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剛川》觀後感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83K
每當我們看完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以後,一定都會有不少感悟吧,所以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應當如何寫了。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電影《金剛川》觀後感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四篇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篇
 
  正直抗美援朝70週年之際,電影<<金剛川>>趁時而上映。繼<<八佰>>以後,又一部由管虎導演的抗戰篇。今天的這部電影怎麼説呢,如果説站在歷史意義上説,它是好片,但從裏面的拍攝整體,多次重複鏡頭,覺得他太想讓人吐槽!不過裏面的許多小片段演員拍得是非常的好。
 
  首先説説電影的歷史背景,電影以抗美援朝後期1953年夏季決勝階段的一個歷史事件:金剛川事件為背景。歷史中以張振智帶領三連奉命在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保證前方物資,兵力。但美軍此時在上空不停投下炸彈,轟炸搭建的橋以及周圍隱蔽軍隊。工兵團7次修補,美軍卻日夜轟炸。據瞭解當時美軍投下了炮彈1000多枚,炸彈2500多枚,但最後國人犧牲了無數少年,換取了抗戰的勝利。
 
  電影給我們展現了當時殘酷的歷史,那一個個前赴後繼的少年為保家衞國,不後退半步,在炸彈的轟炸下,依然冒死修橋過江,關鍵時刻,搭起了人體長橋,那十六,七歲的少年,扛起了一座生命的橋,為勝利做大無畏的自我犧牲!大河湍急的河水,衝不散人體之橋,高空炮彈炸不垮英雄的橋。河岸邊上的玉米地裏高炮據點,拼死打向美軍的飛機,只為護住過橋的士兵們,護住戰士們一次又一次拼命修護的橋。張譯演的張飛一角色,真的讓我感動了,在美軍要轟炸橋時,選擇暴露自己,點起炮火,讓敵人朝自己投下死亡炸彈。炸彈投下那一刻,好有炮彈兇猛掃射向他們時,瞬間血肉模糊。這種大無謂的犧牲,怎麼不能把我們感動呢!每一次高炮據點的炮火亮起,就意味着下一分鐘他們將要犧牲離開,太殘酷了。一個個讓人揪心落淚的畫面,真的時刻提醒着中國的抗戰史是一部流血犧牲的史書。在抗美援朝犧牲的十九萬將近二十萬人的中國戰士們,是你們讓我們的祖國邊疆不受敵人侵略,讓鴨綠江的山水一色!
 
  在如今這樣的國際局勢中,美國處處為難我們,那些看着美國眼色也孤立我們的國家也不少,面對國際孤立,內部台灣問題,香港問題,疫情問題,中國今年似乎要承受更多以往沒有過的困難,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和平,同時要更加愛國,團結一致!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篇
 
  金剛川看完了,張譯説願意用十發炮彈換班長的那一刻,我熱淚盈眶。作為一部只拍了兩個月的電影,這樣的完成度已經算很不錯了,整體值回票價。
 
  下面説説失望之處。
 
  感覺最大的問題不是節奏感欠缺導致的宂長乏味的嵌套敍事手法,而是故事皮下,暴露出的觀念問題。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美軍為陣亡戰友報仇,我方張排為老班長報仇,兩邊展開的仇恨廝殺。沒錯,高潮部分體現的是個人仇恨。張譯這個角色的性格本是嚴謹認真,顧全大局,從整個戰役總目標出發反覆強調節省相當有限的彈藥——卻在老班長犧牲後失去理智把所有炮彈像不要錢一樣一梭子打出去“打飛機”,看起來雖然爽了,有血性有“人味兒”了,可整個戰略目標怎麼辦?大部隊怎麼辦?如果每個士兵都把私人感情放在戰鬥任務之前,戰爭不要打了。
 
  現實中,鐵原阻擊戰指揮官馬兆民團長的那次最不情願的選擇——讓嫡系部隊當炮灰掩護大部隊撤離——為了完成總目標,親手選擇讓兄弟們犧牲,完成任務後寧可自己降級去做排長,與兄弟們在一線同生共死。這種戰略眼光和冷靜的判斷力與堅定的執行力才是我們以弱勝強的重要原因,這種“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崇高美才是志願軍區別於普通大頭兵而長久打動的地方。
 
  可惜編劇為了破除“無情戰鬥機器”的刻板印象,轉而強調志願軍戰士的個人情緒,反而使人物形象崩塌了。
 
  從更高的層面來看,這片把高潮設為雙方報仇雪恨,傳達給觀眾的信息是:戰爭雙方都有犧牲,戰爭是殘酷的。
 
  ——很微妙地模糊了正義與非正義之間的界限。
 
  而最終的“橋”的結局,雖然有所昇華,卻令我更加不是滋味:最後的勝利是用血肉之軀鑄就的?人的肉體比木板鐵石更能對抗美軍的壓倒性的恐怖轟炸?
 
  強行昇華實在是暴露出編劇自己其實並沒有想明白處於絕對劣勢的我們,到底是憑什麼去贏得戰爭的,最後只能歸結於超人的意志力——按西方的説法就是被洗腦成了機器。
 
  其實老電影《上甘嶺》對此已經有了明確的回答,因為家鄉可愛,因為人民對全新的未來充滿期望,所以甘願拼上性命;另一方面,是因為過人的單兵素質,多年戰爭練出來的高效組織形式,特別是高超的指揮藝術和戰術戰略意識。
 
  是素質與智慧,正義、崇高的信仰讓這支小米加步槍的部隊具備了超強戰鬥力,而不是血肉之軀和兄弟情這麼單薄的東西。
 
  當然,單薄的思想也只能拍出單薄的故事。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影片中那個美國大兵才是全篇最立體的人物,源自其點到為止又恰到好處的細節,比如一開始的引經據典,到牛仔帽與塔台稱呼的呼應,人家的每個舉動都有明確的精神來源,因此立得住,真實。而反觀我方的幾個角色,導演説不清,所以假大空。
 
  這部片子沒有達到我的期望,但我不後悔買了票,反而説明這類題材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挖掘空間和反思空間,什麼時候導演編劇想明白了,能感動自己了,作品自然就會感動觀眾。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篇
 
  風起雲湧的20世紀,有一場戰爭深刻影響了亞洲乃至世界的歷史走向,甚至撬動着今天大國博弈的棋局。
 
  70年前,鴨綠江彼岸的三千里江山,夜與晝被炮火一次次撕裂,20多個國家直接或間接捲入戰爭,雙方300多萬軍隊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搏殺,霸權主義者黯然離場,正義的旗幟重新在北緯38度線上高高升起,和平的陽光才真正普照古老的東方大地。
 
  _指出:“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保衞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
 
  如果説,西方軍事史學家稱公元前5世紀的馬拉松之戰是“歐洲出生時的啼聲”,那麼發生在20世紀中葉的抗美援朝戰爭,則是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一聲吶喊。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寫道:“朝鮮戰爭對中國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確立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軍事強國和亞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還建立了中國作為一個令人敬畏的對手的軍事威信,在以後的幾十年中,這一威信始終不墜!”
 
  其實,基辛格只説對了一半。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不僅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中華民族“換了人間”的崛起之戰,更是世界進步力量“保衞和平”的殊死之戰。
 
  “抗美援朝,保家衞國”。保家衞國,再也沒有什麼語詞像這4個字一樣,能夠深刻揭示中國人民在經受列強長期凌辱後對這場戰爭的理解。
 
  今天,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數據早已揭祕——
 
  在這場戰爭中,重要的戰役、戰鬥134起,平均每週就有一次;志願軍共殲滅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71萬餘人,擊毀和繳獲飛機4268架、坦克1492輛、裝甲車92輛、汽車7949輛,繳獲(不含擊毀)各種火炮4037門……
 
  這是一個輝煌的勝利——美國軍隊不得不回到中國早就警告它不得跨越的那條著名緯線。
 
  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真正贏得了和平發展的機遇和願景。
 
  從勝利的那一刻起,洗雪百年屈辱的中華民族在邁向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步伐更加堅定、自信。
 
  在隨後的歲月裏,無論遇到任何艱難險阻、風險挑戰,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意志從未改變、歷久彌堅。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篇
 
  作為一個曾在鴨綠江邊待過實習過一段時間的人,懷着極為崇高敬意走進電影院,看過《金剛川》久久不能平靜,是的久久不能平靜。
 
  雖然俗氣,但是還是要説,最令人感動的地方還是張譯那句“來吧”,這一聲吼洞徹雲霄,這一吼是志願軍的氣勢,也是一往無前的決心
 
  喊破了音,炸掉了腿(雖然張譯近年來瘸腿已成常態),雖然知道了結局,但依然為之震撼。
 
  有人説劇中的英雄都死了,最完好的張譯少了一隻胳膊一條腿,為什麼要將我們的英雄拍成這樣?
 
  或許這就是當年我們志願軍的偉大吧,在抗戰結束後,馬上又是其他戰役,雖然我們的軍人都是“百戰精兵”,但是他們也是人,不是鋼鐵之軀,在面對美國等擁有大規模現代武器的聯軍,猶如“小孩面對大人”,即使在這樣的情況我們依然去了勝利,這是多少我們最可愛的人用血肉贏來的勝利。
 
  有感動、有温情、有豪邁、有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其中其實最令人動容還是張飛與師傅老關的對手戲,原本老關是張飛的師傅,卻因為在戰場上抽煙被降職(參考戰場抽煙的嚴重性,邱少雲烈士),反過來張飛成了老關的上級,逮住機會的張飛就限制老關抽煙,後來老關犧牲了,被炸得只剩下一團血肉,張飛一點一點收集起來,將老關埋葬,在老關墳前點了一支香煙。這是一個細節,但是這個細節足以説明當年的戰爭多麼殘酷,享受和平年代的我們有沒有責任盡最大努力來保衞我們的祖國?
 
  沒有人會相信我們能戰勝看起來不可一世的“聯軍”,甚至“聯軍”總司令還説過“我們的孩子可以回家過聖誕節”,結局我們都知道,但是過程卻一無所知,尤其是生在長在和平年代的我們。
 
  不得不説,細節處理的非常棒,尤其是以物承託靈魂,老關的煙、玉米棒子、打完的炮彈,每一位炮手,十人隊的高炮班最後僅僅剩下半個張飛。最後張飛在美軍對拼的時候,在身後玉米地澆上汽油,瀟灑點火吸引炮火,就這樣連半個身子都沒有保住,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戰爭吧,殘酷又無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