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1W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範文三篇

讀完一本著作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範文三篇,歡迎大家分享。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範文三篇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範文一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對哲學界有着巨大的影響。對於康德著作的漢譯,有多個版本。目前社會上流通的版本,以韋卓民先生的漢譯本較多,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校訂版。同時,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漢譯本和鄧曉藝先生的漢譯本,常見於書店內,除連接詞有些不一樣外,整體資料是一致相同的,能夠理解為是康德原著的含意資料。

《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艱深難懂而又具創造性的哲學名著。所謂“純粹理性”,是指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而所謂“批判”,則是指這種純粹思辨的理性進行一種思考與觀察,以便弄清楚人類知識的來源、範圍與界限,這樣才能夠既避免獨斷論,又避免懷疑論,從而為建立一個科學的形而上學奠定基礎。

書中圍繞着“先天綜合確定如何可能”的問題,經過對先天直觀形式和先驗知性範疇的考察,説明了數學和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之後經過對理論的純粹推論進行考察,提出了將知性範疇運用於理性推論,必然導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確定了現象與本體的二元論,以物自體的不可知,為信仰留下了地盤。

閲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確實費心費力,經常遇到的問題是那康德式的語句十分拗口,其涵義要連貫性的去理解才能懂得康德的原意與思路。由於是作為一本在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著作,作為愛好哲學的研學人,又不得不硬着頭皮去閲讀、去理解,反覆又反覆的思考,花去的時間比閲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多至三倍。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貫徹始終的根本指導思想,或者一條思維主線,就是經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本事的批判考察,確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這些要求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

由此可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質,雖然屬於一般形而上學,可是,本身並不就是形而上學,而是形而上學的入門式導論。

康德所謂形而上學的道德哲學,是指一種純粹的道德哲學,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經驗,而將此種純粹認為是先天已闡明的一種道德原則。在此基礎上,康德提出了絕對命令的道德原則,所提出的道德法則具有了絕對必然性。絕對命令是無條件的,並且把這種行為本身看作是客觀必然的,與其他目的沒有關係。如果隨着這種道德法則的普遍性,那麼,這種法則就具有客觀實效性了。

可是,康德又認為:“絕對命令僅有一項,即是僅依據你能同時醫院它成為一項普遍法則的那項準則而行動。”故此,那裏又提出了一個自由的概念,這也是絕對命令可能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説,僅有當個人成為理智世界的成員時,超脱了感性的束縛,用自由的概念來指導行為,即服從自已的原則,那麼這種道德規律就具有必須的普遍性。

所以,黑格爾認為康德的絕對命令是建立在毫無道理的假設之上,充滿着矛盾,這種先驗性哲學可是是一種虛幻的認識。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範文二

康德在哲學史上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他的哲學是“現代哲學的源泉”,同時也是“認識論和形而上學歷史上的轉折點”,也就是説,從康德開始,人們對理性進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識依照對象,而是對象依照知識”這個“哥白尼式變革”。從這一點來看,康德能夠説是現代哲學的鼻祖。

我們肯定明白康德的三大批判,並且這三大批判都是十分難以理解的,可是隻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必須會有所收穫的。就我本人來説,看了《純粹理性批判》以後就其思路作以下説明,這樣會更有利於去理解這本書,那裏當然有一部分還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這本書有個根本的指導思想就是:經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本事的批判考察,確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這一點十分重要,注意這一點也就把這本書的脈絡給把握住了。

當然,這本書的思路十分清晰。它分成兩大部分即“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先驗要素論”也就是人類認識本事中的先天要素,“先驗方法論”也就是在這些先天要素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體系的形式條件。那裏應當分別加以説明:首先,因為人類的認識要經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應當有從感性到理性的條件與形式。所以,在“先驗要素論”裏面要分別論述兩個方面的資料,即“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

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認為人們要認識事物必須要經過先天直觀形式,也就是空間與時間,這種先天直觀形式能夠去整理由物自體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覺材料,這樣才能獲得感性的知識,其實康德就是認為人類的認識就是建立在感官經驗的基礎之上的。而“先驗邏輯”則包括了兩個方面即“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

在“先驗分析論”中,康德在對知性的探究中發現了知性的十二對先天的純粹概念即範疇,而知性從自我意識的先驗統一出發,運用範疇去綜合感性供給的經驗材料,這樣範疇在經驗中是有有效性的,這也就是康德所説的“概念分析論“。可是知性如何去指導確定力把範疇運用到現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論”中對此作了詳細的説明。

他認為知性指導確定力把範疇運用到現象上去要有必須的法規,也就是説它要依照範疇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體系用“直觀的公理”、“直覺的預測”、“經驗的類化”和“一般經驗思維的公設”去構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對現象有效,而對超越現象的物自體或本體則沒有有效性。在“先驗辯證論”中,康德認為理性要超越現象去認識超驗的本體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可是是一些先驗的幻相,而並不是真正的科學。

它是從有條件者出發經過推論去認識無條件者,所以這樣就容易使推論因主觀的需要而產生有關無條件者的概念,從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觀實在對象與之相對應的主體概念了。這樣人們對無條件者(如靈魂、世界整體和上帝等等)都產生了錯誤的認識,這些都屬於假知識,如關於靈魂作了包含“四名詞”錯誤的“謬誤推理”,關於世界整體則陷入了“二律背反”,關於上帝則推出了一些無客觀實在性的“先驗夢想”等等。

其次,在對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規定之後,作者就對在此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的形式條件作了説明,這也就是“先驗方法論”。他認為純粹理性的理論使用沒有法則可言,因而必須對其先驗使用的方法加以訓練,從而確立一些消極的規則,這樣就不會讓純粹理性的使用擴展到經驗之外,這種做法就為建立一種有關經驗或現象的“內在的”自然形而上學準備了方法論的原則。

另外,它又説明了純粹理性在實踐方面的應用,這就説明要建立一種超驗的道德形而上學是可能的,從而為《實踐理性批判》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有,康德又從純粹理性的建築術出發,來説明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的總體構成。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範文三

《純粹理性批判》出自大哲學家康德。該書是一部篇幅巨大艱深難懂而又具創造性的哲學名着。所謂“純粹理性”,是指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而所謂“批判”,則是指對這種純粹思辨的理性進行一種考察,以便弄清楚人類知識的來源、範圍與界限,這樣才能夠既避免獨斷論,又避免懷疑論,從而為建立一個科學的形而上學奠定基礎。書中圍繞着“先天綜合確定如何可能”的問題,經過對先天直觀形式和先驗知性範疇的考察,説明了數學是如何可能的,之後經過對理性的純粹推論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提出了將知性範疇運用於理性推論必然導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確立了現象與本體的二元論。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史上一本劃時代的着作。它推翻了舊形而上學的統治,被稱作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紐爾·康德的生平聽上去是對他這位象牙塔裏的知識分子一生的戲稱。他1742年出生在普魯士的柯尼希斯伯格,16歲的時候進入大學,在那裏教書直到73歲,除了在這個城市40英里的範圍內走動外,一生從未出過遠門。他不到五英尺高,胸部凹陷,過着單身漢的生活,一生不變,據説這是為了保存他那脆弱的健康狀況。每一天早晨5點由男僕將他喚醒,花兩個小時進行學習,還有兩個小時講課,寫作到午時一點,然後再去一家餐館進餐。午時三點半,他準時散步一個小時,不管天氣如何。他在菩提樹下的一條小路上散步,他十分守時,鄰居們都根據他每一天散步的情景對錶。一天餘下的時間裏,他會花在讀書上頭,並準備第二天的講課。約在晚上十點間睡覺。

康德的寫作和講課涉及廣泛的範圍:倫理學、神學、宇宙哲學、美學、邏輯學和知識理論。他在政治和神學上都屬於自由主義者,他同情法國革命,直到恐怖統治為止,他相信民主,熱愛自由。

康德思想的發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職論文為界,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在“前批判時期”,他埋頭於自然科學研究,提出了“關於潮汐延緩地球自轉的假説”和“關於天體起源的星雲假説”。這兩大假説從物質自身的運動和發展來解釋自然現象,摒棄了神學創世説和自然界永恆不變的觀點,所以恩格斯説:“康德在這個完全適合於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觀念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並且用的是很科學的方法。”

在“批判時期”,康德對他以前的以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唯理論及以休漠為代表的懷疑主義進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這部哲學名着。此後他又陸續發表了《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確定力批判》(1790年)這兩部着作。三部着作的相繼間世,成為康德批判哲學體系誕生的真正標誌。有人將他的哲學比作一座橋,想入哲學之門就得經過康德之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