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8W

醫生一直都微笑,不在乎辛苦,不在乎忙碌,你們用智慧和愛心托起生命的光亮,那麼關於相關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精選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範文

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1

《黃帝內經》一書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當然其在中醫學領域的經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曉的了。它作為一部國學經典不僅僅是醫學生應該好好研讀的,它在養生方面也給我們很多啟示,它指導我們如何才能順應自然以達到健康和諧的狀態。

《黃帝內經》給我印象最深啟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幾篇,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這幾篇論述都在養生的原則和總綱上做了精當的論述,其中一些理念極具現實意義,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倫,故修養必謹先之。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藴含的養生之道確實可以讓人受益無窮的。很早就聽過“天人合一”的理論,原來覺着很飄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虛,在讀過《黃帝內經》之後發現,人體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才能“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在讀過《黃帝內經》後,我結合自己的身體和生活狀況綜合分析了一下,發現自己沒能做到《黃帝內經》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覺得自己的作息習慣不僅沒有類天地之道,相反,還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於陰陽”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實際情況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牀,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氣虛無力。我個人身體一向還是很好的,體質不錯,因此我一向不注重這些,認為這些離我還很遠,老了在養生也不遲,在讀完此書後我發現養生要從現在做起,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大到情志,小到作息習慣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緒調節的,當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習慣,現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這些都是背離陰陽之道的,而且平時也不注意情緒和精神的調節,在讀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時才發現對精神的調節以及對情緒的控制對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響,看來這些謹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會出現很嚴重的狀況。

另外現在正值春季,平時也沒注意什麼,在看過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後,知道春天氣機是生髮,條達,舒暢的,因此內心也應該是這樣的。“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這些也就提醒我們應該內心恬淡,而且應該到外面出去走走,這才符合養生的大道。

另外,縱觀《黃帝內經》,它不是一時一家之作,融合了幾代人的心血,它是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它也作為一部國學經典流傳於世,該書巧妙運用以岐伯和黃帝等人的對話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淺出,很精當的闡述了陰陽五行,四時氣候,五運六氣一些理念。《黃帝內經》讀後,我的感受雖然沒有很深,但確實得到一些體會,我想這就是收穫吧,希望自己以後可以按照這些感受去生活,雖不能達到上古之人境界,但還是大有裨益的。因為《黃帝內經》篇幅較多也沒能全部看完,而且後面一些理論性較強的也不能讀懂,因此僅有這些膚淺的感想來完成這次作業。今當臨文嗟悼,不知所言。

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2

《黃帝內經》曰“道者,智者行之,愚者佩之”。一位老中醫把“動腦、動體、不動心”做為健康的祕訣。不僅如此,不動心才能凝神,不動心才能用心,在此基礎上動腦動體才能增長知識,增長才幹,正所謂“虛其心而實其腹”。心的`寧靜才能使我們真正鋪下身子來勤勤懇懇地學習工作,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消除不了內心的躁動而被俘虜於外界的喧囂,那隻能是“愚者佩之”,而流於浮誇或炫耀。

古人對心的寧靜十分嚮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生活的幽靜,“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是天宇的寂靜,“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是萬物的沉靜。古人對這一切的體悟,皆源於心的寧靜。

因為寧靜使人深思,靜能生慧,偉大的思想源於心的寧靜。

一個墜落的蘋果使牛頓悟到了萬有引力定律,沒有內心的平和如何能有這樣深邃的洞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這固然是告訴我們在身處逆境之時要志存高遠,而沒有心的寧靜又豈能如此?有人説偉大思想的產生是因為信息的匱乏,因為信息的匱乏引發人深沉的思考。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到處充滿了喧囂,保持心的寧靜尤顯可貴。《禮記·樂記》上説“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慾也”,讓我們有一分心澄如水的清高,留一點與世無爭的清淨,存一些純正無邪的天真,去思考去感悟我們的人生,去熱愛我們的大自然,去關愛我們的社會。

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3


眾所周知,《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醫學經典著作,也是每一箇中醫學子必讀的中醫典籍,是中華炎黃子孫尋求養生之道的寶藏。《黃帝內經》講究"天人相應"、陰陽平衡、五行對應五臟等中醫思維,其篇章字字珠璣,言言如玉,因而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代代相傳。讀經典,誦經典,是每個中醫學子的基礎功課,我也不例外。現將自己品讀《黃帝內經》的經歷和養生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開篇《素問·上古天真論》講述了上古之人如何保存真元之氣,如何攝生,其文寫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短短的幾十個字點明瞭上古之人的生活習慣講究天人相應,起居有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而皆年度百歲,現在的生活習慣恰好與之相反,過度勞累,起居無節,飲酒過度,加之繁忙的工作,導致年過半百就開始出現衰老的跡象。通過強烈的對比,意在提醒現在的我們應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注意養生,即在外順應自然,在內起居有節,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順應四時,調養身心,鍛鍊身體,保精全神,五味和調,按時勞作,勞逸結合。所以在我看來,對當今社會忙碌的我們而言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在指引我們應如何養生。

當今社會是處於經濟政治快速發展和繁榮的時代,但是忙忙碌碌的人們每天都處在高強度、快節奏、高壓力的狀態,熬夜加班和工作,不按時吃飯,休息不規律,違背了自然生活狀態,因而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高發,更有很多人因工作強度過大而猝死的事件屢屢發生。人是生活在自然之中的個體,天人合一,與天相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身體應該保持一個陰陽平衡的狀態,而現在的人們過度勞累,缺乏體育鍛煉,以及有許多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已經開始破壞人們身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因而諸多疾病的發生也不足為奇。一個懂得養生的人應該效法自然界寒暑往來的陰陽變化規律,遵循自然的生活規律。一年四季,每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氣候特點以及與其相對應的生活習慣,春夏秋冬,生長收藏。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寫道:"春三月,此謂發陳,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謂蕃秀,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秋三月,此謂容平,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冬三月,此謂閉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唯有當我們遵循自然的生活規律,才會使我們的體內陰陽處在一個穩定的平衡狀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