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散文》讀後感範文最新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2W

讀書,使人身心得到真正的昇華,書是一直給予我們的人,每次支持一直是幸福快樂。那麼關於相關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餘秋雨散文》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範文最新6篇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1

讀秋雨的書,如同讀着一本厚厚的歷史,更加有萬象的人生世態和豐富的風土人情。

秋雨的心是年輕的,卻又是遲暮的。有着兒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嚮往新奇的心,有了發自內心的對歷史的感悟。所以他的人生是美麗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應該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秋雨對夢想的初衷,對歷史的感悟。更是由於他對人類歷史的重視。他追尋的心是滄桑的,他對待敦煌文明遭受蹂躪的過去不再如別人所云的那樣,將罪過歸咎於一盡全力保護但卻無力迴天的王道士。歷史的失落是有她既定的命運也有歷史的更深層的本質的。歷史的源遠流長也正是因為它有令人悲痛的過去。

初次接觸餘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很是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藴所折服,他的思牽千載,行雲流水的記錄,對歷史、對文化滲透着的領悟力,也是使餘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而後接觸到他的.另幾本着作,如談史談鑑的《山居筆記》、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行者無疆》,以及對比幾大文明的《千年一歎》,還有類似回憶類的封筆之作《舍我一生》。讀完後,總想寫點什麼,卻一直未敢動筆,只怕自己的看法大為浮淺,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決心來淺談一下餘秋雨散文的寫作風格問題,對於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多的借鑑意義。

餘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餘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

餘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是最重要的。典雅、靈動如詩般的語言。

餘對語言有一種超強的領悟力和駕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緻語言,並且“語言在抒情中融着歷史理性,在歷史敍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説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簡單敍述至此,最後一餘秋雨的一句話來結尾:閲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2

近日,抽空重讀了餘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山居筆記》,但當讀完最後一篇《歷史的暗角》後心情尤難平靜。

這是一篇專以揭露和鞭撻"小人"的散文。文章以歐洲的一名愛搬弄是非的長舌婦使得一村人都成了仇敵的例子開始,又舉出費無忌在奉命為楚平王的兒子迎親過程中,設法把新媳婦變成了平王的夫人最終使楚國滅亡的故事。由此,作者為"小人"總結了八大行為特徵,即:小人見不得美好,小人見不得權力,小人不怕麻煩,小人辦事效率高,小人不會放過被傷害者,小人需要博取同情,小人必須用謠言製造氣氛,小人最終控制不了局勢。與此同時還把"小人"分成惡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等四種類型。但在剷除和防禦"小人"上作者卻犯了難。餘先生認為,小人所以難以防禦,除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特殊需要為小人的產生和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外,社會羣體還有五大原因,即觀念上的缺陷,情感上的牽扯,心態上的恐懼,策略上的失誤以及靈魂上的對應。

讀罷此文,我的第一感覺是餘先生肯定是碰上了現實中小人的糾纏,使他心生忌恨,不吐不快。但在"鼓譟"(餘先生詞)一番之後,又對如何防範感到無奈。所以我又想:這真是何苦呢?

孔老先生當初把人劃分為兩種:君子和小人,標準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餘先生好像也贊成這種劃分,我們當然認為餘先生也是君子了。但是,當小人為"利"糾纏餘先生的時候,以君子之"義"是不是要以牙還牙呢?當餘先生對小人"鼓譟"以後,你的"義"又如何體現呢?況且,從古到今,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有智慧的用智慧,有力氣的使力氣,有誰能把君子和小人分得清呢。劉邦當初是無賴,屬小人範疇,但後來作了皇帝,你説他是因"小人"的卑劣獲得成功呢,還是以仁義取勝的呢。

"量小非君子"。一旦遇到所謂"小人" 或糾纏的時候,上策乃是:不理不睬,沉默應對

正是:

當紅大腕事纏身,何以偷閒鞭小人。

張羅八罪祥描臉,防範五難知費神。

慣見賢愚共奔競,豈憑好惡劃疏親。

英雄無賴常流轉,可記劉三昔日貧?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3

靜的夜空,最好莫過於讀書,一盞孤燈,一杯濃茶,細細品味。

《垂釣》是《餘秋雨散文》中的一篇,是餘秋雨夫婦在海參威的見聞,情節十分簡單。一胖一瘦的兩個垂釣老人,因為個人喜好不同,胖老人在釣繩上掛了六個小小的釣鈎,每次下鈎不到半分鐘他就起竿,次次都會掛着六條小魚,他忙忙碌碌地不斷下鈎、起鈎,從來沒有落空,落日餘暉的時候,總是快樂地滿載而歸;瘦老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的釣鈎只有

一個,而且碩大無比,即使沒有大魚上鈎,他都倔強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蒼茫了,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

兩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胖老人歸去的時候已是盆滿缽滿,快樂的腳步如勝利者凱旋。瘦老人雖然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北,但他畢竟魚桶空空,一個人在暮色漸濃的大海邊寂寞地等待,孤獨地守候!

餘秋雨在散文中説道“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美的人類”。的確,人類在演繹故事的時候,皆因為不同的人生觀而豐富了結局,讓旁觀者更覺意味無窮。

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如果不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客觀條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標,那種孤單寂寞的對峙並不能顯示崇高,唯有不斷地充實自己,發現自己,腳踏實地的面對和解決,才會象胖老人一樣,面對人生自如地下鈎、起鈎,而且次次都是滿載而歸,撞開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樂之門!

夜深人靜的時候,靜靜的翻開這樣的一本書。再去品味書中對人生、靈魂以及人性的感悟。當然會感慨萬千。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4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過一本書,也不知道這能不能算作一本書。想必人們對餘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評論已是多如繁星的,我此舉不免有班門弄斧之嫌。我沒有看過很多所謂的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沒有這麼高的品味。然而對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評足論道,又不免太膚淺。終究還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誘惑,心靈的撩撥。

秋雨散文歷史的氣息很濃。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陽關雪》等許許多多的篇章其中濃縮歷史,濃縮人生。秋雨是年輕的,他能衝着王維的《渭城曲》而去尋訪陽關雪,僅僅是為一個多年的夢,為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灑脱的,試想在各種現代文明的煩擾下,又有誰有這麼的一份閒情逸致呢。誰心中無一個饒撩的夢想,但誰依然有這麼的一份純真呢?我們對很多在年輕的心中是新奇的東西已見慣不怪,甚至對於諸如搶劫、盜竊的現象也視而不見,不知道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説明我們已經失去那份童真,我們的心已經老。

秋雨是年輕的卻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秋雨的心中歷史雖然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更多的是給我們無窮的悔恨。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這樣一種情緒。人們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歸結為王道士。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當時的那種所謂"官員"的官員的錯,一個國家都如此的,又何況一個如此無助的人呢?王道士為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作為華夏子孫莫不對此感到悲憤的,卻很少人像秋雨那樣洞察更深層的原因。對於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歷史的心態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憤而能決無忘其所然。秋雨應該對歷史有很深刻的解。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5

初次接觸他的文章,是語文課本上那一篇《信客》。讀畢,平淡的語調,樸實的語言卻描繪得如此生動,令我不經心生敬佩。專業點説,就是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説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我欣賞《蘇東坡突圍》。正如蘇轍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正因為他太出色、太響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諫臣有了嫉妒的目標。然後蘇軾就被你一拳我一腳的批判,甚至貶損。八百多年前蘇東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塵封於歷史之中,然而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對曾經攻擊過蘇東坡先生的人經行強烈的反駁。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盡顯鋪張。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個性、樂觀豁達的氣質,都是我們對這位大才子蘇東坡的認識。幾百年來,其詩詞文賦吟誦不絕,相傳至今。我欣賞蘇東坡先生桀傲不馴的個性,樂觀向上的情感,卻每每心痛其人生頻頻遭遇的坎坷。蘇東坡是中華文明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偉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正是促進他成為偉人的原因。這些,在《蘇東坡突圍》中詳細又透徹的體現了出來。

餘秋雨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結合。將歷史寫的活靈活現,把文化述的鏗鏘有力,引起我們反思。正如專家們所評價的,“語言在抒情中融着歷史理性,在歷史敍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這,就是餘秋雨。這,就是《餘秋雨散文》。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6

很早就想寫點東西的,在囫圇吞棗看完餘秋雨老師散文集之後,但因為工作變化的原因,一直沒有時間來寫,也沒有心情靜下來寫。一晃一個月過去了。其實,現在也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來寫,只是總感覺心裏有點事,這或許就是自己的一點個性。

定下的事情不做完心裏總感覺有點不舒服,尤其是在這次閲讀了多篇美好的文章之後,總感覺應該留下點什麼,特別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讓自己已經很難在一段時間之內再翻起餘老師的文章,只好趁着心裏還有點感覺,留下幾行貽笑大方的文字。

餘老師和季老一樣,都是高中時就耳熟能詳的大師,但可惜的是,我這個文科出生的人並不喜歡學習語文,唐詩宋詞興致來了還會背上幾首,而對於這些文學作品,學起來感覺真是要人命,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學了不考,考了也考不好,所以,很少認真閲讀教材上面的文章,聽課也是是是而非。

這次機緣巧合讀到了兩位大師的散文集之後,讓人對散文又有了一點重新的認識,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覺。自己水平有限,無法寫出精湛的體會,只能由着自己的感覺信馬由韁。

正如前段時間寫過一篇關於讀季老散文集有感的文章一樣,季老從自己工作生活的點滴入手,潤物無聲,讓人體會到生活的一種自然美,讓人感覺有一種返樸歸真、悠然自得的嫻靜,人生就如同一幅淡淡的山水畫;餘老師的這本散文集,則從宏觀着眼,縱橫捭闔,以一個文學家獨有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將許多鮮活的歷史事件通俗易懂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在冥冥當中感受到幾分滄桑和震撼,感受到不一樣的厚重和深沉。想到這裏,又想起許多當前關於餘老師的種種消息,正面的、反面的都有,但人人亦云,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現在感覺起來,讀完這本散文集,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常喜歡歷史的人來説,讓人對現實中的餘老師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至少對歷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雖然這些文章只是餘老師文學作品中的滄海一粟,但從讀的這本散文集裏面每一篇文章都讓人從中讀到不一樣的東西。

讓人思維開闊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如同是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品味已經塵封的歷史,就如《一個王朝的背影》、《蘇東坡突圍》、《風雨天一閣》、《抱愧山西》、《上海人》等每一篇文章一樣,都呈現了一段不一樣的歷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