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物理實驗報告6篇 探索力學世界:國中物理實驗報告

來源:巧巧簡歷站 5.44K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是國中物理學習中重要的一環,通過開展各種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加深對物理理論的理解與掌握。本文將為大家分享關於國中物理實驗報告的編寫要點,包括實驗目的、實驗裝置與方法、實驗結果與分析等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實驗報告的撰寫工作。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6篇 探索力學世界:國中物理實驗報告

第1篇

彈簧測力計,長木板,棉布,毛巾,帶鈎長方體木塊,砝碼,刻度尺,秒錶。

1. 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靜止的物體保持靜止狀態,運動的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4. 彈簧測力計拉着木塊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的大小就等於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數值可從彈簧測力計上讀出,這樣就測出了木塊與水平面之間的摩擦力。

關閉發動機的列車會停下來,自由擺動的鞦韆會停下來,踢出去的足球會停下來,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摩擦力。

運動物體產生摩擦力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物體間要相互接觸,且擠壓;2.接觸面要粗糙;3.兩物體間要發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點在接觸面上,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點、方向外,還有大小。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所受的壓力有關。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產生摩擦力的兩種物體間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使它沿長木板滑動,從而測出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改變放在木塊上的砝碼,從而改變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壓力;把棉布鋪在長木板上,從而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改變木塊與長木板的接觸面,從而改變接觸面積。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1. 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塊上加50g的砝碼,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塊上加200g的砝碼,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鋪上棉布,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勻速拉動木塊的速度,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6. 將木塊翻轉,使另一個面積更小的面與長木板接觸,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有關,表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6篇 探索力學世界:國中物理實驗報告 第2張

第2篇

一、將一飲料瓶底部扎幾個細孔,再往飲料瓶中到入適量的水,此時會發現瓶底處有水流出,可以印證液體對容器底部有壓強。繼續迅速把飲料瓶中灌滿水,然後擰緊瓶蓋,這時可觀察到飲料瓶底部並沒有水流出。如果再擰鬆瓶蓋,又發現水流了出來。這説明是大氣壓作用形成的這一現象。

二、另取一空飲料瓶灌滿水後擰緊平蓋,然後用酒精燈加熱一鋼針。輕輕的`在飲料瓶下部側壁燙一細孔(注意燙孔時不要用力擠按飲料瓶)。當扎完小孔後會發現並沒有水流出,在第一個孔的相同高度處,任意位置再燙一個細孔後發現依然沒有水流出來。這是由於大氣壓的作用的結果,並且證明了大氣壓是各個方向都存在的,與液體壓強特點形成對比。之後在前兩個細孔的上方再燙一細孔後,發現下面的細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細孔不向外流水,並且有空氣從此處進入飲料瓶內上方。如果擰開飲料瓶的瓶蓋會發現三孔都會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噴的越遠。

三、再取一飲料瓶灌滿水並擰緊瓶蓋後,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夠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蓋擰下來,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發現瓶裏的水並不落回水槽中。(可以換更高的飲料瓶做“對比實驗”,為托裏拆利實驗的引入打好基礎。)還可以在此實驗的基礎上,在瓶底打孔,立刻發現瓶裏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內、外均有大氣壓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還可以選用易拉罐,拉蓋不要全部拉開,開口儘量小一些。倒淨飲料後用電吹風對罐體高温加熱一段時間後,把拉口處用橡皮泥封好,確保不漏氣。再用冷水澆在易拉罐上,一會聽到易拉罐被壓變形的聲音,同時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壓癟。説明氣體熱脹冷縮、也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

第3篇

鐵架台、酒精燈、火柴、石棉網、燒杯、中心有孔紙板、温度計、水、秒錶

1、按裝置圖安裝實驗儀器,向燒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為燒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燈給水加熱並觀察、(觀察水的温度變化,水發出的聲音變化,水中的氣泡變化)

3、當水温達到90℃時開始計時,每半分鐘記錄一次温度。填入下表中,至沸騰後兩分鐘停止。

①以時間為橫座標,温度為縱座標,根據記錄用描點法作出水的沸騰圖像。

沸騰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來,水聲;繼續加熱時,水中發生劇烈的現象,大量上升並且變(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氣,散到空氣中,水聲變(填“大”或“小”)。

第4篇

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説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説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第5篇

1、在易拉罐中分別裝入不同體積的水,依次用金屬棒敲擊聽聲,可用來研究音調的高低與空氣柱長短有沒有關係。

2、將兩個易拉罐用棉線相連做成一個“土電話”,用來説明固體可以傳聲。

3、將三個易拉罐裝入質量不同的沙,用天平分別測出其質量,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罐和沙所受的重力,用來研究物體的質量與所受重力的關係。

4、將易拉罐放在傾斜的木板表面,使其從同一位置由靜止分別滑下和滾下,觀察兩種情況下運動的快慢。比較相同情況下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的大小。

5、用鐵釘在易拉罐不同的高度上扎眼,裝水後比較其噴射的距離。研究液體內部壓強與深度的關係。

6、將空易拉罐口向下在酒精燈火焰上方烤一烤,罐冷卻後能聽到聲音且看到罐變癟了。用來説明大氣壓強的存在。

7、將空易拉罐放在盛有水的盆中浮在水面,而將其捲成一團下沉。説明將密度大於水的材料做成空心物體可以浮在水面上。

8、用白紙和黑紙包住兩個裝滿水的易拉罐,在太陽下曬相同時間,看誰的温度升高得多。研究相同條件下的白色物體和黑色物體的吸熱能力是否相同。

9、用導線及導線夾將電源、開關、燈泡和易拉罐組成串聯電路,閉合開關,看燈泡是否發光。研究易拉罐的材料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方法:先將手機裝入氣球內,用一根長線密封好。然後把它慢慢浸沒於水槽中,並讓手機的屏幕正對着學生。用另外一個手機對其進行撥號,手機開始振鈴。這樣,學生既可以看到手機屏幕的亮光,又可以聽到從手機發出的聲音。如圖1所示。這就證明了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方法:用一個透明的氣球,在裏面充入一部分水,用細線紮緊,讓太陽光照射氣球,可以觀察到在氣球后面出現了一個很亮的光斑。如果在氣球后面較近的位置放一個物體,氣球就變成了一個放大鏡,通過氣球觀察,就可以看到物體正立、放大的虛像。

材料:氣球、廣口瓶、雙孔橡膠塞、兩根玻璃管(一彎管,一直管)、兩用氣筒。

①驗證玻意耳定律,證明大氣壓的存在。裝置如圖2所示,在直玻璃管的下端拴一個氣球,把氣球放入瓶中,並用塞子塞住廣口瓶口。先在氣球內充入一定質量的氣體,封閉直管,通過彎管向瓶外抽氣,發現氣球變大;向裏打氣時,氣球又會變小。表明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等温過程中,體積增大,壓強減小,體積減小,壓強增大。即定性地驗證了玻意耳定律。

在氣球內稍充氣,並把直管封閉,然後把廣口瓶放入熱水中,使瓶內受熱,就會發現氣球變大,從熱水中取出後稍冷卻,就發現氣球又逐漸地變小。説明一定質量的氣體,在壓強不變的情況下,温度升高,體積增大,温度降低,體積減小。

説明:玻璃管的封閉可外接一橡皮管,用止水夾封閉橡皮管就可以了。

方法:用一個薄氣球,裝入水,密封好,緩緩放入水中,就可以看到物體在水中的懸浮現象。然後在氣球中裝入酒精,則可以看到物體在水中的漂浮現象。最後在氣球中裝入鹽水,則會看到物體在水中的下沉現象。這有效證明了液體中物體的沉浮與密度的關係。

方法:將充好氣的氣球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氣球上面放置一磚塊,這時用鐵錘迅速打擊磚塊,會發現磚塊被擊碎,而氣球完好無損。本實驗省去了海綿這一系統,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理解動量定理,也減去不少因海綿引起的疑惑。

注意事項:氣球充氣要適量,要保持氣球具有一定的彈性,同時演示時要注意讓學生遠離,防止碎磚塊擊傷學生。

方法:如圖3,將吸管插入氣球口,用細線把其紮緊,用氣筒給氣球打足氣,用手堵住吸管,讓吸管口朝下,然後放手,會發現氣球沿直線豎直上升。實驗能夠很好地説明反衝運動。在這裏要注意選用吸管要稍長一些,有利於氣球沿直線上升。

方法:如圖4所示,氣球充好氣後,用乾燥的絲線將氣球懸掛起來。用乾燥的手擦氣球的表面,使球帶電(手最好先在火上烘乾)。用摩擦過氣球的手去靠近氣球,手會吸引氣球,讓用手摩擦過的另一個氣球靠近它,兩球會相互推斥。這個實驗説明了電荷的相互作用。

其實對於氣球的應用遠不止這些,比如在瓶吞雞蛋這個證明大氣壓的實驗中,如果把雞蛋換成氣球,將既經濟,又可以循環使用,學生也能夠親身實踐,增加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説只有不斷地去思考,去摸索,才能挖掘出更好的實驗,提高物理實驗課堂的效率。

第6篇

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説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説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