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最新範文3篇 "經典之光:探究《論語》對人生的啟示與指引"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9W

本文將為大家提供最新的論語讀後感範文。論語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儒家經典之一,有着深刻的哲學思想和豐富的人生智慧。通過對這些經典語錄的閲讀,可以幫助讀者掌握更多實用的處世方法和生活哲學,提高自身的修養素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最新的論語讀後感範文吧!

論語讀後感最新範文3篇

第1篇

緊張忙碌的會考終於畫上句號了,閒暇之餘,將一直放在書櫥裏的《論語》又拿出來仔細翻閲了一番,每回心得都有不同,孔子不愧為“先師之範”,也將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總結一下。

?論語》中孔子的做人之道基本可以總結為學境界、學自制、學明辨、學態度和學交友。其中,學明辨和學態度對我的影響深刻。

?論語學而》提及:“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告訴我們不管事情成功與否,我們要正確探求其原因,善於反思,由果追因。作為教師,我們提倡要善於課後反思。這是不斷提高我們教育教學水平的基本途徑。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每天四問——第一問:我今天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 我今天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今天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今天的道德有沒有進步?看着這四句話,我深有感觸。在我看來,其實這就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對自己每天教育工作與生活的反思。只有做到不停的反思,才會有所更新、有所進步。而教育教學只有不斷地更新,才能有新的突破;只有不斷的變化,教育才會有生命力。同時在現實教學中,我們只有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的方法與思路,才能更好的樹立起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更全面的提高自身與學生的素質修養。

有句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態度決定一切。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首先將熱愛教育擺在第一位。只有懷揣滿懷熱情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才可以去做好我們的工作。常常聽到一些老是抱怨:教的學生如何調皮不好教,工作太累之類的抱怨。可是反過來想:教師的本職是什麼?不就是教書育人嗎?如果都是好孩子又怎麼需要教育、需要教師呢?我們的成功不是隻有把好孩子教育的更優秀,更多的是把不優秀的變成優秀,讓問題學生不再“問題”。教師的工作絕對不是清閒的,需要我們付出比普通工作更多的心血。而這些工作都需要我們用滿懷激情的態度來處理,一味的抱怨只能讓我們成為不稱職的教師,從嚴重的角度來説是對教育、對學生的不負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諦。陶老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我們應該向陶老先生學習,用“愛”來對待我們的工作,對待我們的學生。愛教育、愛學生。把我們的工作看成是一份播撒愛的種子的工作。這樣才能收穫工作的幸福感,才能以欣賞的目光去對待學生,並能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挖掘他們的潛力,才能使師生雙方在教育教學中最終都能獲得成功與快樂。

而孔子的做人之道可以概括為學問的追求、學問的歷程、學問的多元。這裏我就學問的多元談一下自己的收穫。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需要更多的知識充實自己。教師應該做到旁徵博引。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有精湛的專業知識,更要有寬厚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及教育管理理論。新課程改革,呼喚教師的學科知識結構的綜合性,要求教師掌握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教育新觀念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持續不斷地學習和掌握創新教育的原理和方法,並有意識地自覺運用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的知識廣博,學生會由衷地敬佩你,那麼教師的示範作用和影響力就會得到發揮,學生由敬佩變為信服你的要求,對於開展師生合作教學會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的學科知識是相通的,教師知識的多元可以起到引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和把握,也符合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引導開拓學生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以上是我對《論語》的一點通俗理解與感悟,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論語讀後感最新範文3篇

第2篇

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論語》,個人收穫良多,受益匪淺,讓我學到了許多處事的智慧,更加堅定了學習、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也感謝各位老師,是你們的學習精神,激勵我一直奮力前進。

人生一世,或志於仕,或志於士,或志於市,或無大志,快樂自在,平凡而真實,了過一生。如何為人,為君,為官,為師,為父,為子?無論在人生中扮演什麼角色,如何立身於世?生活中有了疑惑,如何應對解決?通過學習,從《論語》中找到了答案。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聖賢教導我們學習要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不能合理有效的運用知識,就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的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鑽研,則會精神疲倦一無所得。

學習是伴隨一生的事情,一定時刻提醒自己要不斷學習,“吾日三省吾身”,知過改過,遇事善於思考,“不怨天,不憂人”,不盲從,不懈怠,切勿“道聽而途説”,學會明辨是非,時刻保持一顆淡定平靜的心,沉着應對。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總在考慮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生命的價值,空想是沒有用的。“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時刻警醒自己,想做什麼事情就要立刻行動,不能猶豫不決,更不能只想不做,做了就會離夢想進一步,只想不做,將一無所成。抓住現在,活在當下,從現在開始,逐步提升自己,使自己成為有德行,有學問的人,從而實現人生的夢想。

“不知禮,無以立也”。禮,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理人際關係並約束自己行為的準則。“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用了大量的篇幅寫“禮”,可見孔子對禮的重視程度。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禮,“禮之用,和為貴”。時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中,要明禮,知禮,守禮,以禮相待,互尊互愛互諒,這樣才能和諧相處,從而促進心靈和諧,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子曰:“民無信不立。”誠信乃安身立命之本。一個誠實的人,因為有正義公理作為後盾,所以能無畏地面對世界,大多數人都會信賴他,並取得長久不衰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如此,真誠待人的人,才能行得通,立身於世。子曰:“言忠信,行篤敬”。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信,是為人之道,立身處事之本。“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實守信,心存敬畏,不自欺,不欺人,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具有強大力量,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基礎,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根基。有些人追求金錢,有些人追求道德。有些人死後如過眼煙雲,轉眼即失,有些人死後仍活在人們心中,雖死猶生。作為一名公職人員,要時刻把政治品德、個人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放在首位,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胸懷仁愛之心,將仁德之力量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無私奉獻,利益社會。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會繼續努力學習,依道而行,不斷糾正錯誤的認識,改掉不好的習慣,化掉自己的脾氣,清除心中的怨氣,尊德守禮,敬天愛人,孝悌誠信,成己達人,相信每個人都能夠成就幸福自在乃至圓滿覺悟的人生。

第3篇

現在有一些人辦事,無論事大事小,總是要把前因後果,種.種可能都考慮清楚。反反覆覆,舉棋不定。用當今主流的眼光看來,這種人都是可以統領大事的,因為他們是那麼的謹慎,精打細算。由此看來,三思而後行是誇讚人謹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這段話裏,卻並不贊成以季文子為例的三思而後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虛詞,當多次講。季文子是魯國大夫,非常計較個人得失。這人考慮事情反覆不定,辦事過於謹慎。孔子説:考慮兩次就可以了。為什麼是兩次而不是多次考慮呢?我想,這就牽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於事而訥於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何謂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軀,但是辦事講究迅速敏捷,説話謹小慎微。這就是季文子的謹慎之所以不為孔子所稱讚的緣故。

孔子所説的敏於行,並不是説毫不考慮後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們斟酌計劃兩次。因為有敏於行作為基礎,所以第一次思考便應該定下了大致脈絡,第二次思考只不過是錦上添花,查漏補缺罷了。由此看來,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純數多餘了。這種情況和我在考場上的境況大致相同。第一遍填完答卷,整個試卷就明白了打半。這時候的勝負其實幾乎成了定局,只不過還應該檢查一遍,以防有小節有虧。但是別説時間無多,就算有時間一遍又一遍地檢查下去,我也不會做。為什麼?因為這時候第三次視察考卷,雖然更加細緻謹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別是在一些改動過的大題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斷全都拋諸九霄雲外了,當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反倒壞了事。

謹慎是人沉穩的表現,但是過於謹慎了,卻是小器,拘泥於瑣屑之中了。所謂物極必反,如此三思而後行,就只有坐失良機,自己吃自己種下的苦果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