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目送》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8W

讀完《目送》這本書,總有想流淚的感覺,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但是是生命的過程,也讓我們知道了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你還在惆悵這本書的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精選《目送》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精選《目送》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

《目送》讀後感1

去圖書館借龍應台的《目送》這本書,是在剛和母親通過一通電話的午後,她照例叮囑我工作再忙也要按時吃飯、多運動、注意身體,我也是照例不停“嗯嗯”應之。我承認我借這本書的初衷是被那段廣而傳之的話所打動,想要一窺整本書的究竟,那段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或者看過——“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所以在翻過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的第一部分裏幾篇散文後,它就一直躺在書架上,直到最近工會搞閲享讀書活動,我又把這本書給撈起來繼續閲讀。

在這本散文集裏,龍應台用近乎白描的筆觸,勾勒了兒子長大、父親去世、母親漸衰、兄弟姐妹漸行漸遠的人生歷程,但其中的'深情卻讓我產生了一種悲涼之感,那份感同身受讓我萬分心疼我的父母。人生行至中途,會面臨種種尷尬和困境,也就是人們常説的中年危機,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靈魂想要突圍再攀高峯,而肉身已然重重枷鎖不復年輕矯健。

我的父親近幾年的脾氣越發倔強古怪了,我能感覺到他還是很關心我,但是我們溝通起來卻並不順暢,仔細回想,這種改變是四五年前奶奶意外腦溢血去世後開始的。彼時我還在讀研究生二年級,那天考完試回家在火車站,父親開車來接我,在三岔路口,他沒有走回家的那條路,我問他是不是走錯了,他突然就哭了,哽咽着告訴我奶奶去世了,我們現在去殯儀館。後來我才從母親那兒知道前因後果:在我回家的前兩天,奶奶在父母都在上夜班的一個晚上突然腦溢血,從牀上摔倒地上,爺爺進屋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懷着沉痛的心情料理完奶奶的後事,父親明顯越發沉默了,我猜他很悲傷也很自責。我毫不懷疑父母把最多的愛和關懷都給了我,人類的愛是動態傾斜的,總是上一代向下一代傾斜,父母看子女,看到的是生機活力更是自己的延續,而子女看年邁的父母,好像看到未來的自己,衰老、緩慢、病痛、糊塗。我們會害怕,害怕自己有一天也會變成那樣,所以一個通常意義上上有老下有下小的中年人,一般會把火熱的心和大部分的關注放到子女身上,而往往忽略老去的父母。這是一種自我投射,是人類延續基因所決定的不公平,這也可能是我父親自責的根源。所以奶奶去世後,父親加倍對爺爺好,盡最大努力照顧好老人家,害怕再有遺憾。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走了,人生就只剩歸途。作為獨生子女,我想都不敢想如果有一天,父母真的走了自己該怎麼辦?所以第一次看到那首倒敍的詩,眼眶就濕潤了,後來央視把這首詩改成了一則公益廣告,逢看必流淚。

《目送》讀後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台,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在此之前我讀過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都是用盡了深沉和喜悦的筆鋒,寫盡了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驚歎和感慨。而《目送》卻是思考着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於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悦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這樣想象嗎?

感謝龍應台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目送》讀後感3

最近,看到龍應台的《目送》,這篇文章,深有感觸。這是一本讓全世界關注和喜愛的書籍,在文學的殿堂裏龍應台有着不一樣的見解,讓我們看到了對於教育和作為母親,對孩子的期盼和關切之情。

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段“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交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黃;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遂,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了,一條空蕩蕩的街,隻立着一隻郵筒。”我透過龍應台的文字,彷彿看見了一個孩子渴望自由和獨立以及對母親付出的愛的拒絕和疏離,而他的母親雖然理解孩子,內心卻很失落與無奈。

我們很多次用背影讓身後愛你的人目送,越送越遠,直至消失。上學時,父母開着車送我去學校。到了校門口,我關上車門,頭也不回地徑直走進學校,卻不知父母在目送我的背影離去,他們是否也會失落和無奈,我想是會的吧。天底下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是一樣的。我很慚愧,心裏暗暗下決心,在下一次父母送我學校時,我會回頭對他們笑着説:“再見!”我想他們會先是一愣,後面驚喜地笑吧。

有時,回眸一笑,會讓你身後愛你的人重獲喜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