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q正傳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7.84K

完成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大家對書上所寫的領會,讀後感是記錄個人感觸最重要的一種文體,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啊q正傳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閲。

啊q正傳讀後感7篇

啊q正傳讀後感篇1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精神佳作。《阿q正傳》便是其中的一篇。我興致勃勃地翻開書,開始走進阿q這個悲劇人物的內心世界。

魯迅筆下的阿q,受到以趙太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境遇十分悽慘。在他的身上有中國舊式農民安守本分,任勞任怨的優點,也有思想保守、認知愚昧、意識狹隘的缺點。

阿q是千千萬萬貧苦大眾中的一員,他對革命的認識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風起雲湧,他看見趙太爺等一干欺軟怕硬的封建統治者威風掃地後,才開始嚮往革命,但他在思想上並沒有真正認識革命的意義,並繼續用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根本不承認自己迷信,陶醉於幻想的自尊中,或通過轉嫁屈辱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自輕自賤。當這些都沒用時,就自欺欺人,把失敗變為精神上的虛幻勝利。這一點,阿q至死都沒有醒悟。魯迅先生借阿q的“精神勝利法”,批判了那個時代在思想上沒有覺悟的中國人,認為這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的最大障礙之一。

阿q想參加革命,卻不得其所,反而成為革命黨和封建勢力妥協的犧牲品,被送上了斷頭台,落了個“大團圓”的下場。阿q的`下場,正如辛亥革命的結局;阿q本身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小説正是通過阿q的結局,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最終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農民羣眾。

讀完《阿q正傳》後,我的思緒彷彿回到了清朝末年,我看到了當時農民羣眾悲慘的生活景象;看到了革命黨人前赴後繼衝鋒向前的壯烈場面;還看到了一部分像阿q這樣沒有覺醒的中國人……

啊q正傳讀後感篇2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作品,選自《吶喊》,他講述了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阿q的故事,向我們描述了一個已經遍體鱗傷,千瘡百孔的社會,在這個人與人已經互相歧視,侮辱的社會,人性已經冷漠,正是如此,魯迅先生才棄醫從文,開始了他文學史上的康莊大道。

阿q的心理活動可謂是深入人心,在文章開頭之時,便有一句“我總算被兒子打啦”,好藉此平衡自己的心理,在自己的心裏給自己了一個勝利的金牌!

還有一次,阿q看見王胡光着膀子在捉蝨子,他也覺得自己有點癢,於是他也脱下破夾襖,捉蝨子,可是捉了老半天才捉到三四隻蝨子,而且都是又弱又小的。王胡這時候卻是一個又一個,而且個個都是大的。阿q很失望。從這裏看阿q的進取心是很強的!

文章的結局是阿q被送上了刑場。在這一部分,阿q的心理活動描寫,也是非常細緻的。像畫押的時候,阿q不會寫字,於是用圈代替,他畫的圈據自己的心理反饋,是他畫過的圈裏最圓的一個,他不知道自己是要去槍決的,當知道要去刑場時,他兩眼發黑,耳朵裏喤的一聲,他認為人生不免要遊街示眾罷啦!字裏行間體現了阿q逆來順受的思想!

我很欣賞鄭淵潔在《白客》中提到的一句話:“在當時的社會,阿q本無其人,然而人人都像阿q。”

啊q正傳讀後感篇3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説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説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説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説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説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啊q正傳讀後感篇4

看完《阿甘正傳》已經很久了,可這部電影的情節時常在我的腦海裏回想,想起阿甘的這人,他一生的傳奇,電影開始是一片白色的羽毛,經過高樓、樹、汽車,就像一個人的人生降落 “我不懂我們是否有着各自的命運,還是隻是隨風飄蕩”

阿甘的一生的傳奇,和他母親一丁點都分不開,他始終母愛伴隨,並不離不棄,原本阿甘只有75的智商,他母親堅持讓他上正常人的學校,並且告訴他“你必須明白,你和你身邊的人一樣,你並沒什麼不同,一點也沒有”,

從剛剛上校車起就有人開始欺負他,也只有珍妮願意讓出一個座位給他,也就這樣,在受人欺負時,有個人出來願意給你一個温暖,真正的是以身相許不足為過,在學校裏有壞學生欺負他,珍妮告訴他快跑,他飛快的開始跑,跑啊跑啊,他跑出了田徑場,跑成了橄欖隊手,並且順利的畢業。 大學畢業有人過來告訴她參軍,他沒有常人的雜念在軍隊裏這讓他如魚得水,又憑藉雙腿跑過了炮火紛飛的越戰泥潭,養傷期間學會打乒乓球,專心致志,於是打乒乓球打到了外交的戰場,退役後,珍妮有一次找到他後又離家出走了,因為尋找珍妮他跑了一個小鎮,沒有找到,他有點失落了,他覺得既然能跑一個鎮那麼他就能還跑一個鎮,然後就跑到一片海,他覺得既然能跑到一片海還那麼就還能再跑一子海,於是他跑遍了全美國。也真正的只有阿甘這樣的人才會有這純粹的思想,才有他這一的傳奇經歷,阿甘看起來總是莽莽撞撞,傻里傻氣,説起話來也是痴痴呆呆,但是他忠誠,勇敢,重情重義,他沒有多餘的智慧、精力去想那些那件事是怎樣的,應該怎樣,他只是做起來就專心致志,也並沒有想要把做好還是做不好,只是就去做了,他唯一的好友在越戰中不幸身亡,為了完成好友的遺願,阿甘竟然真的去買了一艘漁船,就像好友生前説的那樣,要捕好多好多的蝦,別人都覺得是做不到的事情,他去買船的時候賣船那人還問,你是傻子嗎?他回答,傻子才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呢,阿甘憑着自己的執着做到了,還因此賺了大錢,辦起了企業。可是阿甘卻並不想享受這麼多的財富,他把企業的一半股份給了好友的母親,鮑布的母親不相信,並且問他,你是傻子嗎?他的回答一樣的還是“傻子才不會做這些事情呢。”

和他比起來珍妮是一個聰明的人,她注重享受她的精神生活,離學校,到酒吧唱歌,在到陌路上遇到陌生人。漸漸的她也沒有覺得快樂,而是越來越迷失自己,以致得了不治之症。故事的最後才和阿甘及他們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對於她來説幸福來得太晚,但這也是她自己的抉擇,和很多人一樣,她在苦苦追尋幸福,但是幸福就在他眼前,他不要,還在遠山涉水的尋找,到最後才暮然,原來幸福還在原地。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

我希望和阿甘一樣心無雜念,專心致志,懂得知足,重情重義,傻里傻氣也沒有關係。

啊q正傳讀後感篇5

寒假裏,為了豐富我的知識,我到書店借了一本《阿q正傳》來讀,裏面生動有趣的情節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

?阿q正傳》是20xx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説。它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為主要特徵的流浪漢阿q,描畫出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國人的魂靈。

讀完這篇小説,我深受感動。我認為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説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裏,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説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裏,也不該如此胡説”。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為什麼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阿q正傳》這部小説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是當時民眾痛苦生活的縮影,我喜歡這部小説。

啊q正傳讀後感篇6

初讀《阿q正傳》,只是覺着阿q的無知、猥瑣、麻木、欺小凌弱的小人嘴臉令人可憎;再讀《阿q正傳》時,卻覺得在阿q身上很能發現一些國人縮影;深讀《阿q正傳》以後,越發覺得阿q簡直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的寫照。仔細的觀察國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的表現和思維方式,我有了一個令人驚訝發現:一個阿q倒下了,數億個阿q站起來了……

小説中對阿q的藝術表現,成了現在國人的對待社會現象、迴避現實的立場和態度。時局對阿q們的影響頗大,時局如發生了變化,他們的思想也會發生劇烈的變化。起初他們認為改革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自己為難,影響自己目前能維持的生活現狀,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當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他又盲目地相信改革會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繼而堅決地擁護改革的主張,並誓做改革潮流的先鋒官,繼而產生了要在政治、經濟以及女人問題上獲得翻身的一系列“改革思想”。

當改革形勢遇到阻礙和挫折的時候,權利仍然被“原官”把持,阿q們就變得“很容易鬧脾氣”,“總覺得自己太失意”,特別是當阿q到靜修庵去革命碰了釘子,去“結識”假洋鬼子遭到了挫折以後,其情緒更是一落千丈,覺得“他所有的抱負、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筆勾銷了”。甚至由憂愁轉為惱怒,產生了一種強烈而奇特的報復心理。生動而形象地刻畫了阿q迫切的想利用“革命”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而又始終不覺悟這一投機趨利的基本性格特點。

現實生活中的另一羣阿q式人物,也同樣因時局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心態。在改革形勢高漲時,他們一方面感到惶恐不安,一方面機關算盡,施展陰謀,或討好自認為是改革派的阿q,或相互勾結投機改革。

啊q正傳讀後感篇7

?阿q正傳》選自魯迅的小説集《吶喊》。魯迅是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沒落封建家庭。1926年以前,魯迅先後出版了《吶喊》《彷徨》兩本小時集,收錄25篇。魯迅於1936年10月病逝於上海。

這些小説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夕的社會生活,《阿q正傳》是以描寫阿q的悲劇,把以權性為實質的精神勝利法——“阿q精神”當作一種國民弱點加以揭露,以促其覺醒,是震動文壇的一部傑作。阿q是辛亥革命時代落後的農民的典型。魯迅寫《阿q正傳》是為了叫我們拋棄精神法,走向實際的革命鬥爭。

“阿q本來也是正人,我們雖然不知道他曾蒙什麼明師指授過,但他對於“男女之大防”卻歷來非常嚴;也有很排斥異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正氣。他的學説是: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男人;一男一女在那裏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這顯然是一種極端封建的婦女觀,阿 q濃厚的封建觀念,隨時隨地把都在流露出來。反映了在封建社會時,人們對女性的一種歧視,作為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個人,不分卑賤,沒有性別歧視。

“阿q近來雖然比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變得更加高傲一些,但和那些打慣的閒人們見面還是很膽怯。獨有這回卻非常失勇了。這樣滿臉鬍子的東西,也敢出言無狀麼?”寫出了啊q的狂妄自大,愚昧無知,我們應該懂得謙虛,有時做不 到狂妄自大的説出來。有時狂妄自大往往會為自己惹出一身麻煩,所以我們應該懂得謙虛。阿q的這種愚昧無知,也讓我覺得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增長知識。不要想阿q這樣愚昧無知,被人所恥笑。

讀了魯迅的《阿q正傳》讓我產生不少感想:反映出農村人民落後的一種社會風貌,也讓我們看見了封建時期的思想的落伍。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為國家貢獻一份力,讓中國跟上時代的腳步,跟上世界的腳步,讓中國與時俱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