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的精神家園》精選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4W

讀完一本有意義的書之後最重要的就是產生自己的思考並做好記錄,你讀過《我的精神世界》這本書嗎?快把你的收穫寫下來吧,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我的精神家園》精選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我的精神家園》精選讀後感範文三篇

《我的精神家園》精選讀後感1

         看到這篇文章作者名字時,一絲熟悉的感覺湧上心頭,對,就是他,就是今天試卷上提到的王小波!一天遇見兩次,真是太七了。讀完文章,一絲敬佩也油然而生,這個王小波,真不一般!他寫童年睦偷看父親書櫃的故事,從一開始就説明了對書籍的熱愛。那也此展開回憶,被哥哥編故事騙,從中明白了不能做井底之蛙,要用書來作為自己的精神家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也許是抽象間義上的,親情、愛情、友情,也許是一個人,也許是種信念,即能滿足你精神上的需求,支撐你勇敢快樂的活下去的東西。我們的精神家園是什麼?王小波説,我的精神家園是書籍構成的世界。書籍就像是一座橋樑,溝通了你與作者的心靈。如穿越一般,明明是生活在21世紀的你,忽然就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先人們的崇高思想裏,偶爾與馬克思暢談社會主義的優勢,時而,領略魯迅憂憤的情操。隔着幾個世紀的門檻,讀着他們,時而發生了扭轉,時間進行了倒流,享受着足不出户的前提下,去欣賞,去領略,去感悟普通人無法達到的香格里拉。作者覺得書構成的世界是精神家園,頗有道理。而我則有另一種看法,書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家園是整體,書是其中的花園,供自己放鬆,陶冶情操。一本書是一朵花,一棵樹,或許單一看出,但上聚集起來,就職是美的世界。

家園裏還包括親情、友情、人生閲歷等,這些書或許能夠給其鍍上一層金色的外表,可有時,也並不是能完全代替的。或許,我的理解還很片面,可文字不就是抒發感情,供人改正的嗎?從王小波這篇文章中,我讀到了既然不能做到美好,那就要努力。也找到一個真實的自己,一個像文章中的作者。我或許還無法與其相比,但我相信我定會向其奮鬥,我也相信在年老的時候,自己能夠説一句: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

也許,書籍並不是你的精神家園,但它絕對是你生命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沒有書的世界是荒蕪的,沒有閲讀的心靈是貧瘠的荒漠,書籍會引導我們向善向美。

《我的精神家園》精選讀後感2


有人曾這樣説過:“《我的精神家園》是一個充滿睿智的詩意的世界,一個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園,是使人憂傷的幽默。”這是一本雜文集,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風格卻又是黑色幽默的,讓人一邊笑一邊思考,這並不代表拋棄了嚴肅,話題是嚴肅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來敍述而已。王小波説過,他喜歡有趣的東西,所以他書中的人物始終都是笑着的,他的文字中流淌着鮮活的智慧,就像自有奔湧的河水,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他喜歡,讀書的人也喜歡。

王小波對讀書和思考有一種天真執着的熱愛,不是為了功利,而是學習中享受純粹的快樂。他在《我的`精神家園》中回憶的“幼時遙望人類智慧星空的情景”,純真而令人感動。他一定要活得真實、豐富、有趣,追求智慧和真理,痛恨乏味和愚昧。讀其文字,獨特而態肆隨意,但卻有着一種內在的嚴肅。他的作品中佔支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並且自嘲的表象下,隱藏着冷靜、徹底了悟的大智和無可救藥的真誠。

王小波説,人應該記住自己做過的聰明事,更該記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這是提醒人們應該具備時時反醒的精神吧。俗話説:“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一個人,在不斷地學習和追求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誤。這就需要我們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時時刻刻自省,不斷改正錯誤,每一天留給自己一些時間去反省去靜下心認認真真思考一些事,時間久了,必然是有所收穫的。

作者在書中提到對於“中國人喜歡接受這樣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麼樣子無所謂”的精神狀態是極為不滿的,認為“人必須過他可以接受的生活,這恰恰是他改變一切的動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因為在精神生活的問題上,任何否定和不滿的背後都有着一種肯定和追求,表明了人對舊我的否定,對新的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憧憬。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作者認為“能夠帶來思想快樂的東西,只能是人類智慧至高的產物。比這再低一檔的東西,只會給人帶來痛苦;而這種低檔貨,就是出於功利的種種想法”。從這種立場出發,人就有了更為廣闊的參照系,因此在衡量一種精神價值時,主要標準就不再是眼前的自身實利。

在現實社會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們往往會摔跟斗。但是,我們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就要不斷地學習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從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的精神家園》精選讀後感3


最近又買了好多書,《經營者養成筆記》《深呼吸》《昔日的靈魂》《冰與火》《光與影》《我的精神家園》《哲學家在幹什麼》,天知道為什麼買這麼多,又看不完。當同事問我時,也只能笑着説“買過就相當於看過啊”。

其實心裏想的是,這些書躺在我的書架上,看着就開心。我知道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作者的心血,當我想看看不一樣的人生時,我隨時酒可以打開,或許現在用不到,但總有一天會用到。

這種心態一種是守財奴的心態,就好比半夜數金子的那個葛朗台。做個比喻,應該像女孩子的口紅吧,永遠不嫌多。

是的,從來不曾對文章和文字有多少企圖。個人的成績也就是高三月考有一篇文章被全校展覽,除此之外就沒啥了。哦,對了,在流行寫qq空間的日誌的時候,大學年間寫了幾百篇,但每一篇的閲讀沒有錯超過100。現在的公眾號寫了54篇文章,算上這篇是55篇,粉絲又74個。

有一段時間,沉溺於形式,最近才明白,好的文章是來源於思想的精煉與獨特。有一段時間看過很多的雞湯美文,也看過很多的勵志文章,有一天突然覺着好無聊,這些文章翻來覆去就那些東西,看完之後除了打嘴炮並不能致用,以後就不怎麼看了。

然而昨天讀了一篇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中一篇,又對文字的韻律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之前買過也讀過,但現在讓我説故事梗概都難,真的沒什麼印象。但經過王小波這麼一説,猛然就感到了一種美,文字沒有多華麗卻改動不得,一改味道就不對。

我想之所以能認識到這一點,是因為天天發朋友圈,無論是幾層意思都要在短短的句話中表達(超過6句就會被摺疊),讓我切身意識到文字的精簡殊不易。

最後分享一篇文章《十八歲出遠門》,這篇是在高中時代讀過,並不是在課本中,而是課外文摘開頭第一篇。

作者是餘華,就是寫《活着》和《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的那位,其實一個年輕的心靈讀這些書還蠻折磨的,太沉重了。《在細雨中呼喊》,我已忘記了寫什麼,但記得讀這個還挺有興趣,可能涉及性的內容比較多吧。

《十八歲出遠門》整篇文章寫的如此奇怪,無頭無尾但有趣,又能感受到一種年輕的力量,好像還藴含着一種深刻的意義,當時的我不併不懂。讀後感如果説的收穫就是,給我了一種“遠方”的概念,是讓人衝動的,那時還沒有高曉鬆的“詩與遠方”的論斷。那是感覺我是那個年輕人,現在讀,還是不得其味,但是莫名感覺自己是那個拉蘋果的司機,這就是成長的變化吧!

是啊,我知道我現在寫的文字,百分之八十都是垃圾,應該是百分之九十。但還是要記錄下什麼,或許等我寫的夠多了,我也能寫出來“我應經老了,有一天.......”也許能寫出十八歲出門遠行的遠方

即使永遠不可能,我知道在我敲下文字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寧靜的!

説實話,在剛開始寫這個公號時,有一種私心鍛鍊好了足夠的文字功力,便可以寫出十萬加,便可以變現。現在已經沒這念頭了,想要出爆文,行文功力是一能力問題。更重要的是敢於涉及敏感的公眾話題卻是更難得勇氣。自認為自己沒有那個勇氣!

還有就是,思想高度和現實經驗決定的切入角度的問題,這個更要命,這需要完整和堅固的三觀來支撐輸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