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熱門《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W

讀後感的重點是“感”,但是感卻是建立在認真閲讀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看懂文章的內容,你是無法寫出一篇優秀的讀後感的,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熱門《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精選熱門《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三篇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1

看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直到看到他給李銀河的信時,我才感受到他的精神的支撐……如果一個人沒了自己的“精神家園”,真就與行屍走肉沒什麼區別了!不過説實話,我真的不覺得他給李銀河的信寫的多麼好,那些信挺乏味的啊,沒有什麼感動和心動的啊。可能是我老了,忘了相思是怎麼回事了,沒有感同身受了!還有我沒有看明白封面的圖,反覆看,還是沒明白!

人啊千萬不要以為別人喜歡自己的照片而不斷的把自己的照片發給別人看,喜歡看你的只有自己的父母、戀人,其他人如果有讚美那也只是敷衍和禮貌,千萬別當真,千萬別以為人家真的喜歡而不斷的去打擾人家,大家都挺忙的,就是閒着也不願意浪費時間去欣賞別人的!

這兩天接到三個境外電話,瞪着眼睛説些不着邊際的話。我想來電話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在胡説吧!他們一定是受矇蔽的!就像我們不瞭解他們一樣,他們也不瞭解真實的我們。他們一定是被利用的。

對面的工地這兩天又停工了。趁着高樓沒有起來,我還可以看到遠處的風景!有那麼一會兒天空的雲很好看,在窗前就拍了張相片!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2

最近讀了王小波的雜文集《我的精神家園》,其中大部分是和別人“對着幹”的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話講——他是個憤青。在一些問題的看法上,我也是個憤世嫉俗的主,因此,與他產生很多的共鳴。

王小波1997年去世,在1992-1997這五年間,他寫了很多有名的雜文,這本書將它們都囊括其中,所幸離我們生活的這個年代並不很遠,除了他為“250塊在中關村買到一個8MB的內存條”感到興奮不已之外,大部分生活情景和環境,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對應到我現在的生活,並由己及人地聯想。

憤怒之作我讀過不少,可能正是人以羣分之故。這些作品或油腔滑調、或熱血噴湧、或徹頭徹尾的偏激之論,總而言之,沒有人做到王小波這樣,可以延伸出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可見知識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他學過邏輯學,懂英文,明白一點概率論和社會學,這些知識幫助他分析問題,生成高一個層次的判斷,雖然不能説完全、絕對客觀,但有了學術理論的支持,就是理性得多。

王小波承認自己文章“格調不高”,我則認為這是一種自謙的説法。情緒不分等,憂傷、憤怒、高興等等,統統可以成文。而每種情緒卻分層次,譬如憤怒,我曾寫了一篇《有關應試教育》的文章,痛陳中國應試教育之劣,我拿它去比較王小波的文章,只能説我看到什麼便説出什麼,指着對方的鼻子罵,這不巧妙,也難得深刻,就連高中退學的韓寒也比不過。而王小波,一個“知識憤青”,不僅能夠從社會和人文的角度分析問題的成因,而且能夠反過身來提出一點解決意見,換而言之,他不僅知道“為什麼”,而且知道“怎麼辦”。他的罵便是深層次的罵,連着對方老祖宗也罵,語畢還能微笑着勸人改造自己的基因,以免遺禍後代,這種狠毒當然比一般人有力度得多。他看問題不僅有深度,而且有寬度,而我們的可悲在於,總是久久矯情地糾纏在一個點上。誰能説他“格調低”?熱血固然是重要的,但內涵更重要。

國中尚未唸完,我當然不敢妄稱自己有知識,然而這並不意味着某支憤怒的筆將失去書寫的權利,誰都有否定過去的過程。王小波和王朔都嘲笑年輕時候的自己,就連錢鍾書都説四十年前的自己有一個“不甚樸素的人生觀”。如果問題久久壓抑,我一定不是積鬱,而是將它們呈於紙上。經歷了成長這個必然的過程,我或許會站在一個高一些的位置上,用入流的方式重新詮釋入流的憤怒。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3

我對本文很有感觸。當今社會處於浮躁的氛圍中,精神被物慾所矇蔽,拜金主義已經佔到合情合理更合法的地步。網絡充斥着八卦、黃色和暴力。現代社會的美常被視為昔日的醜惡,還美其名曰:審醜視角。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速度的迸發。我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信息速傳和交通便利把原有的自然享受磨滅。但是我們的工作學習之繁忙不足以被悠緩的享受所抵消,所以出現了卡拉ok,電視,電腦,網絡,psp,mp3……甚至連手機都方便我們及時行樂,直到再也離不開速食文學,在線視頻,網頁遊戲……曾幾何時我們已經失去了享受的幸福感。

另一個原因,我認為可以從生理上來闡述。由於現代娛樂設施多以輻射環繞,人的身體機能難免受到影響。輻射的危險度據説可以再來回1米間反覆10萬次後煮熟一顆雞蛋。而人腦作為人身體最脆弱的部分,成為對輻射神經高度敏感的區域。人的心理緊張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於輻射的增加。但是反觀越發不能擺脱高級設備的社會人,文明人,其實不自覺地加速了精神緊繃,導致衰退。

或許有些駭人聽聞,但是我們必須予以重視,自覺地有意識地讓自己有一定的空間遠離過快發展的新式技術。就好比艾略特所著的《荒原》,如果人類滅亡歸咎於自然的不可抗力,那麼人類的精神毀滅一定是源自人的自殺,而且是上癮般的毒殺。我認為這本書能夠警醒我們青年一代,把握自己的生活,重新獲得幸福的真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