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目送》有感心得

來源:巧巧簡歷站 7.54K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這裏本站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閲讀《目送》有感心得,供大家參考。

閲讀《目送》有感心得

閲讀《目送》有感心得1

《目送》這部作品出自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的筆下,是她“至今未畢業的學習”中作業的一本。

誰説女作家的筆下一定是優柔寡斷,柔情似水?龍應台女士是個特別好的反例,雖然她也有柔情的地方,可她批判起來卻毫不留情。比如我最喜歡的其中一篇——《狼來了》。這裏面數落了鴿子。其實它們是長了翅膀的老鼠,給人們帶來了各種疾病,卻只因為《聖經》中的一段話,使本應令人討厭的“老鼠”成了天神般的幸運兒。它的肥胖被視為可愛,它的呆笨被視為和平,而它的粗俗,噁心,卻有許多人視而不見。甚至當有人説要消滅鴿子時,那些“愛好和平”的人還會驅逐他。這一篇中,龍應台對鴿子的討厭,對那些盲目相信童話而大量殺滅狼羣,還自稱愛好和平的人的批評也絕對是毫不留情的。

我不僅欣賞龍應台批判時的果斷和勇敢,還佩服她對自己父母的在意,照顧和盡力的孝心。

在這本書中,有八篇文章寫了母親,十一篇文章關於父親,都十分感人。作者的母親在年輕的時候特別愛美,有一大堆的首飾,她一直很珍惜。當她老了,自己化不了粧了,沒事兒,女兒幫她化,還幫她染指甲,母女之間的親情令人動容。作者的父親一直為改善家庭條件而忙碌。為了給家裏省錢,一個小貨車他一開幾十年。直到出了車禍,才把鑰匙交給女兒。他後來生病了,很重,很重的病,變得不能走路,不能説話,唯一一次發出聲音還是因為女兒要離開去上班。這使作者感到很傷心,整個家也因此變得沉默。

作者龍應台一生的後半段,父親逝世,母親老年痴呆,兒子不再親近,整個世界好似離她遠去。作為孩子的責任,作為母親的責任,作為一個作家的責任,她肩上的擔子一定很重吧,正因為這樣,她才能寫出一篇篇對生命無常的思考,對家人朋友的留戀與心疼,對兒子親近的渴望的散文吧。

《目送》就是這樣一本關於生命、歲月、親情、人性的書。鄭重推薦大家都來讀一讀吧!

閲讀《目送》有感心得2

“華安揹着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我看着他瘦小的身影消失在門裏。”對於一個母親來説,每天接送我上學,目送我離開都是一種幸福,她會久久地佇立在那裏,凝望着你,即使你沒有再回頭望她一眼,即使你留給她的只是背影,她也毫不在乎,那是不可替代的愛與牽掛。“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不必追。它道出裏多少人的心聲呢?想想自己的父母,是否他們也會有這樣的滋味呢?雖不必追,又能隱忍多少對孩子的牽絆呢?從小到大,經歷了多少次的目送,雖然有些時候會不耐煩,但每一次流露的都是無聲的愛。作者對自己孩子的目送,等待着孩子的回頭一瞥“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在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雖然孩子沒有回頭看一眼父母,但他們也不會喊住孩子。所謂父母,就是那些不斷對着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在這個世上,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沒有人能夠代替的。他們從來不向我們抱怨,也不要求我們回報什麼。見了這麼多人,他們是唯一心甘情願為我們付出一切的人。所以,當我們在父母的目光下漸行漸遠時,不要忘記迴應他們,哪怕是回頭一瞥,他們也就滿足。每個親人給予我們的愛,我們只能享受這一次,雖長久,卻也短暫。錯過就是錯過,不再擁有,懂得每個親人對我們的付出,不要等到失去時才追悔莫及。

閲讀《目送》有感心得3

《目送》這本書讓我認識了龍應台。這是一本散文集,裏面的七十三篇散文滿滿的都是寫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這本書三代人可以共讀。它的用詞很樸實,沒有多少華麗的詞組。龍應台從一件件極為渺小的事中,悟出了一個個人生道理。

《目送》還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書寫了父親、母親、兒子、朋友和兄弟;記敍了逝、老、離、牽掛和攜手共進。龍應台的文字,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時温柔婉轉,如微風過麥田。把書中的一個個故事描繪的淋漓盡致。用魯迅的一句詩句來形容,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翻開書,第一篇散文就是《目送》,文章通過寫送華安去機場的事反映了當今子女們排斥父母的現象。“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讀到這兒,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一幅幅和父母告別時的畫面。那時,我是否也是這樣的?也許,那時,他們正在心裏悄悄的流淚。“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們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幾句短短的話語,透露出當時作者內心淡淡的憂傷。父母含辛茹苦培養我們,大半輩子時間都花在我們身上,告別時控制不住的感情,卻被我們排斥、漠視。他們想得到的,不是金錢,不是權利,更不是什麼榮華富貴的東西;他們希望得到一個擁抱,渴望聽到我們説幾句温暖人心的話語,更想得到告別時的回頭一瞥,回眸一笑。

這些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往往是最可貴的。等我們長大以後,告別,也許意味着一兩年都見不到,而不是一兩天。告別時父母內心的不捨之情,或許比較誇張,但我們必須接受,因為他們是辛辛苦苦撫養我們長大的父母。記得和同學們去三亞玩的那一次,到了機場,和同學們會面後,和爸爸媽媽説了再見,又強忍着聽了幾句媽媽的叮囑,立刻玩了起來。好像監獄裏的犯人被囚禁了十年後獲釋了一樣。“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在和父母道別時的不耐煩,他們,只能在心裏默默地流淚。我們留給他們的,只有背影。

告別時,父母內心深處的不捨、憂傷只能通過目送我們的背影來緩解。處在叛逆期的我們,渴望自由的飛翔,不想再想温室裏的花朵一樣。離開父母的同時,也許,心裏正在暗暗的竊喜:終於可以自由生活了!但是,不論我們走到海角天涯,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父母;最掛念我們的,也一定是父母。告別時給他們的回頭一瞥,回眸一笑,就能讓他們一顆懸掛的心立馬放下,對我們一萬個放心。告別時,我們不能讓父母目送我們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要用行動告訴他們,我們在外面不會有事的,讓他們對我們的出行一萬個放心。不管怎樣,請做到:勿留背影!

閲讀《目送》有感心得4

“你要一直往前走,不要回頭,不要做那個只能目送的人。”

放下手中的青花瓷碗,眼前蒙起一陣水霧,模糊的視線中恍惚出現了一個身材矮小的老者,蹣跚着步伐。卻看不清面容,只是佝僂着背,很低很低。

視線漸漸清晰,轉移到了那本攤開着的,龍應台寫的《目送》,全文充斥着的,是淡淡的憂愁,沒有過多的神態體現,卻能讓人體會到那種在背後目送的心酸,就像一隻小蟲,在你心上撕開一道口子,癢癢的,癢癢的,卻説不清那種痛楚。

文中的母親看着自己的兒子一天天長高長大,自己卻一天天的老去,原本總繞着自己轉的小蜜蜂似得兒子開始走遠,一點一點走遠,終於消失在天邊的晨曦中。可自己卻無能為力,就如作者所説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想到了外婆,我輕輕摩挲着那只有無數細小裂痕的青花瓷碗,碗底燙着一個“福”字,小時候,每次我去,外婆總會用這隻碗給我煮手擀麪。上國中以來,我幾乎沒見過外婆,手擀麪的味道,早就忘了,只清晰的記得,是外婆身上的味道,暖呼呼的,讓人有安全感的味道。

今天早上,外婆竟來了,她踩着她生了鏽的自行車,給我們送來了自己種的菜,媽媽下樓拿菜,我就站在窗口傻傻得看,外婆老了啊,背越來越彎,想起小時候,外婆在地裏種我愛吃的玉米,她的手上滿是繭子,走起路來直挺挺的,健步如飛。看着外婆有點吃力的爬上自行車,我好像懂了,“啊,原來是外婆老了啊。”對啊,我長大了,外婆老了,我目送着外婆騎着自行車慢吞吞的走了。想起六年級那個暑假,離開外婆家的情景。

“你要一直往前走,不要回頭,別做那個看別人背影的人。”我向外婆要了那個青花瓷碗,緊緊握在手裏,在小村黑黑的街道中,對着外婆重重的點頭,要上車的時候,終是回頭看了一眼,沒想,外婆卻也保持着剛才的那個姿勢,看着我的,街道路燈壞了,看不見他的表情,只是見到他看到我回頭愣了一下,笑着對我揮揮手。

外婆消失在小區的路口,半晌,我才收回目光,成長就像一個人總要拔光毛毛蟲滿身自衞的倒刺時,毛毛蟲的感覺吧。像書裏寫的那樣——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閲讀《目送》有感心得5

我讀了龍應台所寫的《目送》以後,有一些感想,我覺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後一篇《魂歸》跟“目送”有些關係,其餘都很雜亂,幾乎與“目送”沒有關係,所以,大致內容我也概括不出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台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國小到大學,然後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説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麼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台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台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願意回頭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台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並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台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在《目送》這本書的第八篇:《母親節》裏,有一段有趣兒的文字,是一些對話,我一邊看,一邊想,貌似我和母親也有過這類的的對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