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後心得最新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67K

讀完《目送》以後,心裏一定會有很多的感想吧,不妨寫一篇讀後心得記錄一下自己內心想法,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目送》讀後心得最新四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目送》讀後心得最新四篇

《目送》讀後心得最新1

讀過《目送》之後,心中頗有感觸,書中那些場景雖然平常,但是發人深省,仔細品讀,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我還記得我爺爺的葬禮。在山東,葬禮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有很多的程序,那幾天裏,我記不清楚行了多少跪拜禮,整個人都快累散架了,腦子也懵了。最後一道程序——入殮。跟我爺爺處於同一輩分的幾個老人用棉被將靈牀上的遺體包起來、封口、抬出靈堂。封口之前,我最後一次看到了我爺爺那張清瘦而又塌陷下去的臉,接着,就沒有了然後。

喪葬隊伍進行完入殮之後的跪拜後,靈車載着遺體走了,我站在那條窄窄的小路上,看看遺像,看看還沒有走遠的靈車,不知道幹什麼。之前,我見過葬禮上年幼的孩子哭着追趕已經走遠的靈車,或者不停的哭鬧,我覺得沒必要,因為那時的我已經成年,不能像一個小孩子一樣了。我就靜靜地站在那裏,看着靈車一點點走遠,最後消失在拐角處,在回靈堂的路上,我每走幾步就看看遺像,心裏很沉重,我問我哥:"下次我回來的時候,我該去找誰?"

我哥沉默不語,他比我大兩歲,他和爺爺在一起的時間更長,他比我更難受。

身處其中的時候,我是無法描述自己心情的,讀過《目送》之後,我發現沒有什麼語言能像《目送》那樣更能描述我當時的心情。龍應台看着她父親的遺體火化,我看着我爺爺的遺體入殮,由靈車載着走遠,我們都作為親歷者記住了最後一次目送。

我記得書中有一個場景,兒子飛利浦指責母親不穩重,像個不懂事兒的小孩!我認為這樣很不對,碰到這種問題,應該理性的解決。

我懂事的年紀比大多數人要早,在國中畢業之前,學校裏請到了一位心智訓練師,他給我們進行了一場慷慨激昂的演講,從那時起,我開始反思我的所作所為,也是從那時起,我改掉了諸多壞習慣。我幾乎沒有和我的爸媽發過脾氣,因為我覺得沒有必要,更多的時候,我願意以一種温和的態度和他們的説話。我看到過這樣一個帖子:我們把脾氣好的一面留給了陌生人,把脾氣壞的一面留給了最親最近的人。那些最親最近的人,我向你們道歉。我不想把我壞脾氣的一面留給任何人。前段時間,我和爸媽去山東博物館,我爸是一個很喜歡歷史和文物的人,進館之後,爸爸很興奮,一路上沒少指指點點,在公共場合,我覺得這樣很尷尬,而我收住了自己的脾性,很温和的將我爸伸出去準備指點的手拉下來,一邊笑着一邊小聲説:"爸,在這樣的公共場合,你指指點點的多不好,你的看法也不見得正確啊。"我爸笑笑,沒有失望,不會尷尬。

我認為,對父母的態度好一點不是件難事,還要看自己有沒有這個耐心。

在《跌倒》一文中,龍應台向讀者提出了一個問題: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傷,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進入大學之後,我經歷了一段難熬的日子,所有的事都得自己去做,很累,但是這些事情做完之後又覺得很欣慰。每個人都要經歷一段這樣的日子,這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必不可少。我記得,高中時期,我的班主任老師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向我們灌輸一個概念:自己的事情要多上心,畢竟最終還得靠自己解決問題。我從來沒有忘記他説過的話。如今,初入大學時的那種不適應漸漸消失,我處理事情的邏輯比之前好了很多,面對要處理的問題,我覺得心態更重要,首先要願意去接受,有勇氣去處理,然後用實際的行動去解決問題,就算很難很累,對有勇氣面對的人來説都不是問題,有意義的事情不會輕鬆,值得去的地方沒有捷徑,我們現在的選擇決定我們的結果,自己選擇的道路跪着也要走完。

《目送》讀後心得最新2

龍應台的《目送》中收錄了七十多篇散文。有的是關於作者的父母,有的是作者對生活的思考……不過能引起我共鳴的,是幾篇記錄着她與兒子之間點點滴滴的散文——那正是我和我的母親正在經歷的呀!

曾經的作者也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小女孩。然而當她成為母親的那一刻,她學會了很多東西。就像我的媽媽,以前也是一個頑皮小孩。“女子本弱,為母則強”,為了我,她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裏變出一桌豐盛的飯菜。我想,她一定很愛我。

有時我對媽媽和我説話的態度十分不滿:就像和一個三歲小兒交流一樣。遇到新鮮的事分享給我時,我通常只是平靜地“嗯”一聲來回答她,但只靠這一個字,她是不會罷休的。她認為我太敷衍了事,可我覺着我已經過了大吵大鬧的年齡,嘰嘰喳喳説個不停是不合適的。

所以剛讀到《十七歲》時,我和作者的兒子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我不理解作者一個大人,為什麼喜歡把自己的發現指給兒子,像對待孩童一樣和已經成年的兒子交流。

再度,我找到了答案。在龍應台心中,她的兒子始終都是那個活潑小孩。那麼我的媽媽也是這樣的吧?她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沒有察覺那個在她身邊蹦蹦跳跳的小女孩已經比她還高,可以和她勾肩搭背了。她只是對我的變化感到失落。

此後,我對這種交流方式就不那麼厭煩了。我知道,她是愛我的。

就如書上所説,隨着年齡的增長,現在的我很少同父母説活了,因為他們會反覆叮囑同一件事,我感到非常無聊。

本以為只有我的家長是這樣的,後來發現連知名作家龍應台都不能免俗時,有點吃驚。通過她的文字,我才明白: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重複提起某件事,這麼做是出於對兒子的關心。從她身上我能發現我媽媽的影子。所以我非常清楚,媽媽的嘮叨是她愛我的一種表現。

作者對孩子的愛就是從他們間的點滴瑣事中流露出來的。讀後一回味,我發現我的母親也是如此。

通過《目送》,我認識到一個新的世界,那個我媽媽眼中的世界。我對於母女之間發生的一些問題,也可以從中找到回答。這也正是這本書的神奇之處吧。

《目送》讀後心得最新3

自古以來,愛,一直處於文人墨客們的論壇頂峯。上有孔孟儒家學説的“五倫”,下有孟郊的遊子吟。而位居五倫之首的“父子之親”及父愛,被廣為傳揚與歌頌。

沒有華而不實的辭藻,沒有誇張的累贅。《背影》,這篇不過短短一千字的散文,被朱自清用一件小事寫得令人無不動容與稱讚。背影是一篇回憶文,是作者朱自清在自己成為父親後,自己經歷過人生的起起伏伏後,理解了父親當年的不容易,從而回憶起八年前父親送自己去車站時的場景。冬天,父親丟了差事,祖母的首飾也典當給了商鋪,而父親和朱自清由於新老思想的碰撞也鬧的很不愉快。朱自清那時並沒有明白:家裏的重擔父親獨自一人默默地扛起,而他還在嫌棄父親説話不漂亮,認為失了顏面。但就在這種情況下,父親還不忘給他定製一件紫毛大衣:‘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背影給我的共情很深,朱自清把父親買橘子時的情景描繪的栩栩如生,我好像在朱父身上看到了自己父親的影子,但好像又沒有。和朱自清,林海音家不同,家裏的點點滴滴都是母親在不辭辛勞的打理,而父親就像一個家的舵手,掌握着大的方向,做着重要的決定。稱讚母愛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而讚揚父愛的就顯得少之又少。母親很偉大,但父愛,在我看來也很偉大。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最欣賞目送的一點,是作者龍應台略帶悲感的文筆。有人稱目送為“生死日記 ”,記錄着作者深刻的思想與憂傷,如掛在黑夜裏的明月,似燭光冷照四壁。目送穿插描寫着關於送別的故事,清晰的帶出‘人有悲歡離合,孩子長大了就要離開父母’這殘忍的真相。

龍應台因常年離開家鄉,親人極少的原因下,到五十多歲才直面死神。隨着父親的離世,母親的失智,她逐漸理解到大自然的殘酷,辭掉台灣文化部長的職務,迴歸故鄉,照顧老母。我想,她做出這一決定時已經釋然。她看慣了世間爭鬥,嘗慣了美酒佳餚,再也看不上繁華和富貴的虛假。迴歸故鄉,賞一樹臘梅,品一杯苦茶,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

《目送》讀後心得最新4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寫友誼,寫親情,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寫盡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它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行雲流水間,萬物映在眼裏。讀《目送》,你能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一種刻苦銘心的痛。

作者如是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或許,在作者與兒子,作者與父親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時光中,他們目送一個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澀的少年歲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獨自走下去。他們心裏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時光裏,我只能一個人走。可是我知道,他們眼中的擔憂,他們眼中的不捨,他們眼中一逝而過的傷痛,縱然我看不到。

讀《不相信》,你能領悟到人生心靈旅程裏最大的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正如書中所訴,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對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對時光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有人説,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去讀書吧。去找到這樣的書,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個你也曾經經歷的當時。因為當時,稍縱,即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