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的課後實踐大全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6W

  

《批判性思維》書中第一章開門見山,清楚的講述了什麼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思維的目標在於做出明智的決定,得出正確的結論,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就是用理性的標準來評估我們的思維。下面就是本站小編帶來的批判性思維的課後心得,希望能幫助大家!

批判性思維的課後實踐大全

批判性思維的課後

由於我們大多數同學在國小和中學教育中所得到的是被動的學習習慣。因此,要改變這種長期固定的思維模式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而作為一個大學生,首先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和評估自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鼓勵從積極潛能的方面看待自己,同時也要調整自己發揮潛力進行適當冒險。既要了解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同時也應該更關注到自己的不足以儘快彌補。不可盲目自信,也不要妄自菲薄。

同時,在個人成長中,我們要勇於接受他人的批評,這也是應用到批判性思維的一種體現。當你之前會把別人的批評當做利劍的話,現在運用批判性思維,要以建設性的態度接受批評的價值,以此作為挑戰,把看問題的苗頭轉到另一面,會更有助於自身的發展。當然,批判性思維者會首先考慮批評的來源,權衡按照批評行事的利與弊,判斷出按批評行事的益處是否會等同於或大於所付出的努力,讓批評激發的情感能量為自己所用,而不是對自己造成障礙。

除了我們身邊的例子,在科學史上,波義耳和牛頓的研究深受思想自由和批判思想的精神的影響。波義耳在他的著作《懷疑派化學家》中嚴厲批判了在他之前的化學理論。牛頓也提出了一種影響深遠的理論框架,該框架也對當時普遍接受的觀點進行了嚴厲批評。他甚至將批判的對象延伸到了哥白尼、伽利略和開普勒。在批判性思維發展中,另一重大貢獻應該歸屬於法國的啟蒙思想家,這些人包括:培爾、孟德斯鳩、伏爾泰和狄德羅。他們的理論的前提都是如果人的思想能夠被嚴格的推理所約束,人們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揭曉自然社會和政治社會的真相。這些思想家都注意到,要做到對社會批判,批判者必須首先認清楚自己在思想上的優勢和缺點。他們非常重視思維的訓練,他們進行交流的觀點都必須首先進行嚴格的分析和批判。他們認為,所有權威所提供的信息都必須經受住來自各方面的嚴格的推理和質疑。以上所舉得例子,僅僅是我們應用的最基本的批判性思維來自我認識、自我調整的情況中。如今,大學生不僅需要站在問題本身的高度,運用實踐能力,而更需要一些超越其他人,以更理性、更客觀、更大局性的思維方式,勇於創新,敢想敢做,依據各方蒐集到的有力信息,講求以事實論證,深刻分析事物本質,而不是淺嘗則止。

因此,批判性思維更要求我們獨立思考,探求真理,敢於質疑前人的經驗結論,提出自己的大膽假設和創新,對各步推理進行評價。

這就是有關於我對“批判性思維”的粗淺瞭解,望老師提出批評和修改。

批判性思維的課後

批判性思維是指在充分理性的基礎上,對問題秉持邏輯清晰、嚴謹審慎、積極反思的一種邏輯思維,我們要將其運用到社會和生活領域,用邏輯思維來分析問題。既要學會發現事物的缺陷,還要學會分析事物的正面意義。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學習、交友、涉獵知識、閲讀新聞等我們都需要在腦海中形成自己的思考與觀點。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當遇到社會上的種種,懂得如何準備一個充分的理由去分析這個觀點,並使自己更加堅信自身觀點的正確性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批判性思維的鍛鍊,正是通過對生活經常性的思考來加強的。

現實生活中,新聞是個很容易被輿論帶往一個“方向”的事物。有些記者或媒體在報道時容易充當“裁判員”的角色,戴着有色眼鏡或者帶有感情色彩,導致報道有失偏頗甚至真實性受到衝擊、輿論導向偏激。如果我們都不帶有批判性思維去看待新聞,則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後果。不實的負面新聞會煽動社會的不滿情緒,影響社會穩定。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除了記者和媒體要必須遵從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外,我們讀者更要學會用批判性思維去分析新聞,不能被輿論導向傻傻地“洗腦”。

印象挺深的一件事應該是在國中時候,看到新聞上指出國人們的各種抵制日貨行動,看上去確是很熱血很愛國的一件事情。但仔細想想,為什麼當時會有這麼多的人跟風呢?為什麼他們不分析一下行動的價值和意義在哪呢?這種純粹的不理性行動,對社會的危害性實在不小。在學習了批判性思維課程後,不論是回過頭來分析這件事情,還是去分析現在社會上所謂的“熱點”問題,只有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對待,正能量的汲取才不會被負能量所替代。

批判地去思考問題,對於我們自身前途的發展也是十分有意義的。比如常見的問題“我到底該不該去考研”、“要不要去考計算機證書和普通話證書呢”、“要為了拿獎學金去刷綜測嗎?”等等,我相信很多同學的做法都是隨波逐流,尤其是聽了某某師兄師姐的話後,不經過自己思考和分析地選擇了大潮流的“正確”做法。其實,很多問題的答案都在於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斷。學會用批判性思維去生活,是一件能提高自己生活幸福度的事情。

説了那麼多,還是想回歸課程的內容,分享一下自己對老師上課所講的印象最深的部分。在眾多的講課章節中,理由及其合理性和價值與事實這兩部分的內容給我的思考最多。理由及其合理性讓我學會批判地去分析問題存在的理由,即從邏輯是否連貫;推理有無謬誤;論證是否充分和有效;與羣體共識是否一致;與道義立場是否一致這五方面進行思考。平常進行思考的實踐次數多了,想問題會更加理性深入,並不再止於表面了。例如和同學討論一些問題的時候,自己給出的理由也更能説服他們了,並能從他們的理由中找出漏洞,分析其不合理的地方。而對於價值與事實判斷呢,事實判斷的是事實,所謂事實,就是對於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樣的。而價值判斷的是價值,所謂價值,極有可能,不同的人評價不一。這也是為什麼面對同樣一件事物或事情,由於價值觀的不同,可能會有褒貶不一的評價。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事實判斷時要苛刻,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但在使用價值判斷時,我們要寬容,不要輕易地給一個人或者一件事下定論,否則極易造成錯誤的價值導向,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與實踐之路還有很多等着我去探索,希望自己能繼續多看這類書籍,生活中繼續保持批判的思維習慣,在未來的生活中收穫到更多自己想要的成就!

批判性思維的課後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甚至發展中國家委內瑞拉,都把“批判性思維”作為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世界高等教育會議”(巴黎,1998年10月5—9日)發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觀念與行動》,第一條的標題是“教育與培訓的使命:培養批評性和獨立的態度”。第五條“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中指出,高等教育機構必須教育學生,使其成為具有豐富知識和強烈上進心的公民。他們能夠批判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尋找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並承擔社會責任;為實現這些目標,課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對學科知識的簡單的認知性掌握,課程必須包含獲得在多元文化條件下批判性和創造性分析的技能,獨立思考,集體工作的技能

説到批判性思維,我們不難聯想到高中的一些課程,比如説關於某一個現象談談你的想法,對於某個歷史人物讓你做出評價等等。直到現在進入大學,我們對於學問重新有了一個起點性的認識,我們是不是還依然停留在上面提到的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是不是堅持的認為那些理所當然的就是批判性思維?比如,很多高中學生都閲讀過《哈姆雷特》,但他們並沒有被要求去思考裏面關於權利、貪慾以及衝突關係的觀念是怎麼應用到他們的生活中並應用到更廣闊的世界中的,他們很少被鼓勵去重新思考以前關於這些問題的想法(Brooks)。太多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去背誦定義、描述,以及列舉,而不是去分析、推理、綜合、評價、思考以及重新思考。太多情況下,我們更傾向於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不是延伸我們的思想。

所以説,我們太多的時候會站在問題的一邊而不是真正去評估這個問題,或者從一種不同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通常,我們甚至並不知道存在着問題的另一面,或存在着與它們相信的事物所相反的證據。但是,正如蘇格拉底所説的,瞭解你所不知道的往往是通往真正智慧的第一步。

正是基於此,在這篇論文裏,我想同大家一起探究三個問題:第一,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它究竟有什麼不同?第二,我們為什麼需要批判性思維?第三,我們究竟如何應用批判性思維?

一、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它究竟有什麼不同?

批判性思考者會問好問題,那究竟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M.斯克雷文(ven)同R.玻爾()合寫的《批判性思維的定義》一文是這樣描述批判性思維的:

批判性思維是智力的訓練過程,這個過程積極地、靈巧地應用、分析、綜合或估價由觀察、實驗、反省、推理、交流中所獲得的信息,並用其指導信念和行動。批判性思維包含兩種成分:其一,一組產生信念和處理信息的技巧。其二,一種以智力活動為基礎的、使用這些技巧來指導行動的習慣。

在R.H. 約翰遜(son)和J.A.布萊爾(r)合寫的《非形式邏輯過去的五年——1978至1983》一文中,他們引述了麥克派克(Macpeck)的説法,對批判性思維給了一個簡短的定義,既批判性思維是“反思的傾向和技巧”。在《走出思維的誤區》一書的第三版序言中,作者對批判性思維講到了兩點:其一,對外界信息給予“批判性考察”,以“做出自己積極的選擇”;其二,人們可以“應用於實踐”的“技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