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生讀後感最新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49K

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大家對名著人物的認識,優秀的讀後感是會吸引更多的人來閲讀原著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無人生讀後感最新7篇,感謝您的參閲。

無人生讀後感最新7篇

無人生讀後感篇1

這幾天我看了一本路遙的書《人生》。我從看到這本書的第一眼,就在想人的一生會是什麼樣的呢?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也許人的一生就像一道選擇題,選擇不同的答案就經歷不同的人生。也許人的一生會經歷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各種滋味。這本書的作者是路遙,原名王衞國。(1949—1992),1973年進延安大學讀中文系,而且這本書還是一個電影,還對馬雲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這本書讓我更加怦然心動。

主人公高加林沒考上大學,用自己的努力當上民辦教師,但他村的“大能人”高明樓開後門讓兒子當上了教師,把高加林職業頂替了。高加林回到故鄉,他現在只有一條路——當農民。過了幾天才從殘酷的現實中走了出來,他第一天干活就把手磨出了水泡,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樣幹他的活,他覺得要先苦後甜,只要把最累最苦的活幹完,以後什麼苦也不怕。

後來馬戰勝幫助高加林找到了一個記者的工作,要去鄉下一個村子裏,因為是夜晚,還發了大洪水,高加林不管路上有多麼艱難困苦,都會克服種種困難快速前進,腳破了一直在流血,也沒有感到一點點疼痛,如果是我的話,我不會那麼任勞任怨的種地,也做不到在夜裏進行調查工作,在學習中遇到難題,就會放棄,還會各種埋怨,在以後的學習中我要學習高加林永不退縮的精神,積極樂觀的心態。

高中生高加林回到家鄉離開故鄉,他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互相糾纏,催人下淚,十分感人。

人生道路雖長,但往往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時,人生的道路曲折蜿蜒,有失敗,有成功,有挫折,有無奈……如果走錯一步,有可能會影響人的一生。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制定我自己的人生規劃,不管路有多麼艱難困苦,我們都要勇敢的面對,勇往直前。

無人生讀後感篇2

我的語文卷子上,有一篇名叫《人生第一課》的文章。這篇文章使我感觸極深,所以我決定把我的感受寫下來······

同學們,每個人的人生第一課都不同,識字、讀課文等等。但是在這篇文章裏,這些孩子的第一課確是寫“書”。“寫書?”我聽到有人吃驚了,“這麼小孩子哪裏會寫書呢?簡直是笑話嘛!”是的,我也很吃驚。但當我慢慢的`讀完這篇文章,我被深深的感觸了。

故事是這樣的:

這是一家普通的幼兒園,剛剛入園的兒童被老師帶進圖書館,接受他們的人生第一課。

“孩子們,我來給你們講個故事。”説着老師拿出一本書,講了一個很淺的故事。當老師講完故事,問及哪一個小朋友能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一個小朋友立即站起來:“我有一個爸爸,還有一個媽媽,還有我······”這是一個非常幼稚的故事。但老師卻拿出一張乾淨的紙,工工整整的寫在上面。

“下面,誰能給這個故事配一個插圖呢?”老師問道。隨即又一個小朋友站了起來,畫了一個“爸爸”,畫了一個“媽媽”,再畫一個“我”。老師同樣認真的接過來,附在故事的後面。又拿出一張精美的封面,與故事和插圖釘在一起,最後寫上作者和插圖者的姓名,以及“出版”的年、月、日。

人生第一課結束了,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受到了某種“灌輸”,如何看待這種灌輸呢?

讀了這篇文章,你也一定感觸極深吧!那也和我一樣寫下來!

無人生讀後感篇3

我一直非常喜歡作家池莉的作品,特別是其《煩惱人生》,作品將印家厚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鉅細無遺地以原始記錄的風格顯現出來,形成了所謂“生活流”的創作特點。小説第一句是“早晨是從半夜開始的”。這就把這一家一天的那種忙亂揭示了出來:生存空間的狹仄,生活和工作的緊張忙碌。小説從凌晨三點五十分兒子摔下牀時的一聲哭叫,驚醒了印家厚的睡夢寫起,然後是排隊上廁所,帶孩子趕輪渡,上班工作評獎金,買生日禮物,讀朋友來信,下班後忙家務,直到深夜才休息。在這一天中他遇到了許多事情“公共衞生間兩個十户人家共用,一起牀就得為上廁所、洗漱傷腦筋;擠公交時被一個姑娘罵為“流氓”;因遲到一分半鐘只得了五元錢的月獎;徒弟雅麗、幼師曉芬、初戀情人聶玲所激起的心靈震盪與感慨;食堂就餐時扒出了半條青蟲;物價上漲,買不起給岳父祝壽的賀禮;被人栽贓捱了批評,報考電大的事泡了湯;賀同事結婚、救熊貓;住房要拆遷,姑媽的兒子還要來家裏住等等。作品雖然寫了是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經歷,實際上則是揭示了他一生的周而復始的人生軌跡。

?煩惱人生》以其特有的瑣屑、平淡、雞毛蒜皮的羅列和不故作小人物狀的樸實展現了現實人生、日常生活及婚姻關係中的困窘、辛酸和艱辛,真正搔到了生活的癢處、痛處、煩心處、苦惱處。《煩惱人生》雖説是一篇虛構的小説,但更象一部新聞記實短片,長長的鏡頭聚焦於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生活。他的煩惱正代表着那個羣體千千萬萬人內心壓抑的苦惱,那煩惱本身錐心隱痛,卻又無能為力。煩惱與木然的生活摩擦,生出無端的矛盾,形成一種悲哀。作者沒有去寫哈姆雷特的悲哀,那樣的悲哀又幾人有?

在《煩惱人生》中,池莉以平靜、冷峻的寫實風格,極力仿真平民世界中艱難的生活現狀,表現着他們活着的艱難和生命的卑微。在生活層面的描寫上,池莉用“奔跑”框定了人生的基本姿態。主人公印家厚作為工人階級的代表人物,他對工作充滿自豪感,他的精神狀態極好,但他一天的生活內容就是從早到晚不停地奔忙,從凌晨一直馬不停蹄地跑到深夜。印家厚在這種無暇喘息的奔忙中顯得渺小、無奈、孤立無援、處處受制約,始終置於生活的困窘和煩惱之中。縱然如此,他依然無法主宰生活中的一切。隨着空間的不斷轉換,他不斷地變換着父親、丈夫、兒子、鄰居、工人、情人、女婿、乘客、拆遷户等身份。同時也經歷了許多煩惱,既是生計的煩惱,也是生命的煩惱;既屬於他個人的,也是社會的,特定時期的。從印家厚的煩惱中,不只感到了他個人生活的困窘,生命的焦灼,心靈的疲憊,還感受到了人類某些共通的困擾。那單調的、漫長的、周而復始的人生之路,那生命力點點滴滴無可奈何的耗損,是當今這個特定社會歷史時期人們所難以超越和擺脱的。惟其如此,人物那善良的心地,那煩惱中並不放棄的追求,才顯得實實在在,既讓人深思,也讓人感動。這正是普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這就是現實的此岸: “不再是苦海中的涉渡,不再是朝向黃金彼岸的暢想;而是一幅困窘而豐滿、瑣屑而真切的市井眾生圖。不是被擊毀的海市蜃樓背後顯現出的骯髒世相,而是果敢撕碎的虛幻景片的裂隙間呈現出的現實人生。”這份煩惱人生不僅別無選擇、不可逾越,而且是他——印家厚一個普通人的全部擁有和財富。

池莉在作品中表現了普通市民的家庭生活,反映世態人情,下層人民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心理;追根溯源,又影射起和包含了社會的、政治的、歷史的意味,讓讀者真切的咀嚼了生活,認識了生活,在品讀《煩惱人生》的同時,對人生的煩惱有了更為深刻的反思,並最終將得到有益的啟示。

無人生讀後感篇4

之前説了“百味俱生”,現在要説説“萬念俱無”了。大家不要誤會,我並沒有自殺傾向。雖然生氣之時也常把“去死吧!”、“氣死了!”、“煩死了!”之類惱人的話掛在嘴邊,但我暫時也還沒有把“死”作為一個短期內非要實行不可的計劃放進我的日程裏,估計很長一段時間裏也不會有這樣的念頭。我還年輕。

既然不是想死,那為何還是“萬念俱無”呢?這個問題就有都點複雜,恐怕一時連我自己都説得不太清楚。

我這個人非常羨慕和敬佩兩種人(並不是只有兩種):一種是文學家、另一種是藝術家,比如畫家、音樂家之類的。我覺得這兩種工作都需要極大的天賦,而我自認愚笨,在這兩種人面前我常自慚形穢,無地自容。對於文學家,我不解那些靈動的文字是如何從他們的筆下流出。而對於藝術家,我常感歎與他們天籟般的歌聲和仙境般的圖畫。對於此,我覺得我窮其一生也的達不到這樣的水平。正如上面説到,我對於藝術家是非常尊重的,但在這裏我暫且不談。關於文學家,我還是頗有些感觸的。

記得第一部使我深深入迷的小説是《基度山恩仇記》,因此小時候我常常夢想着能成為大仲馬一樣偉大的作家。(抱歉,小時候我的確很有崇洋媚外的傾向。)到上了國小、國中便開始舞文弄墨,寫了不少“為賦新辭強説愁”的文章,儼然一個“文藝少年”,今天看來仍然充滿稚趣。然而到了高中,我的文章就被打入了“十八層地獄”,無人問津更無人叫好。至此我對作文、語文都漸漸失去了興趣。

雖然當作家的夢想漸漸褪去,但筆耕不輟的日子卻依然是我向往的。我覺得那樣的日子即純粹又自在,我只用對自己的內心負責就可以了。然而對於我這樣一個每天帶着面具做人、沒有什麼親近朋友的人來説這又談何容易呢?此外,我經常容易陷入散漫的旋渦,對於一些要坐着一動不動的事情,我的專注度實在有限。因此我常常對自己的未來存有極大的懷疑和不確定感,那種感覺……太難受了。説起來真是有點可憐又可悲。

另外一個使我“萬念俱無”的原因是我渴望着像季老一樣長年專注一項事業、目標明確不懈努力。但我現在卻時常感到茫然與迷失,難道這只是青春的煩惱這麼簡單嗎?我恐怕是沒辦法在短時間裏回答這個問題。然而過一段時間,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回過頭來看今天的狀況,應該會是另外一番滋味兒。

總而言之,今天讀完季老的《我的人生感悟》心中頗有感慨。洋洋灑灑兩千字下來,有意義的東西怕是沒多説,牢騷倒是發了不少,就此打住吧。然而我覺得今天是個好的開始,以後要勤寫多寫。正如巴金老人説,要把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寫下來,這樣我才會覺得舒服,才會覺得對得住我的心,才會讓我有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無人生讀後感篇5

讀肖川主編的《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這本書緣於一次鬱悶。那天我剛結束一堂十分鬱悶的課,這是一堂複習課,本來就不很活躍的這個班級全體學生竟然一言不發,45分鐘完全成了我的獨角戲。回到辦公室,我耷拉着腦袋,十分失落。再想想所教的另一個班學生的表現:作業交不齊、上交的作業當中有嚴重的抄襲現象、上課睡覺、吃零食、交頭接耳……難道這就是我的人生?整天都要與這樣一羣不求上進的學生為伴!我越想越失落,索性趴在桌子上,什麼都不想做了。走上三尺講台也有一年多時間了,我也曾問過自己:作為教師,你幸福嗎?快樂嗎?答案是否定的,至少不是肯定的。身邊其他老師的答案也是大同小異。就在這時,我瞥到了這本《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書名中的“幸福”二字似乎閃着無比耀眼的光芒,召喚着我。

能讓教師過上幸福生活的法寶,最主要的是有個好心態。

帶着這樣糟糕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一翻就再也不肯鬆手了。現在初始的那種糟糕心情已經煙消雲散,心中的那個疑問也已經在書中找到了答案:能讓教師過上幸福生活的法寶,最主要的是我們自己的心態!

作者用一個計算公式論證了他的這一觀點:我們對待工作、生活的態度能夠使我們的生活達到100%的圓滿,也就是心態決定着你的幸福。“我想,決定幸福的心態應該是陽光般的吧。陽光普照大地,温暖每一個人,也是寬容平等的。教師的心態也要像陽光那樣,是平常的、達觀的、寬容的、感恩的、積極向上的。我們只有擁有這樣的陽光心態,才能做一個幸福的教師。

要有一顆平常之心,平常心是一種冷靜、客觀、理智、忘我的心態。

要有一顆平常之心。平常心是一種冷靜、客觀、理智、忘我的心態。如果教師缺少平常心,就會對學生提出過高過嚴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細心、冷靜和理智。剛走上講台不久的我,總是以高標準嚴要求來對待我的學生,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優秀一些再優秀一些,最好人人都能品學兼優。所以,當越來越多的脱離實際的過高期望和過嚴要求,遭遇到越來越個性張揚的新時代學生的時候,矛盾便一觸即發了。我委屈我悲哀我高呼”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溝“,於是開始對他們感到失望甚至失去耐心。學生卻越來越不理解我,有的學生甚至開始不尊重我。海明威曾經説過,現實不一定總是美好的,但我們必須擁有一顆面對美好的永恆的心。面對客觀存在的問題,我們不能一味地沮喪和抱怨,而是應該接受現實。如果當時我能夠擁有一顆平常心,不急不躁,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去教育學生,在面對諸如氣氛沉悶、不交作業、上課講話等情況時,我就會冷靜客觀地對待學生,理智地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並作出恰當合適的決策。

要有一顆寬容之心,寬容是最好的教育靈丹。

要有一顆寬容之心。作者在這本書中説過這樣一句話:”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引領着另一個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過程。“是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這些為人師者,年歲長於學生,知識多於學生,閲歷豐於學生,涵養勝於學生,即使這樣,我們也不是完美的,那為什麼一定要強求學生完美呢?學生之所以是學生,就是因為他們比我們容易犯錯誤。正因為學生會犯錯誤,所以才需要教師的存在。剛工作的時候我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我總是難以容忍學生的錯誤,課堂上的講話聲、作業中的錯誤、考試成績的不理想都會讓我心情沮喪,對犯錯誤的學生進行不留情面的嚴厲批評,如此一來,原本沮喪的心情變得更加沮喪、壓抑。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就像我教的這個班,他們真的一無是處嗎?不!恰恰相反,他們有着其他班級所沒有的許多優點。這是個最能讓老師投入激情的班級,每次開課我總是毫不猶豫地喜歡上這個班;這個班的學生可以説是多才多藝的,繪畫、朗誦、舞蹈……如果我也能夠懷着一顆寬容之心多發現他們身上的一些閃光點,而不是一味盯着他們所犯的錯誤不放,我也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快樂,少些狹隘多些豁達,幸福的生活不就是這樣嗎?

要有一顆感恩之心,感恩的心是積極心態的核心。

要有一顆感恩之心。作者在書的開篇引用了一首在西方廣為流傳的詩——《我感恩》:”有每夜與我搶被子的伴侶,因為那表示他(她)不是和別人在一起;有隻會看電視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為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家而不是流離在外;我繳税,因為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來越緊,那表示我們吃得很好;有陰影陪我勞動,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陽光下;有待修理的草地、待修理的窗户和待修理的排水溝,那表示我有個家……最後,感恩過量的電子郵件,因為那表示有很多朋友在惦記和想着我。“讀了這首詩,你會發現,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實都有積極的一面。生活中,值得我們敬重與感激的人或物很多,感恩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是知足常樂的心態。作為一名教師,如果能懷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學生,你會被學生眼中飽含的渴望和純真所鼓舞;被學生對你的尊重和認可而感到身心愉悦;被節日裏的卡片、小禮物所深深感動……你也會發現學生是如此可愛,生活是如此美好。反之,總是埋怨、指責、敵視、不滿,會讓自己的心情變得很糟糕,自然沒有幸福感可言。所以,常懷一顆感恩的心的教師,一定是時常面帶笑容,挺直腰板,給學生們力量與信心的教師。做一個幸福快樂的教師,才會有一羣幸福快樂的學生。

書中這樣一段話讓我感動不已:”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欣賞,有欣賞的地方就會有愛,有愛的地方就會有美,有美的地方就會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會有快樂。“記得有位恩師也曾這樣教導過我:”我們不能選擇我們的學生,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其實不管是平常之心、寬容之心,還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擁有陽光般的心態,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快樂,將教師視為一種藝術,樂此不疲雖苦猶甜,那麼你就能夠擁抱幸福!

擁有陽光心態,我們的心每天都會開出一朵花,芬芳着自己也芬芳着學生,從現在開始,幸福人生已然上路!

無人生讀後感篇6

讀了理想點亮人生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沒有了理想,就沒有前進的方向。我們應該樹立起正確的理想,刻苦學習,大膽實踐,艱苦奮鬥,才能成功。

鄧亞萍從小就熱愛打乒乓球,但是她的個子很矮,還沒有乒乓球枱高,但是她練習得很刻苦,從不放棄。體校的老師嫌她太矮了,不收她。鄧亞萍就決定彌補個子矮的不足,她訓練起來比別人更刻苦了。終於,鄧亞萍被選入了中國隊青年隊。從那刻起,她為自己樹立起了“玩命訓練,為國爭光”的遠大理想。她每次訓練就是兩個多小時,由於訓練強度太高,汗水濕透了她的訓練服,每隔一個小時就得換一件,在她訓練時呆過的地方,會留下一灘一灘辛勤的漢水……在她訓練時,鄧亞萍的頸椎、腰椎、膝關節、踝關節都受過傷,但是她卻一直堅持着。在奧運會上,她獲得了150多枚獎牌,實現了自己“小個子也有大作為”的諾言。

張海迪5歲的時候,患上了脊髓病,但她總是想着為人民做事。她拿自己當試驗品,在身上反覆扎針,體會針感。她克服了種種困難。當她掌握了一定的醫術,就給村裏人看病。是張海迪身上的理想讓她度過那關,用理想譜寫成生命的讚歌。

我體會到了理想的實現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困難,必須用堅韌不拔的精神去挑戰它,像鄧亞萍一樣。用堅定的信念去克服它,用頑強的毅力去戰勝它,像張海迪一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無人生讀後感篇7

楊利偉從小就有着像海鷗一樣、向着藍天飛去,當一名飛行員的夢想,在8歲時楊利偉遇到了困難——他很恐高,為了幫助楊利偉克服這個缺點,他父親經常帶他去爬山,登高望遠。在1983年,18歲的楊利偉考上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空軍殲擊航空兵部隊當飛行員,在1998年1月楊利偉成為第一批航天員,在20xx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16日6時54分在太空遨遊了21個小時的楊利偉勝利歸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船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浩瀚的太空寫下了中國人的名字。|||楊利偉也真是國家的英雄,為了理想而努力的奮鬥、不怕任何困難,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圓滿了中國人民和自己的飛天夢想。我也要向楊利偉學習不怕艱苦、不怕困難的人……

這本書對我的啟發非常大,是全國“中華魂”主題教育活動用書。這本書讓我的理想更加的明確。就像一陣陣風浪,推着我的小船駛向成功的岸頭,就像黑暗裏的一輪明月,指引我們走向成功之路。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許多知識,就像一把鑰匙,開啟了讓我們走向成功之路的大門……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好好學習,長大為祖國而奉獻……我的理想是長大當一名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你們的理想是什麼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