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1000字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3W

相信讀過柴靜《看見》這本書,一定都有不少的感想吧!那麼是時候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1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閲。

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1000字

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1000字

大概是年初的時候,我在優酷上閒逛,無意中點到了一個演講視頻,《看見》的新書發佈會。那是第一次知道柴靜。

現在回想起當時,幾乎是一開始就被柴靜吸引。她的演講像是用安靜的聲音從你耳邊娓娓道來。她安安靜靜的説,你安安靜靜的聽,嬉笑怒罵,一切那麼清晰自然。聽完之後就發現徹底的認可了一個人。

後來看到穹頂之下,當時引起很大熱議的一部紀錄片。全篇看完只剩下對她的讚美。她的演講還是那麼清晰有力,情緒表達還是那麼自然。看起來她演講的一個停頓,一個情感表達都是那麼舒服,好像本來就應該在這裏發生。我甚至特意看了三遍。可是除了讚美之外,心裏始終有種隱隱約約約的彆扭感。隨着自己經歷的增加那種影影約約的彆扭感就愈加清晰。

前陣子剛剛讀完了《看見》這本書。封面是柴靜採訪的一張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長者笑着圍坐在一起,一個小孩子撐着凳子在大家面前玩耍。柴靜似乎在和小孩打招呼。從看到這本書的章節名開始我就知道了一個事情,我喜歡這本書。柴靜用她慣有的語言來講訴她在央視工作十年看見的一些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和事。她的文藝和理性都表達的恰到好處。柴靜是有這樣能力的人。這大概也是一直喜歡柴靜的地方。我喜歡陽春白雪,我本質確是下里巴人。

但是我讀完我就知道一直以來隱隱約約的那種感覺是什麼了。就像書中史努比所説的:過分得體。

這本書仍然是柴靜似的風格。她用她的語言將她的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每個章節都寫的好,有的能讓你感動,有的能讓你傷心,有的能讓你憤怒,有的能讓你開心。就像柴靜希望的那樣,她希望每個故事能引起你的共鳴,希望你看這本書的時候能夠參與進來,而不是做為一個旁觀者。但是,拋開單章的內容,從整本書的結構上看顯得太精緻得體了,太過精心安排了。就像是一塊石頭,你把所有粗劣的東西全都去掉後彷彿每一個存在的地方都要有它應有的價值。

小時候我一直比較羨慕別人考試的時候能拿高分。我想如果把這本書拿來評分的話,我也會給很高的分。但是這種高分並不是我想要的。就像你搭了一個很漂亮的遊樂園,但我也許只喜歡山川河流。就像一個過分精心裝飾的花園總是容易讓人對它的外表更加感興趣,而容易忽略它散發的花香。我喜歡花香即將散發之前的那點遺憾,而不是外在表現出來的那點完美。

我喜歡這本書。也許是從第一眼開始甚至就帶點崇拜的喜歡柴靜的時候,也許是在書裏那些文藝又理性的文字引起我共鳴的時候。但我總想找出一些不喜歡的東西。一本書最有生命力的地方應該是內容,而不是修飾。因為內容自有千鈞之力。

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1000字

對於柴靜最早的結識不是《看見》,而是很多年前的一個演講視頻《認識的人,瞭解的事》。其實這本書在我的書架已經沉睡了很久了,最近閒來無事,無意間在飯後翻了幾頁,便一發不可收拾讀完了這本書。

在讀《看見》這本書之前,我對有關她的新聞接觸甚少,只知道是一位央視的記者、主持人。當時看完這本書,給予我很大的震撼和觸動,忍不住去搜索她主持的紀實類節目《新聞調查》和訪談類節目《看見》。她採訪的多是邊緣性、尖鋭的、爭議很大的人物和事件,她的語言平靜理性但不失鋭氣,往往能一語中的,直入人心。

於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以前震撼我們的事,那些當時我通過電視、網絡等方式知道事件大致的輪廓,如今此書看到事件的真相和始末,讓我對事件的本質也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看法。《看見》一書中敍述了十多件柴靜親身經歷過的事件,整本書內容人物鮮活,故事真實,一字一句沒有誇大和説教,只是很平靜的不帶偏見的表述着新聞事件,就像一把尖鋭的刀子直刺整件事的心臟,帶我們見到最深入最本質的一面,那些掩埋的真相總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讓心高高拋起,又在下一刻重重的跌回胸膛,讓人不禁陷入深思。

新聞裏到底是應該關注人還是關注事件本身也或者是事件的背後?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我們要了解事件的真相,也更要去了解人。“那個温熱的跳動就是活着”裏非典期間隨時面臨着生命風險的第一線從醫人員;“雙城的創傷”裏連續服毒自殺的孩子們;“沉默在尖叫”里長期遭受家暴後殺夫入獄的女人們;“無能的力量”裏默默無聞地為農村教育事業奉獻的外國人盧安克。。。勇於質疑、盡力挖掘真相,帶着理解與尊重的將之呈現在我們面前,正是柴靜在她的採訪中所散發的獨特魅力。在這個信息爆炸又繁雜的時代,她的新聞既保持着新聞人應有的職業操守和使命感,不帶任何偏見的報道,沒添加任何的個人主義色彩進去,卻又偏偏充滿了人味。

最後,我想説柴靜是一位有良心,敢説真話的新聞工作者,她有着犀利和敏鋭雙眼、堅定與堅持精神。她冷靜客觀,有着一顆熾熱的扶持弱者的心靈,始終站在離新聞最近的地方,不怕危險,不向惡勢力妥協,是一名出色的新聞工作者,我們需要這樣的新聞工作者。

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1000字

“我們發現,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能不能打開它,可能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雙城事件,是整本《看見》裏最能引起我共鳴的章節。不為什麼,只因為我在那些接受採訪的孩子和父母身上,看見了我自己,和我家庭的影子。不不不,不是説我也因為失去朋友而服下老鼠藥,我沒這麼幹過。是我的內心世界也曾經是不被人所瞭解的,無人能説清楚它是什麼樣子,甚至我自己。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我都拒絕向其他人説出自己內心的感受。不是我不想説,而是我不知道找誰説,覺得沒人能理解我。正如文中的小蔡陳述的一樣,“聽別人説話的人”才是我認為能理解我的人。那時候,我父母的觀念就像苗苗父親,“給她吃好的,穿好的,還要啥?”只在乎我的温飽,不在乎我的感覺。而同學們對我又都是像小陳一樣,“班上的人多了,哪個都是朋友。”不甚關心。老師?他們就是一羣板着臉的陌生人。簡單地説,我的想法就是“沒有人會認真聽我講,他們聽了只會笑我。”於是,懷着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感,我把自己的心鎖起來,門焊死,窗用磚塊堵上,認為“這樣就沒人會笑我了”。這樣一來,也確實沒人因為我説出心裏話而笑我了——因為我成了一個喜、怒、哀、樂都在心裏“解決”的人。心裏“解決”不了怎麼辦?我就主動遠離自己的內心,玩遊戲玩一整天,在成就感中忘記內心的想法。這樣過了很久,也就有了今天我的“嚴肅”表情。

我認為,相比起事件中的孩子們,我比較幸運。因為我隨着年齡的增長,個人經驗和知識儲備的不斷積累,我再度接受了這個世界,心靈又再次“對外開放”了,沒有因為自己的封閉而造成嚴重後果。而雙城事件中的孩子們,他們的不幸是因為他們長期處於“沒人懂”這一狀態,只能抱團取暖,一旦團體中心的熱源消失,所有人都會受凍。事件中的苗苗,就是那個熱源。其他孩子,是圍着熱源一起抱團的人。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和成年人們的不理解,是寒風。正是寒風吹滅了熱源,才讓孩子們接二連三地倒下,最終成為一個轟動全國的事件。

雙城事件的確已經過去很遠,但是跟這起事件中的孩子一樣的人,像曾經的我一樣也不信任這個世界的人,還有很多。怎麼樣去了解孩子們的內心,怎麼樣去引導孩子們相信自己是“聽人説話的人”。這的確,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只有每個人都面對了,寒風才不把孩子們逼上絕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