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李保國的心得體會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1W

想要寫好心得很簡單,融入自己真實的經歷和感受是最重要的,只有認真表達自我,才能寫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心得體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學習李保國的心得體會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學習李保國的心得體會6篇

學習李保國的心得體會篇1

太行石頭多,太行多故事。提起李保國,人們説,他的故事就像太行山的石頭一樣多。

每年在山裏“務農”超過200天,推廣36項實用技術,累計增加農業產值超過35億元,許多在貧瘠山溝裏“刨食”的農民因他而一甩“窮帽”;先後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綠色核桃栽培等技術體系,帶動了全省板栗、蘋果、核桃產業發展……

稀疏的頭髮,黝黑的皮膚,樸素的衣裳,長滿繭子的雙手——58歲的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像個地道農民。30多年來,他一頭扎進太行山,引導10萬羣眾脱貧奔小康,被譽為“太行新愚公”。

紮根太行誓讓荒山披綠裝

1981年,李保國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椅子還沒坐熱,上班僅十幾天的他就響應學校號召扎進太行山,搞起山區開發研究。

當時的太行山,水旱災頻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區人均收入不足50元。李保國跟課題組的同事們選擇了極度貧困的前南峪村作為開發試點,跟石頭山“較起了勁兒”。

前南峪村的山土層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機質少,再加上乾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為了摸清當地山區的“脾氣秉性”,解決種樹難題,李保國起早貪黑,跑遍了山上的溝溝坎坎,晚上挑燈夜讀,分析數據,尋求破解之道。一個個難題在白天的翻山越嶺中,在夜晚柴油燈的陪伴中不斷得到解決。

李保國提出的“聚集土壤,聚集徑流”方法,讓前南峪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樹木栽植成活率從原來的10%一躍達到了90%。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治理,前南峪的溝溝壑壑“洋槐頭、果樹腰”,變成了“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之一。1996年,50年一遇的暴雨重創邢台西部山區,前南峪村卻青葱依舊。鄉親們説,是李保國傳授的治山方法救了前南峪。

山上行得通,丘陵地區如何呢?李保國又將目光投到乾旱的太行山丘陵地區。

臨城縣鳳凰嶺,亂石叢生,草木皆無。村民們説,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種樹,種了死,死了種,再種還是死。他們找到了李保國。通過採樣發現,表層是亂石灘,下面是僵石層。“那是最硬的骨頭了。”李保國説,僵石強鹼性,亂石灘不存水,根本種不活樹。

“把僵石刨出來,換上土不就可以了嗎?”在李保國指導下,綠嶺公司在乾旱丘陵崗地開闢了治理戰場,機械化開溝整地、節水灌溉……

如今,140萬畝荒山披上了綠裝。李保國榮獲了全國綠化獎章、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河北省特等勞動模範等稱號,但用他的話説,最高興的還是為太行山生態環境改善出了一份力。

產業富民百姓走上致富路

生存問題解決後,李保國將目光轉向發展:如何讓村民富起來。

李保國説:“僅能長樹是不夠的,還要找到適合山區特點的栽種技術,把財富帶給山區百姓。”

1996年,李保國跟隨河北農大科技救災團來到崗底村。大洪水剛剛沖毀了村裏的250多畝耕地。看着時任村支書楊雙牛難過的樣子,李保國在一個煙盒上寫了個電話號碼,遞給楊雙牛,説:“我可以幫你們富起來。”

如約而行,李保國帶着同在河北農大任教的妻子郭素萍搬到了崗底村住下來。白天,李保國一座山接一座山考察;中午啃一個饅頭,喝壺涼白開;晚上,他又挑燈夜戰,仔細整理考察數據。半個月下來,李保國為村子做出致富規劃:一是人均2畝蘋果,平均收入2萬元;二是人均發展板栗5畝,平均收入5000元;三是人均2只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000元。

藍圖畫好了,但實施起來卻並不順利。李保國首先要對果樹進行修剪,看着大把大把剪下來的樹枝,村民們個個都心疼。接着又開始疏花疏果,看着滿地落下的小蘋果,許多農民不幹了:“果子沒有長大就給扔了,怎麼豐產?到時候他一拍屁股走了,我們找誰説理去?”

到了秋天,事實説話了:及時修剪並疏花疏果的蘋果長得又大又好;沒有修剪並疏花疏果的蘋果又小又不好看,賣不上好價錢。

接着,李保國又推廣蘋果套袋技術,這項新技術當時在河北省尚無先例。“蘋果不見光還能長?”面對羣眾的不理解,李保國拿出5萬多元科研經費買來紙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秋天,套袋蘋果又大又紅,5兩到6兩的每個賣10元,8兩以上的每個賣50元,最高的賣到了100元。而沒套袋的蘋果還是賣不上價錢。這下,羣眾服了。

從套袋、去袋、轉果,到摘葉、鋪反光膜、施肥,李保國創立了128道蘋果生產管理工序,並印成“明白紙”,讓村民像工人生產標準件一樣生產蘋果。註冊的“富崗蘋果”多次獲獎,並獲得全國馳名商標。如今,“富崗蘋果”連鎖基地發展到369個村,種植面積5.8萬畝,產量超過1億公斤,7萬多名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生產實踐需要什麼,科技工作者就應因地制宜鑽研什麼。”一直是李保國追求的目標。

他為臨城縣的綠嶺公司探索出了優質薄皮核桃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使過去草都長不好的荒崗栽上了“搖錢樹”。2002年,市場上的普通核桃每公斤不到4元,而李保國指導生產的薄皮核桃,一上市就賣出了每公斤30元的高價,而且供不應求。如今,以“綠嶺”為品牌的薄皮核桃在臨城已種植20萬畝,核桃產業年產值超過20億元。

板栗在太行山種植歷史悠久,但前南峪的板栗曾經因為管理滯後,產量很低。李保國用三年時間研究出“雙枝更新修剪法”。採用新修剪技術的第二年,前南峪的板栗產值就翻了兩番。和前南峪一樣,邢台縣、沙河市、內丘縣,許多板栗集中產區的農民,都接受過李保國手把手的指導。

30多年來,李保國示範推廣36項標準化林業技術,累計應用面積1826萬畝,累計增加農業產值35億元,純增收28.5億元。許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農民腰包鼓起來。

科技培訓果農成了技術員

深冬的太行山,一場大雪剛剛飄過。

在邢台縣前南峪村,裹着厚棉衣的李保國像往常一樣來到蘋果園裏,村民們急切地圍上來。“李老師快給我們講講吧,冬季的蘋果咋管理!”

“‘去掉直立條,不留扇子面’。像這棵樹,凡是往上長、往起抬的枝,超過40釐米一概不要。現在不捨得剪,以後就會長成大鍋蓋,影響採光……”李保國搓搓凍僵的手,一手持剪,一手拿鋸,手起枝落,動作嫻熟,通俗易懂的大白話,讓圍在他身旁的農民們紛紛點頭。

專程從邢台縣宋家莊趕來聽課的村民安炳玉説:“我聽李老師講課好多次了。我和親戚可沾他的光了。”原來安炳玉有個親戚在內丘縣崗底村。有一年,下大雪,李保國打電話到崗底村,讓人都上山,把樹上的雪都搖下來,然後把村裏能發煙的東西都運到山上,夜裏12點開始薰煙,一畝地四到五堆。第二天,李保國不顧雪後路滑來到崗底村。

花凍了85%,果農們垂頭喪氣,村幹部楊和平説:“這下完了。”李保國一户一户看過後説:“問題不大,有10%的花就夠用了。”馬上召集人,佈置到外地找花粉,人工授粉。那一年崗底蘋果基本不減產,反而增收了。

“作為一個林業專家,一定要了解農民,給他們實用、適用的知識。”李保國説,農民最講究眼見為實,要讓農民把技術落實到位,必須先做給他們看,再帶着他們幹。

多年來,他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餘次,培訓人員9萬餘人(次),許多果農都成了“技術把式”。經他直接幫扶的村莊已達到三四十個,間接帶動發展起來的村莊百餘個。

“全面建小康,短板難點在山區;扶貧攻堅,科學技術是槓桿。”年近花甲的李保國説,這輩子最過癮的一件事,就是把越來越多的農民變成了專家,共同致富奔小康。

他愛老百姓,百姓更愛他。

有一次,李保國行至內丘縣摩天嶺村遇上交通堵塞,進退不得。他下車察看,被村民認了出來。聽説他急着回保定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人羣中有人喊道:“快把我家院牆推了,讓李老師的車過去!”沒容李保國阻攔,幾個人一擁而上,硬是將路邊一堵土坯牆圍成的農家院扒開一個三米多寬的缺口,讓車通過。

那時的場景,李保國至今難忘。

“常年奔走在山裏,和果農們熟了,特別有感情。”李保國説,鄉親們家裏做了好吃的,都會把我往家裏拽。有時候,還真左右為難,一天得吃五六家的飯。不去,不好意思。每次都藉着吃飯的功夫,再講講農技課,變成有針對性的農技輔導。

30多年紮根深山,李保國的名字已經在山區羣眾口中變成了致富的代名詞。很多人打電話找李保國,想讓他去規劃自己的果園、自己的山村,是因為這位出身農民家庭的林業專家早已成為山區羣眾的良師摯友。

在李保國的手機通訊錄裏,記者還看到有很多奇怪的名字:崗底蘋果、山腰板慄……“這些都是農民打來的電話,實在聽不清他們姓名,就這麼先記下來。”李保國説,電話裏900多個號碼,其中農民的至少佔1/3。

山鄉鉅變不忘太行新愚公

李保國的故事已走進千千萬萬山區村民的心裏。在前南峪村,記者看到村裏人把他的事蹟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在崗底村,改革開放三十週年成果展示廳裏,一共五個部分的展板,四個部分裏有他的身影;在許許多多村民的家常用語中,説起他的名字已像身邊的親人一樣親切自然。

李保國為百姓謀幸福的腳步從未停歇。他不滿足於一畝山地效益不低於一畝良田的現狀,“下一步,山地效益將是良田的1.4倍以上”。為此,他開發了乾旱山區的高效循環利用技術,瞄準太行山區乾旱陽坡充足的光熱資源和自然階梯優勢,將平原區日光温室錯季栽培技術轉移到山區,使山地的土地利用率達到90%以上。

荒山,一座座變綠;林果,一天天掛滿枝頭;笑顏,一天天綻放。30多年來,李保國,這位“太行赤子”為禿嶺披綠、為荒崗生金,傾注了多少心血與艱辛,沒有人知道,但他們用執著和堅毅,書寫下一段“新愚公”的動人故事,巍巍太行一定會銘記。

2016學習李保國精神心得體會範文【2】

4月10日凌晨,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心臟病突發,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享年58歲。

趙克志在批示中説,李保國同志是時代楷模,對黨忠誠,心繫人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30多年紮根太行山,研究推廣農業科技事業,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農民脱貧致富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的去世,是黨和人民事業的損失。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蹟的總結和宣傳工作,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大力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的活動。

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實際行動來演繹不平凡的一生,值得我們深入學習。30年,可以讓荒山變成良田;30年,可以讓貧窮變得富裕;30年,可以讓一個人變作一面旗幟。李保國,用他的30年,將這一一印證。成就了一段禿山披綠,荒崗生金的傳奇。

李保國30年如一日的紮根在太行山上最艱苦的農村,帶領學生們在這裏與村們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實現綠水青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時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的荒山變成了花果山,帶領全村人民實現了集體致富。

作為一名基層公務員,有這樣紮根大山的前輩,是我們的驕傲。人生路上,我們需要這樣的指路明燈,指引我們譜寫完美的人生篇章。對於工作不久的我們,他是我們在工作中學習的楷模,學習他對黨忠誠,心繫羣眾的政治品質。我也是一名中共黨員,工作中要時刻以一名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幹事衝在最前頭,不怕苦不怕累,爭當工作中的優秀中共黨員。學習他技術扶貧,精準脱貧的務實作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系統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脱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份子,雖然我們不能像李保國教授用他的專業技能常年的紮根在第一線,但是我們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助力脱貧,出色的完成本職工作。學習他艱苦奮鬥,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學習他淡薄名利,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這是一個大寫的人。傳播中華傳統美德,淡薄物質財富,追求永遠的精神財富,一名出色的工作者就要做這樣大寫的人。

2016學習李保國精神心得體會範文【3】

並不太敢碰觸這個關於教授的話題,因為一位受人愛戴和敬重的學者在五十八歲就英年早逝,這無法更改的事實讓人心中痛惜。可又忍不住去思考一些事情,或者對於像李教授這樣三十多年都是在奉獻的人來説,能夠讓後輩們通過回顧他的生平事蹟去思索人生、振奮精神、效仿先賢,才是對他最好的緬懷和追憶。

巍巍太行,千百年來一直就是河北人的魂脈與筋骨所在,這座山就是河北人自己的史書。在戰爭時期,把名字銘刻在太行山上的英雄很多,但是在和平年代,想做一個被太行山永遠記住的男人,真得很難。李保國教授做到了。

他是河北農業大學的教授,農學博士,主要研究山區開發治理和經濟林栽培技術,同時擔任博士生導師。從1981年起,李教授就號召學生和他一起紮根太行,一紮就是三十多年。期間,他在當地推廣了36項林業技術,累計增加農業產值35億元,純增收28.5億元,先後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

生時,他的足跡踏遍太行,研發出多項專門適用於太行山區的`林業技術、打造了數個全國知名的農產品品牌,帶領太行山10萬羣眾脱貧奔小康,被村民譽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猝然離去後,古城保定舉城皆哀,數千人自發送教授最後一程,各種私家車輛把保定南半城堵得水泄不通。

在綿延不絕的太行山中,教授這三十年做過的事、説過的話,都已經成為了傳奇,因為他用自己最實際的行動,真正改變了無數農民的命運。而且這種改變是具有生命力的,即使現在教授離開了,他傳授給農民的那些知識和留下的科研成果,依舊會讓一代代農民繼續富裕下去,所以李保國教授是真正做到了精神與太行同在,就如同那些在戰爭中留下了名字的英雄一樣,年年太行遍山披綠之時,人們也會再一次憶起教授的功績。

李保國教授用他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個“掌握着知識的人”、一個知識分子的“以身報國”。

作為一個“擁有一些知識的人”,究竟該如何使用手中的知識?在這個社會中,知識分子的終極使命究竟又該是什麼?這確實是每一個認為自己具有一定學識的人,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知識的力量太強大了,它在武裝人們頭腦的同時,也會影響人的思想和內心。所以,有的人成了知識的奴隸,固步自封,深陷知識的迷宮,找不到出口。有的人因為覺得自己有了知識,就變得狂妄,妄想凌駕於眾生之上,把知識當成自己專屬的武器,把其他人都當成任他宰割榨取的羔羊。或者把知識當成抬高身價的資本,不斷為自己換取各種利益。

而李保國教授感動人心也是撼動人心的地方,就是他守住並做到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所信守的本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知識”最根本的價值就是服務於人類;知識分子的終極使命就是“利益眾生”。這一點,李保國教授做到了。作為博導、教授,他一生教導了很多個學生;作為一位優秀的知識分子,他用自己這一生的行為和事蹟寫成了一本最有價值的教科書,教導更多的人懂得該如何使用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功利為標尺、以幫助他人為快樂、以利益眾人為追求。這正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信仰。也正是李保國教授這一生事蹟最好的總結。

從國小到高中,因為同學中始終都有河北農大和林學院的教師子弟,所以我們從小就在那片校園中玩兒,在兒時的記憶裏,校園中到處都是叫不出名字的美麗花木。而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已經有人窮其一生,把這些美麗花木遍植太行。愛國、愛家,就是這個意思吧?把自己所掌握的美麗和價值,最大限度播撒到家與國的每一寸土地上。

賢者已逝,仍舊讓人痛惜;英靈未遠,在傾聽世人的聲音。仰望前輩學者的風範與心胸,學習這種行為,完成自己的使命,是對逝者最好的追憶。

學習李保國的心得體會篇2

在最近的工作會議上,我們深刻學習了河北農業大學李保國教授的先進事蹟。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實際行動來演繹不平凡的一生,值得我們深入學習。30年,可以讓荒山變成良田;30年,可以讓貧窮變得富裕;30年,可以讓一個人變作一面旗幟。這是新聞媒體對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同志最真實的評價。李保國,用他的30年,將這一一印證。成就了一段禿山披綠,荒崗生金的傳奇。

2016學習李保國心得體會(2)

沒有豪言壯語,只有俯首勤為。將畢生心血都拋灑在太行山山區開發事業上的李保國教授,以始終如一的執著,堅守了對黨忠誠、心繫人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高地,彰顯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忠誠、乾淨、擔當、實幹的政治品質,為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全市黨員幹部要從李保國事蹟中汲取精神力量,把對他的感動和崇敬,轉化為推動京畿強市、善美保定建設的強大動力,自覺實踐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

“太行新愚公”“科技財神”“農民教授”……每一個特殊稱謂,都訴説着李保國教授的感人事蹟,表達着人民羣眾的深厚情感。李保國教授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農民脱貧致富作出了卓越貢獻,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黨的事業,獻給了共產黨人的崇高追求,獻給了對羣眾的無私承諾。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堅持,遍佈太行山貧困山區的閃光足跡,詮釋的是共產黨人的先進和優秀。他給燕趙大地留下了卓然風範和浩然正氣,給人們心中留下了悠長思念和由衷敬佩,他用穿越時空、燭照世人的人格魅力,譜寫出了一曲質樸感人的壯麗詩歌,樹立起了一座永恆不朽的時代豐碑。

從李保國教授事蹟中汲取精神力量,就要像他那樣,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永遠忠於黨的事業,愛崗敬業,紮根一線,自覺把個人的奮鬥融入人民的利益,躬身實踐共產黨人的人生價值和道德追求。全市黨員幹部要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鍊,腳踏實地不漂浮,埋頭苦幹不張揚,(下轉a2版)

忠於使命,勇於擔當,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幹事創業上,創造無愧於時代的輝煌業績。從李保國教授事蹟中汲取精神力量,就要像他那樣,待百姓如親人,愛民至深,為民至誠,助人為樂,無私奉獻,始終把羣眾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計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全市黨員幹部要強化公僕意識和服務意識,始終做到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殫精竭慮,激情奉獻,乾淨做事,奮發有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在當前“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李保國教授就是最現實、最生動、看得見、摸得着的榜樣,他的感人事蹟就是一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科書。廣大黨員幹部一定要以實際行動向李保國教授學習,把他先進事蹟中所藴含的崇高精神內化為自身的精神理念、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為實現京津保地區率先聯動發展努力奮鬥。

2016學習李保國心得體會(3)

第一、轉變觀念,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本次的學習認知,我瞭解到新課程倡導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本次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與追求要求以學生髮展為本,轉變學習方式,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堅持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在齊家樓中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廣大教師徹底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以人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強化學生實踐,更新教學方法,改變教學評價,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強的創新型人才。

第二、拓寬自身知識結構。作為教師,不僅僅要擔負起“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更重要的還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擁有廣博而精湛的知識是對教師最起碼的要求。要給人一杯水,不僅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還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教師知識的淵博,一方面會引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教師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打開思路,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因此,我們老師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博覽羣書,不斷了解新事物、學習新知識,不斷更新和拓寬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備與新課程改革教學適應的多元化的知識結構。

第三、積極探索,創新更加適合學生的教法學法。新課改不僅體現在教學觀念、教材體系、教學評價方面的改變,更重要的還體現在教法學法的創新上,推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是一項重要任務。新課改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教法的設計和學法的指導上。一種先進的教育觀念要通過先進的教育方式體現出來,而教育觀念轉變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學轉變中進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觀念不轉變,方式轉變就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基礎;方式不轉變,觀念轉變就失去了歸宿,失去了落腳點。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傳授與接受的關係,二者只通過知識和技能等信息媒介進行溝通,很難形成互動、合作的關係。而心理學和學習科學的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應該是認知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學生的知識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加強與學生生活的聯繫,促進學習方式的多樣化,結合我曉得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觀念,去適應知識經濟的時代。

打算如下;

1.給學生搭建一個平台是學生有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空間,並且按照齊家樓國中各組的編排模式使學生之間有個監督共勉的機制。

2.平時注意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主要有學習習慣,讀書習慣,作息習慣等的形成,為孩子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自身不斷學習新課程標準和自己的專業知識,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是自己對知識的駕馭能力有一個質的提高。

4.平時注意收集和整理有關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層次和教學能力,及時解決在教學中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

5.虛心學習,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敢於挑戰自己以齊家樓國中的教學方法為基礎,爭取自己在教學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學習李保國的心得體會篇3

李保國同志,全國先進工作者、燕趙楷模、省管專家,河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河北農業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同志,因心臟病突發於2016年4月10日凌晨4時不幸去世,年僅58歲。被省委追認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

河北正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李保國同志就是我們身邊的楷模。他把責任看得比泰山還重,30多年如一日,紮根太行山區,致力於林業技術開發與推廣,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示範推廣面積達1826萬畝,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農民脱貧致富作出了卓越貢獻,贏得了貧困羣眾的交口稱讚,成為百姓擁戴的科技財神。李保國同志是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他有着濃厚的為民情懷,他常年奮鬥在太行山區,讓山嶺變綠,人民富裕是他畢生的追求和信念。他以務實的工作作風,頑強的拼搏精神踐行着一個當代共產黨員的神聖使命。他敢於啃硬骨頭,向難題挑戰,敢於擔當,不怕吃苦,夙興夜寐,激情工作,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走出了一條生產為科研出題、科研為生產解難的路子。

李保國同志是全省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在他的身上折射出優秀共產黨員的熠熠光輝,他就是一面旗幟。我們堅信,還會有千千萬萬個李保國同志不斷湧現,形成繁榮河北的強大正能量。

學習李保國的心得體會篇4

學習李保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李保國是我國知名經濟林專家、山區治理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河北省省管優秀專家、河北省特等勞動模範、河北農業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民教授、科技財神、太行新愚公??.這些疊加的身份,鑄就了一位對黨忠誠,心繫人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時代楷模。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們詮釋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的時代內涵。

李保國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畢生致力於山區開發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工作,足跡踏遍河北山山水水,示範推廣面積達到1826萬畝,為河北山區生態治理、農民脱貧致富作出突出貢獻。4月10日凌晨4時,這位35年如一日,紮根山區的太行新愚公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逝世。李保國去世後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長期奮戰在扶貧攻堅和科技創新第一線,把畢生精力投入到山區生態建設和科技富民事業之中,用自己的模範行動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優秀品格,事蹟感人至深。李保國同志堪稱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李保國同志心繫羣眾、紮實苦幹、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自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李保國生前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把太行山區生態治理和羣眾脱貧奔小康作為畢生追求。將所學知識、所研究的理論同推動科技創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實踐結合起來,更好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每年深入基層200多天,讓140萬畝荒山披綠,打造了“富崗”“綠嶺”等知名農產品品牌,帶動10萬多農民羣眾脱貧致富,被譽為“太行新愚公”。但是,常年高強度工作讓李保國積勞成疾,58歲的他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去世。

人活着要有價值,有人重於泰山,有人輕於鴻毛。人的價值須以為人民、為國家、為社會貢獻大小來體現。李保國始終堅持以羣眾利益為出發點,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始終把服務農民、服務農業、服務企業作為公益事業來做,把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化為自己的信念動力,變為自己的自覺行動。我們殘聯黨員幹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鍊,任勞任怨、甘於奉獻,清白做人、乾淨做事,夙興夜寐、激情工作,積極為人民羣眾脱貧奔小康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李保國同志説:“國家給我發着工資,一個月八九千元,吃不清喝不清——這麼多年,名、利,我沒追求過,到最後我都得到了。我就相信,你只管乾點事就行了,終究會有人認可。”

自覺向李保國同志學習,以先進典型為鏡,築牢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保持純正質樸的百姓情懷,弘揚紮實苦幹的優良作風。要堅定信念、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奮鬥。要堅持求實務實,從一點一滴做起。要淡泊名利、嚴於律己,樹立清正廉潔、甘於奉獻的良好形象。爭做合格共產黨員,更好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學習李保國的心得體會篇5

34年,他在專家和農民之間畫出了一個等號:每年“務農”深山200余天,把自己變成了農民;傾囊相授,手把手教,千萬農民在他的指導下變成了專家。

34年,他在自家收入和農民收入之間又畫出了一個不等號:山區農民實現增收28.5億元,而他將農民的笑臉視作最大財富。

他叫李保國,燕趙楷模,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樸素的衣裳,稀疏的頭髮,黝黑的皮膚,長滿繭子的雙手,像個地道農民。但他曾榮獲“全國振華扶貧獎”,“全國科技興村先進個人”;先後6次被授予“河北省山區開發先進個人”,兩次被評為“河北省中青年骨幹教師”;還榮獲河北省“特等勞模”,等榮譽和稱號。

今日午時,得知李教授因病去世,不禁感歎萬分。這位把一生都貢獻給太行的愚人,直至去世前一天還在地裏為農民修剪枝葉。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篇關於李教授的報道:省內農業口曾有一位領導,上任之七年級路走訪山鄉,每到一處,看到種果樹的就問:“技術上你們認識誰啊?”幾乎所有村民都回答:“李保國。”從涉縣一直走到贊皇,走了20多個村子,這位領導聽到的答案都一樣!這位領導走不下去了,説:“咱們得好好研討研討這個‘李保國效應’,系統裏這麼多技術人員,為什麼山區農民一張嘴,都是李保國?

我覺得這種效應不僅僅是在生活上吃苦受累就能幹出來的,在3月6日,新民日報的一個記者朋友想要採訪李保國。晚上8點多,朋友撥通李保國的電話時,他和愛人郭素萍正坐在從徐州開往滄州的火車上。當天早上5點多,兩人匆匆趕往江蘇徐州指導一個核桃園的果樹修剪。因為第二天上午在石家莊某村,他還安排了一場技術指導,所以他們在江蘇一天也沒有多待,連夜倒車趕了回來。事後,朋友得知,讓他們星夜兼程往返一千多公里的,只是一位素昧平生的普通核桃種植户的一個求助電話。

朋友:日程安排得這麼緊,您和這位種植户又素不相識,為什麼還非得趕到江蘇?

李保國:核桃修剪,一年就得趁這幾天,要不就晚了。

朋友:就這麼簡單?

李保國:當然就這麼簡單。我是搞農業技術的,農民遇到問題向我求助,我趕着農時指導一下,這再正常不過。至於什麼省內省外、分內分外,甚至説名啊利啊吃苦受累什麼的,我一向也想不了那麼多——我要是每次都想得那麼多,這些年我也就幹不了那麼多事了。

作為恢復大學聯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2月26號畢業,3月6號下鄉. 好不容易跳出農村,又回到山溝,這在當時另很多人不解的行為,在李保國心裏是這樣想的:我們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從組織,個人利益服從人民利益。所以下鄉,也覺得是應該的。而且,我那時候的身份已經不是農民了,是大學教師,我回到農村是用我的知識工作,從心理上説這是不一樣的。我學的東西,就農村用得着,不到農村我學這個還有什麼意義?而且時常掛在李教授嘴邊的就是“幹事”“幹成事”;乾點自己喜歡的事,幹成點有益於人民的事,什麼時候想起來,也是值得驕傲的。我今年58歲,也是抱孫子的人了,但是我到現在都記得,我小時候,我奶奶總説,人一輩子得做點讓別人好的事。她從小就鼓勵我,説“我這孫子有出息,將來一定能做成點事”。就這樣李教授在太行山默默耕耘了一輩子。

“常年給農户和企業提供技術指導,每年至少也得有幾百萬的收入吧?”這些年,這樣的問題,李保國不知面對過多少次。事實上,他既不拿工資,也沒有股份,有時還貼上了自己的科研經費。“不為錢來,農民才信你,才聽你的。”要説我的收穫,那可大得很。科研成果出來了,荒山綠了,農民富了。”李保國的話,見心見肝。他有自己的座右銘:時刻以善為本,尋找行善之地。

相比如今的在百度一搜”教授“,內容全是套取科研經費,學術造假 論文抄襲,猥褻女學生等等一系列的詞條下,這樣的”農民“博導不吸引眼球都難,上網看他的新聞,盡然找不到一張他西裝革履的照片,往往都是站在果地裏,泥土粘染了褲腳,身邊擠滿了農民。或許學問到了一定程度,或許就很難有閒情關注衣着了,舒服就好。

今年,李保國58歲了。再過幾年,他就該退休了。 “想過以後再做點什麼,過什麼樣的日子嗎?”有人問他。“我已經習慣了山裏的生活。到時候,也許就和老伴兒找個小山村住下。” 拐過一道彎,又一道彎。山峯、村莊、蘋果樹……在車窗外閃過。 “願做太行山上一棵樹。我的根,永遠紮在這裏。”李保國説。

如今這個願望恐怕已成他的遺願,但是他已愚公之軀,為太行山脈種下最寶貴的食糧,山區的人們是不會忘記的。

古人所言: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於取名,而鋭於求志。薄於徼福,而厚於得民。菲於奉身,而燕於煢嫠。陋於希世,而友尚千古。正是對他的真實寫照。

1.李保國事蹟心得體會

2.學習李保國先進事蹟報告心得體會

3.學習時代楷模李保國心得體會

4.基層幹部學習李保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5.學習李保國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

6.李保國教授事蹟心得體會

7.學習《李保國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

8.向李保國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9.觀看李保國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

學習李保國的心得體會篇6

向李保國學習:情懷不滅,胸懷長在,清風永拂

作者:無言風

李保國是一名教授、博士生導師,但他如今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一名黨員。正是因為他以一名合格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時刻將羣眾利益放在心間,秉承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原則,以為民服務為宗旨,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曲合格共產黨員的讚歌。當前我們正在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做一名合格黨員是我們學習效果的最終體現,而李保國正是我們的學習典範,因為從他的人生軌跡中體現了優秀共產黨員的品質:

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的情懷,使他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李保國一生都在付出,他擁有自覺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為人民造福的感知,因而促使山區民眾脱離貧困是他一生追求。李保國也是這麼做的,他35年如一日,長期奮戰在扶貧攻堅和科技創新第一線,把自己的知識化成人民羣眾最現實的需求。李保國心懷羣眾,最終也因他為羣眾的付出,被羣眾牢記心中。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乾的胸懷,使他擁有無私奉獻的品德。李保國從某種程度上講,已然是一個成功人士,他卻沒有選擇高坐廟堂不知人間事。李保國的一生都在百姓中奔走,將百姓的需求牢記心中,這一切源於他知道奉獻的意義。他從一點一滴做起,用實際行動樹立了黨員甘於奉獻的良好形象。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認知,使他發揚紮實苦幹的優良作風。李保國是一名教授,也是一名博士生導師,然而他卻沒有呆在遠離艱難困苦的學校搞研究,而是把太行山區生態治理和羣眾脱貧奔小康作為畢生追求。李保國事蹟報告中的一串數字每年深入基層200多天,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萬農民脱貧致富,涵蓋了他不畏艱難困苦,深入實地的一生。我們在每一個崗位上的黨員,都應有這種認知,將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用於實際中去,不畏懼任何困難,發揚黨員紮實苦幹的優良作風,勇於突破。

正因為李保國身上的閃光品質,展現出一名黨員應有的品質,因而我們現在應把他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鮮活教材,讓每一名黨員都從他的事蹟中學習他的優秀品質,從而爭做合格共產黨員,促使我們每一名黨員在各個領域更好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兩學一做心得體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