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有關《目送》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4W

讀完龍應台的《目送》,感觸最深的是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後悔遺憾的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家人,不要傷害他們,你還在惆悵這本書的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最新有關《目送》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最新有關《目送》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

《目送》讀後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對於父母,總是覺得那是自己堅強的後盾,是自己的避風港,從未想着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他們的依靠。因為國中就開始住校,所以對於家的眷戀也逐漸減少。畢業後,最終也是選擇遠離家鄉的城市工作,過着一年回家兩三次的生活。對於這樣的生活自己並沒有覺得不好,甚至是覺得充滿了自由。與家人的聯繫更多的是電話,可是就是電話聯繫也是老媽打電話居多。每次與老媽打電話,總覺得老媽很羅嗦,大大小小的瑣碎事都要一一報告,自己心情好的時候,或許能靜下心聽。可是,對此,老媽卻樂此不疲。有時候,老媽打電話過來也會哭訴一番,大約是工作的不順心或者其他一些不開心的事。又或者,老媽打電話過來就一些事情慎重的問我的意見甚至有時希望我能做決定。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來我們的位置已經“互換”了。

小的時候,每次放學回家吃飯,我總是飯桌上最後一個吃完的,因為總是在飯桌上不停的説着學校發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媽一個人有耐心聽我講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樣邊哭邊傾訴。現在的老媽所扮演的角色多麼像當年的自己。原來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強大的,他們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們傾訴的時候,也有需要依賴我們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這樣的轉換,做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可是,我希望能朝着這個目標前進。

《目送》讀後感2

選擇買這本《目送》,純粹是被扉頁上的這段話吸引:“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當我平靜讀完這段話的時候,心突然劇烈顫動了一下,那種感覺是不受控制的。龍應台果然是一個奇女子,烈焰燎原卻長着一顆玲瓏心。我曾看過她寫的時文,犀利毒辣;沒想到她的散文卻完全是另一種文風:言語樸實,情感真摯,滄桑鉅變和悲歡離合都在她筆下娓娓道盡,超脱而波瀾不驚。龍應台是經歷過時局動盪和家國變遷的人,所以文字裏帶着難以安定的焦慮感;她又是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精英,人過中年,其文章格局越來越恢弘大氣,透着已嚐盡人間酸甜苦辣的超脱與豁達。她的特殊人生閲歷,決定了她寫散文時,字裏行間總是充斥着淡淡的憂傷,哪怕是表達喜悦的時候,也似乎是在盡力壓抑和掙扎,知天任命而強作歡顏。她的散文風格,含蓄、温婉、脆弱、感傷,用最犀利的筆把最真切的生活情感柔軟地寫到紙面上,讓人細膩地咀嚼、深沉地感動,正是人間煙火的味道。她的文字,像早春晨曦中的嫩草,帶着清新的芳香,撲面而來;亦如寒冬雪夜裏的炭火,散發温暖的光亮,照進心房。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收錄了龍應台的七十三篇親情感悟散文。作者寫了兒子的成長單飛,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朋友的離散牽掛和兄弟的重逢攜手等。把生命中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取捨”都訴諸文字,使讀者讀來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似曾相識的人生情景。通過分享她自己與親人相處時的喜悦、失意、脆弱和放手,龍應台用平鋪直敍,帶着讀者思考着生與死的人生終極問題,把聚與散、離與合這類殘忍的選擇題血淋淋地擺到每個人面前,在不動聲色間徑直扣問人心,催人淚下。無論是生離死別還是緣聚緣散,世間所有的大小事,都沉寂於作者所記錄的生活點滴中。

《目送》所描寫的是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甚至是正在經歷的日常親情瑣事,能輕易地引起人們的共鳴。文集的第一篇標題也是《目送》。文章開頭,作者寫了自己在兒子從第一天上學起到中學畢業,一次次看着他走進校門,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人羣中。又寫到孩子十六歲時選擇出國留學,在機場離開時只留給了她一個決絕的背影。這個做母親的人,還未來得及品味兒子長大的喜悦,兒子就已經急不可耐地要離開自己了,只能看着他漸行漸遠的背影,獨自咀嚼剩下的落寞。文章第二段,龍應台想起了自己成長的歲月,回憶作為女兒時與父親的一些瑣事。父親每次都開着破車來學校給她送東西,為了不讓她被同學取笑她,總是把車停在離學校很遠的地方,然後走到學校來。父親走時,作者就總是默默目送着他的背影消失,不敢去追。直到父親故去,看着他被推進殯儀館的熊熊爐火裏永遠的消逝了,才後悔這輩子還沒去追趕過父親的背影,就已經再也沒有機會了。作者發出了那段觸目驚心的感慨:“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我的眼眶不能自已的濕潤起來。“不用追”三個字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和內心。父母子女是血脈連結的緣分,骨肉至親卻經不住歲月沖蝕,在一次又一次習以為常的目送中,走着走着就徹底散了,再也不能回到一起了,再也不能再相見了。人是註定孤獨的,父母子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到了該分手的路口,父母只能站在那裏目送子女遠去;而到了該子女目送父母遠去的時候,那就是再也不能相見的永別了。也許只有在永別的那一刻,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才看到那個一直默默注視着我們背影遠去的人的背影。那是被忙着長大的我們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後面默默注視着我們,保護着我們,在我們無助時第一個出現,在我們開心時抿嘴偷着樂。很多人都像龍應台一樣,在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很多遍了。

《目送》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在於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該盡的責任,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而是繁華褪盡處,不曾留下任何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在《目送》其他的篇幅中,龍應台通過記錄親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分享了她所捕捉到的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在平常的柴米油鹽中參悟着生命的本相。第二篇《雨兒》,作者寫了她每天給患老年痴呆症的母親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邁的母親已經糊塗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説着“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懷疑地説着“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着:“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在另一篇《寒色》中,當別人問龍應台“家,是什麼”的時候,她卻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着,作者歷數了一個個叫做“家”的地方: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終身的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裏,哪裏就是家。在其他如《散步》、《為誰》、《我村》等文章裏,龍應台用她清新細膩的文字書寫了世間的人生百態,處處浸透着真摯濃郁的愛。這是一本“生死筆記”,讀完一本書就是讀遍一生。

也許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喜悦也好,慶幸也好,遺憾也好,不捨也好,都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一直向前走,用當下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再出發的時候,別急着走,回過頭來看一看身後目送的人,微笑着揮揮手,豁然作別:天涯路遠,我行有方;善自珍重,歸期再見。

《目送》讀後感3

《目送》這本書,龍應台用平實的詞彙描寫出母親同時也是女兒在面對親情時的無奈,同時又敢於直面生活帶來的無奈。雖然文字樸實無華,但近乎詩句的意景寫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學,有點像《論語》,用對話而且

只用對話,只不過龍應台將對話換成了描寫,平鋪直敍的日常生活的描寫。昨天有讀者把龍應台與季羨林比較,我更提高到與孔子比較。

另外,我覺得龍應台的文字不太適合男性閲讀,文字太過細膩。我注意到發言的女性產生共鳴的比較多,而男性發言比較少而且感受不深,我覺得這是因為龍應台是女的,這是必然的,我感覺散文是不是會分性別。

目送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龍送兒子的離別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己與冷漠的兒子形成了對比,深情的“目送”沒有換來不捨的“回頭”,而作為女兒的她對待父母我個人認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因此有了心理誤差,我認為這是男女之間的“結構”不同所造成的。兒子可能更喜歡對外界的探索、冒險,他已經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決絕,女人則多愁善感。

文章描寫的龍應台就像現在被人詬病的“直升機媽媽”,整天徘徊在兒子的頭頂,其中還涵蓋中西之間的文化衝突,因此作為龍應台來説包容的不僅包括男女之間的差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差別外,而且還中西文化的差

別,這就讓龍作為跨國母親付出更多努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