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9W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強化我們對名著故事的認識,大家應該都知道一篇讀後感是在讀完書的基礎上寫成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寒夜》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閲。

《寒夜》讀後感8篇

《寒夜》讀後感篇1

第一次聽到這本書是在老師的課堂上,在老師介紹巴金的時候介紹了這本書。聽着似乎很有趣很值得讀就借來讀了一下。讀過之後感覺還可以,內容大體上還是和同時期的書一樣,揭露了社會現實,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一些看法。

小書寫的就是一個生活在四川的家庭,在抗戰時期的生活。小説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為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通過寫寫小公務員旺文宣的喝酒、生病以及母親和妻子的吵架,最後這個可憐、懦弱、多病、善良而無能的小公務員在慶祝抗戰勝利的鑼鼓聲中默默地死去。種種一系列的故事都寫明瞭在那個世界,人們生活的困苦和無奈。

小説中的男主人公汪文宣是一個地道的讀書人,有知識在年輕的時候有理想和抱負,可是在那樣一個年代裏,他的抱負和理想就像人的生命一樣,一文不值。所以他只能生活在社會底層。而他的妻子雖然也是讀書人,照樣有理想有抱負,可他在面對生活的無奈時並沒有和汪文宣一樣,而是採取另一種方式,用放縱自己來逃避現實。她喜歡自由喜歡富有的生活,所以她會接受陳經理的幫助,會去做女招待。這剛好反映了社會上的一部分人,他們有理想有抱負。他們希望大身拳腳,創立一番事業。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們不像戰鬥,只想逃避。他們選擇放縱自己不管別人的感受。

文章似乎用一系列的悲劇,控訴了整個社會。汪文宣老實能幹任勞任怨,事實為別人着想,最後卻死於肺病。他的母親很大的年紀不僅要飽受戰爭的摧殘還要為他的兒子擔心。而汪文宣的兒子,永遠有這和她年齡不相稱的性格和表情。汪文宣的妻子更是生活在糾結之中,一面是對自由而快樂的嚮往,另一方面是對家人良心上的自責。就連一直圓滑的老鍾最後也死在霍亂之中。一系列的悲劇故事,都在説明那個時代那個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

結局更是令人回味,讓人深思。汪文宣死了,他的妻子似乎還在徘徊中。抗日戰爭勝利了,但是,這個家的一切並沒有改觀。套用某句話,就是,勝利是別人的,與”我“何關。等曾樹生回來的時候,汪文宣葬在哪裏都不曉得。汪母與汪文宣的兒子也不曉得搬哪裏了。給人的感受就是一個字——冷。就像是在寒夜中一樣,讓人發寒……

《寒夜》讀後感篇2

昨天的夜,黑沉沉的,窗外的冷風呼嘯着旋來捲去。可能是今天的曖氣燒得不好,儘管在屋裏也能感覺到寒意從四周襲來,把我緊緊包圍。我試圖用看書驅趕孤冷,可偏偏打開的是巴金的《寒夜》。

不魁是大作家,《寒夜》裏的人物在巴金筆下刻劃得淋漓盡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彎背駝腰,唯唯諾諾,時不時地咳嗽,委曲求全,連句響亮話也説不了的人;曾樹生,汪文宣的妻子,美麗動人,修長的身材,白白淨淨的皮膚,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熱情奔放、充滿活力的女性,是一位愛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親,吃苦耐勞,婆婆麻麻,有好心卻沒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兒子,蒼白無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在我看來,小宣畢竟是個孩子,孩子是無辜的,暫且不説,其餘的三個人都不算是正面人物形象,也不算是反面人物形象。三個最親最愛的人,卻不能和睦相處,偏偏要相互傷得很痛很痛,難道説愛真的要與痛永遠相伴嗎?

巴金寫《寒夜》顯然是在控訴當時的舊社會、舊制度,是為生活在水生火熱戰爭年代,窮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着《寒夜》淚流滿面,我倒不是被書裏的故事情節所打動,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時代已經讓人很無奈了,為什麼一家人還要無休止地爭爭吵吵?當時社會大家庭已經讓人不得安寧,為什麼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處,齊心協力去面對一切呢?汪文宣的母親深愛着自己有病的兒子,她願意為兒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無時無不刻不在害着兒子,她明明知道曾樹生是兒子最愛的女人,她卻容不下這個讓兒子深愛着的女人,恨不得讓樹生早一天離開家門。曾樹生也一度想留下來陪有病的老公度過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點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給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順從,婆婆的無情還是逼她違心地離開了家。他們中的每個人也許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憐他們,他們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掙扎。

舊社會、舊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難過,叫苦喊冤少不了爭吵。今天衣食無憂難道每家的日子就過得快樂幸福嗎?離婚率越來越高,婆媳關係還是一對矛盾。來自外來壓力,外界因素的煩惱或許少不了,我們也或許管不別人、更管不了社會,為什麼一家人還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認、相互尊重?是呀,一個人想得開不等於一家人都想得開,一個人明白不等於每個人都能明白,要不怎麼會説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為好。

窗外的風依然颳着,我起身走進兒子的屋子,呵,兒子的小屋暖和多了。對呀,天氣變幻多端讓人難以掌控,重要的是自己要有消熱解暑、遮風擋雨,防寒取曖的意識和本領,即使在寒夜也不至於受冷。

《寒夜》讀後感篇3

?寒夜》的誕生,標誌着巴金在現實主義藝術探索中所達到的最高成就。小説僅僅通過數人及一個簡單的家庭故事便向我們生動完整地再現了當時大多數生活在底層人們的畫面。初讀《寒夜》,一種淒涼陰鬱的感覺便瀰漫了我的整個身心。此後,這種心情便愈加濃烈,隨着故事的結束,沉重的心情也達到了極點。每每閲讀一段時間,便需長噓一口氣,否則好像整個人再也承受不了那番沉重。

小説《寒夜》是巴金寫於抗戰末期的作品,小説以汪文宣的家庭生活為主要線索。小説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為國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但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職員。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係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据。最後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着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後,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

手法上,不得不説小説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在我看來造成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的汪母,她年輕時期便守了寡,僅有的愛全都給了她兒子,她不允許別人分享他,甚至是兒媳。她的愛無微不至卻顯得自私霸道。她的愛雖讓文宣感受到了無比温暖,卻也給文宣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在文中,汪母是封建的代表,她總以舊社會的思想和禮教來束縛新派的媳婦,總覺得媳婦不懂規矩,動不動就拿自己當年做比較,雖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但未免做法太過偏激。

樹生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時期女性,她愛家愛先生愛孩子,卻忍受不了母親對她的約束與輕蔑,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即使百般不捨。她的離去完全是一種個人意義上的追求幸福。巴金想要通過她表現追求自由的新思想。

汪文宣是《寒夜》最大成就之一。我相信凡是讀過《寒夜》的人,都不能不對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曾是一個有理想、有熱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響,追求個性解放,自由戀愛而結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懷着滿腔“教育救國”的崇高理想和宏偉志向走向社會,想創辦“鄉村家庭化的學堂”,報效祖國。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敗的社會制度,貧窮、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熱情付之東流“讓那一大段時期的現實生活毀掉了”。成為軟弱者的典型。忍耐和妥協成為汪文宣的主導方面,懦弱無能、與世無爭,逆來順受,不敢抗爭,奉行“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處世哲學。他怕見上級注視的目光,怕上級不滿的話語,甚至連上級輕聲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對自己的意見,總之他整天工作在擔驚受怕環境裏,嚴重地摧殘了他身心的健康。對妻子也是如此。他帶着強烈的念頭去找她,可看到妻子同和別的男人有説有笑,只覺得心裏發冷,卻不敢迎着他們走去,最終“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在家庭婆媳爭吵中,他不敢批評誰,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圖獲得她們的同情,從而平息紛爭。為了生活,他不顧身體健康,拼命工作,病痛自己忍受,從不告訴其他人。

在思想上,巴金寫《寒夜》是為“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為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揭露了這個寒冷黑暗的社會現實和國統區人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人們渴望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生活的願望。

小説始終將這個家庭的悲劇放在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中展開。戰爭的威脅,時局的混亂,官僚的腐敗與自私,貧富的懸殊,失業與逃難的恐懼,成為這個家庭所無法承擔的壓力。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為中心,適當地將筆墨延伸到這個家庭之外,寫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劇。如:汪文宣的同學唐柏青、同事老鍾。這些悲劇進一步證明,汪家的悲劇不是偶然的,它不過是整個社會悲劇的一個縮影。

《寒夜》讀後感篇4

?寒夜》與從前我讀過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大不一樣,整部小説瀰漫着死亡與悲觀的氣息,叫人透不過氣來。作品的背景是抗戰期間,地點是重慶,主人公是一對自上海逃難至重慶落腳的一對年輕夫妻:汪文宣與曾樹生,還有汪文宣的母親。文宣與樹生結婚14年,兒子小宣13歲;本是有着理想的年輕人,讀教育出身,想辦教育,辦好的學校。抗戰期間,背井離鄉,逃到重慶,放棄了一切曾經的夢想。文宣在一間半官半商的公司當校對,樹生在一家銀行上班,以汪母的話來説,是當“花瓶”。小説的主線為文宣在1944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間的經歷,如果換一句話來説,也是文宣走向死亡的經歷,字字句句為錄。

小説中的人物皆無望。我曾經讀到,有人講這是另一個“雙面膠”的故事。誠然,小説中的大部分的情節是關於汪母與樹生之間的婆媳關係。汪母看不慣媳婦,媳婦也無法討汪母的歡心,文宣則夾在二人之間,試圖兩頭討好,卻屢屢失敗。只是小説開篇不久,文宣就已經怨憤的叫道:“我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呵!沒有人真正關心到我!各人只顧自己。誰都不肯讓步!” 莫説汪母愛自己的兒子,汪母根本不曾瞭解文宣究竟需要什麼;她從來不曾看到過,文宣愛着樹生,文宣的大部分快樂來自於樹生的陪伴。莫説汪母愛樹生,當她用惡毒的言語罵樹生的時候,她看到的只是她自己。愛,是成全;汪母根本不會。

而文宣呢。文宣怨憤地叫道“沒有人真正關心到我”,他自己又曾真正的關心過他人。文宣有一條好心腸,毋庸置疑。可是他幾乎是個廢物。真抱歉,講出這麼重的字眼。在小説記錄文宣經歷的這段期間,他可曾真正的幫助過一個人?他可曾有勇氣試圖解決母親與樹生之間的不合?他可曾真正的為了改善家庭的環境而做出些什麼?他可曾真正努力為母親,為妻子,為兒子真正帶來過快樂和喜悦?他所有的行為幾乎可以概括為:忍耐和哀求。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文宣,通等着別人成全他自個兒。

至於樹生,小説的結尾中説道“她為了自己的幸福,卻幫忙毀了別一個人的……”不曉得,小説的意思是什麼。樹生,留下來,只會讓那一個不知愛,一個等着別人成全自個兒的人來拖垮自己,然後三人一同在生活中毀滅。只是對於小宣,樹生的不負責任,將讓小宣成為第二個文宣。

文宣去給鍾老上墳的時候,他望着獻給鍾老的花圈,“他揉眼睛,用力擦眼睛。怎麼花圈上寫着他的名字:文宣!他定了定神。他看錯了,那裏明明是‘又安'兩個字……”花圈上面是文宣,是唐柏青,是鍾老,是很多很多被毀滅的人的未來。也許巴金先生在為他的三個得肺病去世的哥哥送行的時候,也如文宣一樣,將花圈上的名字曾經看錯。

《寒夜》讀後感篇5

“難道我就應該這樣爭吵、痛苦地過完我這一輩子?。他們把寂寞留給我一個人,難道我就這樣枯死了麼?”可是當有一條路可以選擇的時候,“樹生”即興奮又痛苦,而且還有一種惶惑的感覺,她彷彿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麼地方去。她反覆的説,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雖然她的決定並沒有給她帶來快樂。

但是母親的話永遠是那麼刺耳“只要你(宣)肯答應我,只要不再看到那個女人(樹生)我什麼苦都可以吃,什麼日子我都能過得去了!”“這種生活究竟給我帶來了什麼呢?我得到什麼滿足麼?”她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答覆,掙扎了許久,才找到一條出路“沒有!無論精神上,物質上,我都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生命就這樣平平淡淡一點一滴地消耗。“樹生”的忍耐到了最高限度了。她並沒有犯罪,為什麼應該接受懲罰?這裏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監牢?她應該飛,必須飛,趁她還有翅膀的時候。她要先救出自己。”

“樹生”最後選擇了離開。小説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樹生寫給“宣”最後的一封長信,信中完全徹底的表達了“樹生”多年來沒有表達的一切,以及道盡她最終的選擇的理由。她的痛苦可想而知。

雖然她離開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給“宣”生活費用,囑咐“宣”及時看病。而且最終回來,當得知“宣”的離世,兒子的不明下落時,她覺得這個世界實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温暖。而在此之前她並沒有以實際行動背叛“宣”以及她的家庭。

當一切即將結束的時候,縈繞於腦海的三個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懷着一腔的悲憤看着歷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運,我因此看到我生長在這個時代是多麼值得慶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顫抖,和文字一起。

小説的寫法上並沒有什麼值得推崇的,是慣常的敍述風格。但是一直伴隨我的卻是《紅樓夢》中和汪樹生一樣結局的林黛玉的影子,他們幾乎同樣都是耗盡心血才得以獲得解脱。我再想巴金老人在塑造“汪樹生”這個形象的時候腦海裏是不是有着林黛玉的影子呢?不得而知。

我用大篇幅的文字敍述這個家庭的矛盾,而忽略社會生活中他們的角色。因為家庭是一個港灣,可惜風雨飄搖的世界裏小小的港灣同樣不能躲避風浪的侵襲。這就是我對於巴金老人的長篇小説《寒夜》的理解。

《寒夜》讀後感篇6

讀了巴金的寒夜,心裏久久不能平靜,為汪文宣一家人感到悲痛不已,為舊社會的封建感到悲哀。

寒夜主要人物有三,汪文宣,汪母,曾樹生,《寒夜》裏的人物在巴金筆下刻劃得淋漓盡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彎背駝腰,唯唯諾諾,時不時地咳嗽,委曲求全,連句響亮話也説不了的人;曾樹生,汪文宣的妻子,美麗動人,修長的身材,白白淨淨的皮膚,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熱情奔放、充滿活力的女性,是一位愛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親,吃苦耐勞,婆婆麻麻,有好心卻沒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兒子,蒼白無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像極了他的父親。

這一家人各有各的不幸和無奈,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自己付出了很多,汪文宣的母親深愛着自己有病的兒子,她願意為兒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無時無不刻不在害着兒子,她明明知道曾樹生是兒子最愛的女人,她卻容不下這個讓兒子深愛着的女人,恨不得讓樹生早一天離開家門。曾樹生也一度想留下來陪有病的老公度過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點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給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順從,婆婆的無情還是逼她違心地離開了家。在我看來這個悲劇的原因是婆婆的封建思想陳舊和汪文宣的軟弱無能,曾樹生是無辜的,新派女性的生活方式他們接受不了,但這並不是她的錯。時代的交替、新鮮事物的誕生,必定是不被人接受的。汪母的封建思想以及頑固不化是最讓人感歎的地方,以舊社會的思想和禮教來束縛新派的媳婦,總覺得媳婦不懂規矩,動不動就拿自己當年做比較,雖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但未免做法太過偏激。

在那個時代曾樹生和汪母的不合是思想的原因,其實在現代不也一樣嗎?婆媳關係永遠是最難相處的,因為時代不同,年齡不同,思想不同,導致了處事的不同,於是矛盾就誕生了,無論是舊社會還是物質豐富的如今,這都是一個問題。此外,丈夫的孝順千萬不要盲目,不要愚孝,要懂事理,雖然説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但還是要儘量公平對待,不能讓一方一直受委屈,這樣的婚姻和生活既不會幸福,也不會長久。

書中用了很多重複的語句,反覆的使用,如汪文宣的自責,汪母的關心的話語,這些是文章略顯單調,可也正是這些話讓我們感受了王家人的枯燥無奈的生活,沒有希望和光明的活着,更讓我們理解了曾樹生的離家出走,也更深刻的體會到了文章的深刻內涵。

讀了寒夜我對故事中的人物有了很深刻的印象,也有了很大的感觸,思想上的差異真的比什麼可怕。

《寒夜》讀後感篇7

汪文宣,曾樹生,汪母三人湊足了一台戲,抗日戰爭時期的婆媳劇,佐之以小宣、陳主任等簡單、平面的配角。聚焦於“一些耳聞目睹的小事”,可故事所呈現的東西遠不止於此。

故事的三位主角都是抗戰時期背景下的知識分子,其中汪文宣更是一等一的“老好人”。但在混亂黑暗、人人難以自保的時代背景下,良知似乎顯得微不足道。小説中三人都或多或少地有過顧影自憐的心理活動。這樣的心理在所難免,也讓我作為讀者感到可惜和忿忿不平,但更多的時候,可能只會徒讓這種委屈的情感纏繞自己。

汪文宣將周圍許多事情的不幸攬到自己頭上,婆媳間的爭吵過後,總能聽見汪文宣説“都是我不好”,這近乎成了汪文宣這個人的基本旋律,成為了他逐漸軟弱的藉口。汪文宣是個有脾氣的人,無論是面對婆媳紛爭還是面對上司的刁難,他都會產生過近乎咆哮的內心活動,可當話説出口時卻依舊温順得可怕。“你是個忠厚老好人,你只會哭!”這是曾樹生對汪文宣作出的評價,在她走後依然縈繞在汪文宣的耳畔。而這類似的評價每當我回憶起汪文宣這個人物時都會浮現出來,就像當我看到《black star》的專封時耳畔就開始迴響“in the villa of ormen”這句歌詞一樣。

汪文宣與曾樹生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最初的歲月裏,都是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心懷抱負的年輕人。即使病入膏肓,汪文宣依然掛念着自己最初的志向要興辦教育。可與此同時,曾樹生在這個家中極大程度地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不同於曾母,她是思想上較為西化的女性,更加傾向尋求自己的生活樂趣,謀求屬於自己的幸福。但這個人物有趣的點在於她始終恪於情感和良知,這與她對幸福的追求相矛盾,這兩點拉扯着曾樹生的想法,讓她在想象與執行之間搖擺不定。在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下,自然不好一刀切判別人物行為動機的好壞。(至於汪母,我只能説對兒子很好,但對於曾樹生未免過分刻薄,我還是想不大通為什麼要用姘頭這個説法來羞辱她,不然哪來那麼多破事)

抗日戰爭的進展是小説前半段一個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因素。有關前線戰爭虛虛實實的消息擾動着後方百姓的生活與心態。讓我想起了《子夜》中那夥投機者對於前線戰局也是同樣關注。對於前線的具體情況,僅通過小説文本的閲讀難以推測,只能看着後方百姓因為人云亦云的謠言亂了陣腳,不管有沒有辦法,都先逃了再説。而汪家卻因為汪文宣的身體已經無暇顧及這種事情,在一片混亂中反倒求得了坐以待斃的鎮定。

可這樣的日子是難捱的。一次次,汪文宣用等到戰爭勝利就好了來搪塞曾樹生,以期她平息怒火,這既讓我覺得改善家庭關係無望,也在推遠曾樹生與他的距離。而這疲於應付的空頭支票在結尾處被回收。日本投降,戰爭勝利,外面的街上充滿了喜慶的氣氛,甚至開始了遊行,但“勝利日,歡笑日,也沒有給這個房間帶來什麼變化”,這又同前文相仿,外界的變化帶來的影響對於汪家不值一提了。而汪文宣似乎內心始終有着執念,吊着一口氣為了見證戰爭勝利,活到自己的承諾實現的那一刻。“他用顫抖的手捏着筆,吃力地在紙上寫着:‘我可以瞑目死去。’”不過似乎在他的生命末期更執著於所謂的公平。他虛弱痛苦極了,除了受盡病痛的折磨,他無法再去做其他事情。內心漂浮起一顆逐漸變大的氣泡,裝滿了對自己生命的費解不甘惋惜,直到最後一刻被死亡戳破了。

“最後他斷氣時,眼睛半睜着,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像還在向誰要求‘公平’。”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戰爭勝利,對於許多人而言,同樣不足為一件喜訊。曾樹生從以前的樓房走出來時,聽到路人説:“勝利是他們的勝利,不是我們的勝利。”對於底層百姓而言,他們的命運似乎只是與自己的一方土地捆綁在一起,他們的生活止步於此。一些更大的事情,關及更美好更復雜的生活,只能交由上面的人操心。

先前我以為寒夜不過是其間一個難捱的冬季,回過神才曉得是舊時代垂死未絕的鼻息。

《寒夜》讀後感篇8

一年前,“非典”的時候我拿了好多書放在牀頭準備看。結果一直都沒有看,那些書被我找了一個紙箱子放起來了。前段時間一直在看郭敬明的書,這兩天很想看小説。本想好好地構思一下我寫的那個故事,可它已經向悲劇發展了,我寫不下去了!

打開箱子,全是純文學的書,我還算是最喜歡看巴金的小説,箱子裏有一本巴金的《寒夜》。《寒夜》的誕生,標誌着巴金在現實主義藝術探索中所達到的最高成就。於是拿出《寒夜》來看,二百來頁。中午值班是看了一百來頁,晚上下班後倒頭變睡着了,8點多醒來繼續看,快十點時就看完了。

不知什麼時候,眼淚和鼻涕已經一起流了下來……

雖然穿着露胳膊露腿的單薄裙子,但身體上卻不曾感覺到夜晚的冷,可心裏卻似乎已悲涼得不知怎麼形容!

巴金寫《寒夜》是為了“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為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寫小公務員旺文宣的喝酒、生病以及母親和妻子的吵架,最後這個可憐、懦弱、多病、善良而無能的小公務員在慶祝抗戰勝利的鑼鼓聲中默默地死去。

這一切雖然是發生在八年抗戰時期的事,可我看着他卻如此真切,彷彿是現實生活中,身邊發生的事情一樣。只是我們現在再也不會有人隱患肺病、霍亂、癆病而死去了,現在社會的醫學已經很發達了。可仍然會有一些人因貧窮,因善良,因無能而向汪文軒一樣,妻離子散,最終走向毀滅。

至少,我就覺得我和汪文宣一樣!一樣的彷徨、一樣的無助、一樣的懦弱、一樣的會忍耐……

心,真得很冷,很冷!想想我才21歲呀,我卻感到了如同汪文宣的那種無奈和無助,甚至是認命!他的明天是死亡,而我的明天肯定不會是死亡,那會是什麼呢?我不知道!不知道啊!我是如此的茫然……

記得四年前,我才17歲,大專剛畢業。在交大幼兒園實習時,我是那麼的出色,至今仍對指導老師的話記憶猶新。她勸我改行,利用假期重新學個什麼東西,只是千萬、千萬不要到幼兒園工作。她們都説如果我不聽勸告,以後會後悔的!我很喜歡小孩子,所以我當時義無反顧地來到了幼兒園工作。那時的我,感覺前途是一片光明!可上班後,我便再也不知道,什麼是理想?什麼是前途?我再也沒有接觸過光明瞭!現在的我,更是不知道光明是什麼?

記得剛剛工作時,我便慢慢地綻放出了自己的光芒,可能是那光芒太刺眼了吧,但我自己卻沒有察覺到。所以,我便遭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排擠,那更是一種刺骨的寒冷啊!我向指導老師求助時,她告訴我:“一切都會慢慢變好的!”現在,的確是變好了,我對工作本身喪失了熱情!但是由於我是發自內心的、一如既往地喜歡小孩子,所以我現在還在幼兒園工作。我總覺得,我會很快離開這裏,在我失去所有熱情和激情的那一天!

曾有很多次,為自己的人生規劃未來時,徘徊着,徘徊着。上班後整整一年的時候,我實在無法忍受了,就決定日後考公務員。聽説考公務員必須有計算機2級證和英語4級證,於是,開始為計算機2級證奮戰,可考試時間卻和單位最忙的時間衝突了。我只好放棄了考試,結果到現在也沒有拿到這兩個證。

緊接着,便是媽媽讓我考本科,選來選去,覺得還是自考可以學到一點點東西。而且自考的文憑會有二十多個國外的大學承認,便想早一點考完自考,然後出國繼續深造。可每年單位最忙、事最多的時間便是4月和10月,很多活動同時展開;而我的自考時間正好是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三個週末。於是,又常常為工作讓步,以致於出國一事連想也不敢想了。

終於在今年4月初受到老貓哥哥的影響,決定考完本科後考研。可本科對我而言,其實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呢!我的思想已亂了,不知道一天想什麼,我知道這是與學習很遠、很遠的。正在這個時候,我遇到了九年級時的政治老師,如今他已退休。他告訴我,工作一定不能馬虎,要認真對待。但是應把自己的學習深造放在首位,單位的那些獎項拿得再多也不如在社會上獲一紙小獎!他的話更加堅定了我日後考研的決心,可現在呢?我卻仍然不知所措……

我深深地清楚,如果我再這樣消沉下去的話,我便會和汪文宣一樣,走向死亡!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可他也比我幸運。他至少還有過一個深深愛着的人,他們曾經還有過追求,追求愛情與理想的統一;他們曾經還對生活充滿着信心與勇氣!而我呢,我還不曾留下一點時間給過愛情!

此刻,我只想到一個詞,那便是:despair(絕望)!也許,真的有一天,我會瘋掉!我的心會冷到凍結起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