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讀後感3篇 《紅與黑》的鮮活人性與社會冷漠:一個讀者的感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7W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品,講述了主人公朱利安·索雷爾在19世紀法國社會中的矛盾與衝突,苦惱於貴族與平民身份的交錯。小説中,作者巧妙地將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及心理分析融為一體,展現出人性的複雜性。這部小説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堪稱現代意義上的愛情小説的開創之作。

《紅與黑》讀後感3篇 《紅與黑》的鮮活人性與社會冷漠:一個讀者的感悟

第1篇

如果一個人生到這個世界恰好是一個男人的話,那就應該為他的野心而奮鬥,哪怕這種奮鬥要以生命為代價。於連——文學名著《紅與黑》中的主人公,文學長廊中最著名的反抗者之一,以他短暫而波瀾壯闊的一生為我們擁有“英雄主義夢想”的覺醒青年們深刻地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我們只要去自覺實現自己的野心那麼一切就都會來。

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傷戀人,被處死刑。這是我們的先行者一生的骨架。在那個英雄呼之欲出卻又被保守戕害的年代,於連直面現實渴望着“拿破崙的重生”,決心實現青年時代的所有英雄夢想,並勇於和阻礙他達到目的的社會展開鬥爭。他是幸福的因為他敢於和整個社會作戰,但也是不幸的因為他敢於和整個社會作戰。

於連有着極其敏鋭的平民階級意識,他清楚的看到自己是一個“可憐蟲”,“沒有保護人,也沒有錢”。地位不同、階級不同的觀念時時刺激着他,他唯恐自己因平民出身而受到上層階級的輕賤,他清楚的知道是自己的`貧困跟他們的財富打交道。他對平民階級的活力充滿信心,他以一人之力代表自己的階層向現實抗爭。但是同時他向自己的命運發怒,身為平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與他希冀飛黃騰達的個人野心緊密聯繫着。他在瓦爾諾家裏參加晚宴請後一方面痛罵這可鄙的財富和建築在其上的享樂生活,一方面決不放棄獲得這種財富和享樂的決心。

他有着極其複雜的思想和性格,因為他英雄主義的動因是平民反抗意識和個人進取野心的結合。他聲稱“不能墮落到跟僕人們在一起吃飯。我的父親逼迫我;寧可死。”但是“為了能夠飛黃騰達,比這再困難得多的事他都能去做”。不過在鼓舞着他的英雄主義的平民反抗意識和個人野心這兩種“熱情”中,前者畢竟是第一位的。正因為如此,他義無反顧地拒絕向資產階級貴族控制的法庭求饒。

他是這樣一個羣體的代表:他們擁有較高的文化,卻沒有出色的背景,擁有崇高的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取笑,他們的意氣風發卻為自己招來無盡的災難。他們的控訴是一個病態社會開始治癒的希望。可是在這樣一個英雄缺乏的年代,這樣的控訴不如讓我們化為自己的英雄氣概去實現吧。

於連的兩次愛情也具有深刻的社會含義,它是對門第的強烈衝擊,他與雷納爾夫人、與拉莫爾小姐。兩個貴族女性雖然她們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但她們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門第的反叛。她們對於連的愛都有一種壯烈的意味,含有一種英雄氣息。至於於連他的愛情道路則是他小資產階級個人的反抗的道路,他的“公民的熱情”,即他作為一個平民青年要求戀愛婚姻平等的熱情都遠遠超過戀人的柔情。他的愛情是他的責任。他一次次追求雷納爾夫人或出於他的責任,或為了嘲諷雷納爾市長,或為了減輕她對他木匠兒子的輕蔑,或為了將來為從事家庭教師這卑賤的職業找一個“愛情”的高尚藉口。他要博取拉莫爾小姐的愛,只是想證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貴族的公子哥們兒更有被愛的價值。他的愛情深深烙有他的反抗意識,具有他小資產階級爭取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意義。

?紅與黑》的愛情與我們所熟知的愛情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可是在我們一去不復回的人生中愛情路邊最美麗的風景也不是默默注視着我們,細細品味我們,選擇它的歸宿嗎?於連豐富的學識和崇高的個人理想,以及為了理想的不懈努力讓他有足夠的理由讓愛情垂青於他。自古英雄美女才是愛情的最佳歸宿,我們不能成為英雄的話至少應該讓自己擁有英雄氣概。我們追求幸福,然而當我們撿到它遺留的金鬃毛時才幡然悔悟它就在我們身邊。愛情也是如此,它就在我們身邊,但是開掘他,先讓自己有英雄氣概。

所以當於連實現他自己野心的時候,一切附加值就都來了,包括愛情。

《紅與黑》讀後感3篇 《紅與黑》的鮮活人性與社會冷漠:一個讀者的感悟 第2張

第2篇

西方有一部與東方相媲美的“紅樓夢”:這就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一百多年以來,關於這本書的評論眾説紛紜。但我覺得主要都是從兩方面來評價主人公於連的:一是追求愛情、榮譽、幸福、英勇(紅),二是使用陰謀、野心、罪惡、偽善(黑)來實現自己的 理想。也許這些説法是對的,但也許也不全對。因為於連是個複雜的人。

於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於連並不是像一些人所説的那樣是個野心家,其實他只不過他不屬於那個社會罷了。他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朝氣蓬勃的青年的代表,他的行動只是平民青年反抗貴族的反映。他很像司湯達第一部中篇小説《阿爾芒斯》中的男主人公——奧克塔夫;很像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維特;很像繆塞筆下的沃達夫;很像普希金筆下的.奧涅金;很像拜倫筆下的恰爾德·哈羅爾德;很像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很像張抗抗筆下的舒貝。但於連與他們又有許多鮮明的不同之處:於連雖然叛逆但是他不憂鬱,相反卻很熱情,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積極努力;於連雖然時常自我分析,但是他的心裏並不迷惘,他有明確的目標——向上流社會攀登。雖然他在愛情上欺騙過,但他情感豐富,愛是真實的;雖然他最後可以説是在悄無聲息中滅亡,但他卻是在激流勇進中消失的。司湯達想借助《紅與黑》來再現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法國。我們可以 從書中體會到現實與浪漫,奇趣與幻想,從中我們能進一步認識法國大革命所造成的法國社會裏人們行動的祕密動機和內心世界的特徵。

司湯達精心雕刻的於連,不只是水彩畫,而是雕塑,給人立體感。從於連的自卑引發的仇視,乃至到最後的不折手段,然後到最後的反省,回覆到心靈的平靜。司湯達在用於連的變化作為《紅與黑》故事發展的線索的同時,還在用這些特點去完善一個人—一個完善的人, 而不是完美的人。儘可能少犯錯誤,這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於連性格上的醜與美,善與惡的矛盾的統一,也正是他被認可的原因之一。

記得有位老師説過:我們與作家的區別在於作家能把心裏想的用筆來表達出來。想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是想作者之所想,自然是為作者之所為了。錢鍾書稱方鴻漸就是他本人,而福樓拜也自詡是包法利夫人。每個作者筆下的人物,除了當時社會的烙印,都該有作者本人影子。否則,它將不是一部好的著作。司湯達之所以能如此細緻入微的描寫於連的那種畸形的自尊,大概因為他是想於連之所想,至少,作者本人曾有過類似想法。作者寫出自己內心的醜惡,非但不會對作者的形象有所影響,卻恰恰從側面反襯出他的坦然。誰能説這不是一種美麗呢?能把自己赤裸裸的放到手術枱上一寸寸的解剖,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幸福。勇氣,要讓別人瞭解自己的思想。幸福,也正是要讓別人瞭解自己的思想。短暫的是現實,永生的是理想。於連在他那扭曲的想法之下,開始了他短暫的仕途。於連又在一次次打擊中重複着永生的自我,或者説是司湯達本人的自我。

很多時候,人往往因為一次人生的鉅變,而徹頭徹尾的蜕變,那就是頓悟。於是司湯達自然而然的通過上斷頭台,讓於連有所頓悟,並順手把他“引入正途”。於是,就有了於連在法庭上的演講就成了蕩氣迴腸的表現了。雖然這也是他的最後絕唱,可這是司湯達藉着於連之口,暢快淋漓的表白了一下自己心聲:潛伏在表象下的整個社會的腐朽和虛偽。所以也就在整篇小説的最後,出現了高潮。而在高潮中退卻故事的情節,或許這也是司湯達成功之處。在典型環境中鑄造典型人物的藝術特色,不僅開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而且作出了光輝的範例。

第3篇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是對《紅樓夢》的評價,但我覺得放在《紅與黑》這部書中也不為過。正如眾人讀紅樓,有人看到了封建,有人看到了美食,有人看到了風俗,有人看到了愛情。而《紅與黑》中的主人公於連,並沒有什麼大善或大惡,但卻是一個多面體的人物。

於連生在一個木匠家庭,兩個哥哥身強力壯,是父親的好幫手,於連則長相白淨身材瘦削,沒少受到父親和哥哥們的欺負。於連從小就與其他農民家孩子不同,喜歡讀書,崇拜拿破崙和英雄主義,當然,他最大的夢想是擠入上流社會,成為一個貴族。但在19世紀的法國,這樣的夢想談何容易?

於連靠着謝朗神甫和一位老軍醫教給他的知識以及他過人的記憶力和口才,在市長德瑞納家謀到了家庭教師的職位,並和德瑞納夫人互生情愫。善良的德瑞納夫人將這段婚外情的錯誤全攬在自己身上,並支持於連去別的地方謀自己的前程。於連經過神學院的磨礪,變得更加成熟,隨後隻身前往巴黎。在巴黎,於連受到了德·拉莫爾領爵的青睞,同時又與領爵女兒瑪蒂爾德展開一段愛情。當於連以為自己將要躋身上流社會時,命運的玩笑最終把他送上了斷頭台,年輕的於連最終在遺憾和解脱中死去。

回頭再看於連這一角色,他擁有對地位和金錢的崇拜,謝朗神甫曾暗示他消除自己心中的慾望,否則會有災禍,而於連在感動有人關心自己之後,依然持有對地位的追求。

當然於連也渴望有一段美好的愛情。他對在自己落難時關心自己的德瑞納夫人既崇拜又愛慕,甚至在死前都在懷念當家庭教師時,和德瑞納夫人及孩子們歡樂的散步時光。而在追求瑪蒂爾德時,於連也採納了俄國親王的一條條妙計,一步步使自己的愛情更深刻。

於連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他的每一步都是在為自己的貴族夢而做鋪墊,但他有時也會透露出自己在圓滑外表下的真心。在貴族晚宴中,於連對貴族們剝削窮人錢財來滿足口腹之慾的行為而不滿,特別是聽到“禁止窮人們唱歌”後更加震驚氣憤。面對謝朗神甫和彼拉神甫對他的忠告,他也因感受到父親般的温暖而落淚。

當然,如果只是看到個人的情感,這本書也許不會那麼深刻。在本書中,政治也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在封建王朝復辟期間,於連崇拜拿破崙卻始終不能表明立場,當有人搜索自己的房間時慌張燒掉德瑞納夫人以為的情人畫像,實則是拿破崙畫像;在討好元帥夫人時説的話都是自己信仰的反面,讓瑪蒂爾德吃驚疑惑。

於連的死充斥着淡淡的憂傷,被判處故意殺人罪的於連坦然接受死刑,儘管眾人都為他活下來的可能而努力着,小姐太太們也因這漂亮的人即將死去而流淚,但於連的死意已決。在獄中於連沒有惋惜自己的努力白費,亦沒有對世間的留戀,唯一想念的是自己的第一段愛情。他最後想的是:“我在世上並不曾孤獨地生活,我有過強有力的責任觀念,或對或錯,我為我自己規定的責任彷彿一株結實的大樹的樹幹,暴風雨中我靠着它,我搖晃過,經受過撼動。説到底,我不過是個凡人罷了......但是,我沒有被捲走。”

其實於連並沒有什麼大錯,只不過是有一瞬,希望的火光曾照進一些人的心裏,在此後漫長的黑暗裏,黑暗中的人照常生活,偶爾自危,而被照亮過的人們更渴求那光明。

1. 一個人在二十歲的時候,他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對他將在這個世界上產生的影響的看法,勝過其餘的一切。

2. 我在這世界上只有一個不幸,那就是唯一使我眷戀生命的那個人變了心。

4. 這就是世間浮華所產生的後果;看來您已習慣了笑臉,那是謊言的真正舞台。

5. 有哪一個偉大的行動在開始乾的時候不是一種極端呢?只是在完成的時候,一般人才認為是可能的。

7.如果我能在這如此蒼白的臉頰上印滿了吻,而你又感覺不到,那有多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