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欄杆讀後感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43K

書籍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一起來寫讀後感吧 ,優秀的讀後感是建立在認真閲讀完原著的基礎之上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把欄杆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把欄杆讀後感6篇

把欄杆讀後感篇1

在我看來,韓愈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一顆耀眼的明星。他不光滿腹經綸,下筆成章,而且一心為國,清正廉潔。為人則面對困境,泰然處之。

韓愈為官時期,因為勇於向唐憲宗提出不同意見而被貶潮州,在潮州期間,他既不像柳宗元那樣哀歎懷才不遇,也不像蘇東坡那樣無所事事便寄情山水,而是盡其所能為民辦事,八個月時間做了四件大事,使荒蕪之地潮州煥然一新。

人生的逆境大約可以分為四種:

一曰生活之苦,飢寒交迫;

二曰心境之苦,懷才不遇;

三曰事業受阻,功敗垂成;

四曰生命之危,身處絕境。

處逆境之心亦分四種:

一是心灰意冷,逆來順受;

二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

三是見心明志,直言疾呼;

四是泰然處之,盡力而為。

韓愈是處在第二第三種逆境,而選擇了後兩種心態。他不辭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顯,只是奉獻於民、求成於心。一個人不管你有多大委屈,歷史只認你的貢獻。悲壯二字,無壯便無以言悲。

忽然想到范仲淹“求古仁人之心”時説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我想韓愈就是其中的代表吧。

把欄杆讀後感篇2

這個假期,我讀了我國現代作家所寫的一部散文集《把欄杆拍遍》,讀過之後,放下書本,我頓時覺得感受頗多。

在散文寫作鋪天蓋地的年代,在散文寫作沒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寫作變成了許多作家與寫手的文字狂歡與夢囈的時代?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誠寫作,給散文創作帶來了別樣的文本,也為我們帶來了堪為“範本”的“工巧散文”。這就不難理解,先生為何會成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選語文課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説,閲讀是一種對話,是讀者與作者的交流。要實現這樣的對話,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開心扉。不願亮出真性情的人,無法與讀者以心換心,也就無法讓讀者用心去體味,進而感動。正如餘華所説:“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裏行間所注入的無限深情。

在讀過《把欄杆拍遍》這部散文集後,我認為其中的一些語句讓我感受頗多:“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刀和劍是在戰場上向前拼殺的工具,勢必會帶着血雨腥風的記憶,是為殺氣;與此同時,也會帶着金戈鐵馬的奔騰,是為磅礴;別人寫詞用筆,力量也是隻到紙背,辛棄疾寫詞也用筆,卻是刀和劍的真實寫照,在距離戰爭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歷史的記憶裏面去。“你看‘艱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內俱焚。世上許多甜美之事,順達之志,怎麼總輪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閒置,

要不就是走馬燈似地被調動”,良藥苦口利於病,“辛棄疾”這個名字,對於這個國家又何嘗不是一劑良藥?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喜歡苦澀的滋味,辛棄疾的一腔抱負在現實面前處處碰壁,苦口的良藥沒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變成了咽迴心中的苦水,獨自承受。“對國家民族他有一顆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他有一身早練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勁。他不計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讒言傾盆”,用的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達格式,令人想到了關漢卿的義無反顧。

我自從讀過散文後,我便開始喜歡它,喜歡它優美的語句和特殊的內容,但當我讀過了《把欄杆拍遍》這部散文集後,我對散文有了別樣的感受。

或許,在一些人看來,的散文因過於求工而影響它的自由心性,限制了它的自由發揮,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因為我們中學生的寫作是須先有規範而後才有可能真正走向自由的。

把欄杆讀後感篇3

這本書可以説是我看得最久的一本書,可能是因為書中收納的是很多個沒有關聯的故事,也可能是因為這種散文式的文章不是很能引起高度的閲讀感。但是,我這個人有一個特點,無論是書籍還是電視,既然開始了,一定要把它看完。所以,趁暑假出去旅遊的時候,在動車上看完了這本書。

一開始,不是很理解“把欄杆拍遍”是什麼意思,後來才知道這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被收進國中的課本。樑衡的很多文章都被錄入國中課本,甚至很多領導因他寫的《晉祠》讓這個景點聞名遐邇而邀請他去旅遊、寫文章。或許是真的,我們認識“雙龍洞”、“三味書屋”、“桂林”等等。

本書分四個單元,第一單元“閲讀偉人”、第二單元“感悟生命”、第三單元“享受自然”、第四單元“行走人生”。

萬千感慨萬千愁,一路風雨一路歌。翻開樑衡的散文集《把欄杆拍遍》。第一篇就是《把欄杆拍遍》,取自辛棄疾的《水龍吟》:“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就是這篇文章,讓我重新認識了“人中之傑,詞中之龍”的辛棄疾,開始瞭解這位馬背上的大詞人。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那是怎樣一種場面?殺聲震天,鼓聲激盪,刀槍劍戟,金戈鐵馬....我彷彿回到了那個旌旗蔽日、塵沙飛揚的戰爭年代。敵陣前的他如展翅高飛、搏擊長空的雄鷹,懷揣着無比堅定的理想,在刀光劍影中奮勇嘶殺的酣暢情景....然而,天不遂人願,如今的他卻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聲,空有一顆愛國心,又能向何處使呢?唯有痛拍欄杆,才能發泄心中的抑鬱和憤懣。

“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這是作家樑衡對辛棄疾的評價,也是辛棄疾一生的鮮明寫照。樑衡以八首辛詞,勾勒出了辛棄疾的一生經歷。以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終的不同尋常的史上第一人。

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辛棄疾只能藉助筆走龍蛇,淚灑宣紙,蘸着血和淚塗抹成一首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辛詞。“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心裏明白,哪怕將欄杆拍遍,也改變不了國家現狀。只能望眼欲穿,大聲疾呼。那肚腸寸斷的悲憤迴盪在天地中,那豪邁不羈的詩魂飄蕩人世間。

有人這樣讚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塊的衝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所以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樑衡説:“蘇軾的豪放僅止於‘大江東去’‘山水之闊’”而“真正詩人只有被政治所擠壓、扭曲、錘鍊時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因此而燃燒、炸響、振聾發聵”。

文章《大師與匠人》中闡釋大師與匠人的區別:“匠人在重複,大師在創造。”、“匠人在實踐層面,大師在理論層面。”“匠人較單一,大師善綜合。”我們都是教書匠,極個別成為大師,如果我們多一些創造、多學習理論知識、多總結,肯定會離大師越來越近。

?書與人的隨想》中作者引用赫爾岑的一句話“書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年輕人的忠告....。種族、人羣、國家消失了,但書卻留存下去。”讀一本書,就獲得一份自由,讀的書越多,獲得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一個學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纏身,身體的自由度已經極小極小,精神的自由度卻可以達到最大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後他所創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中國古代有人性惡善之爭,我卻説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後來靠讀書才解疑釋惑,慢慢開啟智慧。不讀書的人無法理解讀書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無法理解環球旅行者或者登月人的心情。

不讀書愚而可哀,只讀書迂而可惜,讀而後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把欄杆讀後感篇4

?把欄杆拍遍》,多麼有詩意的題目,它就出自辛棄疾的《水龍吟》。讀者題目,就讓人產生一片聯想:一位壯志未酬的詞人在一排安靜的欄杆前輕輕拍過,懷着複雜的心情。

看了這篇文章,首先會被辛棄疾的精神所感動,其次就會被作者的文字所折服。辛棄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取得大成就的卻是他的詞,這在歷也算是很少有的了。不平凡的遭遇,強烈的愛國之心,讓他活出了不一樣的人生,更讓他寫出了千古絕唱,深深的讓我們折服。正如他的《破陣子》,除了岳飛的《滿江紅》能與之媲美,還有哪個詞人能寫出這金戈鐵馬的戰場場景,誰還能像他那樣,有如此深的感觸?

一位沙場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為君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熱血,然而現實卻將這一切無情的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後,手裏失去了鋼刀利劍,有的只是一支羊毫軟筆。他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一遍一遍的呼喊,一聲比一聲悲壯,為國為民的心,從來沒有迷失。可留下的只有遺憾的歎息與無奈的自嘲。

那又怎樣呢?軟弱無能的南宋政府永遠不會是辛棄疾那鋼刀利劍的盾牌,它也永遠不可能打壓到辛棄疾的愛國之情。所以在他的詩詞當中,縱有悲歎、遺憾、自嘲,大家記住的,最多的還是他沙場點兵的場景,和他愛國愛民的光輝形象。

其實,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實屬正常,從辛棄疾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一種崇高的信仰:對自身責任的擔當精神。正是這份信仰使他的一生不管經歷怎樣的艱難困苦都具有強大的精神支柱,這也是支撐他勤學苦練保持節操的源泉。現代人如果能從這點上體味自身真正人生價值的取向,為自己的夢想奮鬥終身,哪怕是失敗,也失敗的蕩氣迴腸,也不會後悔自己畢生的追求,因為信仰的力量足以讓他從精神上得到慰藉,我想這就是辛棄疾眼中的人生吧。

我經常思索,辛棄疾一生堅持理想,堅持信念,面對重重阻力,經歷各種失敗和失意的打擊,仍然能夠獨自堅守着心中那片綠苗,等待着春日陽光的滋潤,到頭來等到的卻是無盡的苦雨。這樣值得嗎?這樣值得嗎?現在我會回答:值得,值得!這個社會正是有千萬個像辛棄疾這樣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認定守候着一個共同的理想,即使失敗也始終不渝,我們才能看到這個社會希望的亮光。即使是現在一無所有,即使是無比失落,即使是被別人看扁,可只要心中有夢,我堅信也一定會成功。

看了《把欄杆拍遍》,讓我彷彿重回了那戰亂的年代,重新去了解、感受辛棄疾。眼前,一位英雄默默地把欄杆拍遍。

把欄杆讀後感篇5

樑衡寫的人物散文,一向是很出眾的,每一句描寫和點評都彷彿直勾勾地寫到讀者心裏。古代文人墨客,近現代風流人物,每一篇文章都有點悲壯的意味。尤其是描寫辛棄疾的散文《把欄杆拍遍》更是一部令人感歎的作品。

辛棄疾是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一名愛國詩人,能文能武,一身正氣。無奈不被朝廷賞識,“誰能懂得他這個遊子,實際上是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晚年的他,已無沙場報國的機會,只得“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樑衡在文章的最後也發出了感慨:“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歎與無奈中度過的。當權者不使為官,卻為他準備了錘鍊思想和藝術的反面環境。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煉。”

在當今社會也有很多人自詡才華橫溢,苦於不被賞識,就拿辛棄疾的“欄杆拍遍”來顧影自憐。他們在頹廢中浪費了青春和激情,最終一事無成。

我有一個同學,曾經非常喜歡寫小説,投過好幾次稿,都沒有被採用。如此遭受了幾次挫折後就來向我傾訴:“太不公平了,為什麼沒有人欣賞我的文章?為什麼我的才華總是被埋沒?”他的神情像一匹千里馬找不到伯樂,眉宇間透露着一絲絲悲憤,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我啞然失笑,嘗試着開導他:“你不必太灰心,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他並沒有繼續自己的“事業”,一旦有人對他提到文學寫作的事情,他就搖搖頭自怨自艾,卻再也沒有動過筆。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人還有很多。總是把責任推脱給別人,從來都沒有為自己的夢想不屈不撓地努力過。這和滿腔熱血的辛棄疾有很大的差別:辛棄疾從小就明確了一生的目標,期間遭遇過挫折,但從沒有放棄,縱然懷才不遇,仍然成為一代著名詞人。樑衡也在文章末尾提到:“他並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於他被修煉得連歎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

我們還年輕,還有很多好的機會等待我們爭取。早早的放棄自己,大好青春僅僅用來把“欄杆拍遍”,倒不如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朝着自己的夢想前行。

把欄杆讀後感篇6

亂世中的偉人

南宋的牆上掛着矛和盾,另一張臉在下面走動。

——題記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南宋時期,戰爭四起,亂世紛爭,生與死的扭曲,血與淚的翻滾,終於,翻出了一個辛棄疾。

?把欄杆拍遍》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樑秋雨先生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塑造了一位愛國、悽慘的辛棄疾,揭示了他從愛國志士到愛國詩人的過程。

讀多了繁雜枯燥的文字,回頭來看這篇散文,只覺蕩氣迴腸、酣暢淋漓。原來散文不只有少女執紅牙板,還能有好漢唱東流去!我不由得讚歎,這篇一流作者寫出的一流文章。

辛棄疾,在從前的我眼中,不過就是一個怒也筆墨,哀也筆墨的詩人,這五千年中又何缺此等人?看了這篇文章後,我才懂,他是辛棄疾,也只能是辛棄疾,他本該一生叱吒戰場,卻只能將豪情壯志壓縮再壓縮,滴在詩裏。他是一位懷才不遇的戰士。王勃、李白、陳子昂,他們將才華投擲于山水,而辛棄疾卻一心為國。因此,華夏曆史中,屬於他的那片土,註定是血紅的。

自古亂世出人才。亂世春秋百家爭鳴,安史之亂杜甫蹙眉,而南宋,出了個辛棄疾。如今我們少了昏君,多了和平,卻也失了在亂世中看透世俗的偉人,不妨在繁華中想想吧,保持一顆寧靜致遠的心,像辛棄疾一樣站起來,千年以來,浩氣永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