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讀後感優秀範文熱門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8W

在當代的社會學習中,我們會經常學習到書籍中的知識與道理,讓我們陷入更深層次的思考,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呢?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教育的目的讀後感優秀範文熱門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優秀範文熱門三篇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1

每天的忙碌讓我很少有時間抬頭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認真思索忙碌究竟是為什麼。作為教師,我要帶領孩子們去往何處?對於這些教育最本原的問題,我在《教育的目的》中找到了答案。

懷特。海在書中指出:“人的大腦從來不是消極被動:它處於一種永恆的活動中,精細而敏鋭,接受外界的刺激,對刺激作出反應。你不能延遲大腦的生命,像工具一樣先把它磨好然後再使用它。不管學生對你的主題有什麼興趣,必須此刻就喚起它;不管你要加強學生什麼樣的能力,必須即刻就進行;不管你的教學給予精神生活什麼潛在價值,你必須現在就展現它。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條很難遵守的規律。”也許真的只有那些最笨拙的教師才會不停的對學生説:“這些內容很重要,以後你們就知道了。”由此我想到了朱永新教授在報告中提到的:“現在不幸福,將來怎麼能真正的幸福。”是啊,如果現在我們所講授的知識都是一個個枯燥無味的符號和定理,那麼學生怎麼可能把這些內容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從而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呢?讓學生在當下的課堂上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和崇高,應該是教師要努力做到的。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自己所講授的學科有深刻的理解和精準的把握。懷特。海主張教育應該充滿生氣和活力,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應引導他們自我發展。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以學生為本,塑造他們美好的人生,是我們不懈的追求。這一切都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正是因為這樣才對新教育那句“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深有感觸。教師是教育的實施者,教師的思想和行為決定了教育的質量,更決定了一間教室中幾十個孩子每天的思想和生活,所以我想真的要關心教師們的教育生活好不好,心情好不好,是否還懷有那種教育理想,是否會全身心的為每個孩子的發展負責。正像懷特。海重視審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認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經常目睹偉大崇高,道德教育便無從談起。”而這裏的偉大崇高,我想不僅有聖賢的那些被人傳頌的故事,更有教師的引領作用。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2

本學期,學校給我們發了懷特海《教育的目的》這本書。作者懷特海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他的祖父曾經是一位校長,父親也先後從事過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響,他對教育有着濃厚的興趣。

這本書一共分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開篇就説:我們的目標,是要塑造既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又在某個特殊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給他們進步、騰飛的基礎,而他們所具有的廣泛的文化,使他們有哲學般的深邃,又有藝術般的高雅。

從科學和邏輯方面考察教育時,他説:"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有害的。"所謂知識的利用,是指把它和人類的感知、情感、慾望、希望以及能調節思想的精神活動聯繫在一起。這實際上是説,理論知識必須在學生的課程裏具有可應用性。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不能讓知識僵化,而要讓它生動活潑起來。

《教育的目的》這本書還值得關注的是懷特海對教育節奏的論述。他説:"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發展的週期,他們循環往復的出現,每一個循環期都各不相同,且每次循環期中又再生出附屬的階段。"缺乏對智力發展的節奏和特徵的認識是我們的教育呆板無效的主要原因。

懷特海説:"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徑是在知識面前享有絕對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識的唯一途徑是在獲取有條理的事實方面的訓練。自由和訓練是教育的兩個要素,在兒童身心發展的過程中對自由和訓練的調節,就是"教育的節奏"。沒有興趣就沒有智力的發展,興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決條件。你可以用體罰來引起興趣,或用一些愉快的活動來誘發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進步。激發生命有機體朝着適合自己的方向發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快樂。

懷特海還在這本書中論述了"技術教育及其與科學和文學的關係"、"古典文學在教育中的地位"。懷特海是數學家,他還講了數學課程。有興趣的老師和朋友可以把這本書找來讀一讀,相信一定會有收穫。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3

打開《教育的目的》一書,我彷彿穿越了時空隧道。細讀《教育的目的》,揣摩文思,感悟頗多,但在此只談他關於教育“差異化”的一些想法。

懷特海先生認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異化,那就是在毀滅生活”。這句話告訴我們,首先必須要承認學生是有差異的,每個或每類學生都有自身獨特的個性特點,包括身體和心理兩方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育中排除差異化,所有的學生都用同一種標準“一刀切”, 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這樣做表面看,確實能夠減輕教師備課上課的負擔,但是對學生來説,便是百害而無一利了。排除差異化,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的慾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殺,從而會形成思維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異化,學生的個性很難展示或很難被注意到,從而無法使學生根據自身特點採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學習,那麼,好的學生可能得不到發展,差的學生可能很難跟上教師的步伐;排除差異化,就無法或極少能使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和人類的精神活動聯繫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毀滅學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異化,教育唯分數是從的現象更難以撼動。由此觀之,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沒有學生的差異性,不尊重學生的特點,不看到學生的“與眾不同”,那麼教育無疑是一場災難!

我認為要做到尊重學生的與眾不同,前提是要了解學生的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教師在與之接觸過程中,有意識的發現這種個性,可能有些學生的個性並非教師喜歡的類型,那麼這個時候也不能帶有任何主觀排斥厭惡情緒,而應尊重這些個性。特別是班級中成績不入流、行規有偏差的學生,他們長期不受老師待見,被老師打壓、漠視,此時,若是能夠對他“另眼相看”,多加關心,這類學生一般會對老師的付出有成倍的回報,這也是筆者本人的切身體會。作為教師,一個人管理幾十個學生,不可能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制定相應的政策,那麼除個別特別的學生實施個別輔導教育外,其他學生可以按照成績等分為幾個層次類別,這樣教師在佈置作業、安排任務時更有針對性。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經典之一,它是從教育實踐中來,也應該回到教育實踐中去。也就是:我們要在教育中去理解它、實踐它,教育中應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並尊重他們的“與眾不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