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2W

《病隙碎筆》是一部充滿了智慧的書,故事的情節和文字的感染力都一定會你對這本書有不一樣的感受,記得寫相關的讀後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最新版《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版《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三篇
《病隙碎筆》讀後感1

生一爐火,擇一本書,品其中之精華。 ——題記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寫於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段碎筆,篇幅很長,但語言通俗易懂,彷彿在和我們面對面的交流,用長者的身份教導我們怎樣面對人生,苦難,命運,愛情,金錢,信仰,道義,字字珠璣,平易又精闢,樸實又鮮活跳動,充滿智慧與哲理。史鐵生有嚴重的殘疾,但他堅持寫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史鐵生在開始就談到了命運,命運就是説,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隨意調換,要讓一齣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衝突,矛盾和衝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他將生命比作一場戲劇,而我們都是其中的演員,每一個人的角色都不一樣,命運不一樣。

在書中,史鐵生認為當人無法被改變時,我們應該尋求愛,愛是一個神聖的詞。愛之永恆的能量,在於人之間永恆的隔膜。愛之永恆在於激越,在於每一個“我都是孤獨”。愛也許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許只是遠遠觀望,默默陪伴。

帶着病體,史鐵生看到了世間的痛苦兇險,並不因為自己虔誠而減少,對別人不尊重,只是樂觀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對這世界。他説,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寫點東西。能夠看出他對生的意志力很強,體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而表現出的卻是歡樂與充實;他用理性的文筆,顯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對命運的抗戰,對生的意志,對死的無畏。

這部書是對人的靈魂洗禮,改變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筆》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寫作,寫出的卻是歡樂與充實,品《病隙碎筆》,解人生迷津!

《病隙碎筆》讀後感2

當我翻開《病隙碎筆》時,那位與病魔作戰的勇士,又出現在我眼前。

“所謂命運,就是説,這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我們都是自己的人生戲劇中的主角,我們不能隨意更換自己在人間戲劇的角色,所以,我們要盡力扮演好我自己的角色,雖然不能做到最好,但至少要努力做到更好!人們所以需要戲劇,是需要一處自由的時空,需要一回新魂的酣暢表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戲劇,而我們同時又在別人的戲劇中扮演着或輕或重的角色,加油吧,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當然,它裏面還有對信心的理解。“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許諾,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後的恭維,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難的時候可以領受。”雖然對於這句話我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但是現在我面臨着大學聯考,對於信心我有自己的理解吧,信心是在我面對困難停滯不前的勇氣,是我彷徨時的引路燈,是我失敗時激勵我前進的動力!

我是一個普通的女生,在那些漂亮的女生的光環下,確實有點自卑,但是,這本書中“自卑,歷來送給人間兩樣東西:愛的期盼,與怨憤的積累。”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裏步步深險,或者轉身,在愛的路途迎候解放。所以,我選擇解放。這本書,我會永遠珍藏的!好好研讀!

《病隙碎筆》讀後感3

“生病”這個行為最終會走向兩個結局,一個是痊癒,一個是死亡。

可能是當一個人躺在牀上時身體的其他地方無法活動,所以思想就能變得格外活躍。當一個人每天都面對的是相同的情形,相同的生活,思維會開始掙扎。在《病隙碎筆》中作者以非常常見的事物引出兩面的思考。

很顯然思考的問題都是由“死亡”引申出來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出生都在向死亡奔赴,儘管聽起來很悲觀。我怕鬼,膽子小,卻也看過不少鬼神題材或是無限流的作品。不排除有美化和劇情需要,這些作品裏所表現的和傳達的都是“死”不是盡頭,活着的人生依然是最重要的,“向死而生”。人的生命真的是一個輪迴嗎?不一定。但把握當下一定是最重要的。

每個人從出生起就開始走向死亡了。有個故事這樣講:有個地主家裏生了孩子,村民到他家道喜。第一個村民説:“這孩子以後是有才識的。”第二個村民説:“這孩子以後是會富貴的。”等到最後一個村民,祝福的話都被説完了,他説:“這個孩子以後是會死的。”後來他被趕了出去。他説的不是實話嗎?只是人都不願意聽罷了。好好地活在世上,誰又願意去面對幾十年或百年以後的事情。但是也有人必須去面對,比如史鐵生。我無法感同身受那種受病痛折磨的煎熬,血液透析和輸液這些都是看着畫面、聽着名字都會很痛的。或許死亡是一種解脱,但能夠活着,儘管痛苦也少有人想面對死亡這道坎。我認為史鐵生是怕死的,怕疼的,僅管他依舊能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成書,語氣似是平淡。我願意將其理解為説服自己走向死亡的過程。無論一個人的心裏是貪還是無慾,作的善還是惡,都是因果,活着做的事是因,死後自己臆想到的是果。

讀這本書一開始,我確實難讀懂,不理解。每天被病痛折磨、被死亡威脅,何以寫出剖析人心的語句。後來外公也生病去世了,再讀書中的語句就十分不同了。回去參加葬禮那天守到半夜,家裏人在長安街的空地上少了很大的紙房子。外公的硬骨頭終究是被病痛磨沒了,紙房子的骨架也似失去生命般散架。燒成灰燼的東西會到天上去,給已故的人在天上用。火葬的時候我和表妹都不敢看,家裏的大人都很悲傷。媽媽靠在我的肩膀上,看着骨灰盒抹眼淚:“怎麼會只剩這麼小一盒啊……”

那麼葬禮這些儀式又有什麼實質的用處嗎?我覺得不會有。這些行為不過是給活着的人安慰。外婆那天熬到十一點多還要堅持親自去看紙房子燒完,送到天上去。雖然沒有看到,熬不住睡着了,但這對她真的很重要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