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密碼》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W

大家通常都會寫一篇讀後感來記錄自己的感受,優秀的讀後感是會吸引更多的人來閲讀原著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課堂密碼》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課堂密碼》讀後感5篇

《課堂密碼》讀後感篇1

讀了《課堂密碼》一書中,回憶自己這幾年一路走來,自己越發努力卻不曾見到學生有一點回饋。走出教室,公開課在不斷地早就"名師",説課,聽課,評課成為評價教師的基本條件,課堂觀察與課堂分析是現在教研活動的主流,但我卻並沒有多少改變,日常的課堂找樣沉悶和低效。

就像文中講到:走近課堂,既不遠離課堂,也不走進課堂,才發現課堂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正如周博士所説:"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利和體力去管制學生。"深刻剖析了當前的課堂教學。周彬教授説不要把課堂只當課堂,也不要把課堂只當教學,更不要把課堂止於安靜,要以學生為師,以同事的課堂為友。

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深有體會。首先在課堂紀律上,記得剛工作當老師時,總覺得孩子們多麼可愛,不忍心拉下臉來,一段時間過後,發現孩子們倒是對我很親熱可上課"神遊"的現象與日俱增。無奈之下,只好一頓鎮壓,孩子們個個面面相覷,大氣都不敢喘。這下自己反倒覺得可能課上得太枯燥乏味,課堂氣氛不夠活躍,理想中的課堂應該是很活躍,大家積極參與討論的。不過想法好,方法必須也好,不然課堂氣氛就很難控制,越到後來課堂氣氛越"熱烈",幾個調皮的學生也藉此機會"爭先恐後"。提出一個問題,更多的時候不是大家積極討論分析這個問題的本意,而是有些鬧哄哄的吵問題之外的東西,讓我不得不制止他們的"奇思妙想"。這其中作為教師我在引導方面做的很不好。

其次在上課節奏上,我屬於慢性子的人,事情要慢慢幹要幹得精。初幾年教書總是在課堂中洋洋灑灑地説上一大片,隨自己性子,想到哪説到哪。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的問題了,在充分相信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也需要明白學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説上課的時候沒有注意循序漸進,一下把難的簡單的都灌下去這課基本就上不下去了。有時候上課過程當中因為沒有注意過度,從書本上的基本知識點直接過度到一些比較難的實際練習,學生往往就比較"迷惑"地看着我,這個時候一般都是自己教學出了問題,需要我重新結合知識點把要解決的問題解釋再解釋,因此也浪費了不少時間。到現在好多了,我會在課前先預測學生易於接受和難以接受的知識,易於接受的知識或學生有一定基礎的知識一語帶過,就重點難點着重講解,注重練習。

這樣課堂節奏有條不紊,任務總能在預定時間內完成。還有是在學生與教師主體與客體的處理上,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對於提高學生積極性,學習效率都非常重要,但是發現自己的課堂我易於向孩子以灌輸為主,很少讓學生主動參與操作,他們的主動性被我遏制着,往往是我牽着他們走。其實這樣孩子就失去了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思維也發生了變化。

面對着這些問題自己一直在思考:針對這樣一個好動好玩的班級,我的課堂教學從哪方面如何入手我想我從《課堂密碼》一書中受到了一些啟發,是值得我遵照和學習的。

一,面向全體,面向基礎,注重因材施教。

全面發展的人要通過全面發展的教育來培養,但全面發展並不等於平均發展。我們的教育不是讓每個學生變成統一規格的"標準",而是造就充滿活力的,具有個性的一代新人。我們班的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有個別是毫無基礎可言。因此,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有全體目標,又要有分層目標。也就是在課堂中實施分層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得。課堂評價時也不能一鍋端,應遵照其原有的水平來進行評價。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水平。

二,強化學生主體意識,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課堂教學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努力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最佳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打破"傳授——接受"教學模式,採用"問題——發現"教學。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獨立自主研究來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能提出探索目標,激勵學生學習動機;能通過質疑,設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能精心講解,適當點撥,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的主體作用於主要體現在學生能積極思考;能主動動手,動口,動腦學習知識;能提出問題,並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這樣的師生關係民主,平等,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鑽研精神。

"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在新世紀沒有創造能力,就只能在別人身後爬行。教學最本質的規律就是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生存,教會學生鑽研,教會學生創新。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只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促使學生由原來的"學會"變為"會學",教師也由原來的"教"到達"不教"。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與歸宿——學生獨立探究和創造力得到發展。也可以嘗試使用"指導——自學"式,"提問——討論"式,"引導——探究"式等創造性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精神。

教學是教師的主要職責,課堂教學是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在一邊學習一邊實踐當中,我發現了很多問題,也發現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不過問題總是接踵而來,不知何時能成為一名成熟的,優秀的教師,我將為之不懈努力……

《課堂密碼》讀後感篇2

暑假裏,我閲讀了於春祥老師的《發現高校課堂密碼》,書中句句真言,文字富含哲理,又不乏風趣幽默,在覺得有趣的同時也讓人收穫頗多。書本封面上印着兩行醒目的字“一位草根教育專家的課改宣言,一份高效課堂完整解決方案”,是的,於老師是一位“草根教育專家”,他堅持研究與學習,詮釋了高效課堂的密碼。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一直不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讀了於老師的《發現高效課堂密碼》後,才覺得豁然開朗。何謂“高效課堂”?作者認為:高效課堂是在新的課堂觀、效率觀基礎上誕生的,它與傳統課堂單純以分數為旨歸,甚至不擇手段地追求分數的效率觀大相徑庭,而是主張在課堂上要演繹“生命的狂歡”,生命活力與課堂效率的偕同共振才是高效課堂的價值所在。這本書致力於高效課堂本質與規律的研究,共分十三章,每段文字中,都有作者獨到的視野和觀點。

於老師文化底藴深厚,在“高效課堂大揭祕”一章中,他提出“課堂乾坤大挪移”,令人耳目一新。他認為:學生是“天”,教師是“地”,“地”永遠不與“天”爭精彩,而是以“天”的精彩作為自己的精彩!學生的精彩才是課堂真的精彩,學生的精彩才是師者最大的精彩!《易經》的啟發之於課堂,竟是如此貼切。諸如此類文化與哲學於一體的闡述,書中比比皆是。許多課堂哲理,教育規律,就靠於老師如是的文化解讀,讓人印象深刻。

於老師認為,課堂的藝術,就是動與靜的藝術。他將高效課堂“生命狂歡”的基本形式界定為“六動”——動手做,動腦思,動眼看,動耳聽,動嘴議,動身演。反對以教師的動,替代學生的動;以教師的動,強迫學生的靜,從而將“動”、“靜”闡釋得淋漓盡致。他還突出強調了“板演效應”,提高記憶效率。

於老師提出的“零界現象”也值得我們反思,“課堂醫案巧拾零”能夠讓我們的課堂更高效,零關注、零起點、零閲讀、零書寫、零生成、零體驗、零疑問、零批評、零板書、零作業,這些都是我們在課堂中要避免的。面對當前課堂上老師一味激勵“零批評”的現狀,作者給出了臨牀診斷書。他認為:課堂需要激勵,但卻不能拒絕批評,學生犯了錯誤就要承擔責任。當然批評應該建立在尊重、理解、責任的基礎上。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精神。學生如果天天生活在激勵的讚美之中,他們的性格將會變得脆弱。在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時,教師要注意頻率不宜過高,否則會使激勵失之嚴謹,不提倡過多地採用“物化”的激勵性評價方式。由此,我想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在激勵學生時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要讓學生將優秀變成習慣,而不是為了圖表揚才表現優秀。

作者的課堂“動車組”理論也獨特新穎,為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有效引領。他還對小組合作的價值、操作路徑、使用方法等做了詳細的講解。正是由於於老師長期的教學實踐和課改追求,才把高效課堂詮釋得如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正是他痴迷於高效課堂多年來的心血和經驗之談啊!

於老師精於課堂細節的研究與推敲,生成了許多理論的精彩,作者在第九章裏用一些實實在在的課改敍事,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中的是非對錯,通俗易懂,讓我們在裏面或多或少捕捉到自己抑或他人的影子,從而改變自己的觀念,再付諸於自己的課堂實踐之中。

於春祥老師還説:“高效課堂功夫在課外。”我想,教師應該把讀書、寫作、反思當成一種習慣,當成一種生活狀態。教師素質提高了,學生自然會受益。而對於學生來説,只要真正注重其素質的培養,應試會是相當輕鬆的事。只有堅持讀書,堅持反思,堅持創新,我們才能感受到教育的精彩。

反思我自己,在自己從教幾年的時間裏,我都以高標準要求自己。比如,每次作業我都會認真批改,有錯的,我也會及時讓學生訂正,對他們嚴格把關,有些學習程度不好的學生,我在課下會專門地輔導他們。每次上完課,我並沒有急着回辦公室,而是走到學生中間問問他們的聽講情況,對於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我還會走過去再跟他們講一講,爭取讓他們掌握住每天所學的知識,增強想學習的自信心。但是教育學生光教給他們知識就夠了嗎?當然不夠,“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着學生,我會用無聲的行動教育學生,從我做起,率先垂範,見到地面上有垃圾,我會主動地撿起來,學生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也會自覺地把垃圾撿起來放進垃圾箱。

《課堂密碼》讀後感篇3

高效課堂是每個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帶着教學中的困惑和對高效課堂的追求,假期裏,我細讀了於春祥老師的《發現高效課堂密碼》,被這位博學多識的“草根教育專家”所折服。數十載,於老師堅守在教育改革一線,但從未改變過初心,勤於研究,樂此不疲。他不僅是我們教師的楷模,更是我們教育事業的指路明燈。

在研讀《發現高效課堂密碼》之後,深深地體會到這本書不僅是一縷清風,為我們教師吹散迷霧;也是面鏡子,讓我們教師看清課堂缺陷。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個人體會。

在第二章中,於老師總結的“課堂教學規律”,給我指明瞭方向。其規律概括起來講就是“動手做、動腦思、動眼看、動耳聽、動嘴議、動身演”,以上“六動”可以界定為高效課堂“生命狂歡”的基本形式。這就是於老師的課堂效率觀。其中“學習快樂律”和“二八”教學律,讓我印象尤為深刻。

關於“學習快樂律”,於老師説“快樂源自成功,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預習”。換言之,“預習催生自信,自信激勵展示,展示孕育成功,成功繁衍快樂”。回顧自身教學,我給予學生的“預習權”和“表達權”少之又少。學生對英語教材的熟悉程度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在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督促學生的預習,並花時間進行檢查,讓他們養成預習的好習慣。針對學困生,我還會對他們進行相應的預習方法指導。並在新課開始之前,告訴學生新課上會解決哪些問題,讓他們有目的、有方法的去預習課文,熟悉教材,從而讓他們在課堂上自信學習且快樂習得。

關於“二八教學律”,即一般情況下,課堂上20%的屬於重點、難點的內容需要教師教,而80%的內容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學掌握的。在我們的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教”建立在“學”的需要的基礎上,從而實現“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學教互動”,“動態生成”。回顧自身教學,往往不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常常課堂上“滿堂灌”,這種錯誤的課堂教學觀念,日後我一定改善,且爭取給學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

在第十章中,於老師的傳統課堂“十八怪”,讓我陷入沉思。十多年前,新課改,新理念就傳入到了我們教師羣體中,可是真正實施的卻寥寥無幾。教師依舊做主宰課堂,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師依賴課件無法自拔,學生依舊天天膩於題海,應試教育魂魄猶在。我不僅回想了自己平日的教學,我給了學生多少思考的空間?學生有多少展示自己的機會?是否可以精選題目,讓學生跳脱離題海,減輕他們的負擔,實現真正的高效學習?英語課堂是否一定要依賴於課件?我能否用更高效的方式來整合知識?帶着這些疑惑,我再次深入於老師的高效課堂中,並解讀他的密碼。於老師説“課堂上指望一個老師帶四五十個學生,再苦再累也不會帶出高效來,一旦把小組帶成‘動車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我明白了,要讓小組合作更多一些,實一些,課堂教學才能更加高效。民主是課堂的基礎。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才會有“精彩”。學生的精彩才是課堂的精彩。

細細品讀這本書,不論是於老師的博學、樂學、專研精神,還是其提倡的高效課堂教育理念與方法,都是我們教師這一生所要解讀的密碼。教育生活一旦成為我們研究、探索、創新的資源,“幸福美感”就會不期而至。研究不管是其過程,還是結果,都伴隨着一種“幸福美感”的體驗,這種體驗便是對生命的滋養和回饋。

將來教師之間的競爭,主要取決於誰學習的速度快。現代版的遊戲規則是“快魚吃慢魚”。學習速度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必然被淘汰。如果你要這個世界有更多的愛,那麼你就要在你的心中創造更多的愛;如果你要這個世界更優秀,那麼你也要先讓自己更優秀。學習是生存的需要,生命因讀書而精彩!

《課堂密碼》讀後感篇4

本學期一直在看教育學博士周彬先生的作品《課堂密碼》一書,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打造“有效課堂”;營造“有趣課堂”;塑造“有序課題”;課堂中的“學生”;課堂中的“教師”。

正如書中所説的,對待課堂,現在最響亮的口號就是“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效率”。正是這句話,成為不少老師不懈努力的動機。我們國小每節課又是40分鐘,我們在靜下心來想這句話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在實踐這句話的時候,會不會忽略學科的整體性呢?上好了每一堂課是不是就意味着孩子就能夠學好這個學科。往往效果並不會有我們教師預期的那麼好。所以如何處理好課題和學科的關係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力和體力去管制學生。當我們不再用要什麼就取什麼,看不慣什麼就改什麼的心態來行事,而是尊重學生,尤其是學生的生活,尊重同事的課堂時,才肯過在有序的課堂中獲得樂趣,在有趣的的課堂中獲得成績。”基本上所有的老師都是抓緊課堂上的40分鐘時間,每天都為孩子們的學業而努力中,但是讀到這裏,我才明白孩子們的成績並不是老師在努力就能夠得到的。

因材施教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需要用到的。書中提到,因材施教至少有兩個前提:一是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掌握學生的學習潛力與學習現狀;二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掌握的學生信息為原則,而不受其他原則的干擾。這兩點對於我們來説是比較難實現的,我們不能與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就連上課的時間也只有每次40分鐘時間,再加上數學每週僅有的4個課時,在課堂上也有每天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同樣的內容也許大多數的孩子可以掌握,但對於個別孩子來説還是會有困難的,但是作為老師,我們也只能努力的拉着孩子繼續學習。正如書中所説,因材施教是一個美麗的教育理想,但越是美麗,對孕育它的條件就越苛刻。

課堂效率=教學進度×學習接受度

文中提出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並不是看課堂教學過程如何,而是看課堂教學產生的學習結果如何。不管課堂教學過程多麼豐富多彩,多麼受學生歡迎,如果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容難以理解,難以接受,那麼這堂課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師上課講了多少知識,也不管是怎麼講解知識的,最終的判斷標準應該是學生接受了多少知識。從上面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課堂效率等於教學進度與學習接受度的乘積。兩個因數都達到最大的時候,乘積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讓課堂發揮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師一味地加快教學進度而不顧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或者學生只管個人的學習接受度而不順應教師的教學進度,都很難讓課堂效率最大化。

細細品味,書中很多的道理都值得我們去慢慢深思,慢慢思考。在教育的道路上也許我們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的,但是我們並不孤單,因為我們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在引領。

《課堂密碼》讀後感篇5

?課堂密碼》讀後感900字

婉婷

十月底,我帶教師去上海培訓時聽了周彬教授的一次講座。整場講座都在講公開課上發生的課堂教學故事,加上週彬教授獨特的演講風格,所有老師都聽得十分投入。整場講座結束,周教授的ppt依舊顯示在首頁,上面只有四個字:課堂密碼。這四個字加上他的講座喚醒了我對課堂的覺知。

回想起我自己站在講台、站在學生面前的場景,我總覺得教學是一件摸捉不透卻又習以為常的事情。課,按照傳統的方式繼續下去,似乎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多關注一下學生就會覺得有些無助。學生學到了何種程度,掌握了多少學科知識?説實話,心裏真沒底。不斷地操練又怕陷入題海戰術,無法啟迪學生的心智,同時又給學生帶來學習壓力。不操練又怕學生沒有掌握,因此操練多少學生才能掌握?其實,自己心裏也沒底。想必一個教師自己心裏沒底,稀裏糊塗將課上下去,那麼學生也就只能稀裏糊塗地學下去了。久而久之,教師和學生可能就會走散,再想回歸到課堂也就更難了。

培訓結束後,我爬樓看完了周彬教授的公眾號文章,但是碎片化的閲讀依舊無法讓我對課堂教學形成完整的理解。於是,我便將周彬老師課堂教學的系列叢書淘了回來。周彬教授的課堂教學系列共有三本,《課堂密碼》只是其中的一本。這本書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重點在課堂:打造“有效課堂”、營造“有趣課堂”、塑造“有序課堂”;第二部分重點在課堂中的`人:課堂中的“學生”和課堂中的“教師”。每一部分都探討了教學中最習以為常卻又常常被教師忽視的案例。每一節開頭都以故事或是案例的形式開始,引讀者進入情景,而後轉入課堂教學,讓讀者學會將身邊的事物與教育進行關聯,從而獲得啟發。

如果説課堂教學是一場迷宮遊戲,那麼《課堂密碼》這本書就是一份帶有障礙物的迷宮地圖,每一個通往出口的路徑中都有無數的障礙物。它沒有詳細地指示教師課堂教學如何去設計,從哪個點切入且如何在教學中去推進。但是它將教師課堂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做出了標識,讓老師在閲讀的過程中能夠得到警醒,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留心。想必,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掃除迷宮中的障礙物,那麼終有一天會走出迷宮。這時再回過頭來看迷宮,可能對這幅迷宮地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這場迷宮遊戲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當然,迷宮地圖也不是萬能的,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遇到的障礙物可能會更多,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去觀察,去做標識。當遇到的問題多了,經驗也就多了,處理課堂問題的態度也就更加坦然和從容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