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有關《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1W

一部作品成為經典肯定是有理由的,推薦你去看一看《烏合之眾》這部作品,記得把你的收穫寫下來和大家分享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最新有關《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最新有關《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三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1

8月17日週日上午在動物園咖啡廳參加了“不止讀書”會鄭州站第五期,實到26人,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但由於時間匆匆,都沒有好好深聊,有點遺憾。第五期討論分享的書目是《烏合之眾》,雖然“事前讀完”是一個規矩,但還是有不少人沒讀/只讀了一半/隨便翻翻,讀書會的一半主題不是討論本書,反而變成了討論讀書會。很多人抱着瞭解“不止讀書會”的目的來感受,甚至直截了當地表達如果這個讀書會發展不好,我就不來了。其實大可不必,這個沒有任何盈利目的的讀書會,大家都是來這裏付出自己的讀書思想的,同時汲取別人的想法,互相碰撞,互相昇華。這是我的理解。

我讀完《烏合之眾》的感受,真的是震撼。成書於1895年以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為大背景的這本書中,很多觀點至今我認為仍然適用於20xx年代的中國,如:

在羣體的靈魂中佔上風的,並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慾望。

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突然爆發。

如果説還有什麼事情能夠推遲自身的毀滅的話,那就是極不穩定的羣眾意見,以及他們對一切普遍信仰的麻木不仁。

一切文明的主要動力並不是理性,倒不如説,儘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動力仍然是各種感情——譬如説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我想,時間和空間裏一個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性。個人尤其需要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

《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2

如果我們承認馬克思關於“歷史是由人民羣眾創造的”的論斷是對的,同時承認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關於“羣體在心理學上是幼稚、無知、無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輕易的明白為什麼某些人總是強調“這是人民的選擇”或者説“這是歷史的選擇”了。

其實在讀這本書前,我對於馬克思關於“歷史是人民羣眾創造的”這句話是比較相信的。也許我這種相信恰恰是如烏合之眾中所説的那種身處於“無知的羣眾”中的一種無理性的被綁架的相信。因為從歷史的大趨勢來講,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確實是在向着有利於人民羣眾的方向發展,這不正好説明了“歷史是人民羣眾創造的”麼?

但是事實是我們在歷史上幾乎看不到人民羣眾對歷史的方向有什麼明確的利己性傾向。羣體可以在某一個時段將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政府扶植上台,同時又可能因為一些根本無法確定的謠言立刻將這個政府踢下台去。而在歷史上起着決定性的把握歷史方向的關鍵因素並非羣眾的意見,而是那些能夠引導羣眾力量的個人或至少一小羣保持頭腦冷靜和清醒的人。

也不一定保持清醒,有的時候這些領導者本身也並不清醒,他們可能耽於自己美好的政治信條或宗教信仰之中。但關鍵的是,需要這麼一個核心似的“英雄”將這一切的信條、理念、信仰化為一種不可量化的“情緒”,才能使之最終被“羣體”所接受。

根據龐勒的理論,在討論各種因素對羣體的影響的時候,理性是放在最後一位的。幾乎沒有人能夠在一個羣體中以個人智慧為整個羣體智慧添光增彩。羣體智商一定且永遠是低於組成羣體中的每一個個人的智商的,且這種差距隨着組成羣體的每一個個體的智商的增高會越拉越大。

而且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歷史中,即便是在現代,在一個民主國家的法庭上,在陪審團中。這種現象也非常普遍,在一些案件的審理之後,陪審團中的單個成員在接受採訪時紛紛表示如果重新讓他選擇的話,他不會給出這樣的結果。

雖然龐勒對於各種因素對羣體的影像的排列並不完全可信,比如他將“種族”排在第一位,同時他也是個徹頭徹尾的種族主義者。但是我仍然認為他的論述在某些方面是成立的。比如教育、理性這類因素對羣體的影響非常之低,羣體永遠對最簡單最直觀最感情化的口號做出積極的反映(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但是對長篇大論式的論述報以消極的態度(懶得去支持或反對)。

基於此觀點,龐勒同時提出了另一個觀點:一個社會的高等教育普及度越高,對社會本身的發展並不是一個好事。甚至可能對社會生產有阻礙作用。作為一名資產階級的心理學家,在這一點上,龐勒很大程度上是在為當時逐漸興起的共產主義運動找一個邪惡的理論支持。他認為正是因為高等教育的普及,才導致馬克思這類“討厭的人”的出現,然後最後導致一羣工人被“煽動”進行罷工最後導致了社會生產的停滯。

拋開階級,我們可以認為龐勒的着個觀點有一定的正確性。在歷史上,成為羣眾並沒有門檻,但是成為引導羣眾的“英雄”或負面作用的“反英雄”是有門檻的。一個英雄或反英雄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與個人道德情操、教育水平、家庭環境等許多“個人素質”有着至關重要的關係。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成為“英雄”或“反英雄”的能力。如果是在一個動盪的戰亂年代還好,如果在一個和平的穩步發展的社會下,成為“英雄”的機會很少,那麼這類人中就有很多選擇去做一個“反英雄”,按照龐勒的話説就是成為“馬克思”。

而事實上,在戰亂動盪的年代因為客觀原因不可能做到普及高等教育。所以普及高等教育這個命題就等於製造反英雄。

在論述這一觀點的時候,龐勒還準確的預言了我們現在的一個社會現象:學歷歧視。

架設我們有一個前提,社會中的高等職位永遠少於低等職位。而且我們也永遠不能想出一種使得掃地工人必須掌握微積分和概率統計才能掃地的方法。

那麼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僅僅是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獲得高等教育。且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數量剛好等於社會需要這些人才的數量。那麼一切安好,社會和諧,沒有人會因此而產生什麼矛盾。

但是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變成了普及教育,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高等教育。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獲得與其知識結構相符的高等職業。而絕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必須去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同幹那些不需要高等知識結構的職位,他們必然心有不甘,這種不甘最終可能導致某種很嚴重的後果。同時,那些從事高等職業的高等受教育者因為同情,會人為地提高那些低等職位的進入門檻,最後會造成大量的社會浪費,阻礙社會生產的發展。

另外,由於高等教育的相對普及,高等受教育者會對低等受教育者進行學歷歧視。隨着社會高等受教育者的比例增高,這個歧視會越來越嚴重。

這兩方面綜合起來的結果就是高等教育越普及,社會矛盾越大(高等教育者與低等教育者),且會出現越多的不穩定因素(閒置的高等教育組合),且越來越少的實幹者(缺少的低等教育者)。

最後,你會發現其實龐勒這個幫助“資本家”剝奪工人學習權利的理論支持最後會得出一個完全正確的結果。而且,我們現在的社會還確實就在他的預言下繼續前行着……

《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3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距此書首次出版(1895年)至今已經超過120年了,書中的一些觀點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未免失之偏頗,但瑕不掩瑜,勒龐關於羣體心理的分析和思考,依然對現在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具有參考意義。

勒龐對“羣體”這個概念的解釋讓我對羣體心理和羣體行為特徵有了初步的瞭解,讓我開始學會從羣體的角度去思考有關社會問題,分析有關於羣體的各種社會現象。

羣體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是研究社會現象的重要載體,羣體心理是羣體行為的根源。因此,要研究在社會環境下羣體的各種行為,就需要系統、科學地剖析羣體在不同情境下所產生的情緒變化、心理反應以及羣體內個體的相互影響機理等要素。通過本書,我理解了:

首先,羣體心理確實是普遍存在於各種情景下的

自發地認為自己能夠時刻保持自我思考獨立性本身就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羣體心理學的存在及對個人的影響。勒龐在書中就提出:當個人融入一個集體後,他的行為軌跡和思維方式將趨向於羣體共性,人們開始放棄了自我思考而是開始聽從一些指令,接受一些的暗示,容易被煽動,行為上也開始表現得順從羣體意志。從股市的羣體性‘追漲殺跌’, 到不由自主地扎堆排隊追網紅茶飲,無不顯現出羣體心理對羣體中個體行為選擇的影響。

針對羣體心理的產生原因,勒龐給出了他的解釋:

當個體進入特定羣體中,會在羣體性行為的影響下部分喪失或全部放棄理性思考的能力,他們對事物批判的標準會被簡化為條規化的外在標尺,典型的如‘法不責眾’,或‘人多力量大’。勒龐認為這種種錯覺實際上是個體在羣體中的一種自我保護,與更多的同伴呆在一起既是對他人判斷的一種依賴,也是即使自己犯錯但因為人多逃避處罰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心態在作祟。

知道了羣體心理的存在及其產生原因,我們必須認識到羣體心理作用下的羣體行為會有一定的危害性,在一些情況下羣體行為會顯得及其愚蠢。

從中外歷史中我們都能看到反映羣體心理愚蠢及其危害的案例:二戰中在納粹鼓吹下德國民眾殘忍的反猶種族清洗,希特勒大肆宣揚熱爾曼民族的高貴以及猶太民族的低劣,並將德國一戰的失利也歸咎於猶太人,將猶太人塑造成了一幅魔鬼的形象。按常理而論,他的這些言論是如此的低俗和幼稚,一個成年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這番言論背後其實是想要掠奪猶太人手中的財富,可就是號稱嚴謹的德國人卻對猶太低劣論狂熱地追捧,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中死在種族清除中的猶太人達600餘萬,這個就是羣體的愚昧。

對於書中所提到的不同民族在羣體心理中的不同反應我沒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在道德上對於這種種族歧視我不能苟同。整本書讀下來我對“人多力量大”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但在瞭解了羣體劣根性的同時我也更加明白了合作在我們生活中的可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