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8篇 文化遺產的珍真體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4W

本文以“關於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為主題,旨在探討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以及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體驗,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的根源,引導人們尊重傳統、傳承傳統,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寄託。

關於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8篇 文化遺產的珍真體悟

第1篇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在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裏,人們已經淡忘了中國五千年總結下來的文化,個人的金錢慾望和享受的生活狀態佔據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傳統的優良的東西,漸漸被大家覺得稀奇了。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為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説抱怨的話,多説寬容的話;少説諷刺的話,多説真誠的話;少説命令的話,多説尊重的話;少説批評的話多説鼓勵的話。家裏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兒行千里,母擔憂,記得懷揣着入學通知書的離家時候,母親很早在起牀為我煮餃子,之後母親流着淚和父親把我送到車站,一直到現在每次離家的時候父母還以一樣的為送行,每次打電話的時候都要囑咐一句,在外邊要照顧好自己,什麼事情多想一想,我叩首,再道一聲:“感恩的父母!”

在我們的人生中,處處都充滿了抉擇,從擇食、擇言、擇業、擇偶、擇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們要有判斷力,要有智慧,而這些都歸於我們是否學明白了,不能因為我們自己退卻的心,消極的心,壞習氣而打敗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會有大得。通過學習,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我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價值的內容,用來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實現它的現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心得《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結束了。楊老師的《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結束了。在這學期的日子裏,楊老師和我們一起走過了這段中國傳統文化的日子,讓我們有點依依不捨,不願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説再見。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在楊老師的講解下,講的非常生動有趣。特別是楊老師的淵博知識、誨人不倦的態度,非凡的談吐,征服了我們。向我們傳授了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習得了傳統文化的精要。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從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思想文化四個方面,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全面介紹,詳細的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哲學、宗教、科技、文學、藝術、史學、民間習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這和我所認識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同,以前只是認為精神方面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但是我現在知道了中國傳統文化不止表現在這方面,還包括更多的東西:科技、文化典籍、宗教、教育、藝術、文學等等眾多的東西。比如人的衣食住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即飲食文化、衣飾文化、建築文化、交通文化。這些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總之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傳統文化以其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兼收幷蓄,融會貫通的成就和特點,使《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設置更加有必要。它使我們更加深層次的認識瞭解了中國傳統文化,更加的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它有助於我們青年大學生認識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我們國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具於以上《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基本內容和總要意義,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課程設置,應該讓更多的院校專業設置,讓更多的大學生認識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我們的文化素質。特別是在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水平發展的情況下,在西方思想的泛濫下,我們每一個國人都應該熟知中國傳統文化。因為它是中國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東西,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具有重要的價值取向的作用。只有熱愛中國文化,才能是國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國家立於民族之林,才能在現代中生存。

特別是在近年來,興起的中國熱,就足以説明這個問題。當西方的發展進行到死衚衕的時候,他們開始向這個東方,東方的中國尋求解決的道路。原因就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特別是他的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知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義思想;“治世不一道,變過不必法古”的變革精神;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和人道主義精神;有奮發圖強的鍥而不捨精神;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操《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總之向我們傳授了太多的中國最重要的東西,值得我們回味與思考。

因此,我們要主動、積極地閲讀文化典籍,欣賞文學作品,考察文物古蹟,真正瞭解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將文化精華化為我們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體存在的一部分。還應該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判斷、文化心理中自覺以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自己,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寬厚仁愛、有創新意識的中國人。

關於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8篇 文化遺產的珍真體悟 第2張

第2篇

現代人如果不上網,好象顯得有點落伍了。但現代的網絡時代好象也顯得有點落伍了,這種想法好象很矛盾。其實,這就是《易經》的道理,任何事物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害的一面,關鍵是如何面對?最近的二年,我將業餘時間都放在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上,從中醫養生,易經的研究,佛法的學習和體驗等,這二年的變化不但影響了我的工作,還影響了我的健康和家人。當然,這些影響是積極的。而且,二年的學習可以説徹底改變了我的心態,使自己的人生有了主見,智慧的源泉從此打開了。

回想過去的四十年,我感覺自己象一顆野草,被風吹到哪裏就在哪裏生長。我們小時候正是xx快結束的年代,看到過父輩兄弟相殘,忍受過飢餓,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小時候的磨礪,我哪來這種“野草”的生命力?

我現在對自己的兒子説,“我的命運不如你好,但反過來説我有幸運有這麼豐富的'人生,你可能沒有機會經受這種磨礪了”,兒子還太小,雖經常聽我談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哲理,似懂非懂。説到天資,我的二位姐姐是極力誇張我的,説我小時候就很聰明,我自己卻感覺不到。雖説從國小到大學,我是那種不太想讀書但又很順利的人,但面對出生在農村的命運,我又不得不要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可是,大學畢業後,我卻分配在縣城的一個小單位,對於那時我認為“懂事”的我來説,感覺根本沒有人生的機會。無意中我看到一本《深圳青年》,我和同學借了400元錢闖蕩深圳,也許我出生農村的淳樸和責任感,加上我自己天生的領悟力,我在深圳雖沒有發財,但總算有了自己的家,也算是真正的深圳人了。深圳的創新精神激勵着我不滿足於現狀,加上在日本公司的那種壓抑感覺,雖説日本老總很重視我,但還是無法使我對公司產生歸屬感,放棄了很好的條件去和同學一起創業,結果命運給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將我從天上打到了地下,那種感覺正如南懷瑾老師所説的“要想人不死,除非死一人”,我確實感覺到“死過一回了”,當然那只是精神上的感覺,生活上並沒有那麼可怕。

也許正如一位法師所説,我這個人和佛有緣,佛為了使我接受佛法,在我命運最痛苦的時候讓我接觸到了佛法。人生的道理正是如此,沒有經歷磨難,哪能懂得人生真正的道理呢?正如中國一樣,沒有近代百年的災難,可能還不知道中國龍要沉睡到什麼年代?

中國有句話叫“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當你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養,你就能吸引有道德修養的人,也可以通過有道德修養的行為,改變周圍的有良知潛力的人。一個社會的改變,是通過一少部分人羣的改變再到一個大人羣的改變,最後到整個社會的改變。我們佛法修行的人在一起談論道德時,感覺到很快樂,那些有錢的人在談論物質享受時可能會很快樂,但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到底誰最快樂呢?

第3篇

通過我院開課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離我們很遠,通過學習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民族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怎能不瞭解自己的文化呢?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但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文化。因為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韓、哈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我們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歷史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但是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隨着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

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

有段時間,我學習了關於《孝經》的知識,父母在最初的時候給予了我們生命,然後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教我們用勺子和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穿衣服、綁鞋帶、扣扣子,教我們洗臉,等教我們學會了所有東西時候,我們首先回報給他們的是頑皮和頂嘴,我們忘記了父母將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裏那些日子,我們忘記了父母是怎樣把畢生的心血一點一點的傳輸給我們。所以我很慶幸能在這個時候學習到傳統文化讓我學會了感恩。

我們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得到

大家的肯定和認可,才會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貢獻,才能是個有精神有信仰的有靈魂的人……

第4篇

通過這幾天在學校崇德樓聽老師們講課,我深深地體會到做人的道理。老師們講了一個又一個富有意義的故事,給我的啟發很大。

在我4歲那年,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得了重感冒,不停地咳嗽,爸爸媽媽擔心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匆匆忙忙地帶我去醫院。一路上,街道靜悄悄的,人們都沉浸在睡夢中,爸爸媽媽不管自己有多困,只是在擔心我。到了醫院,爸爸媽媽已經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醫生檢查之後説:“發高燒了,40度,必須打一針,然後吃藥,多注意喝水和休息,過幾天就好了。”聽了醫生的話,爸爸媽媽才鬆了一口氣,心中那塊沉甸甸的大石頭終於落下了。我們按醫生開的方子去藥店抓藥。回到家裏,媽媽照顧我,爸爸去熬藥。他們已經忙得汗流浹背卻不辭辛苦,看着爸爸媽媽一副憔悴的樣子,我非常心痛,也非常感動,因為我有這麼關心我、愛我的.爸爸媽媽。

要學會感恩父母,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美麗的世界,含辛茹苦地撫養我們長大,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是他們告訴我們要勇敢地去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當我們在學習上遇到難題時,是他們耐心地交道我們,給我們分析。他們不求一絲回報,從無怨言,默默奉獻。難道我們不應該孝敬父母嗎?難道我們不該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嗎?

我們不但要感恩父母,還要感恩老師,老師為了我們,無私奉獻,每當進入深夜時,我們已經走進了甜美的夢鄉,可是老師卻在窗前為我們批改作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千古絕唱的詩句用來讚美老師是最適合不過了。

我們要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好好落實,做一個有崇高道德、禮貌仁愛的人,將來為社會共享我們的一份小力量,把中華傳統文化與美德傳承下去。

第5篇

中國傳統文化燦若星空,擁有無窮的文化底藴,中國傳統文化美如山河,擁有高尚的精神品質。悠悠漫漫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風骨猶存,源遠流長,獨樹一幟,而又熠熠生輝,深深念念中華悠久歷史古蹟,風韻猶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培養我們的文化氣質,還可以開闊我們的人生境界,啟悟生命的智慧。學習誦讀名家經典,領悟傳統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是仁愛精神的象徵,“色思温,貌思恭,居處恭,執事敬”那是禮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那是和的終極追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那是內聖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觸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瞭解道家,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古聖先賢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見性,睿智篤行。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洞察體悟人生,開闊心胸。也許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但是人心卻在逐漸的泯滅,高貴的道德修養又有幾人能擁有。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藴時,我們離佛家所説的無悲無喜、無慾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體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應學習感悟與行動。人的處世之法其實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世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至今,風雨無阻,彩虹依舊。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不去做到它!仁義禮智信,温良恭儉讓,如今的你應該倍加珍惜與運用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學習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學習。那麼,我們的學習也許會是一件和諧愜意的事,至於學,而樂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曉了,學習了,懂得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心領神會方可。

第6篇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它根植於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鍊,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後,鳳凰涅盤、浴火重生。洋文化氾濫、道德標準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着較勁找茬的心態,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眼球像掃描儀一樣機械地掃看着,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當接觸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倡導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思想時,心頭更是為之一振,直歎自己才疏學淺,只瞭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聖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着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慾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矇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侷限於自己的世界裏。梁漱溟先生認為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一個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解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人內心的貪嗔痴,使我們的境界充其量也就僅僅侷限於第一個問題而無法達到更高。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拋卻世俗的慾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藥。但再好的良藥也得有人願意接受,願意把自己的生命託付於它,才能發揮功效。外國人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藥全盤否定和摒棄的衝動,豈不痛哉?

一人獨自走在街上,發現戴手串的人越來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這的手串真能夠安撫我們那份不安、焦慮、懷疑、悲觀嗎?我想只要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社會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我們還需要藉助外來的東西增強自己的內心嗎?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藴時,我們離佛家所説的無悲無喜、無慾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我很期待。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這晚輩後生尚不具備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評論。但我始終相信人的處世之法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無數仁人義士以生命和實踐換來的寶貴財富,能夠承受的住這幾百年科學發展的考驗,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如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傳統文化匡時濟世。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於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第7篇

我們的信息來源太廣泛了,大多數人不會輕易相信朋友圈的一條微信,但是我卻選擇了簡單的相信,一個陌生朋友在朋友羣裏轉發了一條現代化家庭文化建設公益課廣告,我把這條信息轉發給了幾個朋友和好友羣,希望更多的人能前去聆聽。

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無意中朋友圈的一條微信讓我自覺報名,參加了10月14日在桃花莊園舉辦的一場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免費盛宴,課後內心充滿的唯有感恩和感動。對於熱愛學習的我來説,這堂課對我來説是千金不換的課程。雖然是免費的課程和免費的素食午餐,但對我來説是十分珍貴的一堂課程,它能改變我很多對事物的看法,更能讓我坦然地面對一切。

主講授課老師羽珊,是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現代家庭文化教育基金髮起人,本次課程的目標是:連接愛的源泉,連根養根;學會恰當給予愛;如何找回真愛;父母關係和解;婚姻兩性和解;親子關係改善;身心健康調整;轉化不良性格;創造事業與喚醒使命;學會情商管理,福慧增長。

原計劃報名150人左右,可是入場人員達200多人,致使後面不得不添加許多凳子。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和十歲左右的少年;有外地的朋友,本地的朋友;有媳婦帶公婆來聽課的,還有女兒帶父母來聽課的,更有父母帶着兒女來聽課的。上午八點五十分,我們全體起立奏起國歌,之後三行朝拜聖人孔子,在主持人三柔老師的引導下齊行90度鞠躬禮,課程在主持人的活躍氣氛中開始。三柔是她的藝名,這是一個八零後的女孩,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四年來,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女兒聽話,事業如日中天,她講述了自己學習前後的驚人變化,由一個人人對她有距離感且和公婆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女人蜕變成柔情似水的好媳婦,且為人見人愛、心靈與外表俱美的女子。因此她愛上了中國傳統文化,因從中受益頗豐,從此下決心儘自己所能傳播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之後,由當天的主講老師羽珊女士閃亮登場,這是一位大家期待已久的人物,宣傳中她是一位神祕的人物,我們大家都想一睹她的風采。她的登場引來了全場聽眾經久不息的掌聲,她很親和,卻想象不出她之前是從事銷售工作的,且當年因大學聯考落第,但因銷售成名,曾狂妄揚言要成為中國女首富,後來雖然未成為女首富,但在21週歲時卻也賺得了幾百萬元的財富,的確也是個傳奇式的女強人。後來她所在的公司經歷了斷崖式的下行,她所從事的銷售業績也每況愈下,但她的狂妄和目中無人卻有增無減。她歧視經濟條件不如自己的人,同樣歧視自己的先生,連一個在她心目中差她很遠的一個朋友好意免費送她的光盤也隨手丟棄,直至有一天她去聆聽一堂價值不菲的課程時,金牌老師推薦的光盤與之前朋友送她的光盤同名且售價不低時,她才恍然大悟,這才意識到自己是如此的傲慢和目中無人,原來自己做錯了。後來因機緣巧合接觸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之後,她開始懺悔,然而奇蹟卻發生了,她開始宣揚傳統文化後,一切都來得那麼讓她始料不及,下屬15個分公司雖然她沒有時間去打理,卻日進斗金,做得順風順水,家庭關係變得和睦了,她自稱是諸葛亮,尊稱她的先生是司馬懿,這些全都得益於她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學習了老祖宗的智慧,機緣巧合她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本書寫美國修藍博士的反思信願行,她最崇敬的淨空老法師也給予很高的評價,在不斷的學習和力行的過程中讓她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完成了她人生的華麗轉身,由銷售能手轉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先行者,並且在各地免費辦班,和她的丈夫凱墨先生一起共同修行弘揚傳統文化,在大連開辦了一個道場,讓大家學習傳統文化,每期為期九天,學習食宿等完全公益免費,在自己的家鄉也計劃籌建一所能容納200老人的養老院,免費收養鰥寡老人,目的是讓星星之火,在中國大地上廣闊燎原,讓老有所養,幼有所依。這是何等的博愛,何等的質撲,在當今人心浮躁的社會中,象一盞燈塔指明我們前進的方向。羽珊老師用了一下午的時間,在講述着四句真言和清理方式,協助我們穿越困境,找到內在最深的平安,就是“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即懺悔、寬恕、感恩與責任,最終讓擁塞的能量流動起來,重新與神性連接。這四句話連小孩子也會講,但老師賦予了它鮮活和深層次的含義。在場的聽眾時而流下感動的眼淚,我也兩次取出了紙巾,一是為了承辦方老師無私的奉獻,二是為了老師講得娓娓動聽與真感情。之前我聽説過零極限,這次又深層次的體會到心靈深處的`清理是如此有效,我們要對所有經歷到的負100%責任,通往零極限的車票就是“我愛你”。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如此高深的理論,只有用心去體會,細心去體驗。只要有時間 ,我就會用心去清理內心深處的垃圾,讓心放空,讓心清靜,讓世界上一切與我有緣份和無緣份的人都一切安好!

在大家的三行膜拜孔子之禮畢後,結束了當天的課程,大家依依不捨地向羽珊老師揮手告別,畢竟她每天忙碌、日夜兼程飛行於全國各地間大愛地授課,三年才到洛陽來一次,機會太難得。下次我也一定不會錯過,讓自己的能量再次昇華。

讓我們一起來進行每天的能量朗讀:我很健康,我很快樂,我很富足,我是圓滿喜悦的,我是因,世界是果,我是這個世界上最智慧的人!我有資格擁有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天!每天都有好事在我身上發生!我對一切的發生負100%的責任。我會吸引比我能力、福分更強大的人!我會遇見更多的貴人!我會幫助更多的人!我會做一個更有價值的人!我敞開自己,接受世界上所有的財富和幸運!我願意改變,我願意丟棄過去的信條!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堅持每天選讀,把這些話融入到自己的靈魂深處,不管工作中,生活中,遇到挫折和煩惱,不去埋怨別人,先從自身找毛病,改變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這個美好的世界!

第8篇

大家好,我是來自國學講師團道德經小組的xxx,目前在集團董辦室督察科工作,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初學傳統文化的一點心得體會,因為學習時間尚短,內心十分惶恐,如果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還請大家批評指正。下面,我分兩部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這段時間學習的感悟:

在我以前的印象中,傳統文化很深奧,讀起來晦澀難懂,上學時學校還未曾重視這方面的教育,我對這些書籍的印象也僅僅停留在簡單的翻閲上,沒有用心領悟書中的道理。剛來公司上班時,對於每天學習傳統文化也有點困惑,把這些時間用到工作上不是更好嗎?隨着不斷的學習,每天早課聽各位老師結合自身分享學習感悟,讓我明白,傳統文化是教我們如何做人的文化,正如濱河訓言所説:“欲成其事,先學做人”,只有學會了做人,才能把事情做好。為了能更好的學習和工作,我萌生了加入講師團的想法,又擔心自己學習的基礎薄弱,跟不上老師們學習的步伐。在董事長的號召及其他老師的鼓勵下,我加入了講師團,對傳統文化進行更深入和系統的學習,帶給了我很大的改變,下面,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

看完這個視頻,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和我一樣羨慕小尚容,博學多文,對傳統文化領悟這麼深,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尚容一樣,那尚容的優秀,背後必然離不開她父母的言傳身教。想讓孩子優秀,前提是我們自己要先變得優秀,只有我們自己學好傳統文化,踐行傳統文化,才能以身作則教育好孩子。

進入公司前,我們每個人都要先熟背《弟子規》,並能解釋每句話的涵義,然後才能入職。在背誦的過程中,覺得《弟子規》通俗易懂,講的都是我們日常起居、接人待物,很容易做到,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轉變了我的想法。

週末我經常帶着孩子回家看望父母,和母親一起擇菜做飯,吃完飯收拾好後和父母一起説説話,聊聊最近的工作和生活,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我兒子吃飯有點偏食,如果是喜歡的飯吃的多一些,不喜歡的吃的就少一些,母親時常唸叨怎麼吃這麼少,都瘦了,我説不用管他,餓了自然就吃了。那次週末帶孩子回家,和母親正聊着天,母親突然又説到了孩子身上,説孩子小時候白白胖胖的,看你現在把孩子帶的,這麼瘦,不能讓他吃飯挑食!我覺得母親又叨嘮這個事,語氣便有些不耐煩的説:“吃那麼胖幹什麼,到時候跑步都費勁。”當時母親沒説我什麼,只是把話題岔開了,我也有些後悔自己不應該這樣説。週一上班看到本月《弟子規》踐行主題: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我反反覆覆的默唸着這句話,想到對母親説話態度不好,內心充滿了後悔和愧疚。孝悌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古人説“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為人子女,不管母親重複幾遍,都不應該態度不好出言頂撞,母親也是關心孩子,怕孩子不好好吃飯影響長身體。對於父母的叨嘮,裏面飽含着父母的關心和牽掛,當父母叨嘮的時候,我們應該耐心的傾聽,有做的不對的地方父母責備時,我們應該及時改正,真正從行動上做到孝。

通過這件事情我也反思:《弟子規》已經背的很熟很熟,每週一還會再一同背誦温習,除了《弟子規》,還學習了《論語》《大學》等經典,為什麼在生活中卻沒能按照學習的傳統文化去做?因為以前僅僅是把它當任務一樣機械的背過了,沒有發自內心的去領悟、沒有將所學的知識踐行。

?道德經》説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學習是將知識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的,每天從學到的知識中有所收穫,那麼日積月累,學識素養也就越來越高。

按道行事的人,每天減少一點私慾,減損並改正那些錯誤言行,剔除自身的錯誤意識。這樣減損再減損,把道融入到他們的思維以及行為中,內心與舉止協調統一,非常自然。雖然不刻意按道的言行舉止標準去行事,但做的每一件事都自然而然的合乎於道。

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利用暑假時間在一家複印店打工,老闆家是沙河的,還做着其他的生意,那時候他和他的朋友在店裏談論最多的就是,學習有什麼用,能掙錢就行了。在過去物質匱乏的年代,物質確實能給人幸福的感覺。但現在,物質空前豐富。在一個萬物俱備、什麼都不缺的年代,物質很難再讓我們獲得長久的滿足。在這個時代,比起金錢和物質,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充實感。從物質中獲得的滿足感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但是我們學習的知識和踐行的經歷,將是我們一生的財富。

董事長早課上講到:學習就是將所學的.知識收斂、收藏並進行實踐。我們不僅要認真學,更要用所學的知識檢驗自己是否做到了知行合一,通過學習積累知識,我們慢慢有意識的改掉這些不好的行為和習慣。和林佔權同事週二分享《論語》時的情況一樣,孩子寫作業,我在旁邊玩手機看淘寶,有時孩子就會不自覺的看過來,孩子一分心作業寫的就慢了。張教授時常教導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後來我把這部分時間利用起來,等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就抄寫經典原文、抄寫註釋,閲讀國學經典及其他有益於工作的書,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也帶動了孩子一起學習。剛好《弟子規》裏講道:“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我有一段時間追一部電視劇,常常看到很晚才睡,知道晚睡不好,卻又不去改正這個習慣,晚上不睡,早晨起來就沒精神。這就是沒將所學的道去踐行,為了改掉這個不好的習慣 ,每天臨睡前,我把手機放到桌子上,不拿不看,其實不看手機心很快就靜下來,自然而然的便早睡了。講師團試講的時候,徐晶的老師分享讓我也頗有收穫:學習不僅僅是閲讀,更需要思考,養成做筆記的好習慣,對於有收益的地方寫上自己的感悟,便於日後的温習和總結,將所學的知識結合生活和工作,進行實際的運用。

俗話説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公司給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平台,通過各種形式讓大家更好的瞭解和學習經典,我們不能只是聽了、讀了就過去了,認真學,做到有學有思有悟,並將所學的經典融入到自己的思想,端正心態,通過學習解決生活和工作面對的問題,才能將經典學深、學活。

?論語·憲問》中説道:“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不埋怨上天給的命運,不要遇到挫折就抱怨別人,通過學習理解其中的哲理,並解決遇到的問題。

“學”是對不知道的東西接納的過程,是知新;“習”是不斷重複,是温故。所以“學習”是一個人持續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

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其實不管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事情雖然不大,卻影響着我們的心情和狀態。其實我們的煩惱和痛苦並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對待這些事情的心態。只要我們端正心態去面對,每一個問題都會成為一個自我成長的機會。下面我們先看一個小故事: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稱的獅子,來到了佛祖面前説:“我很感謝你賜給我如此雄壯威武的體格、如此強大無比的力氣,讓我有足夠的能力統治這整座森林。”佛祖聽了,微笑地問:“但這不是你今天來找我的目的吧!你似乎被什麼事情困擾着!”獅子輕輕歎了一口氣,説:“佛祖真是瞭解我啊!我今天來的確是有事相求。祈求您再賜給我一個力量,讓我不會被雞鳴聲給嚇醒吧!”佛祖笑道:“你去找大象吧,它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覆的。”獅子興匆匆地跑到湖邊找大象,還沒見到大象,就聽到大象跺腳所發出的“砰砰”響聲。獅子加速地跑向大象,卻看到大象正氣呼呼地直跺腳。獅子問大象:“你幹嘛發這麼大的脾氣?”大象拼命搖晃着大耳朵,吼着:“有隻討厭的小蚊子,總想鑽進我的耳朵裏,害我都快癢死了。”獅子離開了大象,心裏暗自想到:“原來體型這麼巨大的大象,還會怕那麼瘦小的蚊子,那我還有什麼好抱怨呢?畢竟雞鳴也不過一天一次,而蚊子卻是無時無刻地騷擾着大象。這樣想來,我可比他幸運多了。”獅子一邊走,一邊回頭看着仍在跺腳的大象,心想:“佛祖要我來看看大象的情況,應該就是想告訴我,誰都會遇上麻煩事,而它並無法幫助所有人。既然如此,那我只好靠自己了!反正以後只要雞鳴時,我就當做雞是在提醒我該起牀了,如此一想,雞鳴聲對我還算是有益處呢?”

其實在人生的路上,無論我們走得多麼順利,但只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順的事,就會習慣性地抱怨老天虧待我們,進而祈求老天賜給我們更多的好運,幫助我們度過難關。但實際上,老天是最公平的,就像它對獅子和大象一樣,每個問題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對於出現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多學習,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思路,用正確的心態去面對和解決。

每年孩子開學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裏,經常會有一項手抄報的作業,因為手抄報製作起來難度比較大,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今年秋天開學後,老師照例又留了一幅手抄報的作業,按照老師佈置的主題,我和孩子確定好畫畫的內容,正面以天安門和國旗為主,其他空白地方配上相應的文字。忙活了一個晚上,只剩下把顏色塗上就好了,偏偏孩子在塗顏色的時候,沒拿好筆,不小心把黑色水彩筆掉到上面劃了一道,特別顯眼,孩子一幅不知所措的樣子反覆問着我:“媽媽,怎麼辦?”這個時候已經快十點了,再重新畫肯定來不及了,明天還要交,如果是換作以前,同樣是這件事情,我肯定會生氣的訓斥和埋怨孩子,孩子哭大人着急,事情也不會解決。孩子並不是故意的,筆已經掉上去了劃了一道,無論我生氣還是抱怨,都不能改變這個已經發生的事實,現在需要做的是想辦法解決,通過引導,啟發孩子的思維,把這個問題快速有效的解決我引導孩子,我們想想這道黑可以變成什麼圖案,過年的時候我們都會放什麼?孩子想了想説:“放煙花”,我説對,你看,把它變成了一個煙花,這個畫還是一樣的好看,我們也不需要重新畫,孩子開心的在上面補畫了兩個煙花,順利的完成了作業。

通過這件事情也讓我有所感悟:遇到問題不要先想着是誰的責任,也不要怨天尤人,把發生的問題都歸咎於他人,這樣既解決不了問題,因為心態不端正,反而影響我們思考怎麼解決問題。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就要正視和麪對,積極的想辦法去解決。人與人之間真正拉開差距的,就是心態!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生活。做同樣的事情,心態不一樣,感悟就不一樣,收穫也就不一樣,這就決定了人生將來會有所不同。大學裏講到:“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心不正則行為必然偏狹。人生就是一個“正心”、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可以開啟我們智慧,激發我們勇氣,為了解決問題而努力,我們就會不斷成長,心智就會不斷成熟。怎麼做到“正心”呢?端正心態,堅持學習傳統文化,做到日日反思,時時糾正其中的錯誤,改正不足,當生活、工作遇到的問題時,就能做到不急、不躁、不偏、不倚。

對於經典我們不能只是聽了、讀了就過去了,要做到有學有思有悟,踐行所學的經典,改正自身的不足

保持正確、良好的心態。在生活、工作遇到問題時,做到不急、不躁、不偏、不倚,積極面對和解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