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的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05K

一篇好的讀後感可以讓我們愛上閲讀,經常寫讀後感對提升我們的寫作能力有很大幫助,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布魯克林的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布魯克林的讀後感5篇

布魯克林的讀後感篇1

在這個暑假裏,我拿起《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拿起書後我看到了目錄與簡介我知道這是我該讀的書,好的書能使人得到啟發,冰心老人就曾説:“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這本書説的是:在二十世紀的紐約布魯克林是一片安靜的樂土。而在這裏,一顆本來應該無憂無慮的幼小心靈,卻承受着與她不相稱的壓力,。去體驗成長過程中的各種無奈,面對如此坎坷的人生,雖然她也曾苦惱過,憂愁過,可她始終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她堅持着自己的尊嚴從未放棄。

人不能選擇出生,卻能選擇自己要走的路,貧窮只是起點,卻不是終點。貧窮是一個人成長路上的磨刀石,“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餓其體膚”。面對疼愛自己的父親英年早逝,母親的重男輕女,學校的輕鄙……,對於任何一個現在被保護在父母雙翼下的孩童來説,無疑就是天塌地陷,對於模糊的未來,她選擇的不是屈服於命運,敢於向命運抗爭的人生註定不平凡,金子走到那裏註定都會發光。

弗蘭西和尼雷在談到不用吃苦的時候,弗蘭西説現在的生活沒有苦,怎麼能體會的到那種苦中的甜呢:人可以受困,受窮,但不可以失去骨氣和樂趣。我的人生何嘗不需要去努力奮鬥呢,雖然不用貧窮來做我生活的積累,卻要努力去改變生活,母親為我日夜操勞,父親為了家庭而四處奔波:努力是為了父母不在操勞,努力是為了成為弗蘭西一樣有用的人,正如封面所説,“走過寒冬,我聞到陽光的味道”。

布魯克林的讀後感篇2

生命的光彩在於個人對生命的態度,你若有好的心理,那麼將會很好的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是對生命不抱有希望,便一生一世無成,致使荒廢。

主人公弗蘭西生活在一個布魯克林的貧窮家庭。但一家四口一點不受貧窮限制,每天都有有趣的事情發生。母親凱蒂偏愛弟弟,在心靈上無法與弗蘭西溝通。父親在世時一直任勞任怨,對生活有很大希望。弗蘭西感情豐富,熱愛生活。他們一家認為有一份美好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門才會被打開。

生命是美好的,不能因為一些事情而讓生命去補償,那麼自己的一生就幾乎沒有價值了,只有用自身的努力,美好的信念而改變成就美好的人生,這樣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在我們的成長中,一定要堅強,不能有困難就退縮,這樣被導入一種不正常的方法,長大後的自己也會像現在一樣。所以不管是大事小事,都要有解決它們的兩把刷子,不然,社會上有那麼多事,照這樣我們將如一個無頭蒼蠅,沒有目的地在社會上游蕩着,不僅被別人看不起,自己也不會幸福。

沒有自己受過的苦,哪有自己掙來的甜。不經歷成長,不堅定信念,就無法實現夢想。只有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才能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布魯克林的讀後感篇3

兒子的語文老師要求兒子假期讀幾本書,其中一本《布魯克林有棵樹》,給他買到後,今天我一天把它讀完了,好感動!

書中主人公是一個貧窮而快樂的小女孩弗蘭西,她必須熟悉回收站每一種廢品的價格,因為只有通過賣廢品她才能得到一點點微不足道的零用錢;她必須知道如何買到完整的廉價發黴麪包,因為只有發黴的麪包才能為他們節省那麼一點點的生活費用她生活的條件那麼差,環境那麼惡劣,但弗蘭西卻有自己的辦法使自己快樂起來,她能在平凡中發掘快樂。她賣廢品得到的零用錢是稀少的,但她卻如視珍寶,她會小心的計劃,一些存錢,一些去買自己喜歡吃的小零食,雖不經花,但她卻樂在其中;她買的廉價發黴麪包味道固然不好,但她卻會纏着媽媽做獨特的美食,品嚐着這廉價卻飽含快樂的食物;她每到週末都會去圖書館借書,雖然圖書管理員對她的態度不好,她卻不放在心上,每次借完書,她就坐到家門口的太平梯上,藏在濃濃樹蔭裏,她在這裏看着書,做着白日夢。這樣的時刻,讓她超脱了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困頓,她享受着、快樂着,就這樣,她拿着一本書,守着一碗零食,獨自一人在家,看着樹影搖曳,任下午時光溜走,這是一個小女孩所能達到的化境。她就這樣看着書,與世界和諧共處着,心裏頭快樂??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閲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養與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一個堅強的小女孩,在貧窮而温暖的家庭的支撐下,始終保持着那份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人生的大門終於為她打開她得到了更多的快樂!

她告訴我們,要學會尋找快樂!

布魯克林的讀後感篇4

成長的路上必有坎坷,他們一次次的嘗試打破你的決心。不過,不要怕,“長大”會治好一切的。

——題記

在故事線中,主角弗蘭西的背景並不景氣,甚至可以可以説是貧窮。她的父親約翰尼是個侍者,他帥氣、瀟灑,但是缺少掙錢養家的能力;母親凱蒂是個清潔工,她温柔、賢惠、會持家,儘管對尼雷有些偏心,可是弗蘭西仍然很愛她;弟弟尼雷比她小一歲,卻像個大人一樣勇敢,有時對外界的事物裝作習以為常。卻在學校裏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壞小孩。

弗蘭西面對成長既期望卻又擔心。在成長的路上,面對母親的偏心,父親的逝去,老師的不理解等痛心的事情,卻總是一個人擔了下來。她從不像那些沒有同情心、心靈髒的落滿了灰塵的人相處,因為她知道那些對她帶來的只有傷害,於是她對外界事非常警惕,甚至連好朋友都沒有。

對這個腐敗、骯髒的社會來説,弗蘭西這樣品性端正的人異常少見,她不會像小賣鋪老闆一樣欺騙孩子們,而是選擇讓其中一個孩子有一次感到願望成真的機會。這一點最可以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布魯克林有棵樹》中的樹指臭椿樹,臭椿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做“天堂樹”,這是一種少有的連水泥地也能長的出來的樹。雖然在整篇小説中對這種樹只段不提,或者是幾乎沒有寫。但是可以隱約感覺到,這種“天堂樹”就是代指弗蘭西這一類的好人。

小説中還寫到了很多站在玻璃房裏扔石頭的人。他們明明也是窮苦出身,卻以相互踐踏為樂趣。而弗蘭西不一樣,她不忘自己的本命,對殘酷生活中不幸跌倒的人充滿了同情和理解。她和其它孩子的區別,大抵就在這裏吧。

這本書是對高潔品格的歌詠,也是在作者小時候遭遇的真實寫照。我推薦它,極力推薦它。

布魯克林的讀後感篇5

這是一本關於成長的書,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弗蘭西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母親偏愛弟弟、深愛他的父親過早去世、家境貧寒、在學校受人輕視。她就如那棵長得鬱鬱葱葱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着,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她,是一個堅強的人。

其中有一段令我記憶猶新:弗蘭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學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為他們玩泥巴餡餅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骯髒、沾滿泥巴的弗蘭西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鄙夷:“這些人這麼骯髒的活着,實在不應該。”但弗蘭西勇敢地反抗着:“我弟弟是下一個。他的胳膊和我一樣髒,請不要吃驚。你不用跟他説。跟我説好了。”護士很吃驚:“我真不知道我們説的這些話她居然都懂。”

為什麼弗蘭西應該不懂?難道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知書達理”、“有文化”的權利嗎?

我在思考着:“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裏的“樹”指的是什麼呢?是那棵天堂樹嗎?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只要你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抵達天堂——這就是天堂樹。

我們的心中,是否有這樣的一棵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