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哈姆雷特》讀後感精選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7W
哈姆萊特是什麼人?是一個封建王朝的王子。但他同時又是威賽克斯的化身,他是瘋子、是死神,是思想者、是實幹家,他是厭世者、是傷感派才子,是替罪羊。那麼關於《哈姆雷特》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哈姆雷特》讀後感精選範文,歡迎參考查閲。
關於《哈姆雷特》讀後感精選範文

關於《哈姆雷特》讀後感精選

人生的悲劇是什麼?是內心遵循的想法與外在世界的背道而馳。企望有一番作為的,偏偏鬱郁不得志。憧憬着平平淡淡的,天卻降大任於斯人。

我認定哈姆雷特的悲劇根源在於,他試圖淡化丹麥王子這一身份,妄想遠離權力中心,過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活。

然而最是無情帝王家,他厭倦權力背後的爾虞我詐,懼怕無情的嗜血殺戮,可上蒼卻安排他替父報仇,陷入政治鬥爭的泥潭之中。

你説是不是可歎、可悲、可憐!

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勞狄斯先是謀殺老國王,後誘騙母后喬特魯德與其結婚,並最終篡奪丹麥國王的寶座。

放眼人類歷史,喋血宮廷的政變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讓人費解的是弒君這樣的大事,貴為王子的哈姆雷特竟然是最後一個知道。

同時,以御前大臣波洛尼斯為首的羣臣,集體支持篡位的新君,併為除掉哈姆雷特出謀劃策,顯示克勞狄斯較好的掌控了上層政治力量。

波洛尼斯甚至制止女兒奧菲利婭與哈姆雷特的感情,他嚴厲的告誡女兒,你做了我的女兒,按照你身份,應該怎樣留心你自己的行動。不要相信他(哈姆雷特)的盟誓,因為它們都是有人墮落的鴆媒,用莊嚴神聖的辭令,掩飾淫邪險惡的居心。

戲中波洛尼斯有着豐富的參政經驗,對政治走向保持天生的敏鋭性,他拋棄了哈姆雷特,選擇與弒君之人聯手,這説明了什麼呢?

説明哈姆雷特在政客們眼中是個無用之人!

讀完《哈姆雷特》一書後,順便看了1948年電影《王子復仇記》,王子殿下獨坐的一幕讓我瞬間體會到他內心的感觸。

那一刻,我覺得他是孤獨的、執着的、無助的。

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王子與凡夫俗子都渴望主宰自己的命運,過嚮往的生活,儘管這一過程可能為人嘲笑。

哈姆雷特的真實性格,從他與兩個掘墳小丑在墓地前的對話,便可略知一二。人生的態度由通透到消極。

“可以看透生命無常的消息,這些枯骨生前受了那麼多的教養,死後卻只好給人家當木塊一般拋着玩”

“誰知道我們將來會變成好一些什麼下賤的東西!誰知道亞歷山大的高貴的屍體,不就是塞在酒桶口上的泥土?”

“凱撒死了,你尊嚴的屍體,也許變成了泥把破牆填砌。他從前是何等的英雄,現在只好替人擋雨遮風!”

王室容不下失敗者,哈姆雷特性格中缺乏殺斷果伐一面,又無深不可測的城府,更沒有強大的號召力。

因為那些並不是他想要的,他渴望擁有父母親情、愛人戀情、朋友友情。

結局是那樣的令人唏噓,丹麥王子報了殺父之仇,而他的優柔寡斷導致復仇行動使許多無辜的人牽涉其中,甚至為此失去生命。

在書中,莎翁還設置一個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他的性格與哈姆雷特完全相反,第五幕戲中,瀕死的哈姆雷特把丹麥國王之位授予福丁布拉斯。

福丁布拉斯渴望登上國王寶座,渴望品嚐權力滋味,於內心迴盪一個聲音,“我在這一個國內本來也有繼承王位的權利,現在國中無主,正是我要求這一個權力的機會。”

初看不知戲中意,再看已是戲中人。至於多年後我們會成為戲中的誰,那就看誰能把內心與外在置於同一頻率上了。

關於《哈姆雷特》讀後感精選

很早以前就拜讀莎士比亞的經典之作——《哈姆雷特》,而再次閲讀,卻讓我生出了不一樣的的想法。我想起了那些從教學樓頂樓飛身而下的同學們,想起了那些或無助地或撕心裂肺地喊着“活不下去了”的情景,想起了面對身邊的人死亡和自己面對死亡威脅時候的堅強、冷漠或者做作的表演。

這是一部關於倫理的衝突,關於人生的矛盾,關於命運,關於死亡的戲劇。每個人都註定了自己的,只屬於自己的死亡方式。

先王死了。因為自己的兄弟覬覦自己的權利和地位。身居高位的人有哪個不為自己的地位擔憂呢,然而這個王還是因此丟掉了性命,或許他太信任他身邊的人,或許他太自信,不屑於別人的暗度陳倉,卻終於在這份自負或者真誠中失掉了生命。但是他的靈魂不死,因了這份冤屈回來不斷的想告訴活在世上的人真相。而有些真相是要掩藏起來了,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就會招致更多人的喪命。

波隆尼爾死了。因為躲在王后的帷幕後面,被誤以為是現在的國王而慘成為一隻替罪羊。他對自己的王盡忠,深陷於權勢的爭奪漩渦中不可自拔,但也不想自己的女兒捲入這片混亂的戰鬥裏。他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也有責任有義務去面對宮中的糾紛,他的死成了一種必然中的偶然,在這樣的生活中總是有人要死的,如果不是波隆尼爾,也還會有其他人,讓我想起了一句話“伴君如伴虎”,雖能享受到榮華富貴,但是生命卻都從屬於他人。

奧菲利亞死了。因為在親情和愛情中不能尋求永久的解脱。她是愛哈姆雷特的,但是她愛的那個人除了因為得知了事件的真相而導致瘋癲咒罵自己,還是自己的殺父仇人。儘管她可以容忍這無理的咒罵,也不能逃避世人的眼光,她沒有資格和自己的仇人結為連理。這個女子,將生命中的順從本性發揮到了極致,是一種依從性人格吧,導致失去了自我。很難説她愛上哈姆雷特是不是因為他告訴她他愛上她了,只是見到了她聽從父命和王的願望而遠離了她愛的人,還要讓這個清醒的有些瘋癲的人對自己的軟弱指責批判,只有死才是她永久的解脱吧。

王后死了。因為誤飲了本準備給哈姆雷特的毒藥。很多人説這個女子攀依富貴,是一個婊子,在先王的屍骨未寒之時就下嫁了先王的弟弟,這是有違道德倫理的。可是在一個女性觀照的角度上看,王后不下嫁這個王又會導致何種災禍呢?很顯然,她會失掉現在的富足和奢靡,會失掉自己的地位,甚至會失掉自己的生命,而這些,雖是物質而浮華,卻已經是這個女人的全部,她不能失去自己生命的意義。選擇委屈求全也沒有什麼不對。最終她的死不是皆大歡喜,而是對現在的王的信任和對兒子的愛與關注,一個傻女人怎麼會知道自己的現任丈夫要殺害自己的兒子呢。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同理,可恨之人必有不為人知的可憐。

國王死了。死於他自己設計的毒劍和毒酒。哈姆雷特曾經沒有下了去手殺了他,因為所謂的或者俄狄浦斯情節或者自己的影射,而今天,當他看到那麼多無辜的人死在這件事情上面時,終於下定決心給這個老傢伙一個了斷。這樣好了,世界都清淨了,沒有了對權利的追逐,沒有了對身邊的人的敵視與暗算,沒有了一切與生命本真無關的事情。他是否是罪有應得我也説不清楚,我想或許他也是一個可憐之人。因為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他的哥哥當了國王而他只有看着的份兒,終於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我暫且稱之為夢想,當他夢想實現的時候他去用心保護自己的夢想,卻終於死在了夢想上,並且得到了所有人的唾棄和辱罵。

哈姆雷特也死了。他自己選擇了毒酒,再也不願意去承擔更多了,包括那沾滿親人鮮血的王冠。他了結了這些有悖於道德的事情,他愛他的父親和母親,看着他們曾經的幸福也會希望自己總有一天和奧菲利亞也會那樣,可是終於事態變了,看到了他深愛的母親成了一個近乎婊子的皇后,他覺得可恥,覺得對世界上美好的愛情產生了動搖的信念。他迷失了,找不到方向,像一個受傷的小獸,沒等舔舐乾淨自己的傷口滲出的血,就被那疼痛逼得橫衝直撞,直到沒有了力氣癱軟下來。他是英雄,為自己的父親報了仇;他也是罪人,因為殺害了無辜的人;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所以選擇去做一個清醒的靈魂,看着世界上發生的事情。

這個戲劇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關於死亡的台詞:

生存或毀滅,這是個必答之問題:是否應默默的忍受坎苛命運之無情打擊,還是應與深如大海之無涯苦難奮然為敵,並將其克服。此二抉擇,就竟是哪個較崇高?

哈姆雷特選擇了死,“死即睡眠,,它不過如此!倘若一眠能了結心靈之苦楚與肉體之百患,那麼,此結局是可盼的!”死並不是可怕的,而是一種歸宿,一種最安全最適宜安撫靈魂的方式。只可惜,在死的時候也不是徹底清淨的。沒有人能告訴我們死了之後是什麼樣子,不知道死去以後是否真的有夢,而那夢又將是美好的還是殘酷的。

在這麼多的人死去的時候,人們被這死震撼着,或許這才是悲劇的魅力,無可逃遁的命運悲劇。

那些死去的人,從樓上跳下來的,是否和《頤和園》裏李緹一樣,坐在頂樓的邊緣,然後仰面就躺下去,跌落到樓底,了盡她的生命。他們不想再生活下去的理由又是什麼呢?無力承擔生活的打擊麼?可是生活又強加給他們了什麼呢?我不明白,始終覺得是他們自己把自己的生命選擇成了悲劇的,死亡無可逃遁,卻也並不是不能迴避的。那些叫着“活不下去”的孩子們,其實是最堅強的人們,説着不能活了,也只是表達一種絕望和不滿罷了,心裏面並沒有想到那麼嚴重的地步,他們堅定的扛起了應該扛起的東西,無所畏懼。當然有些人在別人的葬禮上哭泣,無動於衷,是對自己的命運也一樣的態度麼?是否有恐懼存在呢?恐懼的什麼什麼呢?恐懼的是未知吧。

關於《哈姆雷特》讀後感精選

眾所周知,“以惡報仇”是一個真理,讀完《哈姆雷特》後,我知道這句話更好了。

《哈姆雷特》的作者是威廉·莎士比亞。 這本書講述了王子的復仇故事—哈姆雷特王子的父親被叔叔克勞迪烏斯毒死並登上王位。在他父親的幽靈告訴哈姆雷特真相之後,哈姆雷特開始報仇,並最終在一場劍術比賽中殺死了克勞迪烏斯。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屢屢應驗,威廉莎士比亞筆下的克勞迪斯為了爭奪王位毒死了自己的兄弟,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到頭來自己反倒被殺。《哈姆雷特》裏有一句經典的台詞——“罪惡的行為總有一天會被發現,雖然地上所有的泥土把它們遮掩。”,這正跟我們説的“惡有惡報”有着相同的意思。

在現代社會上,很多罪犯做下了違反法律的行為,最終還是被送進監獄。如果不希望更多的.悲劇發生,我們應該多行善,而不行惡。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漠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在奮鬥中結束一切。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有一千種感受。以前並不理解,或者説沒有這種感受,並沒有覺得生命有何意義,但現在,在面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後,我開始思考我們為何要這麼做,也許這麼一説讓所有事都充滿了功利性,也許會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不再那麼專注。

但我想説的是,每個人的一生,都要面臨困難,都要面臨許多困境。可是在不斷的思考和成長之後,我們仍要鼓着勇氣在這個薄情的世界,温柔的活着。

生活帶給我們的除了美好,還有許多困難,但我們不該害怕,不該一成不變,哈姆雷特告訴了我們,在這個世界,改變也許不能讓悲劇變成喜劇,但能讓我們在短暫的生命中爆發出希望的曙光,去讓更多人,更多迷失自己的人重新拾回對生活的希望,能讓這個世界温情不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