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中學生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4W

茶館的讀後感其實簡單來説就是我們看完這本書之後的感受,你知道怎麼寫出優秀的讀後感嗎?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茶館中學生讀後感範文三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茶館中學生讀後感範文三篇
       茶館中學生讀後感範文1

向來都是在歷史書中瞭解清末到抗戰結束期間中國百姓的生活狀態。那對於我來説是模糊的,程式化的: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半封,民族工業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畸形生存,文化是中西結合。這一切都是為了考試而被灌輸的,可是我何曾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現狀以及人民的生活有過那麼一丁點的瞭解。説實話讀茶館只是因為它有名,而不是因為喜歡。因為這麼一箇中國老式戲劇的劇本真的不能夠吸引我,相對的我更喜歡莎翁那種語言方式浪漫而犀利的西方戲劇。可是讀完茶館我真的被震撼了,説的誇張的一點它完全改變了我對二十世紀中國戲劇劇本作品的看法。雖説之前也讀到過例如雷雨這樣的好作品,可是隻有茶館給與了我這樣的震撼。

王利發有着多數成功生意人的特性:圓滑、精明、自私。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他的遠見即“改良”——賣茶不行開公寓,公寓沒了添評書,評書不叫座招女招待。正因為他有不落後的想法老裕泰成了京城的老字號,甚至最後成了京城的獨一家。可是即使如此,王利發最後還是失敗了,在即將失去生活了一輩子奮鬥了一輩子的老裕泰的時候,王利發發出了最後的吶喊:我想盡了辦法,不過是為了活下去。我可沒做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誰?誰?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讀到這一段的時候突然感覺到無奈無助痛苦都降臨在這一位風燭殘年的老者身上。以及伴他喝茶的失敗的民資改良愛國者秦仲義和正直卻落得老而無人收屍的常四爺身上。他們撒的紙錢不單單是為了自己,更是為那個惡人橫行,善無善報的時代散出落幕的輓歌。

讀老舍先生的作品都是帶着一種敬仰感去讀的,生怕自己不夠格,被別人説成故作姿態。我不知道找出什麼樣的形容詞來形容那種感覺。可是唯一確定的是在這些作品都有一種熟悉感。彷彿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旁,可是又一種無法啟及的高度。書中出現的不同年代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那麼真實,像茶館裏的王利發,我這一輩子裏的我,都那麼真實。説一句比較老生常談的話就是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也許,讀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你無法在一開始就被深深吸引,可是隨着內容的發展,你也就成了主人公,你會隨着他或喜或悲,去演繹一個一個酸甜苦辣的人生。

茶館中學生讀後感範文2

近日去新華書店,在書之海洋中,惋歎自己太渺小,忽逢一薄書者,名曰《茶館》,置於書山中,其渺小程度同吾也,吾大喜,捧書而視,受益無窮於其中,故有感如下:

書名為《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着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並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裏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緻。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闆,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為太監娶老婆,暗探遍佈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羣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劉麻子的後代青出於藍,依託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為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我第一遍讀它的時候,還不能理解它,此書短小,且為劇本式的,還被拍成了真正的話劇,我雖未深入去讀,但也能淺薄的感受到當時社會下厚重的歷史畫面。

茶館中學生讀後感範文3

老舍先生不愧為大家。他的文章總給人一種紮根土裏的穩重感。初讀他的書是《駱駝祥子》,如今又讀《茶館》,先生書裏帶着老北京味兒的語言和描寫的底層羣眾的生活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茶館》講的是在新舊中國交替期間,以戊戌變法、軍閥爭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為背景,通過茶館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發生的人生百態與風雲變化。老舍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接近那樣特別的芸芸眾生。

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他是那個時代老北京市民的典型,世故圓滑,心眼不壞,但有一點自私和貪財。他可以説是裕泰茶館的化身。他是懂得變通的,這一點,可以從裕泰茶館的翻新和長存看出。他也是膽小怕事的,他不敢為了朋友出頭,裕泰茶館也一直貼着“莫談國事”的紙條。然而縱然裕泰茶館再改良,再翻新請戲台子請招侍,舊事物也走向消亡,最終裕泰茶館被強佔,王利發也上吊死去。

鬆二爺和常四爺是好友,都是裕泰茶館的老主顧。他們的個性,從他們一出場就可以看出。“鬆二爺文謅謅的,提着小黃鳥籠;常四爺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畫眉籠。”鬆二爺是舊文人的典型,他愛國善良又膽小怕事,有那麼一點點文采,但是不知道用到何處。常四爺健康正直,然而固執,不懂變通,所以在後期只能挑菜材上街賣,勉強餬口。

秦仲義是維新時期民族資本家的代表。他是有着實業救國願望的大心胸的人。他變賣祖產,耗盡心血,創辦起不小的企業,自以為能使民富國強。然而在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資本主義的道路根本行不通。最終秦仲義的工廠在日本和中國的雙重壓迫下,被強行沒收。一生愛國的秦仲義最終只落得個賣花生米的下場。

還有《茶館》裏的其他人物們,代表底層農民的康六,小妞和鄉婦;代表頑固舊勢力的龐太監,龐四奶奶;代表軍閥勢力的沈處長等人,他們一起構成了那個時代中國的社會。老舍先生把這些人物,三個時代高度濃縮在裕泰茶館之中,使得《茶館》這部話劇成為一個不可超越的經典。無怪乎曹禺先生曾説,《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1898年維新變法,1945年抗戰勝利,中間大概近50年。50年發生了多少故事,數不盡的心酸。老舍《茶館》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它寫盡了封閉的、妥協的、灰色市民的形形色色,點到了我們民族根性中最頑劣的一面,更在於他點明我們去深思在日新月異的社會如何自處,以及珍惜現在美好,謹記過去苦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