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師讀後感最新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8W

老師把夢想再一次放入我們心中,鼓勵我們追求夢想,您的愛,清泉一般清甜,那麼關於相關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師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師讀後感最新範文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師讀後感1

讀完了《陶行知教育學》,感覺獲益良多。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曾説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一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學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生,也愛學校,他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發人深思,給我很大的啟示。

書中介紹了他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運行,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他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以為然,他堅定而又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着愛人在游泳,越遊越起勁,要遊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陶行知當學校為“愛人”,他不把學校和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鬥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學校。教師應充滿着愛,愛教育、愛學生,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的愛就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以温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結合在一起的過程中,教師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促進。

對學生沒有愛,即使教學也沒有失去了教育的本質。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沒有用心進行溝通和交流,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全心全意投入人民教育事業,他當年倡導的教育的國民性、教育的社會性、教育的生活性、教育的全面性、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創新性,與現在的素質教育如出一轍。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對照當前的教育現狀,我認為我們迫切需要張揚“人”的大旗,以完善人自己為目的,以提升人的價值為目的,以“立人”為本,為了一切人的全面發展。

陶行知先生認為,人的價值始終是社會的核心價值、終極價值。生命的尊嚴才是至高無上的,在神聖的生命面前,沒有任何世俗之物稱得上高貴。愛滿天下,情滿人間,情至真,愛至深,是我們做人的典範。作為一個教師,不僅要牢記陶行知”愛滿天下“的教導,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學生,培養學生的一顆愛心!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以先生為榜樣,始終把了解學生、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作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做到人格上尊重他們,生活上關懷他們,學習上關注他們,身體上關心他們,使全體學生生活在充滿愛的濃濃氛圍之中,從而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增進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雄心。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師讀後感2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向人類貢獻的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範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大家景仰的"萬世師表"。先生的名言雖然樸實,卻極富哲理,並且貼近我們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靈。先生的"為人、為學、為師" 這六個字不知什麼時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裏,給我強大的精神動力,增添了克服困難的勇氣。為師先為學,為學先為人。

(一)"為人"誠篤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師為人範。他道出了作為一名合格教師,除了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文化水準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應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教師的道德品質,不僅是規範自己行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於教育學生的需要。教師職業的特殊在於育人,不僅用自己的學識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僅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傳授知識,而且要用自己的靈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陶行知主張教師要以身作則,“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共守。”他深信這種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誨,諄諄善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為人民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啊!在學生面前,教師是一個榜樣,是一本書,是一幅畫,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風尚是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為學"嚴謹

教師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承擔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須應該具備求真務實、勇於創新、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努力發揚優良的學術風氣和學術道德。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週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需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教師是知識的重要傳播者和創造者,連接着文明進步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更應該與時俱進,不斷以新的知識充實自己,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學習是永遠無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應"發前人所未發,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師做一個發明家,不做一個教書匠。他提出的這種教師觀正是我們當代教師所應追求的。

記不清曾有多少個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筆為伴,以書為侶,精心地設計着一份份教案,為某個教學環節苦苦思索,為突然閃現的靈感而喜悦。因為我清楚地知道對於要講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鑽研,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當我走進教室看到講台下幾十雙眼睛晶亮如星星、幾十張笑臉天真如蔚藍的天空,我的心裏特別地踏實。因為我知道,我窗前那盞疲憊的燈一定會照亮孩子們心中希望的燈!

和同事們的熱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經學習,一本本教學理論、教科研雜誌開拓了我的視野,汲取了寶貴的經驗,為我的教學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游刃有餘,就必須要善於利用時間,做一個嚴謹篤學的人,像海綿吸水那樣孜孜不倦地學習,切實轉變教育觀念,與時俱進,通過刻苦鑽研和積極實踐,實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以新的姿態與新的風貌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為師"行勝於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闢地指出:"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個突出的特點,即是具有與時俱進的前瞻性、實踐性和創造性。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人,造就人,發展人。一所學校,一個教師如果真正感悟學陶實質,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就會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不斷創新,有所建樹,實現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之"做"。如果我們滿足於一幅標語、一個口號、一種形式,則新課改就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推進中,我總是鼓勵自己多想一些困難,少一些畏難;多學一些理論,少一些空論;多做一些行動,少一些被動,自覺接受新課改"三個挑戰",即教育觀念的更新與挑戰,教育角色的轉變與挑戰,教育方式及技術革新與挑戰。在新課改實踐中,養成剖析反思的習慣,創造性地解決教學實踐問題,從而不斷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課堂教學是老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塑造靈魂,培養能力的前沿陣地,也是老師發揮才智,譜寫青春樂章的.立體大舞台。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未來社會的新型人才,也為了成就我們最美麗的事業,我願意在三尺講台上,為學生彈奏最美妙的人生樂章。

教師是一項需要獻身的事業,也是一項充滿激情的事業。"為人、為學、為師"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獻身人民教育事業,尋求探索中國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動寫照。當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時,覺得做教師昇華了我的生活,鑄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諦,也讓我看到了更高層次的幸福源泉。

教師朋友們,讓我們做一棵樹吧,播撒綠蔭的同時也壯大着自己;讓我們做一條河,灌溉田地的同時也豐富着自我;讓我們作一條路,雖然千壓萬踏也能延伸自我!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師讀後感3

曾有人説: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

今天拜讀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發了本人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與實踐的更大的熱情,現把所讀、所想、所悟記錄下來。

陶行知,毛澤東讚揚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讚頌他是萬師表。他在1943年,創辦了《生活教育》週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在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出了教學做合一教學理論的提出,在宏觀上闡明怎樣教,怎樣做,怎樣學,教、學、做、應交互運用合三為一,本文所要闡述的是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下,如何實施啟發式教學,將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與當代的教學思想相融合,為進一步提高我國的教育質量,發展教育途徑提供有利的依據。

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學,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的方法。他説: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學而不做,,不能算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他以為,做是教學的中心,任何事情脱離了實際不去操作實踐,也就失去了學習的真正意義。這種理論的提出,在宏觀上給我們指出了教育發展的道路,明確了才是教學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發點。

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提出了把教學當做一件事,在總體方面提出了怎樣教、怎樣學、怎樣做,提出了總的教學方向,卻沒有提出在什麼時機,什麼狀態下去教去做去學。陶行知之所以能夠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與其他長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先生一生受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影響很大。約翰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與教育家、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實用主義教育的創始人,美國人也稱他為:創立美國教育學的重要人物。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論中,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質問題。他關於教育本質的論點,基本上用三句來概括,這就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繼續不斷改造。根據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了學校即社會。陶行知先生借鑑此種理論,經過自己的不斷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啟發式教學思想與方法在21世紀的作用是巨大的。孔子在30歲的時候,開始創辦私學,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一生從未間斷,任教40年,雖做了幾任官,可從來沒停止過教學,一生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從事着教育工作,這是他獲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條件,正是因為對教學不斷探索,不斷追求,才為後世留下了舉世聞名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尊重學生,就要學會寬容與接納學生。寬容即理解,是對學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種特殊尊重。有人這樣透視教師的寬容,很值得思考:教師對學生的內心深入的寬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和空間,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啟頓悟,進行有效的教育,並培養他們的判斷是非的能力;教師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寬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個性思想火花,培養創造精神;教師對學生特殊行為方式的寬容,是尊重個性發展特點,使學生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展示自我,發展自我;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寬容,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教師而言,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在非原則問題上以大局為重,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悦;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更不是教學做合一。它不僅在理論上超越了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而且在實踐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所謂交往就是師生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教學做合一強調師生關係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係。而這種關係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徑就是交往,離開交往,師生關係便不能成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師生互教互學,就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大家知道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可概括為一個根本,兩個轉變。一個根本,就是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兩個轉變,就是轉變教師的教學材料呈現方式,倡導整體呈現,轉變自主、合作、探究、拓展的學習方式。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首先教師必須努力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新理念,其次必須從學科特點出發,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改變原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和教學手段,重新認識和確立自己的角色,努力做課程的建構者、教育的引導者和學生成長的促進者,做好現代的陶行知。

(1)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觀。教師生活是藝術生活,其職務也是一種工藝,應當手到心到躬親實行者。彼惟高談闊論,不屑與三百六十行為伍者,豈能當二十世紀教師之名?陶先生的這段話明確告訴我們教師不應是課堂上的主宰者,對學生進行一言堂和滿堂灌,而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服務者和僕人,應該由課堂的主宰者變為教學的參與者、合作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教師只有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轉變以教師為主的師本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觀,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在教學上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2)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課堂教學必須體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平等和諧關係,提倡師生互尊互愛、互助合作、互相促進,強調人格之間的融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儘量給學生留有支配、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習、探究和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才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3)師生合作創新,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氛圍。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説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先生這段話深刻地揭示出教育過程就是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和主體作用的學生的共同合作創造過程。師生合作創新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價值體現,這個價值不全在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是藍在生產青的過程中,在青的作用下,本身也獲得新的生機。顯然,教師如果失去主導作用而成了照本宣科的教書匠,或者學生失去主體作用而成了被動接受的容器,就談不上什麼創新教育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創造備件,比如創設問題情境、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探究等,營造創新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一要變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建立新型師生關係,教師不再是權威的代表,而是保護激發創造力的支持者,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與創新;二要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三要信任學生並使學生相信,教師並不是具有最高創新力的人,即學生有可能超過老師;四還必須要。向學生學習,不願向小孩子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校體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體育教學,體育教學也是形成學生體育實踐能力的最主要途徑。在目前,作為體育課程中的體育教學目標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習掌握體育知識技能與發展體育能力的關係,正確認識與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積極地發展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是體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在體育教學中,我們努力建立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有了這樣的師生關係,學生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能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和指導。這有助於學生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我們提倡交往,交往意味着對話,意味着參與,意味着相互構建,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瀰漫、充盈在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有着豐富的內涵,作為一種教學理論,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告訴我們,教學做是一個整體,是教學做相結合或相統一的活動,三者密不可分。聯繫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我們發現陶行知先生不愧是偉大的教育家,他抓住了教育的精髓,具有先見之明。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陶行知先生的理論和當前課改理念異曲同工,相互輝映,給我們極大的啟發,使我們無盡的思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