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朱有勇個人心得體會參考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5W

寫心得體會的過程中大家必須要尊重客觀事實,頭腦的清晰是我們在寫心得體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學習朱有勇個人心得體會參考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學習朱有勇個人心得體會參考7篇

學習朱有勇個人心得體會篇1

作為一名黨員教師兼管理人員,我深知師德的重要意義。一年來,我嚴格按《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進行教育教學活動。

依法執教,學習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和基本路線,自覺遵守《教師法》與黨和國家的方針保持高度一致,沒有發表任何對黨對國家沒有利的言論。

愛崗敬業,熱愛教育和學校,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沒有敷衍塞責,沒有傳播有害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思想。盡職盡責搞好管理工作。力所能及地為教師提供服務。

為人師表是師德的靈魂。除了父母,教師是學生相處時間最多,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人。教師在教育中的示範作用是巨大的,學生總是以老師做為模仿效法的對象,老師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都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烙印,對學生的成長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我能夠關心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耐心教導,沒有諷刺,挖苦,歧視學生,沒有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保護學生合法權益。

嚴謹治學,樹立優良學風,刻苦鑽研業餘,沒有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科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和科研水平。本年度主持的一項市級教育科研課題立項,參與的一項結題,在cn刊物發表三篇論文,七月被授予市教育科研特約研究員。

團結協作,尊重老師,虛心學習,關心集體,維護學校榮譽,共創文明校風。 尊重家長,認真聽取家長意見和建議,取得支持和配合,沒有指責訓斥家長。 廉潔從教,發揚奉獻精神,自覺抵制社會沒有良風氣影響,沒有向學生家長推薦教輔,沒有進行有償家教。

為人師表,遵守社會公德,衣着整潔得體,語言健康得體,舉止文明禮貌禮貌,作風正派,以身作則,注重身教。時時處處對自己嚴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時糾正,對別人的缺點,則儘量寬容。

遵守學校的各項制度和紀律,按時出勤。

學習朱有勇個人心得體會篇2

今天是八一建軍節,舉國歡慶的日子。

清晨,我便早早地起牀了。腳步踏上了陽台,只見外面陽光四射,又是一個多麼炎熱的日子。但是,樓下的人們都在工作了,“嘟嘟”的喇叭聲和車強大的引擎聲到處都是,給人一種煩悶。

心中不禁納悶:那麼一個節日,為什麼不放一假呢?難道就不能讓人們好好地去為軍人們慶祝嗎?軍人也不用去喜慶一下嗎?

煩悶至極中,傳來了電視的聲音。我來到了大廳,只見電視屏幕上正在播放一則新聞。這則新聞視頻中,一位記者來到某部薛家島駐軍營地,一個叫_的軍醫正在部隊衞生所給前來就診的老人打點滴。記者詢問了蘇傑:“為何要義診呢?”“作為一名基層軍醫,老百姓對我的信任是對我的支持。”蘇傑説,“我會盡的努力回報官兵和百姓的信任。”

話罷,我不禁感覺有點慚愧包圍於左右。無疑,我對這一重大的節日的理解是那樣的膚淺。我關了電視,走上了陽台,眼神望着仍在努力工作的人們——對啊,這的確是重大的節日,然而,它的慶祝方法萬萬不是中秋節、端午節等這些節日去喜慶,節日固然是要慶祝,但是,民眾的勞動不也是一種對軍人的慶祝嗎?它已給了軍人無價的支持。那麼在軍人的節日裏,軍人們仍在工作,仍在為大眾而不辭勞苦,那不也是一種對事業的付出?而這種付出正是對軍人這偉大的形象的昇華,難道説軍人們在這麼一個節日裏沒有好好地度過嗎?

電視屏幕上,紅旗在天安廣場上隨風飄揚,在激昂的國歌聲中,越飄越高。那紅旗正是人民與軍人的交匯,祖國的基礎,在這個莊嚴的節日裏,喜慶已不重要了,然而他們也正歡慶着,都用着各自的義務作為——建軍節最寶貴的禮物!

學習朱有勇個人心得體會篇3

今天下午,我觀看了天宮科學實驗的現場直播,邊看我也有了許多的感受,這是一次天上與地上的科學互動直播,太空的三位叔叔阿姨在太空做了許多實驗。比如説浮力消失實驗,太空轉身,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太空轉身,葉叔叔給我們做了示範,他先在太空中跳起來,上半身往前,下半生卻往後,不用力就浮起來了,這也是最讓我感到神奇的地方,做完實驗,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向三位宇航員叔叔阿姨提問,叔叔阿姨和諧可親,耐心地解答,使我在一次感受到科學知識的有趣,科學無處不在,無論是天上還是地上,處處都有科學奧祕。

在感受科學奧祕的同時,我也感受到了時代在變化,祖國在進步,人民也在進步,今天我看到的是神舟13號,相比於第一次發射神舟1號,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科學的發展與進步,感謝祖國,讓我體會到了科學的奧祕,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學習朱有勇個人心得體會篇4

傳承人民軍隊的紅色基因

1937年,在山東莒縣北部的一個山村裏,有一位青年人舉起右手,莊嚴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於抗日戰爭,先後發動當地羣眾建立十餘條地下工作戰線。他的名字叫楊克玉。

1944年,還是在這個莒縣北部的山村裏,有一位青年人舉起右手,莊嚴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跟隨他的叔父楊克玉,一同參加抗日戰爭,傳承起革命年代的紅色抗戰基因,他的名字叫楊少蘭。

1967年,還是在這個莒縣北部的山村裏,有一位青年人背起行囊,選擇參軍入伍並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延續着紅色革命家庭對黨和國家的使命責任,他是楊克玉的兒子楊少劍。

1987年,聽革命抗戰故事長大,受紅色家風影響,又一位青年人踏上參軍入伍的隊伍,他是楊克玉同志的孫子、楊少劍的侄子楊明修。

2017年,在這個村子裏,告別93歲的抗日老兵楊少蘭、爺爺楊少劍、叔叔楊明修,告別參軍入伍16年剛退役的哥哥楊洪才,大學剛畢業的他,也參軍入伍,傳承起這個家族的紅色基因,他的名字叫楊瑞。

“四世有軍人,世代有黨員”,這是一份紅色基因的傳承,是一份忠黨愛國的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傳承是怎樣傳下去的?是革命榜樣的力量,是精神旗幟的引領,也是耳濡目染的感染。

在這樣的家庭裏,你能讀懂念黨情報黨恩是何等的真誠,你能在抗日老兵的故事裏體會什麼是共產黨人的紅色之魂和精神命脈。

年近94歲的抗日老兵,14歲跟隨叔父參加革命事業,成人後便成為一名抗日黨員。健碩的他,談及抗戰工作會滔滔不絕地將自己的經歷、感悟講給兒孫們聽,每一個故事就像是一個種子,播撒在兒女們的心田中;談及對黨的認識會深情動容地説,一定得跟黨走,跟着黨走,才知道戰鬥怎麼打,才知道怎麼去做工作,而不是憋在家裏受“窩囊氣”,得多學習理論,念文章……

他把戰爭年代的故事、黨和軍隊的優良傳統作為孫輩們的成人禮,説給孩子們聽;他鼓勵自己的大孫子參軍入伍16年,始終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他銘記着自己叔父楊克玉在革命事業中的付出,説不能忘記他們,他們真的是用生命戰鬥過……

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蹟,要讓後代牢記,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這份要求同樣是一名抗日老黨員所期望的,從自己的人生信念,到家庭的紅色家風,再到最深期許的紅色基因傳承,他所渴望的本質上還是黨和國家的未來能更加美好,他所展現的是一名軍人始終不變的本色,他始終把傳承人民軍隊的紅色基因作為自己的職責

學習朱有勇個人心得體會篇5

12月8日晚我和家人一起收看了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的《榜樣6》專題節目,讓我深受感動。專題節目通過英雄的典型事蹟再現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彰顯了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詮釋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精神。作為一名預備黨員,我要向榜樣學習,向榜樣看齊,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

榜樣們的事蹟看似平凡,卻恰恰襯托出其精神品格的.高貴。每一名黨員同志都有過申請入黨、預備和轉正的經歷,特別是入黨之初,站在黨旗下莊嚴宣誓的時候,內心都會湧現出一陣陣難以言説的火熱、澎湃與悸動,都渴望在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百姓謀福祉、為事業某突破、為發展謀進步、為民族謀復興。但我們有多少人依舊為了最初的理想燃燒青春、努力奮鬥一輩子?有多少人敢在困難危急時刻亮出黨員身份、衝鋒在最前線?當然,我們也可以退一步,問問自己還能説出完整的入黨誓詞和準確的入黨時間嗎?還能滿懷信仰、堅定信念寫出一篇高質量的思想彙報嗎?這些問題看似分量不重,但卻很值得我們反思、深省。

這一次學習,是又一次鞭策。除在此反省和思考,還需要汲取榜樣們身上的優秀品質,以兢兢業業、永不懈怠的精神作為自己未來踐行黨員使命的要求。一要獨立思考,幫助周圍羣眾辨析當下複雜紛亂的各類信息,正確宣傳黨的思想和治國理政方針,宣傳榜樣黨員的事蹟,以正面形象影響羣眾。二要刻苦努力,珍惜學習機會,學有所成,而有所貢獻。三要保持跟黨組織的`密切聯繫,多向優秀的黨員同志學習,與同志們“心連心”,為黨組織的團結做出貢獻。

歲月見證人心,每一個人的故事彙集在一起,就彙集成了歷史的洪流。每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凝聚在一起,就凝聚成一個政黨肩負的使命。作為一名黨的基層幹部,我們要向榜樣致敬並學習,做一個有信仰有擔當有情懷的共產黨員。

學習朱有勇個人心得體會篇6

本學期我努力工作,為了使自己在研修中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從各個方面不斷提高完善自己。為了更好地開展以後的工作,現就以下方面做如下總結:

一、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我樹立優良學風,刻苦鑽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新規律。鑽研教材,寫好每一個教案,上好每一堂課,多聽同組同事的課,多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另外,為業餘時間多學習信息技術,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不斷加強學習

只有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和成長,讓學習成為提高自己的渠道,讓學習成為我一生的精神財富,做一名學習型教師。所以,我就多讀書,多學習,多寫讀書筆記。

三、學習運用科學的教育教學模式

在課改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索適合學生愉悦學習的好的教學模式,向同組的老師學習先進教學方法。尤其在閲讀教學中,我注意學習其他老師的先進經驗,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提高閲讀能力。、培養學生課堂上會靜下心來思考的能力。有些同學的特點是比較浮躁,在問題面前不知從哪兒下手回答,甚至沒有讀清問題的要求,就開始回答。這學期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在這方面有所提高。善於總結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嚴以律己,從小事做起,當學生的表率。從小事中總結大道理,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方式。

四、積極參加上級領導組織的各項教育教學學習活動,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積極訂閲對教育教學有幫助的刊物,學習其中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在課改中,多和同組的老師一起備課,一起商量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尤其在閲讀教學中,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在課堂中怎樣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怎樣培養學生探究性的閲讀能力,最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五、勤思考,多動筆

每週堅持寫教學心得;可以是備課心得,也可以是教學體會,可以寫課堂教學方法實施體會,也可以反思上節課存在的問題,然後找出好的方法解決它。善於積累總結教育教學中和班級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從這些事情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對於好的做法積累經驗,對於不好的做法及時反思及時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在以後的研修中,我會繼續努力學習,讓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願化為熱愛學生的一團火,將自己最珍貴的愛奉獻給孩子們,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開絢麗的鮮花。相信在我的教學生涯中一定能更上一層樓。

學習朱有勇個人心得體會篇7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於江西德安。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時代主要是在武漢和重慶度過。對於這樣一個生長在大城市,並自小就上教會學校的人來説,在風華正茂的時候違背母親的意願選擇學農,實在是出人意料。

大約我“6歲時一次郊遊,曾在武漢郊區參觀了一個園藝場。滿園裏鬱鬱葱葱,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豔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實在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

沒有指點江山的豪情壯志,沒有功成名就的意氣風發,有的只是質樸的表白,有的只是對美麗的特別感悟與無悔執着。時隔60多年的漫長歲月,袁隆平憶及當年的感受,仍不免雙眼灼灼,神采煥發。可見當年那片花果鮮豔的園藝場,在風雨飄搖、國事艱難的年代,曾是多麼深刻地打動了一個孩子純真的心。這片美麗的記憶,成了袁隆平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情結與夢幻,使他從此與“農”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正是這片美麗的永遠,最終改變了袁隆平一生的命運,並進而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16億中國人的命運。

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的袁隆平,為了追求心中的夢,毅然從四川重慶來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峯山旁的安江農校任教。

在安江農校,他一呆就是19年。回顧在安江農校的教學生涯,袁隆平感觸良深:“我在教學過程中,積累了較多的生物學知識和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因此在以後的作物育種科研中,才具有一定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裏,袁隆平以非凡的努力完成了知識與經驗的積累,為將來的科研打下了基礎;同時,一場夢魘般的饑荒最終促使他全力以赴的編織雜交水稻夢。安江農校成為袁隆平騰飛的起點。

一生的付出,為的是戰勝記憶中那夢魘般的饑荒

20世紀60年代初期,一場罕見的饑荒席捲神州大地。安江農校寧靜的校園也無法倖免。袁隆平為這沉痛的現實深深感到不安。在這種情況下,青年袁隆平響應黨的號召,和學生們一起來到黔陽縣的硤州公社秀建大隊支農。生產隊長老向企盼地對他説:“袁老師,聽説你正在搞科學試驗,如果能研究出畝產800斤、1000斤的新稻種,那多好啊!我們就可以不怕饑荒了,苦日子也就可以結束了。”老隊長的話又一次喚醒袁隆平藴藏在心底的童年之夢,從那一刻開始,他將“所有人不再捱餓”奉為終生的追求。

三年困難時期,我親眼見過有人餓死倒在路邊、田坎上,很多人因飢餓得了浮腫病。當時我們農校的老師被下放到艱苦的地方鍛鍊,在集體食堂裏,我們吃的菜就是一大鍋紅薯藤,加一小酒杯的油來煮,跟豬食差不多。飯是雙蒸飯,用水蒸了兩次,飯粒兒看起來大,吃下去一會兒就餓,整天想的就是能吃頓飽飯就好了。

“人類能否戰勝飢餓?我認為主要靠科技進步,再有一個和平環境,通過不斷研究,取得農業科技的不斷提高,就能解決飢餓問題。我是學農的,每年做點優產育種研究,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曾經做過一個好夢,夢見我們試驗田裏種的水稻,像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帚那麼長,粒子像花生米那麼大,我們幾個朋友累了,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回憶起當年的那場災難,袁隆平那種濟世情懷,那種對生命的真摯的呵護與關愛,讓人分明感受到了一位偉大科學家內心的崇高與博大。

夢當然只是夢。為了通過科研的力量在實踐中一步步接近這個夢,袁隆平以一種義無反顧的精神一頭扎進了雜交水稻這個世界性的難題中。不為別的,就為了讓現實中落後、貧困的農村能變得富饒而美麗。為此,他所經歷的困苦與磨難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但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着,努力着,“真的,我從沒後悔,我這個人有點痴,認準的一定要走到底”。他一直這樣説,也一直這樣做。雜交水稻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培育雜交水稻,是他生命中最強的音符

對於一個幾千年來受貧窮與飢餓折磨的民族,有着高產量的雜交水稻良種來幫助解決吃飯問題,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貢獻啊。難怪一些地區的農民稱他為當代“神農”,而國際同行稱他的研究是“全人類的福音”。他先後獲得了國內國際多項頂尖大獎,身兼數十個學術和社會職務。浩瀚宇宙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閃爍翱翔;風雲市場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重上市。袁隆平,由安江農校的一名普通教師,終於登上了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殿堂。

不知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輝煌、榮耀、名利,卻絲毫也沒有使袁隆平發生任何改變,他還是始終如一的戀着雜交水稻事業。從播種到收穫,他依然風塵僕僕的騎着摩托車去試驗田;從春夏到秋冬,他依然分秒必爭的察看着育種基地。他心中想的只有他的試驗,只有他的雜交水稻。

通過科技進步,現在我國常規水稻的畝產平均為“700斤左右,我們培育的雜交水稻平均畝產達800斤左右。我們正在研究一種超級雜交水稻,畝產將達到1500~1600斤,有希望在2~3年內培育成功,那時又將推動全國的水稻產量上一個大的台階。我們?超級?稻的培育十分緊張,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三天報一次數據,這樣我就可以隨時對情況進行分析。我們有信心,提前兩年實現畝產800公斤的目標。”

1998年,國家國資局對“袁隆平”品牌進行了無形資產評估,認定其價格達1000億元人民幣。對此,在社會上反響很大,各方面給予積極評價,並譽為昭示着中國知識經濟的風暴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時代的真正到來。

農平高科“”上市後,社會上有人稱“袁隆平一夜之間變成了億萬富翁”,他卻很平靜,對此一笑了之。他仍然一如往日的奔波在試驗田地裏。

在我的有生之年,我還有兩大心願:一是把超級雜交稻研究成功,大面積“

應用於生產,這樣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就解決了;再一個是讓雜交稻進一步由中國走向世界,?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雖已屆古稀之年,但袁隆平仍是魂牽夢縈着雜交水稻;雖已沒有了園藝場的美麗與繽紛,但那種淳美與質樸,卻更能透出一種科學巨人所特有的崇高品質與境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