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廟讀後感推薦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48K

在讀後感中,我們的個人觀點是需要做到明確表達的,及時寫好一篇讀後感,是可以讓我們記錄下自己的感受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孔子廟讀後感推薦7篇,感謝您的參閲。

孔子廟讀後感推薦7篇

孔子廟讀後感篇1

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孔子拜師》,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到孔子有一種學而不厭,不恥下問,不怕辛苦,堅持不懈的美德,值得每個人去學習。

?孔子拜師》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孔子年輕時,就已經是位名人了,可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所以他就離開家鄉曲埠到千里之處的洛陽找老子拜師求學的過程。老子名氣不如孔子,孔子仍然向他學習。

讀了此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孔子有這種精神,我們卻沒有,之所以我們沒有是因為我們沒有恆心,做什麼事總會半途而廢,總是不能堅持到底。讀了這篇文章,我決心要向孔子學習,學習他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使自己的學習更成功。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見到半途而廢的人。就連我們自己也經常會犯這些錯誤。比如:有一次我學書法,學到行書高級班的時候,我因為課太多所以沒學行書高級,所以導致我現在連一點書法字的影子也沒有了,就連握筆姿勢也變了,字也沒有以前寫得漂亮了,所以我們以後做事的時候千萬不要半途而廢呀!正所謂“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讀了這篇文章,我告訴大家做事要堅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廢。如果你能把握好時機,那麼你就是最棒的!讓我們一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在學海中勇往直前吧!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孔子學而不厭、不恥下問、堅持不懈的精神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離成功更近。

孔子廟讀後感篇2

上星期,我們學了《孔子拜師》這一課,讀了這篇課文,我被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打動了。

文章的主要內容講的是——孔子30歲就已經遠近聞名了,他還要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去洛陽拜老子為師,並跟隨老子勤奮學習。

故事中最令我欽佩的是孔子那種謙虛好學的精神。現在的人,一旦成名成家,就驕傲自滿,不求上進,整天貪圖安逸。而孔子呢?成了名人一點兒也不驕傲,還虛心求學,因為他知道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這種境界真令人佩服。除此之外,他在求學途中的那種頑強的毅力也值得我學習。為了見到老子,他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徒步走了幾個月,才見到老子,真是難以想象他路途中吃的苦。更難得可貴的是他那種不恥下問的品質,在向老子學習期間,他天天不離老師左右,不懂就問,十分刻苦。我現在算是知道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天才等於1%的靈感+99%的血汗。“沒有付出,哪有收穫?

讀了孔子的故事,再想想我自己,感到十分慚愧。和孔子比起來,我太缺乏他的那種謙虛好學的精神了:在學習上不求上進,每次成績不理想的時候,總是拿”還有比自己考得差的同學“為藉口,不思進取。每當取得一點點成績時,就沾沾自喜,驕傲自滿,要是我像孔子那樣成了名人,還真不知道會驕傲成什麼樣子呢,能像孔子那樣不遠萬里,去拜師求學嗎?我在學習上一點兒也吃不了苦,每次學習學一個小時就想休息、想玩、想看電視,對於有些知識,也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想想,實在太慚愧了······

通過讀這篇文章,我懂得了”學無止境,學海無涯“,更懂得了”只有付出,才有收穫“!我今後一定要向孔子那樣,做一個謙虛勤奮,刻苦頑強的人。

孔子廟讀後感篇3

寒假期間,我重温了《孔子拜師》這篇課文。它很有教育意義,使我感觸頗深。

孔子年輕時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他仍然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時他離開家鄉曲阜到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曲阜距洛陽有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花了幾個月終於到達洛陽。見到老子後,他謙遜有禮,老子欣然收他為徒。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子左右,隨時請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孔子。人們敬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人品。

孔子真誠求學、謙虛好學的品質深深地打動了我。看看孔子,再想想自己,我覺得很慚愧。比起孔子,我主動學習、刻苦學習、謙虛學習的精神實在差遠了。看動畫片、玩電腦遊戲、讀課外書的興趣遠遠大於學習的興趣。爸爸媽媽督促我學習,有時也是一副極不情願的樣子。考試成績好了,愛“翹尾巴”;成績差了,愛“發脾氣”;成績不好不壞時,有時還“無所謂”。就説這次語文,雖然得了全班第一,但也只有89分。這説明我還有一些基礎知識沒有掌握,作文水平還需要不斷提高,粗心的毛病還沒完全改掉。

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千古聖人孔子都能謙虛求學,我想我通過勤奮努力也能做到。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以後,我也要像孔子一樣謙虛好學,孜孜以求,主動學習,刻苦學習,快樂學習,爭取長大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孔子廟讀後感篇4

剛看到名字《跟孔子學當老師》的時候,腦海中出現了一尊巨大的嚴肅的孔子雕像,心生敬畏,當瞄到了旁邊的一行小字: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心中又會心一笑,覺得説的對極了,我們就是在和教學談戀愛。

作為工作一年的老師,在剛走上工作崗位時,我充滿熱情和憧憬,以為會沉浸在美好中,但事實給了我狠狠一擊,頑皮的孩子,多樣的家長,快節奏的教學生活,讓我產生了一種“想説愛你不容易”的感覺。時間一久,我才慢慢發現,如果説教學真的是一場戀愛,他絕不是轟轟烈烈的熱戀,而是細水流長的`,既有孩子帶給我的感動、有快樂、有甜蜜,更加有迷惑、有猶豫、有發脾氣,這種種感覺都非常的真實。

朱自清、胡適、孔子等許多的年輕人,剛踏上講台時都是這樣,百感交集,甚至不被學生承認,然而當他們真的走了這條路時,內心卻是清醒的,他們的心中懷着一份純淨的理想與信念,那是一塊心靈的淨土,不會被現實中的“飢餓”、“遭人白眼”所影響,於我們青年教師而言,是有那塊淨土的,但在現在,要守住成為比有更加困難的事,我們做的工作和兒童有關,我們有沒有像我們身邊的孩子學習呢,學習他們的“傻勁”,即使我們什麼都明白,變傻一點吧,那樣你更快樂,更投入,更能沉浸其中,享受這一生的戀愛,教學之戀。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對“因材施教”有其獨特的見解和做法:孔子注意瞭解學生情況,承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針對學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進行不同的教學。“中人以上,可以語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也。”就是説教學要講究由淺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問孔子什麼叫“孝”,孔子回答説:“無違”。當時由於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沒有進一步要求“無違”的內容,孔子也就不再講下去。後來,樊遲向孔子問起什麼叫“無違”,由於樊遲的理解能力已達到相應的水平,孔子才進一步具體説明“無違”就是父母生前死後都要按禮的規定對待他們,不能違反。對接受教育的對象進行分析,並根據分析的結果確定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而我常常在教學中錯誤的以為別的孩子能做到的,你為什麼做不到,其實,每個孩子要做的不是和別人比,而是和自己相比有沒有進步,老師應做到對“堅強”的孩子批評點撥,對“脆弱”的孩子支持鼓勵,用適合的“愛”促進他們成長。

不同的人,可以跟孔子學到不同的智慧。我跟孔子學當老師,學習他的感受教學之戀本有的恬靜、感動和美好,學習他感受虔誠而熱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孔子廟讀後感篇5

今天,我們學習了《孔子拜師》。

我覺得孔子是位好學得老師。雖然他已經遠近聞名,但還是覺得自己不夠淵博,去拜老子為師。他可以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地去趕路,到千里之外的洛陽,肯請老子收他為學生。可老子對他説:“你就是仲尼呀!你的學問不比我差,為什麼要拜我為師呢?”孔子説:“您的學問深,跟您學習,肯定是有長進的。再説,學習是沒有止境的。”老子很感動,於是就收下了孔子。

我還覺子善於學習。在老子收孔子為學生後,孔子就每天不離開老師的左右,虛心學習,隨時請教。老子就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老子呢?就不用説了,居然為了孔子這個學生。可以站在車旁迎候,而且他已經七十多歲了,在古代七十多歲已是古稀之年,這也反映出老子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是無止境的,無論你目前知識有多麼淵博,把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看作老師,虛心若谷地學習他們的長處,自己才能不斷進步。

孔子廟讀後感篇6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軍事家。這本《孔子的故事》就記錄了他的一生。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國(在河南江蘇交界的地方)的貴族,如果再往遠説,他們還是殷代貴族的後代。孔子的父親叫紇,字叔樑,是魯國一個職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氣。孔子的母親姓顏,叫徵在。

孔子30歲時他已經有了3000多名學生了,可是,他認為自己的學識不夠淵博。如果誰有知識,誰哪裏有他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真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安貧樂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孔子廟讀後感篇7

最近,我讀了匡亞明的《孔子評傳》,真是受益匪淺。全書分十章對孔子以仁的人生哲學為核心而展開的倫理、政治、經濟、教育等思想全貌及兩千多年來在國內外廣泛傳播和影響的曲折變化過程,都作了評述。尤其當我讀到關於孔子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思想、方法、實踐等內容時,更是觸動很大。

孔子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更是亙古不變的教育真理。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馬克思也承認人的智力是有差異的,《資本論》卷一就論述説:“天賦的特殊性,是分工依此長芽的基礎。”孔子很早就注意到人的才智高下有別,他説:“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就是説,對於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對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則不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內容。根據這一原則,他深入瞭解弟子們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個人的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論語·先進》中記載,冉求做事好退縮,膽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抓緊,一聽説就應馬上去做;仲由膽大,敢作敢為,孔子怕他冒失而惹禍,就教他凡事先退一步,等請示父兄後再去做(“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就是用這種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完善弟子們的德業修養的。

孔子善於瞭解學生們不同的習性和興趣,循循善誘。他認為一個人不僅應該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而且要樂於學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培養起學習興趣,才能樹立學習的自覺性,從而產生學習的熱情,以至學而不厭。

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辦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論語》中就記載着孔子採用哲理性的比喻來教導學生的事例。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就曾經總結性他説:“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孔子對學生能耐心誘導,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確是收到了極佳的教學效果。

可是,隨着近幾年教育觀念的轉變和中國小課改的實行,越來越多的家長和老師推崇“賞識教育”,認為“好孩子是被誇出來的”。這一切源於“賞識教育”的研究推廣者周弘老師曾用這種教育方法將雙耳全聾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了留美博士生,並用這種理念培養了一大批“周婷婷”,被新聞媒體稱為“周婷婷現象”。因為我們很多家長、很多老師,“忘子成龍”心切,一味追求成功,只要聽説誰的辦法讓孩子成功進入了哪所著名高校,就覺得這種辦法好。殊不知,賞識教育被運用過分,反而失去效果。我們的很多孩子在這種觀念教育下成了“訓不得碰不得玩不得”的“三不得”孩子,心理很敏感,容易受傷,只喜歡錶揚,不喜歡聽批評的話,甚至不少因為受不得委屈,採取極端的自殺手段,這樣的例子近年來屢見不鮮。教育名家孫雲曉認為,對孩子的表揚一定要客觀具體,發自內心,表揚要能讓孩子感受到真誠,並增強孩子做事的動力。不恰當的表揚則容易讓學生心理承受能力降低。

但是,我們的家長和老師意識到問題之後,又開始盲目地推崇“挫折教育”,認為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能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的目的。在教育過程中,對受教育者進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許多到達光輝頂點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這是因為,那些自認為自己聰明的人往往會選擇走一些所謂的“捷徑”,這些所謂的“捷徑”往往會喪失一些非常有意義的鍛鍊機會;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飽經風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麼叫成功。

誠然,“挫折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能夠打擊學生的驕傲情緒、能夠使學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但我們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中受到的關注是何其之多,家長們是“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口裏怕化了”。若是孩子在挫折中一蹶不振,從此喪失信心,他們又會如何呢?記得我兒子就曾説過一句極富哲理的話“磨難對於一個人來説,挺過去了就是一筆財富,挺不過去就是一場災難”。因此,一味地推崇挫折教育,同樣也是片面的。

由此可見,我們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是多麼精闢的教育觀點,是多麼辯證而又統一的教育方法。也正因如此,二千多年過去了,他依然被我們牢記,更是被世界所牢記,全球一百多所孔子學院就是最好的證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