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後感優秀範文精選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6W

《愛彌兒》這本書告誡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要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保持學生的自然天性,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呢?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愛彌兒》讀後感優秀範文精選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愛彌兒》讀後感優秀範文精選三篇
愛彌兒讀後感1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願,因此在當今的中國,教育子女也就成為了民眾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可是由於對子女的過度期盼,在不知不覺中,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過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們的印象中,“學得早、學得多、學得廣”對他們的將來是十分有益的。我的父母也是這羣人中的一個,因此可以説這種教育觀念在我的腦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我也明白它帶來的消極影響:會讓好奇變成無趣乃至是厭惡;會使我們受知識的支配;更會讓我們的學習變為被動、呆板和死讀……雖然知道這種教育觀存在着侷限,但是對於如何改變、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

《愛彌兒》卻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在這本書中愛彌兒是盧梭虛擬出來的孩子,通過對他的教育,通過對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的描述,讓我對盧梭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也對當今的教育方法有了點感想。

“迴歸自然,發展天性”可以説是盧梭教育思想的主線。他從第一卷就開始強調説造物主創造世界萬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類卻毀壞了這一切。人應當遵守着自然的法則,讓孩子健康、快樂、自主的成長。而這個觀點與當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不過想想也對,我們從出生開始,人們真的已經開始改變了自然的法則,父母用襁褓把我們束縛起來,身為嬰兒的我們卻無能為力,唯一能換來的自由只有哭聲,當然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保護,但實際卻與之相反,迎接我們的很可能是嬌弱、疾病與危險。所以,在愛彌兒嬰兒期的教育裏,盧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張嬰兒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嬰兒保持着自然的習慣,不要過分的限制他們的活動,但也不要寵溺,要此刻鍛鍊他們的體質與勇敢、養成他們不依賴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説他告訴我們在此期間,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身體的保健和養護。

除此之外,我對書本上其它一些觀點也感觸頗深。就拿愛彌兒的童年期和青年期來舉例。在童年期中,盧梭告訴我們,兒童不是成人,要把兒童看作兒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們的性格的種子自由自在地生長,不要束縛他們,相信孩子內在的潛能,而不是用我們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來替代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們學這學那。作為老師,應懂得浪費童年期孩子的時間來教會他們如何發展外部感覺器官,使其獲得豐富的感覺經驗而不是一味的讓他們接觸知識,學習知識。對於這個觀點,我也表示贊同,我認為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學習而沒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觀念,那學也相當於白學,不久就會把學到的馬上忘得精光,説不定還會造成對學習感到厭倦的反效果。兒童期就是玩的年齡,那還不如通過遊戲來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培養他們的感覺和體力,等到適合的階段再教給他們知識,也許這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也會給他們一個美好的童年回憶。在青年期中,盧梭的觀點也並未改變,他始終認為教給學生百科全書式的知識並不是很重要,因為只有學以致用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且知識不是教來的,而是學來的,他主張要把學習中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他注重的只是判斷能力。不過在此時期裏,他反而注重道德的教育,他希望等到孩子成年能成為富有愛心的人。

其實,縱觀全書,每一卷裏都包含着盧梭在愛彌兒不同年齡階段裏對教育的獨特的理念,當然它也對當今社會的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它告訴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更應該陶冶學生的情操,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和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精神,並於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讓孩子的人生充滿着樂趣和幸福。

愛彌兒讀後感2

近幾天在看《愛彌兒》讀後感,一張張的紙,一個個的觀點,一個個的例子,正面的,反面的,贊同的,憤慨的。讀着讀着,我就想到了我唱歌的經歷。

本人天生五音不全——只不過,專家表示,唱歌不在調上,其實並不是嗓子的問題,而是耳朵的問題——聽不出音高。我説呢,我的聲音一再被人表揚好聽,唱歌不行原來是聽覺有問題(耳朵聽進去後,自己想象出一種音高加以模仿,可因為開始就聽得不對,因此模仿出來的也是錯的。聲樂老師們把這種情況稱為沒有音樂的耳朵,也就是天生的音準不行。)朋友小聚,結束後有人建議去歌廳,我內心實際是很不情願的,但為了不掃大家的興,我總是裝着興高采烈的樣子。到了,我就忙着喝水,一可以潤嗓,二可以頻繁地上廁所排毒,以逃避被人叫唱的時刻。別人在唱時,我為了融入,就在旁邊扭啊扭的,跟着節奏跳跳,可以抽空鍛鍊一下。有時,一個一個唱過了,朋友説,每個人必須唱一首,不能放過。我一聽,頭就大了。這個時候我是不接口的,怕被第一個叫上。我總是推託,讓別人先來,也總希望多出現幾個麥霸,這樣就輪不到我了。有時,我知道逃不過,便在心裏想,唱什麼呢?兒歌?小朋友的歌曲?算了吧。記得有一年,剛畢業那會兒,單位開聯歡會,我主持,在同事們的起鬨中,我不得不硬着頭皮唱了首《小燕子》,我知道我唱不準的,唱時,台下的同事們笑得花枝亂顫。

但我堅持唱完,誰讓我是主持呢?我的任務是要讓大家開心的,權當給大家講個笑話吧,讓大家樂一樂。就年輕時會有那樣的勇氣。後來,我是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但在小範圍,在親密的好友一起時,我的膽子就在朋友們的鼓勵聲中漸漸大起來了。記得師範裏的有一個暑假,我在聽收音機,有一首歌重複聽了好多遍——《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也跟着在心裏哼,次數多了,歌詞有點熟了,心裏就有了一個躍躍欲試的念頭。一個一個都輪過了,話筒就那樣傳到了眼前,沒辦法,得邀約上另外唱得準的陪我。還好,朋友唱得準,我就被人帶着,手拿着話筒,讓自己出聲了!聲音肯定是輕輕的,透着極度的不自信,有時,朋友不出聲了,我就找不着北了。然後就很歉意地笑笑。大家也包容我,不笑話我,朋友依然接下去,我就有勇氣再發出聲音來。有時,夫陪着一起去,他比我有勇氣,在大家的鼓動下,他要拉着我唱《選擇》,雖然音不準,但情卻是真的。我在心中默唸歌詞,跟着哼哼,夫唱得很投入,唱畢,掌聲鼓勵。家裏也有唱歌的設備,新搬家那會兒,朋友們常來唱,有時,我們兩個開着也學唱。可惜房子不隔音,影響到樓下鄰居。那個房間就那樣空着了,那套設備也被冷落了。

我説這個唱歌的事是我的親身體會,我就想到了寫文章這件事。這兩件事的共同點是什麼呢?我可以很愉悦地欣賞歌曲,但我怕唱歌;就像有人可以很快樂地讀文章,卻怕寫文章!我現在所做的事,就像在歌廳裏極力要我唱歌的朋友一樣,他讓我為難,我又不能拒絕;我佈置讓大家寫這個寫那個,我知道,我讓大家很為難,但我沒權力讓大家不寫。我就在想,我的聽力通過訓練應該可以提高(專家説的,只不過我本人沒這個動力),那麼,寫文章的能力也應該可以提高的。我覺得可以模仿,可以借鑑,但一定要是自己的觀點自己的體會。能夠把自己的思想通過寫文章這種形式與別人共享,那是一件很讓人開心的事!

愛彌兒讀後感3

從大一上外國教育史王秀麗老師介紹《愛彌兒》這部書到大三《中外教育名著導讀》課中自己選擇並從頭到尾閲讀這本書,再到這門課程在大家的忙綠、批判與贊同的聲中正接近尾聲,我的感觸頗深。

首先,來談一下《愛彌兒》這本書。此書由法國教育家盧梭創作。撇開社會背景、地域文化不談,我看到得是愛彌兒在教育家的指導下,由嬰兒長至成人並與自己的所愛結為伉儷的過程。愛彌兒是幸福的,更是幸運的。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似乎從出生得那一刻,他的人生軌跡已由父母繪製好—幼兒園、國小、中學、大學。從頭細想,教育真正帶給我們的是什麼?我想我們是悲哀的。

其次,在經典教育名著的選擇上,我想説説自己的看法。所謂“經典”,即經久不衰的作品。老師們給的著作名很多《最偉大的教育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大眾心理研究》、《夢的解析》等等,十有七八都是國外的,為什麼?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為大丈夫也”不是現代人所缺乏的嗎?難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不為我們感動嗎?難道“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不再重要了嗎?我很失望。我想着去讀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學專著——《學記》,不足千字的著作,而且老師在課程上也説大家有機會一定要讀讀,可是,沒有。我沒有去批判,也沒有走歪路,仍選擇了老師所推薦的書。這就是教育帶給我們的“老師”,教育帶給我們的“學生”,我也為自己蒙羞。

最後,再説説教育名著了吧。我覺得這種另類的教學形式很好,但我沒看到老師預想的結果。記得何老師在第一節課上説“如何我們每個人都好好的讀一本書,我們一百個人,最後,我們每個人就都讀了一百本書。”然而,結果卻不是的。再説説我們的老師,有的教師在學生講時並不尊重學生,讓我很失望。不過,中國的老話還是有用的—“萬事開頭難”,我想,在大家的評論中,何老師及眾位老師會把《教育名著》課辦的更好,一起期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