豬降低腹瀉、提高增重的發酵薄牀技術應用,以提高生豬養殖收益。

第4篇

進出豬場(舍)更換專用制服,門口經消毒間嚴格執行足底、衣物消毒(紫外線、霧噴),每次10~20min;防疫制服每週清洗、消毒1次備用;外出歸來要講究個人衞生,洗澡、更衣、規範化衣物消毒,方可開展常規工作;禁止個人攜帶生活區物件進入豬舍,罹患感冒、呼吸道疾病時應請假療養,禁止參與豬羣飼管工作;禁止外出串場(其它畜禽養殖場)及在本場留宿外來人員。

謝絕外來人員參觀、採訪豬場,儘量減少本場管理人員外出次數;本場車輛入場必須經門衞處嚴格檢查,場外實施到位的清洗、霧噴消毒(車輪、車體)之後方可入場,非特殊情況,禁止其它無關車輛、人員入場,必須進場時按規定執行場外檢查及消毒防護措施;布控防護網,嚴防犬、貓、野禽等擅闖入場。1.3儲備充足防疫物資進入冬季,高危害病毒性疾病高發,因此,規模豬場必須要設立專業的獸醫衞生室1間,由專業技術人員(資質獸醫)主管,應提前預備好足量的疫苗、消毒劑、常見病防治藥物等,以備不時之需。獸醫要指導、開展好本場豬羣日常動態疫情監測,一旦發現異常,立即採取“隔離、治療、專舍飼養、整羣藥物防治”等防控措施。

為補充冬季豬羣抗冷應激體耗,應適當提高日糧能量水平,此時豬對能量及飼料量較平時稍增。其中,妊娠母豬宜每天增加1kg左右,生長(繁殖)旺盛期的仔豬、育肥豬、泌乳母豬等勿須限制給料量,可令其自由採食;應在原基礎配方上增加能量飼料(玉米、小麥、糙米等)10~15%,必要時再添加適量動植物脂肪飼料,以提高飼糧濃度,全面滿足豬羣當前生理需要。

一是加強飼養管理,構建豬羣適宜生活環境,落實好豬舍糞污、被污染墊料清理工作。二是喂料不隨意,防止投料時飼料散落及被污染,投料量要把握好“度”,生長(繁殖)旺盛期的豬羣可自由採食、不限料,但要以槽內不剩料為宜,種豬(公豬、空懷母豬)過肥對繁殖不利,投喂量以8~9成飽、維持8~9成膘情為宜。三是每天重視觀察豬羣動態,包括其採食情況,精神狀態,糞便形態等,及時發現異常個體,採取有效防治措施,防治疫情進一步擴散蔓延。四是豬舍清潔儘量減少冷水沖洗次數,尤其是孕產母豬舍、哺乳(保育)仔豬舍,可以預防發生冷應激綜合症。比如,地面冰冷、使仔豬腹部受涼是誘發仔豬冬季腹瀉的重要原因,必須妥善做好對易感羣的保護。

生豬規模養殖主要分佈在廣大農業區,其中以適度規模(100~199頭)生豬養殖較為普遍,這種現狀總體表現為養殖水平(科技化程度)相對較低,資金投入較小,產業化、標準化程度不高,其抗市場風險(含疫病風險)能力也較差。因此,善於把握南方地區冬末對豬肉食品進入一個消費高峯期的有利時機,抓緊對育肥豬羣實施短期優飼、快速育肥及出欄,在飼養週期達4~5個月、體重達80~150kg,均可果斷的一次性出欄。因為,堅持“全進全出”管理模式,這樣除了降低養殖風險外,還對開展本場動物疫病長效防控極為有利。“全出”後徹底清理場內污染物(糞污、墊料、用具等)並實施無害化處置,再實施消毒滅原,提高了消毒實效,加之堅持足夠的休養期(2個月以上),本場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大量被抑殺,投入下一批次生豬生產時,歷史病發病風險大大降低。

第5篇

摘 要:對於環境保護這一工作來説,國家在水利、衞生等領域不斷增加資金的投入,從而建立起了水利和衞生的環境檢測體系。在畜牧養殖業上,國家對於個別養殖基地實行了產品安全計劃和無公害的基地建設。

對於環境保護這一工作來説,國家在水利、衞生等領域不斷增加資金的投入,從而建立起了水利和衞生的環境檢測體系。在畜牧養殖業上,國家對於個別養殖基地實行了產品安全計劃和無公害的基地建設。但是,對於其他更多的養殖基地來説,由於體制機制、實際情況的限制,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完善甚至是缺失,導致產品安全監測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在環境監測管理體系中,目前,有農業環保科研所、農墾環境監測中心、環境監測站及漁業監測中心等機構,在環境的保護工作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在畜牧養殖方面,缺少相關的專門性機構進行整體上的監測管理。部分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自行建立起畜禽的無害化處理中心,開展獸藥、飼料、產品的監督工作;對於更多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環境保護的檢測、研究、管理工作是比較滯後的。

畜牧養殖中,畜禽糞便中有機物的含量十分高,經過發酵就會產生多種有害氣體,甚至具有一定的毒性,常見的例如:甲烷、硫化氫、氨氣、糞臭素、二氧化碳等。這些糞便的危害具體表現為以下3個方面:①糞便直接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②糞便會有助於蚊子、蒼蠅等害蟲的生長,從而大量傳播疾病;③糞便自身存在的有害物質,能夠通過食物鏈的方式間接危害人畜的健康。

為預防傳染病,通常會使用藥物對畜禽進行寄生蟲病的治理。這些藥物只有少部分會留在畜禽體內,其餘大部分會流失在體外。存在於體外的藥物,會有一部分由於沒有分解而具有危害性,它們進入水源、土壤、甚至畜禽體內,形成反覆污染,不僅直接影響到畜禽的健康,也會間接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危害。

①在畜禽食用的飼料中,含有植酸磷物質,它們並不能被畜禽所吸收,因此會被排出體外,從而造成了磷污染。

②飼料中的氨基酸經過畜禽降解後排出體外,會造成氮污染。

③為了促進畜禽的生長,飼料中往往加入了骨粉、血漿粉、動物下腳料等,隨畜禽排出體外,會造成環境污染,同時,對人體有危害。

④飼料中的抗生素、激素直接影響到肉類和奶類的安全,從而危害人體。

相關領導和部門應該立足於畜牧養殖業的穩定和發展,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為了保障人們的健康、保護環境,應該減少養殖過程中的污染,生產無公害的產品。在日常工作中,政府的主要職責在於組織,相關部門的主要職責在於協調,工商部門的主要職責在於市場管理,質監部門的主要職責在於監督。只有這樣,才能夠各司其職,全面落實監管措施。

一方面,在原有的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獸藥、飼料、產品的監督工作。另一方面,要增加資金的投入,建立環境保護的監測管理機構,對必須使用的儀器設備進行購買,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對養殖場、飼料廠、產品加工、市場進行動態監管。

畜牧養殖業發展的過程中,除了經濟利益,還要關注環境效益。這就要求在建設畜牧業的時候,走生態畜牧業的道路,利用科技進步的產物,同時提高人員素質。例如:

①在動物疾病診斷上,可以採用聚合酶反應技術或基因工程。

②在畜禽的種羣選育上,可以應用轉基因技術或逐代選育的方法。

③在飼料的營養價值方面,可以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或者菌體的繁殖。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畜牧養殖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要採取措施對污染進行預防和處理。一方面,要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加大資金的投入,使基礎建設能夠達到環保要求。另一方面,養殖中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綜合防治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畜牧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6篇

目前,常用的豬飼養方式有直線催、平面喂和多次投,其中,直線催即從仔豬斷奶入欄到育肥出欄,都實行精料催肥、圈養、不放牧及不運動。平面喂即站在節省開支、節省飼料的角度,根據豬的實際情況來投放飼料。如豬的數量多,且豬舍面積夠大,可選擇一塊固定的地方作為採食場,將飼料撒到地面上,供豬自由採食。多次投即仔豬斷奶入欄後,定時定量飼餵,每日每頭飼餵混合精料0.6~0.8kg,每隔10d增加0.1kg。2~4個月的幼豬則採取少喂勤添的方式飼養,每日喂4次,5~6個月的豬則日喂3次。以上3種飼養方式都有着各自的優點和缺點,養殖户應根據豬的實際情況將3種飼養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準確地把握好最佳的飼養方式,以最大程度節省成本、提高飼料利用率和經濟效益。

豬疫病的防治和驅蟲作為豬養殖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兩個重要環節,做好豬養殖場疫病的診斷、防治及驅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在實際的養殖生產中,可定期清掃豬圈、豬活動場所及其他可能存在病毒和細菌的地方,保持豬圈乾淨、乾燥、通風良好,豬的糞便要及時清理,墊草要及時更換,並定期進行噴藥殺蟲。同時,可實行自繁自育制度,以確保外來疫情進入豬羣。並重視豬品種的改良工作,以從根源上提高豬的生產品質。如在養殖過程中需要引進仔豬,必須經過嚴格檢查,確認無疾病後方可購入並羣。

藥物防治豬病是養豬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豬在養殖過程中,病原種類多,且不可能每種病都要接種疫苗,這是導致豬在免疫空白期易受到多種病原侵害而發病的重要原因。鑑於不同細菌對不同類型藥物有着不同的敏感度,因此,在給豬用藥時要注意合理搭配。將2種或2種以上的藥物進行合理科學配伍,能有效改善藥劑的性能,充分發揮藥物間的協同作用,將藥物抑菌和殺菌效果最大化。如在沒有了解藥物功效的前提下盲目配伍,不僅會增強藥物的毒副作用,引起不良反應,嚴重時還可導致豬隻死亡。因此,應在充分了解豬的'病情和藥物功效的前提下,對症下藥,才能使豬得到有效的治療。

總而言之,如何進行豬的科學健康養殖已成為豬養殖户重點關注的問題。在進行豬養殖時,除了要選好品種、合理配料、選好飼養方式、防疫和驅蟲、合理用藥外,還應從小的細節抓起。通過努力提高豬的養殖技術水準和疫病的防治手段,掌握豬養殖中各個環節的要點,強化措施,並不斷積累豬養殖和疫病防治的經驗,以真正實現豬的科學、健康養殖,從而促進豬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