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的讀後感通用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6W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深入研究作品中的符號和隱喻,探索多重層次的含義,讀後感是我們與書籍之間的對話,是思維的碰撞和交流,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文化苦旅的讀後感通用6篇,感謝您的參閲。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通用6篇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篇1

當無知的道士將文物低價轉賣,當他用蒼白的石灰將那精緻婀娜的天仙雕像刷平,你痛心疾首,你説你,好恨。可是,你又能怎麼樣呢?如果給你一個機會,讓你穿越時空,擋住他運輸的車馬,讓你矗立於石灰前,你又能幹些什麼呢?阻止?阻止以後呢?你該怎樣處理這些文物珍寶呢?這時,你所能做的,僅僅是吼一句:“我好恨!”任大漠的風沙刺痛你顫動的身軀,你悲痛欲絕!

是誰將這文化的盛衰矛盾,歷史的深邃蒼涼見於筆端?

又是誰以柔麗悽迷、清新婉約的筆風,將蘇州的歷史悠久、與世無爭描繪得生動形象,將小橋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

又是誰筆鋒直指那深刻額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

他説就是在那些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了,於是有了寫文章的衝動。

其實,他本是為了追回本身的青春活力而出遊的,可一落筆卻比過去寫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這又是為什麼呢?

他説,歷史本身不會否認一切真切的人生回憶會給它增添聲色和情致,但它終究還是要以自己的漫長來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線條來勾勒出人生的侷限。

他的覺悟喚醒了我們沉睡已久的思想。

我們無法不老,但卻還有可能年輕。我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筆下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雖然這也許只能是奢望。

讀過這本書才發現,作者所寄託的並不是單純的對文字的熱愛和追求,更多的是對文化、對生命的感悟。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篇2

?文化苦旅》如同歷史長河中回望的老人,帶着憐憫的眼神回望着着一望無際的荒漠。

1閲讀來源

最早看到這本書來自於大學室友,那個時候的自己還迷戀着郭敬明的青春,《鬼吹燈》《盜墓筆記》的刺激,以及《安德的遊戲》的天馬行空,對於這種偏厚重的書嗤之以鼻,甚至覺得不夠時尚,但十年以後真想啪啪給自己加個巴掌,如果早點接觸這些書籍或者我現在的外在評價就不是一個天真無邪的老人家,而是成熟穩重的人了。

但是人生嘛。

天真無邪也好,幼稚無趣也罷,還是不怎麼後悔的,至少哪些書給那時的自己帶去了很多樂趣。

而《文化苦旅》十年以後,我也並沒有錯過。

早晚都會遇到,那麼在能夠更好的理解的時候遇到,並不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

也許早點回更好,但,當下其實也不錯。

2內容

?文化苦旅》的題材應該是隨筆集,現在的這個版本若分類,既有關於文化、旅行、建築的深刻反思,也有對於人生的質問。

目錄中最為熟悉的應該是《道士塔》,因為這篇文章是我那個時代語文課本中的書籍,但是這也是我錯過《文化苦旅》的原因,《道士塔》的感情是悲傷的,以至於第一次接觸的時候,我不喜歡那種陰霾的調子,讀完眼前的黃沙漫天,天陰人悲,相對於陽光明媚的豆蔻年華,我不喜歡,不喜歡那種哭若無聲的悲情,而十年在讀,卻也發現,每個人的人生,即便掙扎再三,也不能翻出歷史的長河,歷史在悲鳴,人渺小若星塵,唯一能做的,不過是有一顆淡定的心。

所有的文章,從前到後,我的喜歡程度變得越來越淡,最喜歡的是第一篇《牌坊》,最不喜歡的是後期關於個人的一些思考與反思。

哪些思考與反思,讓人覺得無力而悲傷。

3文化

前段日子聽過這樣的一段話,説所謂的代溝最初來原因我們國小不讀一樣的課本,不學一樣的文章。

隨着成長,我們遇到不一樣的事情,看了不一樣的世界。

我喜歡餘秋雨的文字,他的文字讓我看到了七八十年前的文化對行文的影響,每一個字都用得巧妙,字句工整,甚至在一些排比上能夠看到幼童時期中國早期文化教育對餘秋雨的影響。

這本書從文字的結構使用與編排上,值得好好的學習。

而這本書對於歷史、文化的研究與思慮,值得深深的思考。

這本書後期對於自身的探討,值得借鑑與學習。

推薦指數:四星

推薦年齡:對於天真浪漫的小朋友建議晚一點閲讀,因為裏面的有些感情,不易讓小朋友理解。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篇3

夜幕降臨,一切的喧鬧歸於平靜。

在無數個如此寂靜的夜裏,細細體會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一盞清燈的餘光裏品一杯淡淡的綠茶,古人説,定中求靜是喝茶的最高境界,而我卻彷彿在飄散的茶香裏看到了餘秋雨,他就坐在我面前和我品茗論文,於是我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他遠行的隊伍,天高地闊之間,走上這一趟漂泊於華夏蒼茫大地上的苦諦之旅。朦朧中走入敦煌,走入那被破落的悲涼籠罩的道士塔,看到的是一方慘白的石屋,一個漠然的表情,一具無知的軀體,一抹西天淒涼的晚霞,一支載着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車隊……一個愚昧無知的王道士,一筆壓在炎黃子孫肩上的文化重債,如果有一種心情可以描繪這一種痛,那一定叫做――“恨”!

?易經》裏一句“天一生水”造就了一代藏書樓――天一閣。站在偌大的天井裏,順着那搖搖晃晃的木梯向上望,似乎看到了那無數泛黃的書頁裏記載的滄桑變化,看到了一代代範氏子孫堅守而執着的身影,看到了那個為了進藏書閣而嫁進範家卻終不得願的女子幽怨的神情……蒼老的屋宇和庭院,百年的期許和守侯――風雨天一閣,一座由信念、責任支撐起來的文化樓閣。

還有那個南荒之地的柳侯祠,一代文豪的淒涼註腳。當滿腹經綸被車輪馬蹄搗碎,脆亮的吆喝填滿了疏朗的胸襟,惟有這寂寞的柳侯祠固執地肅立着,徹底洗去人世的喧鬧……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於是對話也一定變得異乎尋常。餘先生説“朝廷萬萬未想到,正是發配南荒的御批,點化了民族的精靈。”是這樣吧,柳宗元,他用終年養育他的荒蕪鑄就了晝夜不眠的文化之林。

手捧着《文化苦旅》,隨着作者的筆觸在字裏行間遊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於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心頭卻莫名地湧出一種苦澀的感覺。

初看《文化苦旅》,書名中的“苦”字一度讓我疑惑,是指漫長旅程中經歷的勞苦嗎?!然而,當隨着餘先生的指引,完整地走過這一段旅程,才恍然大悟,其實――苦於身無所謂苦,苦於心才實為苦。

餘秋雨先生説:“如果説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麼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然而,即使只是一個個的“點”,人們也還得孜孜不倦地追求那歷史長河中的“線”。無數人的足跡串聯成歲月的年輪,一如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一種參合着太多悲傷、惋惜、屈辱的輝煌。探尋這樣的歷史,無疑是沉重而傷痛的,是一段“行者無疆,思者無涯”的心路歷程,正如餘先生自己所説“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不過我以為,這是文人最大的痛苦,卻也是最大的幸福,因為苦澀後的回味會讓我們瞭解,正是有着無數人艱難而執着的追尋,才能在歷史的天空中留下這麼多偉大的“點”,那是――對人生的認知,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思考!

歷史的魅力往往在於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中,難於尋覓。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可能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餘秋雨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穫便是這本《文化苦旅》――他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探尋文化的足跡;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尋求人生的真諦。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歎,也是對讀者的啟示。在感悟歷史的同時感悟人生,何嘗不是一種收穫?

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生命之路總是曲折坎坷,回望曾經留下的足跡,就會明白,苦難是人生路上的泥土,只有深切體會苦諦苦境的人,才能把泥土握成黃金,才能造就人生的厚重感,因為在深沉的痛苦裏,庸人選擇逃避和遺忘,而智者卻更深刻地體會了存在。

走這一趟苦諦之旅,尋覓的是綿長曆史的足跡;震撼的是璀璨文化的魅力;豐富的是多味人生的閲歷;留下的是苦澀回味的收穫。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篇4

相對於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於人生,歷史,不過是細節。

——題記

你有沒有見過,西風大漠駱鈴響,疲憊的旅者,腳下的路從落日餘暉的最深點延伸到地平線,遠方;你有沒有見過,江南小調漢家水,吳音的姑娘,腳下的路在季節裏如蓮花的開落,娉婷;你有沒有見過,陽關匆匆塞北雪,不捨的離人,腳下的路不再盼顧這柳色的最後一眼,再見。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沒有聽過,北極寒夜窗外呼嘯的風和呼嘯的荒涼;你有沒有聽過,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鳥的戛然長鳴;你有沒有聽過,尼泊爾終點的熄火聲,和穿越聲。

我踏足遠方。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功成名就的老人緩緩垂暮,臨死眼神澄澈;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老人受盡迫害,卻依然温潤的活着;你有沒有想過,一個老人於睡夢中死亡,留下他痴傻的兒子 。

我仰望人生。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篇5

昨天讀了《文化苦旅》中的首篇《牌坊》,看這名字確實沒有什麼吸引力,但是讀完以後卻是意猶未盡。文章首先描寫的是作者小時候見到的很多貞節牌坊以及其背後怪異的故事,通過墓碑石匠和牌坊石匠的對話讓我們得知造了牌坊的女子的墓碑卻空了。然後又描述了一個現象是曾經興盛的尼姑庵裏來來去去總是美麗的女子,後來來了兩個美麗的女教師,尼姑庵改造成國小。村裏的男孩子來上學,家長們為女教師新式的髮式、衣着而着迷,而在女教師的努力下,終於招收到一位女學生。在最後作者引用了外國小説《熱冰》中的故事講的是女子為了貞潔跳湖,被父親冰封后卻被誤入冷庫的青年救出。這位冰凍的姑娘被封為聖徒,如同中國女子死後立貞節牌坊。但是他們真的死了嗎?於是作者大膽猜想立了牌坊的自殺女子的墓空了,實際是因為她們沒死而被她們的父親悄悄轉移了。

如果這個故事被搬上熒幕,或許能被描繪地更繪聲繪色,更吸引眼球,但是寫在書裏,文字的力量更引人深思。作者將這些不知來處的陌生的美麗與無言的牌坊對比,讓我感受到這個封建時代的冰冷,而令人欣慰的是“逃婚的”她們沒有讓自己的美好白白葬送,而去努力地改變,去讓後人擺脱這些束縛。她們無聲地隱匿在歲月裏,而我有幸在這篇散文裏認識她們。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篇6

在這個寒假中,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品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隨着餘秋雨先生的文字,跨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在歷史長河中漫遊。

從滾滾黃沙的沙漠邊塞,到秀麗清澈的江南小鎮,作者把每一個地方描繪的惟妙惟肖,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人為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散發着他獨特的魅力。從《道士塔》,《陽關雪》中,讓我看到了黃河文明的興衰,寫出了歷史的深邃蒼涼。《江南小鎮》開始的那一段描寫,讓我彷彿看到了那小橋流水的景象。《風雨天一閣》讓我看到了中國文人的艱辛。而《三十年的重量》讓我感受到了一絲温暖,感受到師生之情的美好。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歎,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文化苦旅》憑藉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寫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敍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