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讀後感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7.42K

讀後感是我們對作品中的哲學思考和思想深度的思考和探索,當我們看完一本書之後肯定有很多收穫要和大家分享,記得寫好讀後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從零開始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從零開始讀後感6篇

從零開始讀後感篇1

閒暇之際匆匆瀏覽了《教育從尊重開始》一書,書中孫雲曉老師用樸實的語言詮釋着教育的真諦——教育從尊重開始。作者孫雲曉,一位跨世紀新教育的忠實守望者,一位童年的捍衞者,出版的個人專著達三十餘部,他總能夠捕捉時代的精神,走進兒童的心靈,是一位真正走進兒童世界的學者。書中以一個獨生女的父親的教育經歷和感悟。在對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教育實例的生動敍述中,娓娓道來教育的真諦——“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父愛如鈣”、“無批評教育是偽教育”、“沒有祕密的孩子長不大”等。一個個貼近生活實際的教育案例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這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親耳聽過,親眼見過的平凡小事。但作者卻能在這平凡小事中挖掘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教育真諦。

作者在書中提到真正的愛是無私的,的確,他是一個非常開明的家長,當他得知女兒的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沒有抱怨,沒有指責,而是開導女兒,和女兒一起找原因,想辦法。作者還指出: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説“我白疼你了!”當看到孩子成績不理想時便説:“你怎麼這麼不爭氣,養你有啥用?”平時我和父母們打交道,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語,當時我只帶着同情,並未多想。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的愛是自私的,他在為孩子提供各種優越物質條件的同時希望孩子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父母一定要端正心態,不管孩子達到達不到自己所預定的目標,都不要抱怨不要用言語傷害孩子。我想父母要有一顆平常心,瞭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設定期望值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還在書中提到:“沒有孝心的孩子很難有愛心”,“被真愛感動的孩子才會懂得感恩”。我覺得這兩種觀點很有必要讓一些父母知曉。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的孩子不知道體諒父母的辛苦,更不知道孝敬父母。父母對孩子傾注了滿腔的愛卻得不到孩子絲毫的感恩,反而覺着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不應一味埋怨孩子不懂事,應該從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作者指出:“培養孩子孝心愛心應從點滴小事做起:如不能讓孩子吃獨食;要經常給孩子講講自己工作的艱辛;不要“有求必應”更不要“無求先應”;父母要在孝敬老人方面為孩子做榜樣等。”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純粹的愛,科學的愛,理智的愛,父母的真愛是一粒粒飽滿的種子,撒在孩子稚嫩的心田裏,以真愛育真情,用真情換真情。

細想孫老師的每一句話,在教學的細節中也都能得到證實。課堂上孩子搞小動作不聽課,不引人注意地摸一下他的頭,或是不動聲色地把孩子手中的東西拿到一邊放好,孩子就會不由得臉紅或馬上改正自己的行為;孩子犯了錯誤,悄悄地把他叫到一旁耐心地交流,最後孩子會露出開心的笑容……是《教育從尊重開始》告訴我,這種“悄悄地”就叫“尊重”,正是這種尊重,使每一個孩子都在悄悄地健康成長。

讓“教育從尊重開始”,尊重比熱愛更為重要。因為給學生以尊重,學生才能感受到師生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找到更大的動力,塑起更強的精神支柱。尊重學生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積極迴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教學生學會做人。而做人的最根本的素質就是尊重。尊重的教育才能教出尊重他人的學生。只有學會了尊重才可能去尊重父母家庭、尊重老師學校、去尊重單位和集體,去尊重社會和國家,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學生和國民的素質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的進步。任何一個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建樹的教師,在他們的教育生命的詞典裏絕對不會缺損“尊重”二字。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人説話。我雖然沒能和作者面對面地交流,但我有幸走進了他感悟教育真諦的征程中。我想不管父母還是教師如果能像孫雲曉那樣對孩子多一份尊重,多一份關愛,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教育藝術,那麼會有更多像孫雲曉的女兒孫冉那樣優秀的人才誕生。

“教育從尊重開始”,讓我們從實踐中來體會它的真諦吧!

從零開始讀後感篇2

做最好的老師,是每個老師的最大追求。怎樣才能成為最好的老師?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後讓我感受到,做最好的老師就是要每天不斷地做到“更好”。在我們每天做到“更好”的時候,要不能忘記做最好的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愛心。

李鎮西老師説,童心在教育上的體現,便是愛心。常常有人問我:“當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我總是不假思索地這樣回答:“擁有顆愛學生的心!”這當然早已不是什麼“新潮觀點”: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之,能勿誨乎”到夏丐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愛的教育”。

我的個小外甥,今年上年級。次我問他:“你喜歡你們的老師嗎?”我的小外甥馬上用驚恐的眼光望着我説,“不喜歡,她經常打學生,打的很厲害,教室講桌上常常要放三四根小棍。”我説:“她打過你嗎?”外甥説:“她不打我,但是,她經常打其他小朋友,我心裏很害怕,跟打我樣。”聽了這話,我的心下子沉重起來。這個老師是不是好老師呢?我想,這個有她自己的理由,她可能會認為這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可是這樣的嚴格,讓沒有捱打的學生心裏都產生的恐懼,那捱打的學生的心裏狀況就可想而知了。

後來,我瞭解到,小外甥的這個老師今年剛參加工作,還是個大孩子。個大孩子管理個班的小孩子,工作上的壓力和對學生的不滿就會發泄學生到學生身上,卻往往不注意方式方法,留學生的身心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李鎮西老師説,我也不是開始就有愛心的,不然我就不會打學生也不會諷刺挖苦學生了,但我從這些教訓中感到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定是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我對這種充滿商業氣息的説法向來十分反感),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

從零開始讀後感篇3

很多人説,我們天天不都在讀書嗎?天天都在看教科書、教輔書。但是,這些並不是我的閲讀觀所提倡的真正意義上的書,這些書相當於母親的乳水,對孩子來説很重要,很安全又容易吸收。但如果一個孩子終生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個發育不良的孩子。每個孩子在兩三歲之後就要開始自主進食,甚至更早。

學校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通過最有效率的課堂教育方式,將人類的知識高度集約化、效率化和組織化,在有效的時間內教給我們的孩子,作用就相當於母乳。但教科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原生態的思想。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如果離開了自主閲讀,離開了對於人類經典的閲讀,就不可能走得很遠,精神發育肯定不健全。

我一直認為學校教育最關鍵的一點是,讓學生養成閲讀的習慣、興趣和能力。如果一個學校將這個問題解決了,主要的教育任務應該説就算完成了。如果一個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歷程中,還沒有養成閲讀的興趣和習慣,一旦他離開校園就很容易將書本永遠丟棄到一邊,這樣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相反,一個孩子在學校裏成績雖然普普通通,但對閲讀養成了濃厚的興趣,養成了終生學習和閲讀的習慣,他的未來一定會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遠。學校教育不僅要像提供母乳一樣給孩子們提供最初的滋養,最重要的是要通過提倡自主閲讀讓孩子們學會自由飛翔。

蘇聯教育思想家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學校可以什麼都沒有,只要有了為學生和教師精神成長的書,那就是學校。只要有了書,孩子們就有了陽光,有了成長的空間。蘇霍姆林斯基的學校比我們現在很多村小的硬件設施還要差得多,但他每天都要和老師、孩子們一起讀書,讓孩子們真正走進圖書的精彩世界。

一個人的精神飢餓感是在中國小形成的。古代的士大夫説“三日不讀,面目可憎”,這正是精神的飢餓感造成的。人的很多習慣和能力的養成是有關鍵時期的,在這個時期如果適當地給予刺激,只要一學習就能夠掌握。精神飢餓感的形成也有關鍵時期,一旦錯過這個關鍵時期,再想養成閲讀習慣,就很困難了。

現在,我國學校和學生的圖書擁有量是很可憐的,民眾閲讀相當匱乏。我國每年出版的圖書超過30萬種,但是户均消費圖書只有1.75本。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圖書生產國,我們卻又是人均閲讀量最少的國家之一。

不僅僅是普通民眾,大學生也沒有閲讀習慣。據復旦大學的一個調查:大學生閲讀本專業經典著作的只有15.2%,閲讀人文社會科學經典著作的僅有22.8%,閲讀專業期刊的只有9.3%,閲讀外文文獻的更是隻有5.2%。而美國的大學生,平均每週閲讀量至少是500頁。美國大學是怎麼上的呢?不是滿堂灌,不是學生“課堂上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後全忘記”,美國的大學首先是重視閲讀,在有了共同語言的`前提下再進行接下來的課程,這是建立在閲讀基礎上的對話。而我們的老師甚至二三十年來都拿着同樣的備課稿去給學生們講課,這被人戲稱為“拿着一張教育的舊船票每天重複昨天的故事”。

沒有閲讀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很難有閲讀的習慣;沒有閲讀習慣,我們培養的學生就是半成品甚至是廢品。面對未來的社會和挑戰,他們將很難有完整的精神生活和充實的人生。

讓我們的學校,都成為閲讀的天堂吧。

從零開始讀後感篇4

?早晨從中午開始》一書看完,再一次被路遙先生震撼!我的直覺滴感受是看過著名作家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後一定要好好看看這部創造手記或者隨筆,這樣就充分理解並感受到了一部作品的誕生的艱辛與努力,是啊,多麼偉大而著名的作家其作品也不可能用呼之欲出來形容,尤其是路遙!那是那簡直就是用生命的燃燒銷蝕涅槃重生後的成果!所以真誠地打動人真實地再現了一個改革開放前去和初期的陝北農村的故事,才會在當下浮誇和浮漂的氛圍下依然能夠吸引目光打動人心的目光根本所在。在這部作品中,除了作者的自述的創造手記外還有收錄了一些講座演講答記者採訪等內容,而篇幅中最躍然紙上的是“作家的社會責任”,“好的時代”等等發自內心的感動和滿足,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愛國愛人民愛生活的大作家!

一個值得當下那些為賺稿費户諞亂竄的人的所謂的文字工作者好好反思和懺悔。這裏引述作者自己的一段文字以佐證和強化我的印象,並以此向偉大的作家路遙先生致敬!“藝術勞動應該是一種最誠實的勞動。我相信,作品中任何虛假的聲音可能瞞過批評家的耳朵,但讀者是能聽出來的。只要廣大的讀者不拋棄你,藝術創造之火就不會在心中熄滅。人民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我們棲息於它的枝頭就會情不自禁地為此而歌唱。

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我對中國農村的狀況和農民命運的關注尤為深切。不用説,這是一種帶着強烈感情色彩的關注。“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從零開始讀後感篇5

假前來到校圖書室借閲圖書時,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本《教育從尊重開始》。利用假期時間深入地研讀了這本書,覺得自己的確沒有選錯,這的確是一本值得廣大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一讀的好書。

?教育從尊重開始》共分為七章,每一章的內容都十分精彩,令人受益匪淺。在書中既有孫老師獨到的發現和深刻的觀點,也有精彩的案例和實用建議,是孫老師作為一位父親教育自己孩子的自述體作品,將體驗性、欣賞性、可操作性融為一體,是中國父親教育的忠實記錄。

在本書的第二章中作者提到了要尊重孩子的權利。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獲得自尊,並可能學會尊重別人。所以,我們成年人應當保護孩子的權利意識,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隱私權。而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這些權利常常被大打折扣,他們的權利時常受到侵犯。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孩子規劃好一切,從上幼兒園開始到上國小、中學、再到考哪所大學,甚至將來從事什麼職業,孩子的一切都在他們的安排之下,絲毫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如果孩子不聽從安排,不按照他們的意願去做,父母就會打着愛的旗號,説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着想。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孩子喪失了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所應享有的尊重,做出過激的行為。這不能不讓我們思考,我們作為家長和老師,到底應該怎樣去教育孩子?怎樣尊重孩子?而在這個問題上,孫老師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在女兒升國中、升高中、考大學的時候,孫老師都讓女兒自己決定,他作為父親只是給她一點兒建議。他的這種教育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的權利意識,健全了孩子的人格,使孩子變得更加獨立。這也正是我們做為父母和教師應該學習的。

曾經看到一篇文章《一隻蝸牛去散步》。讀完以後感慨很深,教育孩子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陪着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裏探出頭,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在書中第三章作者還提到要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我十分認同。如今的時代是一個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時代,也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按自己的`要求安排時間,都希望孩子的生活沒有危險。孩子的課業負擔本來已經夠重了,雙休日應該是孩子放鬆身心的歡樂時光,在課堂上也是如此,一些孩子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任務之後,剩下的時間就不知道做什麼了。究其原因,是我們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了,他們不知道怎樣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轉變觀念,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幫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時間,發現生活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華,使其能夠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長。

感謝茫茫書海中讓我遇到了你,讓我更加領悟到教育的真諦——教育從尊重開始!在今後的教育之路上,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讓我的學生們和以後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從零開始讀後感篇6

當我們還在流着清涕的時候,我們渴望着長大,因為長大就意味着有權決定自己要不要上學,意味着每天有吃不完的零食,更意味着有逛不停的商店,穿不完的漂亮衣服。可是當我們真正長大的那一天,才發現長大一點也不好。長大了,再也不能睡到自然醒了;長大了,再也不能想哭就哭了,想笑就笑了,即使哭了,也要告訴別人不小心沙子進眼睛了。總之,長大了,一切的一切都變了,變得煩躁不安了,變得喋喋不休了,變得腳步匆匆了,變得......

於是我們開始抱怨了,抱怨物價飛漲的今天,每個月1800元的工資再也無法維持生活開支了;抱怨女兒上課不專心,把1+1算成3了;抱怨每天上完語文課還要上科學課,批完學生習作還要準備實驗材料;抱怨每天深夜還要在批改一張一張的試卷。可是抱怨完了,所有的這些就都消失了嗎?沒有,除了讓你的心情更加煩躁,更加可憐自己之外沒有任何的收穫,聽説靈魂是有重量的,如果我們走得太急了,靈魂就被我們落下了,而一個沒有靈魂的軀體註定是不安的!金校在我們的成長記錄上這樣寫道:走在創業道路上的城東人,迎朝霞、伴夕陽,一路負重而行,行色匆匆,步履匆匆,為了心中的目標,任憑沿路的風景多麼美好,我們無暇欣賞---我們成了匆匆的過客。這種沒有風花雪月的苦行僧似的生活,將會蠶食我們釀造的職業幸福,繼而衍生職業倦怠,最終讓我們的教育團隊土崩瓦解……所以我們要學會在疾走中駐足,在駐足中休整,在休整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長,然後迎來再一次的疾走飛奔。”

是的,一個不會駐足欣賞的人是可怕的,一張抱怨的面孔是可悲的,既然我們改變不了環境就適應環境吧,誰説騎着腳踏車沐浴陽光感受吹風拂面不是一種幸福?生活不就是這瑣碎着的温暖麼,要求的很多,得到的很少,是一種失落。而要求的不多,得到的不少,卻是一種幸福,生命不止是一種節奏,每天看着日出日落,在落葉飛舞中感受時光的流逝,在淡淡的微笑中做一個積極陽光的的女子,或許,學會知足也是另一種幸福的開始,時間走過了深秋,走過了寒冬,學會安靜的享受放慢的腳步,聆聽每一朵花開放的聲音,微笑從容的對待每一天,不抱怨,學會精緻的生活,快樂的工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