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5篇 綠綠爬山虎 | 教學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4.73K

本文是針對一位國小老師教學反思所撰寫的文章,教學內容以兒童文學作品《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主題。本文旨在探討教師對兒童文學教學的認識和實踐,以期為廣大從教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鑑和啟示。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5篇 綠綠爬山虎 | 教學反思

第1篇

人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以“成長的故事”為專題編排課文,其中《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復興回憶1963年葉聖陶先生為他修改一篇作文並請他到家中做客,使作者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在教學過程中,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節開展教學。

一、設置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慾。為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為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引入新課時,我先讓學生欣賞滿牆的爬山虎讓學生回憶,問:你們想到了什麼?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我想到了學過的課文《爬山虎的腳》。”我便順勢出示《爬山虎的腳》中描寫爬山虎樣子的句子讓學生讀。談話:“《爬山虎的腳》是我國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寫的,他曾經影響和培養了一大批文學青年的成長,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肖復興就是其中一位。1992年,肖復興為了懷念葉老先生寫了一篇文章—《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邊板書課題,學生讀題質疑。改變了以往的談話方式,讓學生加深對葉聖陶先生的瞭解。然後讓學生帶着“葉聖陶先生是怎樣評肖復興的習作的”這個問題自主讀課文。目的是通過這個問題來完成這一段的教學內容,進而引出葉聖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的。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⑴葉聖陶先生對我作文的評語是怎樣寫的?⑵看了葉聖陶先生的評語,“我”非常激動,從哪兒可以看出“我”為什麼那麼激動?⑶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説説你從中受到的啟發。讓學生讀自學提綱,接着要求學生讀第一部分的內容,採用自學法,讓學生獨立完成自學提綱。在解決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個問題時,我以讀講結合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教學任務。為了解決“葉老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這個問題,我利用過渡語言設疑導入:作者的感受這麼深的原因是葉老先生仔細、認真地為“我”修改習作,那葉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習作的?我採用自學法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來完成這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小結、歸納出修改習作的一些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評評議議,教師採用讀講結合的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掃除障礙。

三、在練習中鞏固新知,深化新知。課堂的修改練習是對掌握新知的延續和提高,學生的知識必須經過訓練,才能轉化為技能。因此,我講讀課文之後,根據葉聖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習作的方法,採用師生共議--對比體會--小組討論的方法,來修改肖復興的獲獎稿的部分內容。修改訓練,層層深入形成階梯性,有目的地促進學生修改自己習作的能力。對於很多學生提出“這篇文章是以事寫人的,為什麼要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目呢?”這個問題,我先以讚賞的神態肯定了學生提出的問題,表揚了這位善於動腦筋的同學。在我的引導下,通過進一步讀書,學生開展了激烈的討論。同學們或兩人一組,或多人一組,各抒己見,討論激烈,找出了問題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作課題,既是對人品與作品堪稱楷模的葉老先生的讚美,也是對具有高尚品格與情操的作家的讚美。同時,也隱含着作者對葉老的懷念以及自己的決心,要像爬山虎那樣,朝氣蓬勃,不斷攀登。在讀中感悟,難點就被破解了。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引導、鼓勵、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恰當地利用這種狀態鼓勵學生敢於創新、善於創新;要善於創造一種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狀態之中,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並積極主動地投入進去,動腦思考問題,動口表達觀點,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參與,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體驗到創新學習的樂趣。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5篇 綠綠爬山虎 | 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上次試教後,感覺真的不會上課了。懷疑自己的能力,究竟還會不會上課?於是,重新研讀文本,對教學流程作充分的預設。

引課部分,我直接導入葉聖陶先生的簡介,走入課文。簡潔,直奔文本。因為實在想不出花裏鬍梢的導課,還是簡簡單單才是真吧!

雖是第一課時,按照一般的流程,應該是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昨天,我在熟悉教案時,想到上次試教時,這部分時間花費很多,何不把它移到課外,讓學生在預習時就做好這項工作呢!於是,臨時改變策略,把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改成了檢查預習成果。我主要檢查學生對課文的朗讀,特別是幾句長句子,比較拗口;其次檢查,讀懂了什麼,作適當的批註。這樣在教學時就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第三,學貴有疑,引導學生預習時,提出問題。今天在課堂上,我就這樣按部就班地進行着。學生的感悟和問題,表達了他們的理解和疑問。其中的幾個問題抓住了文章的難點,體現出了學生在預習時的思維火花。如能長此以往的做好預習工作,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這樣,在課堂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這也是,我以後要着重培養學生的一種習慣。

正如學生所提的問題。課文主要敍事,為什麼要以爬山虎為題,課文中還有好幾句是寫爬山虎的,這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關注到了這一點,我的教學也應該以此為重點。但要理解這些內容,又必須在理解敍事部分內容之後,感受葉老的認真、平和以及温暖之後,有了感情的積澱,才能水到渠成理解爬山虎背後所藴涵的作者的感情。

其次,課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點。具體事實+心理感受的寫作特點,修改作文的方法,語句上的修改,這些都對學生的習作也有所啟迪。因而我把課堂教學的重點就鎖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學習上。同時,確定了語言的訓練點,小練筆──“具體事實與心裏感受”相結合的寫法,考慮到小練筆的內容,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為深化主題服務,於是安排了葉至善先生為作者改寫作文的練筆內容。學生寫的也非常精彩。摘錄幾句如下: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緊緊抓住“春風拂面”,讓學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讀。學生在“密密麻麻”“到處”中感受到葉老的認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時的內心感受。在字詞句的修改中,學生感受到葉老的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在評語中,讓學生感受到葉老的平和,以及對一名文學愛好者的鼓勵和殷切期望。這一股股暖流給予作者春風拂面的感覺,樹立了寫作的信心。

回過頭來,再看整個教學過程。覺得還是有不少的缺點。

其一,以讀為本,自覺得讀得還不夠到位,特別是針對學生的朗讀,作出恰如其分的點評。功力不夠。汗!

當局着迷,旁觀者清。敬請各位提出批評意見。不勝感激!

第3篇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1)有感情朗讀課文。能聯繫上下文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2)瞭解,學習葉聖陶先生對《一張畫像》的修改方法。

從葉聖陶先生修改中學生作文這件事中受到啟發,培養學生一絲不苟的好習慣。體會學作文應先學做人的道理。

本文的重點是從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體會認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本課的難點是理解作者三次提到綠綠的爬山虎的含義。

(一)提出自學要求,學生自學課文第一部分,想一想葉聖陶先生是怎樣修改《一張畫像》這篇作文的。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同時在書上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

2.學生按要求自學,討論:課文中是怎樣講葉聖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讓學生把有關的內容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是怎麼改的,這樣改好在哪裏?)

(葉聖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認真,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鈎或直線、曲線,注意用字的準確性,句子的規範化。)

(一是作者自以為作文寫得不錯,沒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沒料到蜚聲國內文壇的大文學家竟會如此認真修改一個小毛頭的作品;三是作者沒料到葉老這樣認真。)

(作者不僅看到自己文的種種毛病,也認識到文學事業的艱鉅,不下大力氣,不一絲不苟,是難成大氣候的。)

(2)集體討論交流、鼓勵學生自由發言,説出自己的意見和自己的體會、着重引導體會以下幾處修改,分別用了什麼方法進行修改。

②“口裏還不住地吶喊”,不真實。因為畫面上是不會吶喊出聲音來的,改為“從口裏還吐出幾個字”來就和畫面一致了。

③“還不停地給他講着”,不大符合上課時的實際情況。將“不停地”改為“悄悄地”就準確了。

④“原來拿畫的正是王老師”表達不準確,因為王老師不可能單單拿那張畫,拿的只能是那本畫着畫的課本,所以把“畫”改為“幾何課本”

(用六個方法進行修改。1、把用詞不準確的地方改準確;2、把不通順的地方改通順;3、把長句斷成短句;4、刪去重複囉嗦的詞句;5、增添一些詞句,使表達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錯別字和使用不當的標點符號。)

6.看了葉老先生修改,我們很受啟發。肖復興也很受啟發。比較一下,是我們的感受深,還是肖復興的感受深?(是肖復興的感受深)這是什麼原因呢?能找得到嗎?(找出“我真的從中受益非淺,隔岸觀火和身臨其境畢竟不一樣。”讀一讀。)這句話你們懂嗎?(教師析書“受益非淺”,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觀火”,比喻看別人的事情,與自己關係不大。“身臨其境”是親自經歷那個事情的意思,再讓學生連起來説説這句話的意思:因為葉聖陶先生修改的別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別深刻。)

(1)指名朗讀課文思考:見面後,葉老先生給作者又是什麼印象?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從葉老讓孫女葉小沫在門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葉老在門口等候、握手、親切的交談可以看出。)

(2)勾畫出課文中幾次與葉老的談話和談話的內容。

(共三次。第一次説:“這樣好!愛好文學的人不要只讀文科的書,一定要多讀理科的書”第二次説:“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歷史,搞文學的不搞清我們的歷史更不行。”第三次説:“是的,那是前幾年寫的呢!”)

(3)請同學們談談對葉老的三次説話的內容的理解。

第三次,告訴作者寫作要真實、要能反映現實的生活。)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麼寫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通過這件事知道了,做一個作家應該有葉聖陶先生這樣的人品,像他那樣真誠質樸、平易近人。寫文章也應該像葉聖陶先生那樣,一絲不苟,嚴肅認真,寫出自己的真實感情,因為當時肖復興才15歲,還是個孩子,他對問題的認識還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課文中説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這樣講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着”(意思是葉聖陶先生的音容笑貌、親切教誨一直留在自己的腦海裏。)

葉聖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作文這件事,對肖復興的成長影響很大,後來肖復興成了著名的作家,寫了許多好文章。《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寫於1992年,離1968年20多年了,還寫得那麼具體形象,就像剛剛發生的事情一樣,這也説明了這件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教學過程中,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節開展教學。

為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為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引入新課時,我以學生置疑為線索,改變了以往談話導入的做法。利用“葉聖陶先生是怎樣評肖復興的習作的”這個問題作為引入新課。目的是通過這個問題來完成這一段的教學內容,進而引出葉聖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的。

第4篇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是國小語文人教實驗教材第七冊第七單元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以“成長的故事”為專題進行編排。課文記敍了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課文借抒情景,感人至深,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教育性。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及基礎教育跨越式創新發展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 朗讀感悟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藴,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多種形式讀、分層次讀,讓學生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感悟葉聖陶先生一絲不苟的文品及平易近人的人品。

2、 情感體驗法:在本節課中,充分利用綠葉書籤,使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及“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的理解。

3、 討論交流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 整合學習法:根據課程標準提出“教材內容要簡化頭緒,加強整合”的思想,選擇與本課內容密切相關的本組略讀課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進行對比閲讀,通過閲讀從不同角度講述的成長故事,獲得成長的啟迪,深化思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使整組教材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

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以達到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的目的:

在引入新課時,我以“交流上節課收穫”的方法,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學習內容,以及如何修改作文的方法,並相機獎勵寫有修改方法的綠葉書籤,為突破難點埋下伏筆。再小結課文第一部分的學習方法:“讀、劃、議、品”,為學生學習新知做鋪墊。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課文中那些語句表現了葉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我”的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綱,採用“讀、劃、議、品”的學法,在自主探究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在彙報環節中,用寫有文中出現的人物優秀品質的詞語的綠葉書籤作為獎勵,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熱情。

在教學中要巧設問題,引導思考,同時要體現一個“讀”字,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節課裏,我讓學生在層層深入的初讀、細讀、賞讀中,在形式多變的個人讀、分組讀、齊讀中,品讀課文重點詞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引導學生理解:“融化”一詞,一般指什麼?(固體遇熱變為液體的過程。)在文中又是指什麼呢?(作者心情從緊張到輕鬆的變化。)再指導學生朗讀:“你能讀出這種心情的變化嗎?”這樣,使學生在細細品味中讀得有滋有味,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時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就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各抒己見,聽、説、讀、思的能力提高了,語文學習就更有趣了。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上質疑,如: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為什麼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來定題呢?通過讀、思、議,學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來表達自己對葉老的無限懷念之情,感悟課文“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總結全文的環節中,我邀請得到寫有修改作文方法、文中體現葉老先生優秀品質的詞語的綠葉書籤的同學站起來,把葉片上老師寫的話讀給大家聽。引導學生體會老師今天送給大家的僅僅是這一枚枚綠葉書籤嗎?借這一枚小小的綠葉書籤,不僅解決了教學重點難點,葉片中所包含的期待也許還將影響學生的一生,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習效果的目的。

為進一步深化體驗,結合本課教學內容,精心挑選本組略讀課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及拓展資源文章進行相關對比閲讀,通過閲讀從不同角度講述的成長故事(名人與孩子、老師與學生、父子或同齡人之間),獲得成長的啟迪,深化思維,為第三課時的打寫做好充分的情感準備,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

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請你運用學到的修改方法精心修改自己的一篇習作,作為禮物送給成長的道路上給我們以幫助、啟迪的良師益友,表達我們的謝意。希望憑藉這一課外學習活動,進一步強化本課知識、情感目標。

第5篇

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教學過程中,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節開展教學。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我在第一課時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⑴葉聖陶先生對我作文的評語是怎樣寫的?⑵看了葉聖陶先生的評語,“我”非常激動,從哪兒可以看出“我”為什麼那麼激動?⑶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讓學生讀自學提綱,接着要求學生讀第一部分的內容,採用自學法,讓學生獨立完成自學提綱。在解決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個問題時,我以讀講結合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教學任務。

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聯繫上下文,進一步理解“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樣寫的”這個句子,體會葉老的人品、作品,體會從葉老身上得到的`啟示和教育,品味並體驗作者的感受。

為了解決“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什麼三十年來肖復興都忘不了”這個問題,我利用過渡語言設疑導入:作者的感受這麼深的原因是葉老先生仔細、認真地為“我”修改習作,感受葉老不僅僅是為“我”改了一篇習作,並且使“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怎樣作文。我採用自學法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來完成這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小結、歸納出修改習作的一些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評評議議,教師採用讀講結合的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掃除障礙。

課堂的修改練習是對掌握新知的延續和提高,學生的知識必須經過訓練,才能轉化為技能。因此,我講讀課文之後,根據葉聖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習作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寫寫自己在第一課時裏的收穫,並進行全班交流,有目的地讓學生更把第一課時的內容進行總結,促進學生對葉老修改作文的發法有更深刻的掌握。

學生學習寫作也已有一個年頭了,在這一年中,學生有的收穫了自信,有的在學習寫作過程遇到了不少困難和困惑,但通過這課學習一定有懂得了寫作一定要一絲不苟,堅持不懈地寫,這樣才會有進步,所以在本節課的最後我引用寫作名家的名言鼓勵學生堅持寫作,相信他們一定也會寫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