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作文《寬容》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5W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總能從不同的讀後感中學到和原文本不同的東西。下面小編為您帶來《寬容》讀後感,歡迎大家的閲讀。

《寬容》讀後感

五年級作文《寬容》讀後感

“沒有寬容,便沒有成長,寬容了別人,也便寬容了自己。”房龍以獨特的視角審視了自東羅馬帝國開始到法國大革命結束這長達千年有餘的西方人類思想發展歷程。作者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從不同宗教派別的衝突中尋找背後的深層根源,展示了一幕幕因為固執己見所帶來的人間悲劇,勾勒了一幅幅人類因為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發展場景。

何謂寬容?《不列顛百科全書》下定義曰:寬容,即允許別人自由行動或判斷,耐心而毫無偏見地容忍與自己的觀點或公認的觀點不一致的意見。《現代漢語詞典》曰: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不追究。而我在閲讀了房龍這部用文藝性筆法敍述了自中世紀以來人類反抗無知、偏執和暴虐的歷史作品後,對寬容的理解更簡單明瞭。寬容即寬恕和包容,就是用一顆寬大、包容的心去對待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這絕不是無原則地一味遷就,也不是懦弱無能地委屈忍讓;寬容是寬而有度地恕,包而見底地容。寬容是人類至高無尚的美德,放射人性獨有的光芒。寬容包含着人的心靈,寬容可以超越一切,寬容需要一顆博大的心。

回顧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對真理的探求,對社會、人生的認知是相通的,對美好品德的推崇是相通的,而人性中愚昧、偏執、殘暴的一面往往也是相通的。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因主張無神論和言論自由,而被判處服毒自殺;布魯諾因堅持日心説而被綁在火刑架上活活燒死。而在中國,從商殃變法而受“車裂之刑”,到秦始皇時400多儒生被活埋,到清朝時因一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而遭致殺身之禍的文字獄。在西方有陰雲密佈、暗無天日的中世紀,我們則有廠衞橫行、密探遍佈、人人自危的歷史時期,隨處可見“不寬容”的影子。不寬容的不僅僅是,看看書中介紹的其他歷史事實:馬丁·路德,這位宗教改革者,本來宣稱“燒死異教徒有違聖靈精神”,幾年後,就是這同一個人,一想到那些新教徒想要回歸天主教,就陷入仇恨的暴怒之中,宗教迫害又在新教徒範圍內興起;羅伯斯皮爾,這位法國革命先驅者,領導人,在推翻君主統治和宗教獨裁後,宣稱自己是“彌賽亞”降世,迅速處死異教徒,在全國範圍內興起腥風血雨,那些為法國革命獻出生命的流血犧牲者,成為新一任獨裁者的墊腳石。

正如作者在本書的末尾所分析的:不寬容,從根本上源於恐懼。一羣狼不僅不能容忍一隻羊,同樣也不能容忍一隻與他們不一樣狼,因為不知道這只不一樣狼會給他們帶來什麼災難。

寬容,是人類應該具有的一種修養,也是使世界充滿愛的一種美德。如果人與人之間多一份關懷,多一份理解與寬容,那麼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

《寬容》讀後感

《寬容》是一部宗教的歷史,一部寬容與不寬容的歷史,也是一郜人性血腥與進步的歷史。在本書中,作者用生動睿智的語言講述了漫長的人類思想發展史,以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為依據,以社會和人是否寬容為標尺,用輕鬆的方式來揭示真理,主張寬容與和平,倡導思想解放。此書是關於寬容和自由思想的經典之作。

《寬容》一書出版於1925年,是房龍的代表作之一。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

是荷蘭裔美國人,作家、歷史地理學家。著有《寬容》《人類的故事》《文明的開端》和《聖經的故事》等作品。當時作為通俗歷史學家的房龍在美國已是家喻户曉。他用手中那只有魔力的筆,生動地描繪了在西方文化最顯著的脈絡——在文化的發展中,人類是怎樣一直與“不寬容”做鬥爭的。

在這本書裏,大多是關於“不寬容”的描述。人類因為固執、無知和利益而無法克服自身的恐懼,沒辦法進入一個真正多元、健康、完善的世界。這個書名恰好是對人類文明進程中一切“不寬容”的絕佳反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對“寬容”最有力的呼喚。

這是一本時間跨度相當長的歷史類書籍。作者從蠻荒時代一直寫到了20世紀20年代,從尼羅河流域跨到了冰島,與其説這是一部西方宗教方面的簡史,我覺得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性與發展的思想史。在文明的進程中,寬容與不寬容始終在鬥爭,從未停止過。也許,恐怖是導致不寬容行為出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任何一個時代,統治者出於一種害怕不安的心理,便會將這種心理轉化成行動,頒佈各種不寬容的政策法規,來壓制他的臣民。其實政策也好,宗教也罷,我認為這都是一種手段。一種統治者希望達到自己目的所採取的行動。這種行動一旦開始,也就是“不寬容”的開始。本書的書名雖然是“寬容”,但作者的筆墨幾乎都在描述“不寬容”,已寬容為題,以不寬容為主體,這大概也是本書的精彩之一吧。這個題目也極盡諷刺意味。很顯然,我們需要寬容,寬容才能讓文明發展,讓社會進步,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卻充滿了不寬容。

我們期待美好,期待寬容。為了那一天,我們可能要等一萬年,也可能要等十萬年。但是,只要人類戰勝自己的恐懼,這一天就不會遙遠。

《寬容》讀後感

“寬容就像自由一樣。沒有人能光靠祈求,就能得到它,如果不永遠小心、警惕、沒人能保有它。” -----房龍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年1月14日 -- 1944年3月11日),荷裔美籍歷史通俗讀物作家。房龍的作品多以散文的形式敍述、評論歷史事件及人物,他生動詼諧的文筆使讀者能在短時間內以一種輕鬆的方式瞭解歷史的大致脈絡,因此很受普通讀者歡迎。

我最早接觸到《寬容》是在高中的教科書中,裏面選了《寬容》的序言,我還記得那是一位手持真理的漫遊者跟守舊老人的對抗,其中漫遊者遭受死刑,屍體被丟下山谷,而最後遵守律法的守舊老人還是通過漫遊者開拓的路投奔了新生活,被稱為先驅者的只剩下了殘缺不全的骨頭和別人遲來的敬仰。

房龍淺顯的説出了這個道理:這樣的事情發生在過去,也發生在現在,不過將來(我們希望)這樣的事不再發生了。

通過《寬容》,我們能更好的瞭解西方,尤其是西方宗教史。其實西方宗教史上的對立與融合、迫害與反迫害,歷來是個複雜而敏感的問題。房龍以他犀利的眼光,從不同宗教派別的衝突中去尋找背後的深層根源。最終他看到:歷史上的宗教改革家假以“宗教改革”的名義,對一切不利於自己發展的思想創新進行殘酷迫害,這種精神上的不寬容導致的恰是他們的“敵人”犯下的那些錯誤。藉助於房龍的“寬容”之眼,我們不難對宗教史乃至一切精神文化現象的發展有一個清晰的輪廓。

《寬容》以宗教為載體來向人們闡述個社會的變遷與進步,大部分人包括我覺得寬容只是一個外殼,從另一個角度來説,本書可以當做一部社會發展變遷史看待,作為線索——寬容自身的在人們內心中地位的完善——完美地把整個歐洲中世紀與近現代串連在一起,使讀者對當時社會境況的發展脈絡有清晰的梳理——民眾的愚昧,教士的腐朽,宗教裁判所的黑暗,先行者的悲壯【序言】以及理性先人的壯舉都深深的震撼着閲讀人的內心。文中最多的就是“守舊老人”(教皇、宗教裁判所等)對“先行者”(布魯諾、伏爾泰等)的迫害,當然還有當權者互相的傾軋,宗教與科學的對抗,服從與温飽的抉擇,社會與理想的碰撞……

也許本書闡述的正是一種寬容與不寬容的對立,房龍娓娓道來現實的殘酷。

總的來説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歷史就是寬容的歷史,誠如書中所言階級之間的不寬容會帶來血的教訓,而當代社會中的層際鴻溝,勞資關係,官民關係,警民關係在世界各國中普遍存在不正是這種歷史的延續?黑格爾説過:歷史會重複兩次。可也許不止兩次,就像書中展現的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