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理性批判哲學作品讀後感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3W

  康德在哲學史上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他的哲學是“現代哲學的源泉”,同時也是“認識論和形而上學歷史上的轉折點”,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分享純粹理性批判哲學作品讀後感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閲讀!

純粹理性批判哲學作品讀後感三篇

純粹理性批判哲學作品讀後感1

  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的一生主要寫作了三部批判哲學著作,而《純粹理性批判》則是奠基之作。《純粹理性批判》不僅僅奠定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基調,並且奠定了康德的不可替代的哲學地位,令康德成為名副其實的古典哲學開創人。

  康德寫作《純粹理性批判》的背景是作為哲學主體地位的形而上學名存實亡,近代唯理論與經驗論者各執一端,難以為普遍必然性的知識供給堅實的基礎,理性主義衰落,危機四伏,自由在中世紀的宗教禁錮下逐步失落,仍未完全釋放。因而,在此背景之下,擺在康德面前的任務就可想而知了,他不但要為知識的普遍性必然性供給一個認識論的基礎,還要為以自由為前提的道德倫理開闢一片天地。所以《純粹理性批判》應運而生。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獨闢蹊徑地進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翻轉了認識對象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在過去的哲學中,一向以來,認為知識必須貼合對象,而康德則認為並非知識貼合對象,而是對象必須貼合認識主體的先天認識形式。康德認同經驗論的基本原則,認為一切知識來源於感覺經驗,但同時也認為人的心靈有一套自我的認識形式和結構,因為單純的感覺經驗不能解決知識的普遍性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只能來源於先天的認識形式,而不可能是後天的感覺經驗。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理性認識本事區分為三個環節:感性,知性,理性。

  因而《純粹理性批判》也就分為三個部分,先驗感性論,先驗分析論,先驗辯證論。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提出空間和時間不是物自體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觀形式。為了證明空間與時間是感性的先天認識形式,康德進行了形而上學的闡明和先驗的闡明,最終得到了空間和時間是我們感知事物的先決條件,而不是感知的結果,空間與時間不是物自體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觀形式,人類理性僅有一種直觀形式,物自體不可知。在先驗分析論中,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先天認識形式是範疇,對於知識而言,僅僅有感性直觀形式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知性的參與才能構成知識。感性的作用是理解雜多的經驗材料,知性的作用則是對這些經驗材料進行綜合統一以構成知識,對於知識而言,兩者缺一不可。康德供給的知性範疇是認識世界的邏輯結構,範疇的最大概念是知性純概念,起綜合統一的作用。圍繞着知性範疇,康德對其進行了主觀演繹和客觀演繹,最終證明了綜合是知性的自發性,範疇對於經驗的客觀有效性,範疇構成經驗的先決條件,從而得出了‘’知性為自然立法‘’的先驗哲學的成就。在先驗辯證論中,康德提出了理性的先天認識形式是理念,理性有三種理念,這就是靈魂,宇宙和上帝,他們分別代表着主觀世界,客觀世界和世

  界之全體的統一性,而這種統一性只是某種夢想的統一性,而不是現實的統一性。這些理念只是調整知識的工具,而不是知識的對象,因而與物自體一樣都屬於不可知的領域,人類理性要超越經驗去認識這些超驗性的對象,就會陷入先驗幻相之中,不可自拔,從而出現二律背反的現象。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其批判哲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們瞭解康德哲學的敲門磚,僅有在明白了《純粹理性批判》後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他的其它兩部哲學著作《實踐理性批判》和《確定力批判》。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主要確立了現象與物自體的二元論,物自體不可知的不可知論,以物自體的不可知為信仰留下了地盤,以感性的先天認識形式空間與時間,知性的先天認識形式範疇,理性的先天認識形式理念為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奠定了基礎,以先驗哲學的方式闡明瞭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是不可能的,因為它超越了人類知性範疇只在經驗範圍內有效的限制,以知性為自然立法作為先驗哲學的最高成就為結束,從而調和了唯理論與經驗論各執一端以致無法為知識普遍性必然性找到堅實的根基的困境。

純粹理性批判哲學作品讀後感2

  康德在哲學史上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他的哲學是“現代哲學的源泉”,同時也是“認識論和形而上學歷史上的轉折點”,也就是説,從康德開始,人們對理性進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識依照對象,而是對象依照知識”這個“哥白尼式變革”。從這一點來看,康德能夠説是現代哲學的鼻祖。我們肯定明白康德的三大批判,並且這三大批判都是十分難以理解的,可是隻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必須會有所收穫的。就我本人來説,看了《純粹理性批判》以後就其思路作以下説明,這樣會更有利於去理解這本書,那裏當然有一部分還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這本書有個根本的指導思想就是:經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本事的批判考察,確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這一點十分重要,注意這一點也就把這本書的脈絡給把握住了。

  當然,這本書的思路十分清晰。它分成兩大部分即“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先驗要素論”也就是人類認識本事中的先天要素,“先驗方法論”也就是在這些先天要素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體系的形式條件。那裏應當分別加以説明:首先,因為人類的認識要經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應當有從感性到理性的條件與形式。所以,在“先驗要素論”裏面要分別論述兩個方面的資料,即“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認為人們要認識事物必須要經過先天直觀形式,也就是空間與時間,這種先天直觀形式能夠去整理由物自體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覺材料,這樣才能獲得感性的知識,其實康德就是認為人類的認識就是建立在感官經驗的基礎之上的。而“先驗邏輯”則包括了兩個方面即“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在“先驗分析論”中,康德在對知性的探究中發現了知性的十二對先天的純粹概念即範疇,而知性從自我意識的先驗統一出發,運用範疇去綜合感性供給的經驗材料,這樣範疇在經驗中是有有效性的,這也就是康德所説的“概念分析論“。可是知性如何去指導確定力把範疇運用到現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論”中對此作了詳細的説明。他認為知性指導確定力把範疇

  運用到現象上去要有必須的法規,也就是説它要依照範疇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體系用“直觀的公理”、“直覺的預測”、“經驗的類化”和“一般經驗思維的公設”去構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對現象有效,而對超越現象的物自體或本體則沒有有效性。在“先驗辯證論”中,康德認為理性要超越現象去認識超驗的本體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可是是一些先驗的幻相,而並不是真正的科學。它是從有條件者出發經過推論去認識無條件者,所以這樣就容易使推論因主觀的需要而產生有關無條件者的概念,從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觀實在對象與之相對應的主體概念了。這樣人們對無條件者(如靈魂、世界整體和上帝等等)都產生了錯誤的認識,這些都屬於假知識,如關於靈魂作了包含“四名詞”錯誤的“謬誤推理”,關於世界整體則陷入了“二律背反”,關於上帝則推出了一些無客觀實在性的“先驗夢想”等等。

  其次,在對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規定之後,作者就對在此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的形式條件作了説明,這也就是“先驗方法論”。他認為純粹理性的理論使用沒有法則可言,因而必須對其先驗使用的方法加以訓練,從而確立一些消極的規則,這樣就不會讓純粹理性的使用擴展到經驗之外,這種做法就為建立一種有關經驗或現象的“內在的”自然形而上學準備了方法論的原則。另外,它又説明了純粹理性在實踐方面的應用,這就説明要建立一種超驗的道德形而上學是可能的,從而為《實踐理性批判》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有,康德又從純粹理性的建築術出發,來説明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的總體構成。

純粹理性批判哲學作品讀後感3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出版於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時做了較大的修改。學術界對這兩個版本的重視幾乎是同等的。在出單行本時,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為基準,將第一版與第二版有異之處以註釋或附錄的方式標出。這部譯文沿襲了上述通行做法。也就是説,根據1968年普魯士王家科學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譯,以第二版為基準,凡是第一版與第二版有異之處,文字較少者均以腳註的方式標出,文字較多者則附於適宜的地方。當然,康德對第一版的一些純然行文風格的改動,因不涉及漢譯資料,就不一一標出了。

  翻譯難,翻譯康德難,翻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更難。難不僅僅在於康德的著作本身,不僅僅在於康德的語言和思想,更在於康德的這部著作為國人所熟悉的程度。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參考了已有的各種漢譯版本,在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這些版本的成功譯法。對所有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貢獻,譯者始終堅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謝意。譯者力求能夠在康德的翻譯和理解方面有所創新,對一些術語的翻譯提出了自我的見解,但自知學養有限,“眾口難調”,謹歡迎學界和讀者提出批評。

  這部劃時代的著作於1781年首次出版。它是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是1788年出版的《實踐理性批判》和1790年出版的《確定力批判》。在康德看來,純粹經驗基於經驗帶給人類知識,可是實踐經驗不是基於經驗,而是“先驗”,它假設了人類的自由意志,上帝和道德。所以,康德試圖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找到一個結合點。

  所謂“純粹理性”,是指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而所謂“批判”,則是指對這種純粹思辨的理性進行一種考察,以便弄清楚人類知識的來源、範圍與界限,這樣才能夠既避免獨斷論,又避免懷疑論,從而為建立一個科學的形而上學奠定基礎。書中圍繞着“先天綜合確定如何可能”的問題,經過對先天直觀形式和先驗知性範疇的考察,説明了數學和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之後經過對理性的純粹推論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之後經過對理性的純粹推論的考察提出了將知性範疇運用於理性推論必然導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確立了現象與本體的二元論,以物自體的不可知為信仰留下了地盤。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史上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它推翻了舊形而上學的統治,被稱作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