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革命探索失敗教訓總結整理6篇 革命探索失敗教訓總結:考研政治簡析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3W

本文總結了中國革命時期的探索失敗教訓以及對當今中國革命事業的啟示,結合考研政治科目要求對革命歷史知識點進行了深入剖析。

考研政治:革命探索失敗教訓總結整理6篇 革命探索失敗教訓總結:考研政治簡析

第1篇

政治是我考的最差的一科,所幸沒有導致最後結果的失敗,所以我將自己體會的三點教訓告訴大家,祝大家都能考出好成績。

其一:也是我最悲痛的一點: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的政治沒什麼問題。那些客觀題的知識點要像英語一樣,堅持每天都看。不要鬆懈下來。如果可以的話,可以準備一個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小冊。自己做一個更好了。政治需要整理的知識點雖然很系統,但很多,有好多都很容易記混的。所以這個東西是很必要的。我很吊兒郎當。雖説有些東西我也記了。但過幾天自己就找不到記到哪裏去了。所以,不會的知識點一直沒有弄清楚。這是一個教訓。

其二:不要太寄希望於押題。很多考研班都會在最後階段有個押題點睛之類的。大家不要太寄希望於這個。我記憶很清楚。我在考研前一晚八點左右吧,有一個同學給我發了短信説是北京5000塊錢一節課壓的政治大題。然後我就去查了那些東西。那幾個題有兩個是主流的。有兩個是非主流的。結果不管是主流的還是非主流的`。最後都沒有考。每年政治出卷組都會輪流高校去出題,雖説考研知識點要輪流章節出。但各高校以及各出卷組boss對於政治重點的研究都是不一樣的。他們唯一參閲的東西就是每年的政治大綱。所以,結合政治的知識重點和政治大綱,不要抱着僥倖心理和尋求某種安慰的心理去寄希望去押題組。

其三:政治不要準備太早,但也不要太晚。太早的話,戰線拉得太長,政治又是這麼枯燥的東西,很難堅持每天都去看,而且知識點都是預習與複習相結合模式的(類似咱們每年的期末),開始的太早很多東西到最後就會忘記。開始的太晚的話,有些同學就會出現手忙腳亂不知所措的情況。因為政治的知識點和考點真的好多。所以如果我再選一次的話,就會提前一個月。大概九月份的時候開始複習,那個時侯大概數學也進行過一輪,或者是書已經看了一遍了,然後分出一部分時間開始看政治的客觀題部分的知識點。總結政治就是:結合大綱廣撒網。還有不要忘了自己的知識總結。

考研政治:革命探索失敗教訓總結整理6篇 革命探索失敗教訓總結:考研政治簡析 第2張

第2篇

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

第二,意識不僅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能反映現存事物,而且能追溯過去、推測未來,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動創造性。

第三,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意識可以通過“思維操作”實現對客觀事物的超前的、觀念的改造,指導並通過實踐把理想變成現實,從而改變、創造世界。這就是列寧所説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

第四,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而且創造客觀世界”,這是列寧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不能斷章取義的理解,不然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的。意識創造世界的意思是在説,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能能動的反作用,意識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創造世界,不可能直接創造世界,但實踐過程是人的意識的現實體現,所以這句話不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有一年,曹操率領部隊在行軍途中。天氣非常熱,到了中午,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曹操看到這種情況,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着急。可是,離水源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於是他腦筋一轉,指着前方説:“將士們,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了!”大家一聽,彷彿已經吃到了梅子,精神大振,步伐也加快了許多。“望梅止渴”的小故事也體現了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第3篇

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

第二,意識不僅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能反映現存事物,而且能追溯過去、推測未來,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動創造性。

第三,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意識可以通過“思維操作”實現對客觀事物的超前的、觀念的改造,指導並通過實踐把理想變成現實,從而改變、創造世界。這就是列寧所説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

第四,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而且創造客觀世界”,這是列寧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不能斷章取義的理解,不然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的。意識創造世界的意思是在 説,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能能動的反作用,意識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創造世界,不可能直接創造世界,但實踐過程是人的意識的現實體現,所以這句話不是唯心主義的 觀點。

有一年,曹操率領部隊在行軍途中。天氣非常熱,到了中午,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 下來。曹操看到這種情況,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着急。可是,離水源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於是他腦筋一轉,指着前方説:“將士們,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 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了!”大家一聽,彷彿已經吃到了梅子,精神大振,步伐也加快了許多。“望梅止渴”的小故事也體現了意識還具 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自然規律是自然現象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社會規律是通過人們的活動表現出來的社會生活過程諸現象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之間有一定聯繫,也有區別。

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人不能任意改變、創造或消滅自然規律,但人可以改造自然,有目的地調控自然界的實物、能量和信息過程,使各種客觀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利於人的變化或保持有利於人的穩定性。

自然規律是作為一種盲目的無意識的力量起作用,社會規律則是通過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圖的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實現的。在社會規律 中,既存在客觀制約主觀的關係,又存在着主觀制約客觀的關係。自然規律只要具備了同樣的客觀物質條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覆出現,社會規律則是歷史 的,在不同的社會、國家、民族以及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這就使認識社會規律比認識自然規律困難得多。社會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們認識的侷限 性和階級的侷限性也影響着人們對社會規律的認識。人們對社會規律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往往要經過反覆實踐、反覆探索,才能達到正確的認識。

第4篇

政治是我考的最差的一科,所幸沒有導致最後結果的失敗,所以我將自己體會的三點教訓告訴大家,祝大家都能考出好成績。

其一:也是我最悲痛的一點: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的政治沒什麼問題。那些客觀題的知識點要像英語一樣,堅持每天都看。不要鬆懈下來。如果可以的話,可以準備一個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小冊。自己做一個更好了。政治需要整理的知識點雖然很系統,但很多,有好多都很容易記混的。所以這個東西是很必要的。我很吊兒郎當。雖説有些東西我也記了。但過幾天自己就找不到記到哪裏去了。所以,不會的知識點一直沒有弄清楚。這是一個教訓。

其二:不要太寄希望於押題。很多考研班都會在最後階段有個押題點睛之類的。大家不要太寄希望於這個。我記憶很清楚。我在考研前一晚八點左右吧,有一個同學給我發了短信説是北京5000塊錢一節課壓的政治大題。然後我就去查了那些東西。那幾個題有兩個是主流的。有兩個是非主流的。結果不管是主流的還是非主流的。最後都沒有考。每年政治出卷組都會輪流高校去出題,雖説考研知識點要輪流章節出。但各高校以及各出卷組boss對於政治重點的'研究都是不一樣的。他們唯一參閲的東西就是每年的政治大綱。所以,結合政治的知識重點和政治大綱,不要抱着僥倖心理和尋求某種安慰的心理去寄希望去押題組。

其三:政治不要準備太早,但也不要太晚。太早的話,戰線拉得太長,政治又是這麼枯燥的東西,很難堅持每天都去看,而且知識點都是預習與複習相結合模式的(類似咱們每年的期末),開始的太早很多東西到最後就會忘記。開始的太晚的話,有些同學就會出現手忙腳亂不知所措的情況。因為政治的知識點和考點真的好多。所以如果我再選一次的話,就會提前一個月。大概九月份的時候開始複習,那個時侯大概數學也進行過一輪,或者是書已經看了一遍了,然後分出一部分時間開始看政治的客觀題部分的知識點。總結政治就是:結合大綱廣撒網。還有不要忘了自己的知識總結。

第5篇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範疇。

必然性是指事物聯繫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是指事物聯繫和發展過程中並非確定發生的,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的趨勢。

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主要的原因決定的,亦即是由事物內部的基本矛盾決定的,因而它是一種確定性趨勢,就是説,在發展方向上它具有“一向性”: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偶然性則是由事物的次要的、外部的原因亦即事物的非基本矛盾的作用造成的事物發展過程表現出的搖擺和偏差,因而它是一種非確定性趨勢,在發展方向上它具有“多向性”:雖然種豆必然得豆,但結豆的多少、豆粒是否飽滿等等則是不確定的。由此可見,必然性決定着事物發展的根本趨勢,而偶然性對事物發展的必然過程起着促進或延緩的作用,使發展的確定趨勢帶有這樣那樣個別特點。

一方面,二者是有區別的:它們產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產生於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產生於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條件;它們的表現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比較穩定、時空上比較確定,是同類事物普遍具有的發展趨勢,偶然性則是不穩定的、暫時的、不確定的,是事物發展中的個別表現;它們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發展中居於支配地位,決定着事物發展的方向,偶然性居於從屬地位,對發展的必然過程起促進或延緩作用,使發展的確定趨勢帶有一定的特點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統一的:必然性存在於偶然性之中,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併為自己開闢道路;偶然性背後隱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這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從事物存在的範圍來看,對一個過程來説是必然性的東西,相對於另一個過程來説則是偶然的;二是從事物發展的過程來看,隨着事物發展過程的推移,必然性和偶然性也可相互轉化。

唯物辯證法關於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要重視事物發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又要善於從偶然中發現必然,把握有利於事物發展的機遇。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聯繫:事物的每一過程都是按由其根本矛盾引起的必然規律發展的,但事物內部的非根本矛盾和種種外部條件等因素,對事物的發展都起不同的影響作用。事物的發展不能排除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總是在大量的偶然性變動中貫徹自己發展的必然趨勢。有些看來是純粹必然的過程,也有大量的偶然因素包含於其中,並通過這些偶然性表現出來。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相互轉化。

(1)帝國主義爭奪霸權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鬥爭,是帝國主義戰爭的根源,只要帝國主義存在,帝國主義戰爭就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必然性。19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斐迪南大公被刺,是個偶然事件,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開闢了道路。説明事物的每一過程都是按由其根本矛盾引起的必然規律發展的,但事物內部的非根本矛盾和種種外部條件等因素,對事物的發展都起不同的影響作用。

(2)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即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區分是相對的。例如,生物的某些新的性狀在開始時或在一個長時期內只是偶然的,但由於這些新的性狀適合於新的環境並逐漸發展,以至於最後使生物有機體發生根本變化,這種性狀也就成了新的物種的必然性狀;相反,生物的一些必然性狀由於越來越不適應環境的變化,越來越退化,以至於成了偶然的東西。又如,人類的祖先猿人全身長毛是必然的現象,現在社會出現的“返祖”現象則具有偶然性。

第6篇

思想政治理論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招生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大學本科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證被錄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論素質,並有利於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專業上擇優選拔。

思想政治理論考試涵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等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要求考生:

2.準確、恰當地使用本學科的專業術語,正確理解和掌握學科的有關範疇、規律和論斷。

3.運用有關原理,解釋和論證某種觀點,辨明理論是非。

4.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比較和分析有關社會現象或實際問題。

5.結合特定的歷史條件或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背景,認識和評價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第二部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第六章 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

第十一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論

兩極格局解體。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

綜合國力競爭。大國關係。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地區局勢與熱點問題。西方干涉主義的新特點。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外工作新思想、新論斷。

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項的字母塗黑。

多項選擇題:17~33題,每小題2分,共34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項的字母塗黑。多選或少選均不得分。

分析題:34~38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並回答問題。將答案寫在答題紙指定位置上。

考研政治大綱單項選擇題:該題型的佔分比例約為16%。其優點是分值小,評分客觀;保證它在試卷中佔有一定比例有利於去掉知識考查的覆蓋面,減少試卷評分誤差。主要考查考生對基本概念、基本事件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從某種意義上説它是由概念演變來的。這一題型歷年來得分率都比較高,試題的區分度也差一些。

多項選擇題:該題型的佔分比例約為34%,也屬於客觀性試題。主要適用於考查對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的記憶和對有關觀點、原理的掌握和理解。有時間也可用來考查對某些觀點的鑑別或比較,但要求層次不高。題目考查的角度和形式比較靈活,時常再給出不同與教材的表述、情景或準確性要求較高,所以其難度要比單項選擇題大得多,得分率一直較低,但考試的基礎知識是否紮實往往能在這一題型上真實地體現出來。

分析題:該題型的佔分比例約為50%。之所以取名分析題意在考查考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聯繫具體情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以往無論論述題還是材料題反映的情況看,這種題型分值較大,可實現對考生多層次能力的考查;但缺點是覆蓋面窄,考查的知識點比較集中,且有較大的評分誤差。論述題和材料題合併為分析題後,今後將逐步加大材料在題目中的應用,主旨在於要求考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要有更具體題目情景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命題形式接近於以往的材料題,但與以往材料題不同之處在於,選取的材料既可以是圍繞某一主題設置的一組材料,也可以是藴涵深刻含義的某一句、某一段話。針對設置材料的題目,考生需要讀懂材料回答問題;而對於一段或一句話的題目,則需要考生以自己所學的知識為底藴,結合材料作適當引申,分析其中要旨作答。材料分析題目的正式推出是在1993年政治理論考試大綱要點全面調整之際,開始僅用於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方面的考查,後來逐漸成為政治理論試卷中頗受考生歡迎的一種題型。通過設置材料,給出了回答問題所需要的多數信息,大大減少了知識的記憶量,給那些知識記憶能力差,然而分析問題能力較強的考生提供了展示其才華的機會。與問題設置的相對開放性相適應,今後此類題目的答案要點的設置也應逐步探索它的開放性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