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説新語》三年級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2W

讀後感也可以稱作為讀書筆記,相信大家都有寫讀後感的經歷,讀完一本優秀的作品以後,寫一篇讀後感就是抒發自己內心情緒最好的方式,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世説新語》三年級讀後感範文三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世説新語》三年級讀後感範文三篇

《世説新語》三年級讀後感範文1

《世説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樑代劉峻作注。分為政治、德行、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全書共有一千多則記載了許許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今天晚上,我又讀了《世説新語》識鑑門的幾篇文章,其中有一篇使人的品質得到了很大的體現。

原文是這樣的:王浚衝、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鍾士季,須臾去後,客問鍾曰:“向二童何如?”鍾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後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

譯成現代文是:王戎、裴楷二人兒時去拜訪鍾會,呆了一會兒就離開了,有客人問鍾會:“剛才那兩個孩子怎麼樣?”鍾會説:“裴楷清明通達,王戎簡約扼要。二十年後這兩位賢才將成為吏部尚書,希望那時天下沒有被埋沒的人才。”

讀完這篇文章,讓我認識了一個善於發現人才,並且具有優秀品質的鐘會和一個清明通達的裴楷,一個簡約扼要的王戎。文章以鍾會和客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裴楷、王戎的品質,也寫出了鍾會的善於發現人才的能力。文章第一句中“須臾去後”,意思是呆了一會兒就離開了,寫出了王戎和裴楷在鍾會家中待的時間短,也一定襯托出了鍾會發現人才之迅速。鍾會話中的最後一句:“後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突出了鍾會善於發現人才,能從兒時的表現想到二十年後的作為,坡有一定功底。也寫出了王戎、裴楷的一部分優良品質,兒時已有所體會。“當”字有一定的肯定意味,突出了鍾會的能力強。後一小句“冀爾時天下無滯才”這是鍾會的願望,也是為國家興亡所想的,寫出了鍾會關心國家的未來和國家的下一代。

《世説新語》三年級讀後感範文2

像看故事樣的讀着《世説新語》,不知不覺的就看到了後面,感慨頗多。試着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來具有深厚的道德及傳統的美德。然後,如今看來,某些美好的東西已經成了歷史。今日的中國,人們的道德觀念金錢觀念傳統觀念似乎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一些報道和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的香港澳門人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方面要比大陸人好很多,在尊重老人,愛心事業等方面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當然,我説的是整體狀況,也並不是説我們就一無是處,我們身邊也不乏雷鋒式的人物。我只是想説,現在下一代人的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到了非重視不可的地步了,不然,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將會無法傳承,就連國人的國際形象也大損。

前兩天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71歲農村婦女每月捐款1000元”。説的是濟南地區雙港鎮郭黃莊村鄭金玉大娘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話説是“我是家庭婦女,沒退休金,但幾個孩子都孝順,每個月都給錢,我一個老太太,能花什麼錢?每個月拿出一點錢來捐助孤兒和困難羣體是可以做到的。”多樸實的語言!就這樣她一堅持就是許多年,累計捐款已達10多萬元。

也在前兩天,電視上看到了一個報道:公交車上兩個年輕人為了爭一個座位差點動起了手,一旁的一位老太太站起來,讓坐於年輕人,而這個年輕人就真的坐下了。老太太説,“只要他們不打起來,我讓個座,算不了什麼”。又是一“愛幼”的典範!但尊老又去了哪裏?

因為迷戀網絡,中國小生弒父(母)的報道,屢見不鮮。

我們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的思考嗎?

“冀爾時天下無滯才”,願這美好的願望在今天成為更美好的現實!

《世説新語》三年級讀後感範文3

國中時聽説劉慶義的《世説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奼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孔子説: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頭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世説新語·文學篇》中所謂“文學”是指文章學術,辭學修養,也包括人生態、處事原則。這一時期文學雅士們以清談為主要資料,以辯論為主要方式,對佛、道、玄學進行了融合理解。這當中所體現的包容和學術研究精神,值得我們用心研究,用心學習。

閲讀《世説新語·文學篇》,更多的感觸是古人的那種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學習氛圍。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一段記載是説鄭玄的故事。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説,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這段話的意思是説:鄭玄家的傭人都喜歡讀書。有一次,鄭玄覺得他的奴婢幹事不稱心,準備用“家法”懲罰。這位婢女認為自我冤枉,想加以解釋説明;但恰逢此時鄭玄盛怒,於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裏。這時,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來,見此而問:你為什麼站在泥地裏她問話時引用了《詩經·邶風·式微》中的“胡為乎泥中”一句。被斥責的這位回答時則引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來解釋説:我本來是要向他(鄭玄)説明清楚的,誰知正好趕在他生氣的火頭上。

那裏且不論鄭玄的不論是非的火爆脾氣,鄭玄家裏的學習氛圍更是讓人歎服,雖是“婢女”,卻能那麼嫻熟地引經據典,且詼諧雋永、恰如其分。説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吧,可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蹟時,又不盡然,那裏讓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鄭玄為學成就之高,連家裏的傭人也極富文化修養,鄭玄的學術修養更是讓人欽佩。這又不禁讓人想到此刻學生的學習狀態,中華禮貌源遠流長,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更應當繼承和弘揚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民族精神發揚光大,同時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我的一份力量。

根據《世説新語·文學篇》的記載,古人自身所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卻是真的讓後人為之慚愧不已。文人為了探討學術知識,競相辯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種胸襟和氣度也是後人鞭長莫及的,然而,這種涵養卻是我們此刻做研究和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僅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讓各自的研究做到飛躍性提升,也為我國強國之路的發展,伏下強有力的一筆。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書何晏所設宴請有名望的賓客宴會,何晏把客人談論最精彩的部分告訴他,並問道:“此理僕以為極,可得復難不”(我認為這個道理講的很對,還能夠提出質疑嗎)應對前輩,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質疑,然而在座賓客無人能對答,王弼自問自答,反覆論辯多次。何晏並沒有因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欽佩和敬仰。能夠説王弼的行為在此刻看來就是出盡風頭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輩的文人卻並沒有所以排斥王弼,而是忘記年齡,虛心學習,能夠説這種思想將有利於更好的促進學術的提高,也更有利於培養新的文化傳承者,這樣的胸襟和氣度,這樣讓人折服的學術氣息,讓人嚮往,更應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見阮宣子時問道:“老子、莊子與儒家的教化有什麼異同”回答説:“將無同”太尉很滿意,便任命他為掾官,世人稱他為“三語援”。而衞玠嘲笑他説:“一個字就能夠調用了,為何用三字!”宣子説:“只要是眾望所歸,也能夠不説話而調用,一個字都是剩餘的。”於是兩個人成為了朋友。宣子沒有因為衞玠的嘲笑而惱怒,而是用巧妙地語言説服了衞玠,兩人在這一問題上進行學術性探討,並沒有個人恩怨的糾紛,也更加體現了文人的學術氛圍和寬容的學術胸懷,這一點是尤為可貴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