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朝花夕拾》讀後感五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08K
偉大的俄國作家托爾斯泰以往説過:“夢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讀一本好書,才能讓自我的思想、知識甚至於內涵得到很大的提升。那麼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國中生《朝花夕拾》讀後感五篇。以供參考。
 
國中生《朝花夕拾》讀後感五篇

朝花夕拾讀後感1
  
  可能是受一位敬愛的教師的影響,我十分喜歡魯迅先生,覺得魯迅先生是個十分厲害的作家,很有權威,對近現代中國很有影響力。愛屋及烏,便找來了《朝花夕拾》那時還小,只粗略地讀一讀,不懂得“所以然”,只覺得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最有意思,裏面什麼“何首烏”“油蛉”……都新奇得很。
  
  長大點兒了再讀,就讀出了不一樣,也重新認識了魯迅。
  
  第一章《狗貓鼠》,我認識了敢言敢説,語言幽默的魯迅先生,應對有人説他是仇貓的,打不了“落水狗”,他用“動物童話”以及兒時“飼養小隱鼠”等事件為自我“開解”。
  
  第二章《阿長與山海經》以及第六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認識到了小魯迅的童真,歡樂和無憂無慮。聽“長媽媽”講“長毛”“美女蛇”這些古怪卻趣味的故事,在百草園裏撒歡,在三味書屋裏搗蛋。為何説那時的魯迅是童真,歡樂和無憂無慮的呢?從“在明白她謀害了我的隱鼠後,那時就極嚴重地詰問,並且當面叫她‘阿長’。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長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懼憚她什麼呢?”能夠看出魯迅的孩子氣,因為埋怨“阿長”謀害“我”的隱鼠而不禮貌地叫她“阿長”。也能夠從小魯迅在三味書屋中趁先生“讀書入神”時偷偷用“荊川紙”蒙在小説上描繡像中看出來,調皮的小魯迅“上課開小差”。這些就是他童真的地方。
  
  《朝花夕拾》中最讓我重新認識魯迅的其實是《小引》。從前我對魯迅的認識雖然有點刻板,但我一向認為他是厲害的,但《小引》呈現出來的卻是無奈,落魄的他。“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多。環境也不一:前兩篇寫於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在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後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後了。”這段文字體現出先生當時的處境是愈加艱難的,查找了資料發現此時先生正遭受政治的迫害,政府的通緝,在陌生的環境裏心緒不寧,思想矛盾。一向堅忍的他也不得不逃避眼前的“蕪雜”去折那過往朝夕的露花。這樣的魯迅我是從未認識的。
  
  我讀《朝花夕拾》,重新認識魯迅。
  
朝花夕拾讀後感2
  
  暑假,天氣格外炎熱,知了在樹梢喚個不停。而我,卻絲毫不畏懼那濃濃的暑氣。因為,手中捧着一本《朝花夕拾》的我,已然沉醉在許多趣味的片段之中。在這本回憶性散文裏,魯迅給我們刻劃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善良樸實的長媽媽,貪玩好奇的小魯迅,和藹方正的壽鏡吾先生……可是,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魯迅的父親。
  
  提起魯迅的父親,大家必須會想到《五猖會》這篇文章吧。在文中,父親的形象是嚴厲、專制、古板和迂腐的。他會在孩子急切想去看迎神賽會的時候,忽然要求他背誦“無聊至極”的《鑑略》,令少年魯迅萬分掃興和痛苦。雖然,父親心中也不乏對孩子的愛,但他的所作所為,卻扼殺了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在魯迅心中留下了永遠不能抹去的灰色。
  
  在魯迅的父親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現代家長們的縮影。為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在孩子身上傾注了愛和期望的同時,也給自我的孩子帶來沉重的壓力和負擔。我們經常會在培訓班或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幕:家長怒目圓睜,或厲聲呵斥,他們的孩子則可憐兮兮地坐在書桌前,愁眉苦臉、抓耳撓腮,捏着筆在作業紙上躊躇着什麼。這,便是現代教育對孩子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我不禁聯想到了自我的生活,何嘗不是這樣!記得去年暑假,我不停地在課桌邊為奧數而奮鬥着。假期本應是孩子與大自然嬉戲,與花和樹木作伴的時候,可我卻被迫應對着一摞厚厚的作業本發呆。那天,我正陶醉在“明天去旅遊”的完美暢想之中。忽然,一聲厲喝把我從夢中驚醒:“這100道題你要是做不完,就不許出去玩。”無奈,我只好提起筆,又在草稿紙上塗抹着那些百無聊賴的數字。一向到夜幕已然深沉,我才顫抖地放下了手中的筆。
  
  百年前,魯迅就向壓制人性的封建教育發出了大聲地吶喊,進行了無情地批判和抨擊。可是,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仍舊被束縛在另一種扭曲的教育中無法自拔。十一、二歲的花季,應當像天空中飛翔的鳥兒一樣,充滿蓬勃的朝氣;而不是囚着的籠中鳥,失去本該擁有的自由。我們的童年應當如彩虹般斑斕,而不是在作業前只投下灰色的暗影。家長們也不應當是像魯迅的父親一樣,專制而刻板;而應當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們的立場想事情,做事情,讓孩子擁有一段充滿天性的童年時光!
  
朝花夕拾讀後感3
  
  初讀魯迅先生的書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開始時可能會覺得很平淡,但回味後齒脣間都是餘香。初讀時,你也許感到有一些不知所云,細想來才能感到其中之真諦,然後便能深深震撼你的心靈。亦如這本《朝花夕拾》,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的是信念。
  
  《朝花夕拾》像細數魯迅先生從年少發生的一些小故事,如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的事,父親生病就醫的事。。。。。。但細讀下來並不是僅有故事這麼簡單,更多的是想透過故事來揭露社會,揭露出那樣一個“人”吃“人”的社會,他期望經過這樣的方式來使大眾清醒。
  
  站在這樣的一個和平年代去看戰爭年代的魯迅去看他的《朝花夕拾》,我覺得這書中滿含着無奈。一場大火之中,所有人都被困在了火海之中,所有人都在沉睡之中,但卻有些人醒了,他們期望讓周圍的人都能清醒然後一齊逃出去,可週圍的人卻怎樣也無法喊醒。魯迅無疑是這早醒的人,他也想用他的文字使人們清醒,但這卻收效甚微。
  
  即使是這樣,魯迅先生卻不願意放棄,從《朝花夕拾》我看到更多的是信念。一種堅信着中國能夠站立起來的信念,回顧往昔,也許會有那些惡象,會有那些在封建禮教中掙扎的人們,但這一切必然會過去,在那樣的時代寫出那樣書的人必定有着堅定的信念。
  
  和平年代的我們也需要這樣一種信念。這種信念也許與先輩們想要振興中華有所不一樣,但我們必須有信念。信念是你能夠一生堅守的東西,一生追求的東西。能夠想象一個沒有信念的人必然會是一個茫然的人,他眼中透出的是迷茫,不明白自我前行的方向,這必然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從今時今日的我們身上,我們有看到信念嗎?有人是有的,但大多數人身上是沒有的。你沒有自我堅信不移的東西,沒有了指路標,你必然會迷路。最近總是看到無數多的少男少女自殺,僅因一些小事而輕易放棄自我的生命,反觀在重症監護室中的一些病人,也許僅有一口氣支撐着,但他們仍在堅持着,這也許就是對生命的渴望,這就是信念。難道必須要等到那種時候,人的心底才會有信念嗎?其實不然,信念是需要你確立的堅守的。
  
朝花夕拾讀後感4
  
  魯迅的作品能夠説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也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有自我的真情實感,彷彿在給我們講故事一樣,也就更能吸引我們。在這些作品中,《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曾在七年級時讀過,卻總是一知半解,心中僅有些模糊的感覺。
  
  在這次寒假裏,我又重新讀了這本書,或許是因為課上學習過幾部分的原因,心中突然間明瞭了些。二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目錄、小引……細細品讀下去。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成長過程的生活道路和經歷,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或許並不全是真實的,但卻能夠從中覺察到魯迅對於過去的情感。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那些參雜了虛構的故事中,魯迅或是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或是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這一切,確實是我們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閲讀這些散文,我們能夠體味到魯迅發自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我們彷彿看到了小小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中,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可是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好奇地向先生問“怪哉”蟲的事情。
  
  我們好像看到了小小的魯迅,赤着腳丫子,在海邊與閏土玩耍,聽着閏土的“傳奇”故事,眼中閃爍着對大海的美麗的嚮往,心中有了一個“小英雄”的形象。雖然年幼,卻已有了自我的想法。
  
  我們似乎看到了小小的魯迅,高興地收下了長媽媽帶給我的禮物,忘記了與長媽媽的“舊仇”。在書房裏,一個人靜靜地,手捧着希冀已久的《山海經》津津有味地徜徉在奇異的世界中。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不禁懷想起自我幼時傻傻單純的白色時期:雖毒舌卻細心體貼我的青梅竹馬,雖粗糙卻真心關懷我的大哥哥,雖大大咧咧卻一心為我的媽媽……
  
  那麼那麼多的完美的回憶,才促成了如今已漸懂事的我。即使我仍不夠成熟,但我仍會努力,創造出自我的記憶,有一部我自我的《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讀後感5
  
  每當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總是很難想象,一位嚴肅的作家童年竟是如此的趣味和耐人尋味。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一部散文集,它記敍了魯迅童年重要的人和重要的事。用語言流露出來的,不僅僅是對童年歡樂生活點點滴滴的完美回憶,也是對舊社會的不滿,痛恨。和不被長輩重視的無奈。
  
  這部散文集也是在給各位家長敲響了警鐘,要重視孩子的點點滴滴,這樣孩子才可能有提高和發展。有很多家長在一開始並不去關心孩子的發展,而是等到孩子不學無術時再管教孩子,那時候,一切都晚了。
  
  令我印象很深的情節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和《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經過描述作者在百草園遊山玩水,嬉戲打鬧的歡樂景象,和在三味書屋的枯燥乏味構成比較,來寫出古代教育的落後和教育的乏味。雖然我們此刻學習仍存在着一點的枯燥,可是與魯迅先生的童年比起,我們已經幸福很多了。我們應珍惜學習的機會,改變自我對學習的看法,重新看待學習,將其作為一個歡樂的過程。
  
  《阿長與山海經》描述的是魯迅和他的保姆長媽媽生活的故事,一開始,魯迅嫌她睡相不好,又“謀害”了他心愛的隱鼠,一向對她有所嫌棄。但到之後,應為長媽媽給魯迅買來了《山海經》魯迅先生又對她產生了敬佩。
  
  這個故事刻畫了一個可敬可親的農村婦女的形象,她們可能沒有漂亮的長相,可是她們所具有的是一種樸素,勤勞的精神。並且關心他人,時時刻刻替別人着想。我們的身邊,也存在着許多這樣的人。她們總是默默地關心着你,為你着想。而又因為她們十分低調而沒有異常引起你的注意。這種人是最值得敬佩的,因為她們沒有華麗的外表,有的只是一顆平凡,樸素但又十分偉大的心
  
  《藤野先生》描述了一位樸實的日本教師,他對待學生一視同仁,並沒有因為魯迅是中國人而排斥他。當同學排斥他的時候,藤野先生甚至站出來為魯迅先生説話。這種高尚的氣節和人人平等的觀念令人欽佩。
  
  回想起自我的童年,也是五味俱全,有歡樂,又悲痛,有高興,也有失望。可是童年更多的是歡樂,是活潑。所以,我們應珍惜自我的童年生活,把握生命裏的每一分鐘,讓自我有一個充實並且歡樂的童年。
  
  這篇散文集不僅僅是告訴了我們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裏面還流露出做人的道理,生活的喜悦,對國家的熱愛。也在向我們説:一箇中國人就要有一股熱血和高尚的民族氣節,應對困難不退縮,永往直前。為着光明,為了讓社會不再黑暗而奮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雖然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但仍然不能忘記前輩們的光榮事蹟。不斷努力,發揚艱苦奮鬥精神。
  
  回想起自我的童年,也是五味俱全,有歡樂,又悲痛,有高興,也有失望。可是童年更多的是歡樂,是活潑。所以,我們應珍惜自我的童年生活,把握生命裏的每一分鐘,讓自我有一個充實並且歡樂的童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