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讀書心得15篇 《56號教室:珍貴的教育遺產》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6W

《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是一本講述少年團隊奮鬥成長的小説,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吸引人們深入閲讀。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底層班級裏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合作,挖掘出了班級內每個人的優勢,並且在老師的幫助下創造出了一份別具特色的期末實踐作品,展現出了“團結、信任、拼搏”的班級精神。

《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讀書心得15篇 《56號教室:珍貴的教育遺產》讀後感

第1篇

?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一位平凡的老師在講授自己這二十多年來的教學經驗以及感悟,其中並沒有刻意煽情的文字。但細細想來,其中還是有很多小的細節表現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的專注與熱愛。對於很多教師來説教書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但是對於雷夫來説,教書是一件讓人覺得幸福的事。

一間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他可以帶給孩子無限多的東西。是一位特殊的也很成功的外國老師説的,從他的身上我懂得了教室和教室是不一樣的。正如伊建立在為本書寫的序中提到的,"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取決於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着什麼。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侷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是什麼東西在決定教室的尺度——教師,尤其是國小教師。他的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容;他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

教育上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有的人在講台上站了一輩子,甚至獲得了很高的學歷、職稱,卻始終是個門外漢。他可能幹得風風火火,卻不過是一個附庸者,所以也是無力者。這一點,只要看一下那些年年獲得"優秀教師"稱號、甚至著作等身,但班裏的'孩子們叫苦連天,包括自己的孩子也很成問題的老師,即可得到驗證。這樣的人,教室於他們只是一個講課的場地,他們天天站在教室裏,卻從來不能影響到教室,所以,40平方米的教室永遠只有40平方米。

看一下這位20多年如一日,堅守在第56號教室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師,他是個在教育中總能準確找到目標,從不偏離跑道的人。他對教育和學生有信徒般的堅持、父親般的親切,還有哲人的敏鋭、專家的自信、戰士的勇敢——他擁有智慧,擁有力量,所以他創造出奇蹟。他的第56號教室變得無比開闊,變成一個任由孩子們自由舒展,健康成長的樂園。"

雷夫正是以他對教育無法比擬的熱情將不足40平米的教室無限延伸,使得這裏成為了孩子們自由舒展,健康成長的樂園。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在化學實驗上,一個小女孩因為找不到燈芯而苦惱,眼裏含着淚水。為了不讓她掉隊,雷夫老師決定停下來幫助她。由於燈芯太小,所以雷夫將頭靠的離酒精燈很近,由於很專注,連頭髮燒着了都沒有發覺…。

其實這樣的事可能很多老師也都能夠做到,我真正感動的不是這個故事也不是插圖,而是插圖下面的那是幾個字:"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學,甚至連頭髮着火了都沒有注意到,那麼我前進的方向就是正確的!"

也許一個教師幾十年如一日的從事教學並不鮮見,也許一個教師為了工作而做出犧牲也實屬正常,但是一個教師能夠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注於教學,並且將這種專注視為是正確前進方向的指引的話,那麼這位教師已經超越了這個單純的職業,而將其上升到了精神層面,並且將這種精神轉變為了自己的信仰。我想這才是教育的真諦。雷夫就是這樣一位教師,一位可敬的教師楷模!

?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是一本讓人熱血沸騰的書,他天堂般的課堂、這間教室的不可思議確實是我看到了教育事業藴含着無限潛能。我們常説,數學源於生活,其實,教育也源於生活。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學,甚至連頭髮着火了都沒有注意到,那麼我前進的方向就是正確的!

《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讀書心得15篇 《56號教室:珍貴的教育遺產》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也是自己最想説的一句話就是:這真的是一本好書!

一、作為同行,這本書給我以心靈的滋養

與作者雷夫一樣,我也是一名普通的國小教師。讀着這本書,我的內心還是翻騰起不小的"浪花"。

雷夫老師敢於講真話,敢於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完完全全地暴露在讀者的面前。在自序中他就寫着:"像所有真正的老師一樣,我經常失敗。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時分躺在牀上睡不着,為着一個我無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極度痛苦。當一個老師,真的會很痛苦。"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感覺雷夫老師很有個性,儘管他已經是個非常優秀的教師了,身上已經被照上了許多美麗的光環,但他依然能把自己心底裏的話講出來,真實地表達自我,不怕露短,不怕出醜。

他還敢於講美國教育的真話。在書中,他多次例舉了自己所在學校以及其他學校老師的一些做法,並直言不諱地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提出了批評意見。同時,他也直截了當地對他所在的州進行的"標準化測驗"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頗有些魯迅先生筆下"棗樹直刺天空"的感覺。

我個人覺得雷夫老師之所以能獲得成功,首先取決於他的職業良心,他很真實,很坦蕩,很勇敢,敢於面對自己的不安、痛苦,敢於面對教育的困惑、不良現象,而後有所思考,並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些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去為他的學生撐起一方天地,讓第56號教室的學生有最大程度的發展。

在《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一書封面的醒目處寫着"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我想這幾個字其實是概括了雷夫老師的教育理想,或者説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師教育追求。"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説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在本書中,我們看到了雷夫老師點點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裏,學生都是可愛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為着讓這些天使變得愛學習、會學習這樣一種最樸素的意識和想法。雷夫老師為什麼能做得這麼好,能讓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產生最生動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認同的效益?從本質上來看,這是因為他有愛心,有一顆熱愛兒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學生放在心上,用國家督學,原省教科所成尚榮所長的話説就是"教育,從兒童立場出發"。雷夫老師對孩子的愛,在書中隨處可找。因為時間的關係,在這兒不再贅述。

一名好教師要成長,必須得善於反思和總結並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思想,這是教育的大智慧、真智慧。雷夫老師在教育生涯中,不斷審視、反思、嘗試,逐步認清了人生使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教育思想:在認識到當今"速食"社會是造成孩子避免挑戰困難的原因的時候,他果斷地提出了"成功無捷徑"的理念,培養孩子們孜孜不倦、不屈不撓地克服困難的態度;在教育實踐中,他逐步感悟並形成了"讓孩子們站在同一條起跑線","我們的期望決定孩子們的表現"、"做一名智慧而成功的教師"、"為孩子將來過上一流的生活做準備"、"不要把信仰強加於孩子"、"孩子也是教師和家長的老師"、"教孩子終身受用的技能"、"永遠不要失去對孩子的關注"等許多先進的觀念和認識。最可貴的是,他在遇到問題時,絕對不是先從客觀方面去找原因,找藉口,而是進行積極思考,及時去糾正自己的觀點和做法,用自己的`大腦去解決問題,用自己的思考去擺脱困擾。在他心情的調色盤裏,即便是偶然會有灰色,但他也能很快將它塗抹成暖色。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智慧是他打開成功大門的金鑰匙。

二、作為參與學校管理的人,這本書給我以深刻的啟發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常常自然而然地用學校管理者的視角去看待雷夫老師的教育行為。因此,讀着這本書,尤其是某些章節的時候,我的內心經常會不由自主地激動起來。

在學校,我分管的是教學教學管理,我們吳橋實驗國小近幾年重點是以語文學科特色建設為突破口來推進學科管理的,我們在語文學科領域的閲讀、習作等幾方面作了不少嘗試。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發覺雷夫老師的很多想法,甚至是做法與我們學校的一些做法與想法竟有很多相似之處。在這本書中,雷夫認為通過文學,孩子們會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開心扉接受新觀念,踏上光輝的大道去遠行,所以他培養終身閲讀的孩子。也因為寫作能力會令孩子終身受用,所以作才用四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他的這些認識,也正是我們學校在實踐中所思考的一些東西。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教室裏組織學生開展的"少年創作計劃"與我們學校幾年來一直推行的"活頁作文"就有不少一致的地方:同樣是學生自己的作文,同樣需要學生將作文彙編成冊,同樣需要給書加上封面,編寫目錄,配上插圖。用雷夫老師自己的話來説就是:"這很費功夫,但我發現孩子們很喜歡從頭到尾完成一本書的感覺。"所以,在讀到這些內容的時候,還真有些"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

同時,我也發現,雷夫老師的一些創新之舉,如開辦讀書會,幫助孩子挑選圖書,撰寫每月讀書心得等無一不是好方法,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因此,讀着這些文字,我有的是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當然,這本書給學校管理者的啟發絕非我今天所談的這些,還有許多耐人尋味之處,因為時間的關係且作下回分解。

三、作為孩子的母親,這本書給我以方法的依靠

我和在座的許多女教師一樣,都是一個孩子的媽媽。教育孩子和教育學生並不是一回事,我也常常感歎自己的"育兒經"儲備不足。這本書恰好是一本很不錯的家庭教育書籍,不管怎樣,讀了它,我也從中汲取了不少營養。這正如本書的推薦人之一的尹建莉在文中所説的"這本書非常適合家長讀,讓第56號教室的根基延伸進你的家中。"

雷夫老師在書中提出的"道德發展六階段"是不得不説的內容,我個人覺得它是本書相當出彩的一部分內容。他提出的"六個階段"分別是——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第三階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

我看完這本書後,就把這幾句話寫下來,壓在我女兒平時用的書桌的玻璃下。現在,我已經開始"使用"它了。我發現,用上它後,教育孩子似乎都變得簡單多了。

看過這本書的讀者都知道,這本書還傳遞出不少先進的家庭教育觀,教給家長不少方法,例如開家庭讀書會等等。我想,雖然我們身處不同的國度,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但對孩子的教育還是有其相通之處的。

最後,我還是想用尹建莉在書中説的一句話來結束我今天的交流——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是一個充滿驚訝和感動的過程!它真的是一本很好的書。

第3篇

寒假讀雷夫老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2》,以一個週五晚上帶孩子去觀看一場棒球賽作為線索,通過在一局局球賽中同學們各有不同的表現,隱寓了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中需要注意和改正的問題。描述種種細節,旁徵博引,深刻完美地闡述了自己的教學觀念,並總結出"尊重時間、練習專注、避開電視、做出決定、肯定自己、不要自私、懂得謙遜、選擇學校、堅持到底"各種要點。令我深深佩服和感歎。這本15萬字的書,我用了3天時間讀完,並邊看書邊做筆記,學到了很多很多方法。

這本書,不僅談到了諸如"準備、專注、選擇、態度、謙虛"等一系列教育的核心問題,而且還用豐富的事例及影片、書籍等資料,為讀者提供了可行的解決之道。為什麼要用觀看一場棒球賽來引導出一系列的教育話題呢?這個問題耐人尋味:也許是雷夫一時的靈感閃現,也許事實就是這樣,雷夫在帶着孩子看棒球賽的整個過程中就一直在思考以上有關教育的問題……而我,更願意將這理解為是雷夫一個精心而巧妙的安排,在這背後,是一個有關教育的寓言或隱喻。

1、教育是基於時間的。何時開始,何時結束,並沒有一個界限;而教育的實質,則在於對時間一分一秒的專注。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家並不這麼認為。在絕大多人在潛意識裏,教育和觀看棒球比賽一樣,要的只是一個結果。所以,在觀看棒球賽的"時間"裏,有太多的人"遲到",有太多的人提前"離場",還有更多的人在觀看比賽的過程中並不能專注,他們"分心"於聊天,玩遊戲、打鬧,幹什麼的都有……

我想,如果用這場棒球比賽中的"遲到"、"提前離場"、"分心打鬧"等現象來定義我們現行教育的問題所在,那無疑是十分貼切的:有多少家長,等發現孩子出了問題才開始教育(遲到)?有多少家長,在一番努力之後便給孩子貼上"就這樣了,沒救了"等標籤(提前離場)?還有多少家長一邊打着電話,一邊參加孩子的家長會(分心)?教育是基於"時間"的。所以雷夫會在書本中強調:看球賽,不是為了看一個結果,而是要專注地體驗這一場"從開始到結束"的"精彩和快樂"。所以他們提前準備,提前到場,比賽中認真觀看並記錄,堅持到比賽結束才離場。雷夫説: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教育呢?

再比如説:準時。準時也意味着時間被有效地管理。雷夫也談到了這個問題,並指出,遲到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同樣也不尊重自己。

2、在好習慣這個問題上,雷夫還談到了"專注"。他認為三心二意會讓孩子離目標越來越遠。是的,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我發現,現在的父母都非常注重對孩子興趣的培養,但是在培養孩子的毅力方面,似乎就有點欠缺了。哪怕是掃街,也要像莎士比亞寫詩那樣,專注和熱情併發出無比的魔力。一個人戰勝自我,接受挑戰,就成戰勝平庸。

3、書中還涉及許多共同的教育難題,比如孩子都愛玩愛看電視愛玩遊戲,家長老師都為培養優秀孩子頭疼等等,追根溯源,作者們無疑例外都是在為家長和老師支招選擇一條讓孩子通往成功的捷徑,來幫助孩子擺脱牽絆,去除不良的嗜好而培養學習的熱情,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方法,不是單純的言傳,而是嚴格的身教,其實每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無論行為方式還是思考價值觀等都是大人的縮小翻版,你是孩子的一個模子,孩子是你的一面鏡子,書中告訴你的不是教孩子什麼不能做,而是通過玩樂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應該做什麼,這種主觀能動性無形中就激發了孩子的熱情,最後產生的不同效果自然也可想而知。雷夫的一些教育觀點讓人驚喜,比如,對孩子最好的獎賞是知識的學習,而不是物質獎品。

4、藉着觀看一場棒球賽的.經過所發生的毫微細節,處處皆提煉出教育的思想火花,使孩子們不單止只是觀看到一場球賽的精彩,更大的獲得是通過雷夫老師的引導,從這場球賽裏得到的一些非凡的成長教育指引。引導孩子們作正確的決定,珍惜時間,遵守承諾,摒棄掉自私行為,認識沉迷電視的危害,選擇最好最有用的閲讀,訂定計劃和目標,做事專注,集中精力,凡事做到最好……孩子們的書包裏不僅僅只是裝一些應試教育的習題和書本知識,更重要的裏面裝載起這些使人生真正獲得勝利和精彩的東西,懂得把這些東西載入思想和靈魂,形成人生的價值觀,於是教育便不再是難事。雷夫老師正是巧妙地把人生裏創造出真正精彩的要素特質,無盡耐心和忍耐因人而異又側重不同地一一灌輸到每個孩子的腦袋裏。

在《第56號教室的奇蹟2》這本書裏,雷夫列舉了大量的書籍和影片,而他總是能從中找到與孩子教育息息相關的部分,為讀者做出清晰透徹的分析。作為家長和老師,其實也可以自己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符合孩子實際情況的推薦書單和電影。

5、教育活動本身是平凡而瑣碎的,創造奇蹟的往往是"時間"。雷夫老師説:"我要學生誠實、友善、勤奮努力,那意味這我要先做到學生眼中最誠實、友善、勤奮努力的人,而且必須長此以往,無怨無悔。"在"56號教室"裏工作了20xx年之久的雷夫,把自己比喻是"扔海星"的人。當海浪把無數的海星衝上沙灘,你會不會因為"你這樣扔能救幾個?"這樣一個既定的"結果"而收手走開?雷夫讓人深受觸動的地方,是他20xx年來一直都在不停地"扔海星"。

正是在一顆載滿愛之心下,使雷夫老師的教育理念思想如此動人……如果我們期望孩子將來成為哪種人,首先自己要做個我們期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這是教育的首要原則。

快樂可以點燃孩子的熱情,這是雷夫老師的名言。雷夫震撼了我,他以他的教育目標,持久的工作熱情,告訴我們如何去當好一個教育工作者。

第4篇

書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的朋友,從中我們學到了知識,受到了薰陶,它就像一面鏡子,告訴我們哪裏不對,哪裏需要改進,哪裏要做得更好。《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是我們寒假要閲讀的書籍,

打開《第56號教室的奇蹟》就久久不願放下,它給作為教師和媽媽的我很多啟發。雷夫老師用一年的時間創造了改變學生一生的奇蹟。書中處處傳遞給我們雷夫作為老師的信念:“要達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犧牲的,需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的同時付出巨大的努力。畢竟,教育無捷徑。”

書的第一部分是“家最温暖”。第56號教室之所以特別,不是因為它擁有了什麼,反而是因為它缺乏了某樣東西——這裏沒有害怕。雷夫老師用信任取代恐懼,做孩子可以信賴的依靠,講求紀律、公平,並且成為孩子的榜樣。雷夫將此內容做開篇,可見消除恐懼對學生是多麼的重要,但這恰恰也是幾乎所有老師都存在的'問題。在成為一名教師之前就有人告訴我:“要能鎮得住學生”,這也成為我後來做老師的一條原則。隨着教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到“鎮得住”絕不能依靠學

生對教師的恐懼。特別是在做了媽媽之後,這種感覺就更為強 烈。身為教師的我能夠想象的到,開學第一天,面對31個不懂事的孩子,老師肯定要“立規矩”。其實很多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習慣於了恐懼,因為在長達近二十年的學校生活中會遇到很多“鎮得住”學生的老師,面對這樣的教育現狀,我只能從家長的角度幫助他戰勝恐懼,把它看作

是一種挫折教育。也因此我能更深刻的從孩子的角度感受到,作為教師愛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遵循教育規律是何等的重要。愛心、耐心、信任、智慧,擁有了這些同樣可以成為“鎮得住” 學生的老師。

總之,雷夫的教育歷程和教育信念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思考和學習。雷夫的教育觀點和信念可以幫助我們建構嶄新的教育觀和學生觀,他的成長經歷對我們每一個教師“做一名好教師”非常有借鑑意義。他的獨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級管理形式,值得我們實踐和探討,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反思、探討、總結,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

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堅固而友善的避風港,就等於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成長為充滿自信又快樂的人。如果我們要求孩子有好的表現,我們自己就必須用行動讓他們知道我們相信優異表現的可能,要盡一切

努力掃除教室裏的恐懼,做個公平的人,做個講道理的人。

雷夫做了四件事,以維護班級秩序和孩子們優異的學習成績。

我們的教室以信任為基礎。這句話説起來容易,然而要做到談何容易。

首先,怎樣讓學生來理解“信任”這二字,雷夫帶他的學生玩了一個有趣的遊戲。有人向後倒,由一名同學接住。連續玩100次,只要有一次朋友開玩笑不接,那彼此間的信任就永遠不在了。怎樣的道歉、承諾也無法達到先前相互信任的境地。讓學生深刻地理解:破裂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

東西可以搞壞,作業可以搞砸,但我對你的信任不可以破壞,否則將付出很長的時間甚至都無法挽回。

其次,付諸行動。無論發生什麼問題,問了多少遍,都會耐心、積極地面對,絕不發火。

生活中父母、長輩事先許諾孩子:做得好有獎。在雷夫看來,這本身就有問題。更可怕的是,大人甚至會言而無信。

書中的老師從開學便用旅行來激發孩子,過程中一天天用取消旅行資格來約束行為失當的孩子。許多孩子都付出了努力,然而,最後老師宣佈她將搬離,旅行取消。這樣的結果導致孩子們怎樣的失望?孩子們又怎麼相信大人呢?又怎麼讓孩子信任他們呢?

所以,雷夫告誡父母和老師“説到就該做到”,不必對孩子高高在上地説教,以身垂範比什麼都重要。

這一點主要説的是,老師對學生嚴格一點沒關係,但要一視同仁,否則難以服眾。

一個孩子犯了錯,則讓其他所有的孩子跟着受罰,,這顯然會大失人心。

再比如:數學作業沒做,卻罰他人不準上美術課,這二者沒有關聯的,做錯了什麼,那麼就有針對性地罰他,這才是正確的做法,這樣的懲罰才符合邏輯。

“你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很相信這句話。

如果要學生會和氣待人,認真勤勉,那麼,自己要先做一個和氣、勤勉的人。

如果要學生信任你,那必須持續努力,付出關懷。上課經常遲到的老師,學生又怎麼會聽他的,信服他呢?

愛打電話的老師不分場合,乃至偷偷上網購物,學生又怎麼會沒有感覺呢?

雷夫在接下來的篇幅中闡述了自己年輕時的行為,審視自己存在的問題,慶幸自己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取得進步。無疑是啟發我們,年輕時肯定會有一些莽撞、粗暴,但不一定要成長起來。

第5篇

認真拜讀了《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聽了同行們的交流,感慨萬分,感慨雷夫老師的愛心,感慨美國教育的人性,感慨西方教育的創新精神。靜心思索,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能否在中國產生,能否在我們班產生,感覺很難,真的很難。

奇蹟的產生為何很難,我也在認真思索。偶然在網上看了一篇文章,若有所悟。文章的題目是《中美教育的十個最大差異》,文章內容大致如下:

美國教育告訴學生學習是自己的事,讓學生自己去想,想學什麼東西,因而學生一般學得主動、靈活、高興。而中國的教育總是要事先給學生做出細緻繁瑣的各種規定,該學什麼,學多少,什麼時候學,該怎麼學等等,中國的學生視學習為功利,因而習慣於應付,學習是家長、老師的事情,是為升官發財找工作而學,學得被動、教條、無奈。

美國不太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極其看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因而才會有美國白領不會算10減6等於幾貌似“可笑”的事情發生,他們覺得要趁孩子年齡小時抓緊培養創造性思維,而中國教育特別重視所謂的“雙基”,重在練“基本功”,不重視對學生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美國的學生低分高能,中國的學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強企業,一般不願意接收中國學生,在他們看來,中國教育是培養知識的奴僕,而不是在“育人”。

中國的教育善於給孩子一個總結,把學生教到無問題就好;美國的教育善於給孩子一個啟發,把學生教到能不斷提出新問題。中國的課堂要舉手發言,美國的課堂鼓勵自由發言。中國的課堂如果對教師的結論不同意會遭受批評,而在美國的課堂上則受到表揚。中國的課堂講紀律,美國的課堂講人權。

在中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孩子剛踏入學校就知道老師總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國教授也沒有什麼權威可談的。美國人不承認權威。中國孩子盲目崇拜老師,覺得老師總是對的,中國的老師喜歡保持威嚴,不苟言笑,美國老師很喜歡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關係。

美國的考試經常是開卷,孩子們一週內交卷即可,而中國的考試則如臨大敵,單人單桌,主監副監嚴防緊守。在中國,考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淘汰;而美國的考試目的在於尋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補缺,以利於今後的發展。

中國雖明文規定每班不超過45人,但鄉鎮及縣級學校班級人數平均60人之多,法律並不能約束什麼。而在美國,一個班的人數不超過30人,31個人就屬於違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國人看重的是誠信——自我信譽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一年中,中國中學生有8個月是上課時間,每天11個小時左右的在校時間。美國學生每年只有1000個小時左右。上學時間短、課業負擔少,這是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時間還能讓孩子學習自己安排時間。

成績在美國屬於“隱私”。老師給家長看成績單,他只給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績,不會公佈全班的成績。在中國,行政部門會想方設法的公佈學校成績。教師的考核也要看學生的升學率、優秀率。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在這樣的機制下長達12年之久,心理壓力之大是顯而易見的。

美國的教材淺顯,對孩子沒有嚴格的要求,特別是數學,導致許多的成年人離開計算機對數字就沒了概念,連日常生活的計算都成了難題,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們注重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國的教材一味的強調夯實基礎,才導致機械重複的作業一堆堆,其結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中國一般不太允許小孩參加真正的社會活動。但在美國國小生一旦走進校門就開始真正參與社會活動了。美國的課外活動是學生自發參與,經費也是大家共同出資、共同尋求贊助。比如,8歲的孩子會幫人家清洗洗衣機,一次8美元,為別人演奏等等,把賺到的錢拿來搞活動。當然並非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賺錢,也有很多是打義工的。美國讓小孩接觸社會環境的方式非常多,他們認為教育即生活。

中美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考核等等一系列方方面面的差異才是奇蹟難以產生的根本原因,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教師能向雷夫老師學的只能是他對學生的愛心,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第6篇

?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是介紹美國教師雷夫.艾斯奎斯用一年的時間,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對生活的認識的故事。

“我這個老師沒有特別的突出的創造力,於是,我決定給他們我能力範圍內最寶貴的東西——時間。”這是雷夫,艾斯奎斯的經驗之談。

一年的時間説長不長,説短也不短,但卻足以改變學生的一生。

於是在這一年中,雷夫始終充滿着激情。他在教學中,培養孩子終身閲讀的習慣,注重寫作的培養,在遊戲中學習數學,他讓學生熱愛地理和歷史,和學生做實驗,培養學生音樂和美術的修養,熱愛運動,學會管理自己的財務。在每項教育活動中,都充滿了雷夫的智慧和激情,學生和他在一起快樂無憂,每項學習學生都投入極大的熱情,尤其是演莎士比亞的戲劇和旅行兩項活動,更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和無限的熱愛。

在書中,雷夫老師有很多有益的做法,在他眼裏,學生都是可愛的天使,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為着讓這些天使變得愛學習、會學習。雷夫老師為什麼能做得這麼好,就是因為他有愛心,有一顆熱愛兒童的心。“愛是教育的根本”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師對學生的愛心不能有高低。我們只有心裏時刻裝着學生,學生心裏才有你這個教師。學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對於那些發展慢的學生,我們只有愛,才有可能喚起他們奮發向上的勇氣、信心與激情,使他們奔向健康發展的人生之路。

在愛的環境中去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有愛的環境中成長。

第7篇

曾記得,我們參加過20xx年精彩紛呈、砥礪共進——克拉瑪依區“市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教學觀摩及教學論壇系列研討活動。期間, 魏老師的讀《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的感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幾天,我又一次重新拿起這本書,邊看邊追尋奇蹟。這種追尋的歷程,讓我也有一種衝動,想談談我的心得體會:此時我最想説的一句話就是:這真的是一本好書!

雷夫老師敢於講真話,在自序中他就寫着:“像所有真正的老師一樣,我經常失敗。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時分躺在牀上睡不着,為着一個我無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極度痛苦。當一個老師,真的會很痛苦。”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感覺雷夫老師很有個性,儘管他已經是個非常優秀的教師了,身上已經被照上了許多美麗的光環,但他依然能把自己心底裏的話講出來,真實地表達自我,不怕露短,不怕出醜。

我個人覺得雷夫老師之所以能獲得成功,首先取決於他的職業良心,他很真實,很坦蕩,很勇敢,敢於面對自己的不安、痛苦,敢於面對教育的困惑、不良現象,而後有所思考,並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些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去為他的學生撐起一方天地,讓第56號教室的學生有最大程度的發展。

在《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一書封面的醒目處寫着“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我想這幾個字其實是概括了雷夫老師的教育理想,或者説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師教育追求。“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説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在本書中,我們看到了雷夫老師點點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裏,學生都是可愛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為着讓這些天使變得愛學習、會學習這樣一種最樸素的意識和想法。雷夫老師為什麼能做得這麼好,能讓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產生最生動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認同的效益?從本質上來看,這是因為他有愛心,有一顆熱愛兒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學生放在心上。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發覺雷夫老師的很多想法,甚至是做法與我們學校的一些做法與想法竟有很多相似之處。在這本書中,雷夫認為通過文學,孩子們會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開心扉接受新觀念,踏上光輝的大道去遠行,所以他培養終身閲讀的孩子。也因為寫作能力會令孩子終身受用,所以作才用四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他的這些認識,也正是我們語文教師在實踐中所思考的一些東西。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教室裏組織學生開展的“少年創作計劃”與我們“讀寫結合”的課題研究有點相似之處。在我們積極參與“讀寫結合”的課題研究時,我在我們班展開活動就有他特定的內涵:班級中的集體活動,特別是家園互動、班級特色活動要圍繞選擇的切如點展開,用雷夫老師自己的話來説就是:“這很費功夫,但我發現孩子們很喜歡從頭到尾完成一本書的感覺。”所以,在讀到這些內容的時候,還真有些“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

同時,我也發現,雷夫老師的一些創新之舉,如開辦讀書會,幫助孩子挑選圖書,撰寫每月讀書心得等無一不是好方法,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因此,讀着這些文字,我有的是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三、作為孩子的母親,這本書給我以方法的依靠

教育孩子和教育學生並不是一回事,我也常常感歎自己的“育兒經”儲備不足。這本書恰好是一本很不錯的家庭教育書籍,不管怎樣,讀了它,我也從中汲取了不少營養。這正如本書的推薦人之一的尹建莉在文中所説的“這本書非常適合家長讀,讓第56號教室的根基延伸進你的家中。”

雷夫老師在書中提出的“道德發展六階段”是不得不説的內容,我個人覺得它是本書相當出彩的一部分內容。他提出的學生的道德“六個階段”分別是——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第三階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我看完這本書後,就把這幾句話寫下來,壓在我兒子平時用的書桌的玻璃下。現在,我發現我和兒子已經開始“使用”它了。我發現,用上它後,教育孩子似乎都變得簡單多了。

看過這本書的讀者都知道,這本書還傳遞出不少先進的家庭教育觀,教給家長不少方法,例如開家庭讀書會等等。我想,雖然我們身處不同的國度,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但對孩子的教育還是有其相通之處的。

這些只是我閲讀的一些淺薄的反思。真是:“談笑間激情飛揚,欣欣然春風化雨”,同讀一本書,感受有所不同,這種追尋也是一種享受啊!

第8篇

當一名教師傾其所有精力、美德與創造力,他能為學生做什麼?如果你讀了《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或許便有了答案。

雷夫,一個普普通通的國小老師,他20多年如一日,堅守在第56號教室辛勤耕耘,用自己那顆赤熱的心全力教育他的孩子們。 這位心靈導師,教給學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養。他用簡單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將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終身閲讀”、“親手勞作”、“以運動為本”等課程不僅可以在課堂上立刻實踐,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樣實用。

此外,與鐵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沒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與“小紅花”獎勵不同,他則反覆強調知識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品……優異的教學質量,孩子個個謙遜有禮、誠實善良。這樣的成就,追溯其根源則是雷夫反覆強調的“道德培養的六階段”理論:我不想惹麻煩——我想要獎賞——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規則——我能體貼別人——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近25年的教育實踐,雷夫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養,激發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反觀我們的教育,從幼兒園起,老師就用小紅花激勵我們,到了國小變成紅領巾,到了大學變成獎學金,到了職場,變成了紅包或獎金。激勵就是屢試不爽的魔法。我們沒有懷疑過,這樣的激勵健康嗎?在雷夫看來,這在道德行為方面,只是初級階段。如果道德行為有六個檔位的話,小紅花只是在第二檔上。在第56號教室裏,孩子們的水準遠遠超過了小紅花階段,達到了第六檔。那麼,雷夫借用了教育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的道德成長路線圖: 第一檔,我不想惹麻煩——靠懲罰在起作用;第二檔,我想要獎賞——靠賄賂起作用;第三檔,我想取悦於某個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檔,我要遵守規則——靠自律起作用; 第五檔,我能體貼別人——靠仁愛之心起作用; 第六檔,我奉行既定的準則——靠境界起作用;

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深深體會到愛是教育的真諦:愛可以創造出奇蹟,愛可以誕生奇蹟,一個教師需要用愛來創造奇蹟;

雷夫·艾斯奎斯是一位非常特殊和出色的教師,他用這樣一個範例告訴我們:一間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帶給孩子無限多的東西——我們能分享到這樣的教育智慧,教師獲得力量;也許,在未來也會創造一個奇蹟。

本書的序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上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有人在講台上站了一輩子,甚至獲得了很高的學歷、職稱,卻始終是一個門外漢。雷夫老師讓我明白了,對於自己的教育事業要有愛和執着,要用心去教授學生知識,這不僅需要教師對教育教學技能有着深厚的知識基礎,努力地去創新,還需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勇氣,激情四溢的去踐行。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覺得侷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是什麼東西在決定教室的尺度——教師,他的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容;他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老師必須是一個有激情有創意的人。我也感受到教師必須是一個知識豐富的人。雷夫是一個全能老師,他能帶好班級,能教好語文、數學、科學、音樂、美術、戲劇……沒有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如何進行課程的整合,如何引導、指導孩子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我們的老師因種種原因個人的綜合知識、業餘愛好本身就不是很多,加之工作後,學習參與的機會時間更少,更多的是單位家庭兩點之間的生活,所以我們還需抱着好奇之心多參與不同的活動,擴大知識面,豐富經驗與生活。

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很多時候都值得我們去深思。當學生一次又一次地犯着相同錯誤的時候,我們有沒有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教導,還是大聲的批評指責?當我們告訴學生要這樣那樣的時候,我們作為老師,又有沒有以身作則呢?雷夫老師告訴我們,對學生要信任,要愛護,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我也深切的體會到,雷夫老師所説的: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可以有所進步,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大好的機緣,讓你引領孩子們展翅翱翔,達成的成就甚至超乎我們的想象。所以,老師犯錯的時候,不要去努力地掩飾,坦然面對,努力改正,或許在學生眼裏,這樣會犯錯的老師更值得尊敬。而當學生犯錯的時候,作為教師的我們糾正學生錯誤的同時,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面對錯誤,而不是一味的批評。

所以學習雷夫老師的精髓在我看來就是我們老師要拋開一切外在的內在的因素,讓自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在教學知識點時都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想,學生會的是什麼,困難是什麼,易錯點在哪,用什麼方法讓學生產生興趣願意主動學習。儘可能讓學生在課上學會、學好,不在課後花時間去折騰,輕負高效讓每個孩子都愛上學習。

作為一名教師,我明白,教書是要用心去教的,遇到再困難的事情也要用一顆坦然真誠的心去面對,從教師這個職業中獲得幸福感。要當一名好教師,不僅要具有聰明的才智,而且要需要足夠的教學機智,能夠處理好各種問題。要學會用優雅、成熟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要能夠以超然的角度站在學生的立場,來考慮問題。雷夫老師的教育信念和觀點,讓我認識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教育觀和學生觀。他的教學方式和管理形式,他舉得每一個例子,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我會結合實際,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我會努力的,加油!

第9篇

第五十六號教室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有人這樣説,五十六號教室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風雨的天堂。這裏沒有害怕,用信任取代恐懼,這裏講求紀律、公平。從這裏走出去的還是待在裏面的孩子,都認為這裏是最温暖的地方。五十六號教室的孩子們大多貧困,來自移民家庭,英語也並非是他們的母語。可這些似乎註定平凡的學生,卻在一個內心充滿愛與智慧的老師的培養下,全國測試成績高居全美top5%。他們長大後紛紛就讀哈佛、斯坦福等頂尖大學並取得不凡成就。

這一切奇蹟的締造者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師。雷夫老師用他創新的'教育方式在平凡而動人的教育故事中豐富了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培養出一個個温暖善良、熱情真實,建立了自我人格,有着堅韌的信念的學生。

在第一部分尋找第六階段中,雷夫老師把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導入任教的班級,引導學生學業和人格的成長。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第三階段“我想取悦別人”,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準則並奉行不悖”。其中第六階段是最高階段,是最難達到,也是最難教的,行為準則存在於人的靈魂中,其中還包括健全的人格。所以,老師能做的是引導學生自己觀察和發現,有這種行為準則的人。雷夫老師通過組織學生閲讀經典佳作和觀看優秀電影,與優秀的人一起交流,幫助孩子在其他人身上找出行為準則,從內心深處發生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温暖的方法,讓教育有温度。雷夫·艾斯奎斯老師還教會孩子終身閲讀的方法,他要孩子每天閲讀,不是為了參加測驗,更不是做表面文章給別人看,而是因為喜歡書本才去閲讀。雷夫老師告訴我們:“提高兒童閲讀能力的同時引導他們對閲讀的熱愛,應該是我們的首要任務。閲讀不是一項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軌的人們樂此不疲的一項活動。”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電子閲讀比去圖書館要方便的多,可是雷夫老師常常帶孩子們去圖書館讀書,此行為建立了孩子們的價值觀,幫助孩子正確對待閲讀這件事。他認為置身於熱愛閲讀的人羣中對孩子是很有益處的。他會親自給孩子們選書,雷夫老師推薦孩子們讀兒童文學獲獎作品,如凱迪克大獎,紐伯瑞文學獎等獲獎佳作,幫助不愛閲讀的孩子喜歡上讀書。他引導孩子借閲偉大文學作品,觀賞作品影片,辦讀書會幫助不愛閲讀的孩子喜歡上讀書,讓孩子愛上閲讀。閲讀是生活的一部分。培養孩子的閲讀習慣,維持閲讀熱情,孩子的閲讀需要家長和老師的指導。讀什麼書,用什麼方法讀,在哪讀,一天讀多少頁,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當孩子們不確定讀哪些書時,除此之外,還可以開展親自共讀和讀書分享會等活動培養終身閲讀的孩子。我們堅信,熱愛閲讀的孩子將擁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教學的藝術不僅在於傳授本領,而更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你畫什麼在上面,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每個孩子身上都藴藏着某些奇特才能的素質,要有火花來點燃他們。這個火花就是教師,教師就是在白紙上作畫的人,我們要畫得既美麗又有温度,我們的教室也會充滿温度。

第10篇

這本書卻讓我第一次知道,那個教師在校園中遇到的事情,和我們老師現實生活中遇到過的差不多;那個教師在教學和學生相處中產生的困惑,在我們的校園中也會困擾着多數教師。一直以為,中美兩國的教育差異巨大,以為我們在教育中的種種現實問題他們不存在,甚至以為他們的教育價值觀、思維方式都和我們不一樣。

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是一個充滿驚訝和感動的過程。這是因為我從這本來自大洋彼岸的、以前從未知曉的教師的書中,竟然讀到那麼多熟悉的東西。

雷夫用自己的教育的熱忱感染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使他們步入成功,終生受益。

他的開頭非常有趣,是寫發生在教室裏的一件事,這件事雷人在幫學生點燃酒精燈時不小心點燃了自己的頭髮卻沒有發現,其他的'學生都來拍打教師的頭。這一故事,看似簡單,卻發人深省:第一:什麼時候我能這麼投入教學?第二:什麼時候可以讓學生這樣“打”教師?也正因為有上面的一把教室裏的火讓雷夫從一個普通的教師向一個偉大的教師轉變,“要達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犧牲的,需在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同時付出巨大的努力。畢竟,教育是沒有捷徑的”。雷夫老師的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以信任取代恐懼。這應該是每一個教師應該明確的,破裂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除此之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補救。 “以信任取代恐懼,要是你破壞了我對你的信任,也應該有贏回信任的機會,但這要花很長的時間。”我們平時都是強調同學之間要互相信任,學生要信任老師,好像學生信任老師是必然的,是應該的,但信任應該是相互的,很多時候老師對於學生卻一直不太信任……

今年班裏轉來一位新學生,這個學生可以説是一個問題學生,紀律差,上課説話聲音大,不寫作業,撒謊,破壞紀律……每天來的班裏,學生和任課老師都會向我投訴於航今天的表現簡直差急了,可以説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差生。開學第一個月對我和於航來説都是艱難的,我要好好教育他,讓他儘快把紀律搞好;而他要試着調整自己,儘快的適應環境,因為我知道他每天也生活在惶恐中,害怕管不了自己又破壞紀律,同學們又向我告他的狀,在我苦口婆心的引導和他的努力下,他的進步很快,但是還是會説有謊不寫作業的情況,我對他也漸漸失去了耐心。有一次,中午午寫時,我在班裏看班同學們都在低頭寫字,我轉身去了洗刷間拿拖把,當我回教室時發現教室亂哄哄的,於航跑到了教室的最南邊在和同學説話,我氣不打一處來,走到他身邊就是一頓狠批,中間於航眼神懇切一直説什麼,但我沒給他機會,我知道他肯定又在編一些理由搪塞我,當我平靜下來,這時班長對我説,是剛才數學老師來班裏讓離着後門近的於航把卷子捎給某個同學,當時,我心裏一陣有些尷尬,是我誤會了於航,我連忙向於航道歉,這時於航已經默默低下了頭眼淚在眼裏打轉。看他委屈的眼神我非常難過,但同時也很高興,因為我看到了希望。在這之後的時間裏,如我所預想的,於航每天都在一點一點的進步……

老師不相信表現不好的同學説的話,同學也明白説什麼都沒用,所以就破罐破摔,混一天是一天。如果我們也像書中那位老師一樣,在班上建立嚴格的一整套信任機制,讓同學們都體會到説實話光榮,説慌可恥,並且也給平時表現不夠好的同學足夠的機會,找到他們身上的優點,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師同學的信任。那麼,他們的表現一定會慢慢有所提高。這種教育正是現階段我們所缺少的。

第11篇

我們常説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他最強的一面,找出他作為個人發展根源的“機靈點”,幫助他們在年齡段取得一定的成績,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用心”去理解、“用心”去專注。在認真拜讀了雷夫·艾斯奎斯的著作《第56號教室的奇蹟》後,我掩卷沉思,不禁為他的教育理念所折服。究竟怎樣教育孩子才算“用心”,才能創造奇蹟?雷夫用書中一段段樸實的故事不斷告訴我們:有熱情和態度還不夠,還要運用智慧及巧妙的方法!

三年級《認識電腦》一課中:在短暫的等待時間裏,一個男生拿出口袋裏的兩塊“磁鐵”在電腦屏幕前玩了起來,一會兒他就發現了新大陸了:自己的電腦屏幕出現了“大變臉”,有的地方是一圈彩虹狀的光暈,有的地方變得黑黑的一片。他覺得好玩,又快速地在左右兩個同桌的屏幕上玩了起來。等我發現異常後,已經有四五台電腦的屏幕已經狼籍一片,變得“慘不忍睹”了。

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大發雷庭,狂風暴雨的批評能起到實際教育效果嗎?此時作為教師就要回到教育的'起點,真正“用心”思考,“用心”去發現孩子的問題,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於是我立即讓全班同學的視線轉移到這幾台電腦屏幕,詢問學生:“是什麼給這幾台電腦屏幕使了這麼大的魔法?”這個男生立即高高舉起了自己手裏的磁鐵。我立即讓大家利用剛學會的搜索引擎搜索一下“磁鐵”給顯示器造成的傷害及如何消磁?通過查找,大家不僅發現了顯示器被磁化的原因,也發現了消磁的幾種方法。當然,如果處理不當會有什麼更嚴重的後果?若磁化太嚴重,或者發現得太晚了,顯示器就很難恢復了。這名男生在我的“用心”教育下,深刻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在課後其主動上前向我承認了錯誤 ……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總是會遇到這些“不曾預料的意外”,對於這些小小“探險家”總是顯得束手無策,《第56號教室的奇蹟》告訴我們要巧妙地做教育,這樣才會充滿力量,令人歎服。如果這些節外生枝的事情處理不當,就會大大地挫傷這些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無法使他們的內心獲得激盪,也幫助不了他們糾正不良行為。作為我們信息技術教師,更要注意對課堂上生成因素的巧妙把握,真正做到“用心”思考,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價值。

第12篇

作為老師的我們對於雷夫這個人,這個名字一定不陌生。雷夫·艾斯奎斯現為美國洛杉磯市霍伯特國小五年級教師。霍伯特國小是全美第二大國小,這所國小高達九成學生的家庭是貧困的,並且他們還多是非英語系的移民家庭。然而,雷夫所教的國小生的成績高居全美標準化測試前5%。這就如他所寫的這本書的題目一樣,真是一個奇蹟。

這本書不是很厚,全書主要講述了雷夫對教育的理解以及他如何將他的理解實施到具體的教學之中。因此,我讀這本書,沒有“拜讀”的朝聖感,而是像在聽一位資深的教育實踐者講他的教育故事。書中沒有許多高深教育理論,講述的都是雷夫在教學中的切身感受,深刻思考;書中的教育事例都不是一個個規範嚴整的教學模式,而是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那麼,雷夫是如何在56號教室創造奇蹟的呢?他在書中做了詳細的解答。

這本書有三個部分,共十七章,每個章節對應着一個教學內容。談到教育,我們不可避免要回答“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的問題。雷夫書中的第一章“給我一些真相”,就是解釋“為什麼教?”“給我一些真相”,真相是什麼呢?這年頭,大多數的教師都被一種東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這確實是真相,我們在課堂上,辛辛苦苦講了許多知識,可能這些都沒能讓學生記住,相反我們對他們的懲罰或者批評,讓他們產生的害怕感,卻讓他們深深地記住了。這樣雖然看起來教室整齊了,但是這整齊是由於“害怕”,師生的角色由於這個“害怕”,是對立的。這樣,學生怎麼學得好呢?雷夫很明白,老師和學生應該是一夥的,他們應該一起去攻堅克難,習得知識。因此,雷夫實行“以信任取代恐懼”、“做孩子們可靠的肩膀”、“紀律必須合乎邏輯”、教師就是榜樣等一系列方法,讓孩子們體會到:師生是一體的,應該互相信任。這就是雷夫老師的“為什麼教”。為了一起學知識而教,而不是為了“害怕”害怕的事情發生而教。我想,雷夫老師通過這個章節告訴我們,我們教育者應該目標明確。其實不僅是教育,做任何事都是這樣的,總是會有這樣那樣不完美的情況出現,不應該過於注重那些不相干的東西,主要目標達成了就行,不能因小失大。

書中的第二章“尋找六階段”,在我看來,就是“教什麼?”學生信任老師,你們信任我,我很高興。但是我希望的不僅僅是你們信任我,你們最終是要獨立的,那麼,你們沒有我在的時候,你們會怎樣去面對這個世界呢?雷夫老師嘲笑那些自以為是“孩子王”的老師:“老師可以帶班級,但決定這個班級優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學生。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老師能力再強,傳導不到學生那裏去,也不是一個好老師。”為了讓學生成為獨立的自己,雷夫用“六階段”來説明他要教會給學生什麼。“我不”“我想”“我要”“我能”“我有”,始終有一個學生主體的“我”。相比直接灌輸學生怎麼做,雷夫老師更注重的是學生們自己會怎樣看待自己。因此他問:你們是為了我才刷牙的嗎?你們是為了我才繫鞋帶的嗎?將外在的要求內化為他們自身的準則,由他律進而自律。讓學生有獨立思想,自由人格,是雷夫老師的終極追求。是啊,知識是無窮無盡,學不完的,但是學習知識的態度卻是隻要培養起來,就可以無往而不利。培養學生成為一個“三觀”正確的、獨立的人,這不就是我們中國提倡的“素質教育”麼?

書中的第二、三部分,方法和瘋狂之舉。通過學科的教學活動,課外組織的活動,雷夫向我們展示了他在具體的教學之中是如何做的。也就是我理解的“怎樣教”。第二部分“方法”主要展示的是課堂教學。雷夫的課堂教學,在我看來,就是通過一個一個的活動,讓課堂上的教與學真實地發生。我們都是當老師的,因此很清楚,在教學過程中課堂很容易成為老師的一言堂,老師講老師的,學生想他自己的。之所以會這樣,因為我們教給孩子的知識,孩子們沒有體會到這是知識,即使體會到這是知識,也不覺得這有用。雷夫的課堂,最多的是師生互動,讓學生有參與感。書中的第二部分,有兩個例子令我印象深刻。一個是科學課的故事,課堂中有一位來班訪問的老師看到一組孩子在組裝火箭時犯了錯,正準備為孩子示範正確的組裝方法時,卻被雷夫阻止了,因為雷夫認為失敗也是一種經驗。現在想來雷夫的做法是明智的,聯想到上個星期我們觀摩薛法根老師的《珍珠鳥》,薛老師鼓勵孩子們要有自己的真情實感,本質是一樣的,因為所有的教育其實都是自我教育。孩子從現實的失敗中學來的經驗,肯定要比老師告訴他的正確答案,來得要真實,感受要深刻。還有一次在體育課上,雷夫讓孩子們看比賽的時候用學過的積分方式記錄比賽的分數,雷夫的這一做法就是讓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真實的生活當中,讓教育更有意義。

“瘋狂之舉”這部分主要講的是雷夫如何帶領學生開展課外活動,這部分我感覺學生的參與感更強了。也讓我覺得雷夫也太“貪心”了,居然還“佔用”孩子們的課外時間。難怪他把這些課外活動稱為“瘋狂之舉”。這些“瘋狂之舉”都是雷夫的“額外工作”,雷夫通過這些“額外工作”向我們詮釋了“教育即生活”的真諦。對於雷夫來説,他是教師,他生活的'全部就是教育;對於孩子們來説,雷夫讓他們明白: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而生活中的一切,無時無刻都是需要我們去學習,去受教育的。當孩子們明白了這個道理,怎麼會不成為“愛學習的天使”呢?

講到這裏,我想,大家跟我一樣,都感受到了雷夫對教育的“瘋狂”熱愛之情,因此,我給自己這篇分享稿取的題目是

“易得無價寶,難得有情師”。因為在我看來,雷夫對教育的真誠近乎“瘋狂”的熱愛,是他能在56號教室創造奇蹟的根本原因,因此這份熱愛是無價的。因熱愛投入時間,雷夫的生活就是他的教育事業,他把自己的時間都用在了教育孩子上,或者説,他把自己的時間都花在了和孩子們一起的活動上。書後面附有雷夫一天的生活紀事表,這個紀事,可謂是滿滿當當。因熱愛產生智慧,正是雷夫對教育的熱愛,才讓他一直努力地思考着怎樣讓孩子學得更好。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有閃爍着雷夫教學智慧的話語。無論是課堂上的指導學習,還是課外活動的指導人生。熱愛――讓雷夫的教學充滿智慧。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兩句雷夫的話,一句是,我這個老師沒有突出的創造力,於是,我決定給他們我能力範圍內最寶貴的東西——時間。一句是,好的表演和其他的事情是一樣的,都是由十分的天賦加上九十分的努力而來的。這兩句話是雷夫教學活動的生動寫照。而這兩句話也告訴了我們雷夫創造奇蹟的祕訣:時間加努力。這一祕訣在雷夫所帶的孩子身上,也得到了鮮活的證明。天道酬勤,一分付出,一分收穫。雷夫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人生的道理。易得無價寶,難得有情師。雷夫用他的真情打動他的學生,用熱情感染他的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考察清楚學情指導學生,師生共同努力,澆灌出了第56號教室這朵“奇蹟之花”。雷夫的事蹟告訴我,真誠的熱愛自己的事業,肯花時間和努力,就一定會取得成功。這個道理不僅僅限於教育事業,我想,這是雷夫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教益。

第13篇

寒假,我讀了《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該書是由“全美最好老師”雷夫所著。雷夫老師是一個即使無人督促、頻繁應試、環境頹喪的狀況下依舊對教育懷有熱誠,對學生懷有愛心,為信仰不懈努力的人。看着他書中所描述的點點滴滴,同樣身為一名幼兒教師的我對他的許多觀念深表認同。

“不管是教導學生還是子女,一定要時時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當做教育的捷徑。”記得我剛參加工作時,經驗不夠豐富,有些孩子手工做不好,數學作業怎麼也教不會,我會生氣,總會和做得好的比較,那些做不好的孩子總會失落。後來我改變了方法,在數學活動或美術活動時,對那些不能達到我期許的效果的孩子我總以鼓勵的方式,效果果然不一樣。曾經,我生氣帶給他們的恐懼?現在,我能這樣趨於平和,是因為我也終於明白,與其火冒三丈地學生髮火,不如給與他們鼓勵和信任。正如雷夫老師所説:“我們應該用積極的態度與耐心來面對問題,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駕於恐懼之上的信任。”

“絕對不可拿某個學生的表現跟另一個學生相比,一定要用學生自己過去的表現來衡量他現在的進步。”也許對於那些總是對孩子説“你看人家某某某,可比你好多了”,實際卻在無形中傷害着孩子們的父母,這句話更有價值。

“我讓他們知道,對掉球的隊友大吼是自相矛盾的:大吼通常是因為想贏,然而羞辱隊友只會讓‘犯錯者’更容易出錯——他會爬不知道怎麼打球才好。第56號教室的學生明白,善待出問題的球員不只是正確的做法,也是明智的選擇。”善待隊友,這是雷夫老師想要告訴大家的。可是,我認為這同樣也是一種信任感的體現——在這樣一個沒有嘲笑、抱怨的環境裏,每個孩子都不擔心犯錯,因為他們知道,即使犯錯,他們也會被諒解並且得到最好的幫助。我喜歡這一段是因為我覺得,不僅隊友需要善待,孩子、父母、朋友,都需要我們這樣善待!這樣,信任、温馨才會在我們之間蔓延。

“無論孩子要精通的技能是什麼,都必須先學會在沒有老師陪伴和指導下自行練習。”

有一部分孩子,在幼兒園表現非常好,自己吃法自己穿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裏卻是東西亂丟,吃飯還要喂。我們的孩子,是在為老師學習、做事嗎?我們老師應當訓練學生獨立的良好習慣,這樣學生才能在任何狀態下高效地學習、做事。

“第56號教室教孩子一個道理:會存錢且謹慎用錢的`人,多半財務狀況都優於為了立即享樂而亂花錢的人。”“最好的東西會留給懂得等待的人。”雷夫老師在教室裏融入經濟教育,孩子們用自己的努力換取模擬的錢,模擬儲蓄,並參加模擬的拍賣會。漸漸地,孩子們明白在玩樂和努力間保持平衡,因為他們明白今天的努力將為他們開啟另一扇門,通往更美好的明天。我們的孩子明白這些嗎?當然很少有人明白。因為我們的孩子是及時享樂的,並且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他們沒有機會從這一套模擬社會經濟法則的系統中體會延遲享樂的真諦。

“每天浪費2—3分鐘,一個學期就會浪費200—300分鐘,是五、六個小時!”這是對於我最有警戒作用的一句話!我比較拖沓,進了教室總會為些瑣事浪費一、兩分鐘,自認為沒有什麼。可是,現在課後的時間全面歸還給學生了,這就要求課堂效率必須得到提高!決不能再每天浪費2分鐘啦!積少成多啊!多謝雷夫老師給我的“當頭棒喝”!

讀完這本書;收穫很多很多。徜徉在雷夫老師的“第56號教室”,我也猶如雷夫老師的學生那樣,深深地迷戀在這理想的“教育國度”之中了。

第14篇

每當拿出《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一書時,封面上 “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的字樣映入眼簾,心裏不免感慨萬千。“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説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雷夫艾斯奎斯老師在教育生涯中,不斷審視、反思、嘗試,逐步認清了人生使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教育思想。

雷夫先生説過,“當一位好老師是世上最難的工作。”的確,雷夫老師在叢林學校從教以來,堅持自己的原則,付出120分的熱忱,面對着來自貧困家庭、移民家庭的孩子,他都是抱着同樣的信念。不拋棄,不放棄,因為在他看來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以獨特的魅力使第56號教室的孩子們自願每天早晨6點半到校,一直待到下午五六點回家。即便在節假日,孩子們也來學校,跟隨雷夫老師一起閲讀、算術、表演莎士比亞戲劇、一起去旅遊。今後,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會時時提醒自己:要像雷夫老師那樣尊重學生的個體、充分相信學生;要重新審視自己教學過程的“教”與“學”,敢於放權,讓學生有機會去經歷,去實踐,去磨練,去發現,讓他們在實踐中積累知識,提高能力。

二、犯錯的隊友需要我們的支持,而非嘲弄。

“我讓他們知道,對掉球的隊友大吼是自相矛盾的:大吼通常是因為想贏,然而羞辱隊友只會讓‘犯錯者’更容易出錯——他會不知道怎樣打球才好。第56號教室的學生明白,善待出問題的球員不只是正確的做法,也是明智的選擇。”善待隊友,這是雷夫老師想要告訴大家的。可是,我認為這同樣也是一種信任感的體現——在這樣一個沒有嘲笑、抱怨的環境裏,每個孩子都不擔心犯錯,因為他們知道,即使犯錯,他們也會被諒解並且得到最好的幫助。

三、學生要學會為自己練習,不是為老師練習。

“無論孩子要精通的技能是什麼,都必須先學會在沒有老師陪伴和指導下自行練習。”一部分學生,在校時作業整潔、乾淨,正確率高,家庭作業卻龍飛鳳舞、丟三落四,錯誤百出。我們的孩子,是在為老師學習嗎?我們老師(包括我),常常為了能看到學生乾淨整潔的作業,就監督學生做作業。這樣的方式,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陋習。應當訓練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培養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這樣學生才能在任何狀態下高效地學習。

“我想教孩子終其一生都派的上用場的技能,‘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等就是其中之一。”“懂得安排和分配時間的孩子,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樂在其中,也會做得更好。”我們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時也要教學自己的學生,從小處開始規劃,逐步過渡到規劃自己一天的生活,規劃記錄自己的賬單等等。這些,往往就是一個人生活態度的寫照。艾斯奎斯給全班學生定的座右銘是“好好表現,勤奮學習”,教室正面的牆上掛有“成功無捷徑”標語。艾斯奎斯説,我希望看到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就首先需要做什麼樣的人。我希望看到他們成為一個友善、勤奮的人,因此,我必須是他們見到過的最友善、最勤奮的人。

閲讀中我總是不由自主地發出輕輕歎息:“教師原來可以這樣來當,原來可以做得這樣好!”他創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變成熱愛學習的天使;他熱情的教育態度,把教室變成温暖的家。從他的身上我學到了很多,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使我精神上受到了洗禮。

第15篇

近兩個月我認真的閲讀了《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使我很受感動,它在我以後的教育教學中起着重要的引領作用,尤其在我以後的班主任工作方面更起着重要的促進作用。

雷夫,這位美國最搞笑、最有影響力、最優秀的老師感動着全球無數的人。他創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變成熱愛學習的天使,他熱情的教育態度,把教室變成温暖的家。

手捧着這本書,細細研讀,感動着、慚愧着、欣喜着。感動的是雷夫在一間會漏水的小教室裏,用了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創造了一間充滿愛與奇蹟的第五十六號教室。慚愧的是自己也已從教十幾年,但是教學上還是進步甚微。欣喜的是看了這本書,學到了很多,明白了自己以後努力的方向。

在這本書裏,要學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但給我感觸最深,最讓我受用的還是以下幾點:

第五十六號教室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風雨的天堂。在那裏沒有害怕,雷夫老師用信任代替恐懼,做孩子能夠依靠的依靠,講求紀律、公平,並且成為孩子們的榜樣。正如他所説的:“孩子們以你為榜樣,你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學生和氣待人、認真勤勉,那麼我最好就是他們所認識的人中最和氣待人、最認真勤勉的一個。”所以無論是走出去的還是呆在裏面的孩子,都認為那裏是最温暖的地方。

在這本書中,雷夫認為通過文學,孩子們會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開心扉理解新觀念,踏上光輝的大道去遠行,所以他培養終身閲讀的孩子。也因為寫作潛力會令孩子終身受用,所以才用四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潛力。同時,我也發現,雷夫老師的一些創新之舉,如開辦讀書會,幫忙孩子挑選圖書,撰寫每月讀書心得等無一不是好方法,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因此,讀着這些文字,我有的是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當然還有很多的理論需要細心研讀,慢慢消化,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也有這樣一種信念——我們還能夠做得更好。從現在開始給自己制定一個新的目標,並且確信自己的學生也能夠做得這麼好,因為我們都有一個教室,在這個教室裏每一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如果我們能夠像雷夫老師一樣細心觀察,從愛每一個孩子出發,那麼我們也會有自己不一樣的教室,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努力讓我們的教室變成孩子們心中嚮往的地方。

所以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工作中我必須會象霍夫老師學習,加倍努力,爭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