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9W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加深大家對書上內容的認識,寫讀後感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就必須認真推敲作者想表達的深刻含義,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課堂》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閲。

《課堂》讀後感7篇

《課堂》讀後感篇1

“反思性實踐”對教育工作者來説就是指在課堂中有“技術性實踐”的同時,還需要對技術性實踐進行思考研究,以提升課堂。正如鍾啟泉先生提到,中國課堂危機並非危言聳聽。我們要排除萬難,除去課堂轉型焦慮,實實在在應對挑戰,踏踏實實的做好課堂改革,對改革不斷反思總結,譜寫中國教育新篇章。所以如何讓自己走向“反思性實踐”,首先必須熱衷於課堂改革,勇敢面對挑戰,不逃避,不退縮!鍾啟泉先生教我們教師要懂得“學習集體”編制原理,課堂着眼於“小組協作學習”,以實現全員參與的積極對話教學。另外課堂“做中學”也是課堂改革一大轉型。“探索”是人類的天性。所以我們課堂讓學生“動”起來勢在必行。鍾啟泉先生在《讀懂課堂》中教會我們許多課堂技能方法,對我們課堂轉型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

其次,教師在參與課堂改革轉型過程,要讓自己走向“學的專家”。鍾啟泉先生説“教師的人生是持續學習的人生:學習兒童,學習教材,學習同事,學習社區,從自己的經驗中持續地邁出學習的步伐。”呼籲教師學會“學”。其實更確切的説是“反思總結”。在課堂中,遇到每一個問題都可以變成課題去研究,查閲資料,徵詢骨幹教師意見,課堂實踐,再反思總結,並做好相關筆錄。然後便達到了“學”的效果。

總之,做個教學中的“有心人”,常常反思,不僅對提升自身業務水平,還是提高教學效果都有很大的幫助!

《課堂》讀後感篇2

作為教師,對於聽評課並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學中,既是教師的必修內容,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高度重視。每個學期,學校都會給教師佈置聽課任務,並要求各個教研組認真組織評課活動,以期促使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而應如何聽評課,則一直是教師心中的一個盲點。現實中,學校規定每位老師每週或者每學期都要堅持聽課多少節,至於效果就很難預料了。老師完成任務也罷,真正學習也罷,都會鄭重其事地提着椅子、懷着課本去聽課。至於聽什麼,如何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評課也是一樣,同科老師往一塊一湊,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於這節課的優缺點,老師們卻大多隻談優點,至於缺點則諱莫如深了。個別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説閒話。因為在他們心裏,只要完成了學校佈置的任務就可以,聽課、評課只是搞搞形式、擺擺樣子罷了。想想我們老師,一學期聽了很多課,但大多數老師只是簡單記錄一下教學環節,課堂反映,教學設計是否合理以及學生的課堂回答情況。教師評課方向不明確,而且教師聽課關注更多的是教學設計和教師的課堂活動,對學生的學情則很少關注甚至忽略。

這學期,利用閒暇仔細閲讀了《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書中列舉了課堂觀察框架,課堂觀察的工具,從學生學習的緯度、教師教學緯度、課程性質緯度、課堂文化緯度四個方面詳細列舉。對教研組研究活動提供了內容基礎,教研組可以基於課堂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規則開展日常性的觀察活動,各自承擔相應的職責,然後規範地開展聽評課活動。有助於保持一種長期的合作關係,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會更快。讀來深受啟迪,頗感獲益匪淺,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的聽評課方法。教學底線、評課標準、觀察點、觀察量表等等,一個個嶄新名詞的出現,標誌着一種新的聽評課範式的創新,在我們感到新鮮的同時,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謝崔教授及其合作團隊的貢獻,使我們對聽評課有了新的審視,並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設想。如下,就讀書並聯系自身實際談點拙見和體會。

一、課堂觀察的作用

課堂觀察是通過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的一項專業活動。它要求觀察者帶着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的感官和輔助設備,直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作相應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師日常專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就是説,課堂觀察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通過課堂觀察,我們可以得到寶貴的資源,可以由別人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進而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還可以得到寶貴的用於研究的資源。無論我們是聽課者還是授課者,都可以就自己所處的教學階段,根據自己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從而達到汲取別人的精華,去其糟粕,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技能的目的。

二、課堂觀察的基點

課堂觀察應該着重關注學生如何學、會不會學、學得怎麼樣。而關注學生則應側重於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研究學習。對此,在上學期的歷史學科會上,於老師就已經引導我們學着使用課堂觀察量表,只是很多老師剛開始用起來不是很熟練,甚至不是很瞭解它的用途,沒能真正發揮觀察量表的作用。讀了《走向觀察》這本書之後,我終於領悟到:課堂觀察的起點和歸宿都是指向學生的課堂學習和改善,無論是教師行為的改進、課程資源的應用,還是課堂文化的創設都是以學生課堂的有效學習為落腳點。比如:觀察框架中提到的:有多少學生傾聽老師的講課?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有多少?自主學習的形式有哪些?自主學習有序嗎?學生清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等等,都是圍繞學生的學習設計的。

三、課堂觀察的合作

讀了《課堂觀察》這本書之後,才明白:集體智慧的偉大。聽課中,想方方面面記錄完整很困難,面對複雜的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只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節課觀察全面、完整。我們在平日的聽課中要學會使用課堂觀察量表。在觀察中平等對話、在對話中進行思想碰撞,探討課堂教學,學些專業問題,開展多樣的討論方式。

反思自己以往的聽課,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效率低下”,“隨意性較大”,往往評價不深入、不透徹、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導作用,現在想來是多麼地幼稚。讀了《課堂觀察》這本書,讓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拓寬了思維,更新了思路,明確了方向。在《課堂觀察》這本書中,就如何改變聽評課存在的問題,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轉變:簡單變複雜、對立變理解、業餘變專業。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變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要考慮個體、時間、空間、情境等多種因素,把小整體放到大整體中去思考。必須正視教學的複雜性,以發雜的思維和觀點去看待教學活動。無論是聽評課的動機、過程還是結果,都要主張多樣性的統一,並且多樣性之間必須要有必要的張力。“還應該從對立思維改變為理解思維。”

崔教授強調,參與聽評課的人需要考慮以下三點:

一是基於“現場”,要充分考慮時間、空間、資源等因素就此課論此課,不要作過多的類推或假設。

二是要充分考慮教師本人的獨特性,挖掘上課教師好的東西,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是在評課時,談到存在的問題,最好“體諒優先”,要有證據、有針對性、有建設性地提出問題並共同探討解決方法。“除了在態度方面的改變外,最需要改變的就是“用業餘的思維活方法處理專業的事情”。傳統的聽評課中,缺乏聽評課的專門知識與技能,也缺乏專門的“聽課人才”。

其實,有了上課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於就有了聽評課的能力。崔教授建議,一是要注重對“聽評課”的研究;二是需要對教師進行專門的教育或培訓;三是要明確聽評課的主體應該是教師特別是同科教師,而不是誰都可以充當聽評課者。對此,我深感責任重大,反思自己的聽評課,往往是聽的多,而研究少。缺乏應有的理論培訓,能力不足。對於非專業學科涉獵少,把握不夠。今後,應當在學習專業理論的基礎上,加強對聽評課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學習各學科的專業知識,瞭解各學科的特點,掌握各學科的評價要求,從而在聽評課中,觀察到位、評價滲透、指導有力,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推動教師專業成長,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加快學校內涵發展。

四、評議課堂的要求

作為聽評課者,在肯定教師長處的基礎上,要學會更深入地分析問題,作為教師,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博採眾家之長,完善教學行為,促進教學創新。感謝為本書付出辛勤汗水和心血的老師,讓我體會到教學不能總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有創新精神,要注重課堂研究,要給課堂注入全新的血液,使課堂成為研究的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成為學生能力發展的課堂;感謝本書,讓我明白,聽評課要去掉空話、套話,不要感情用事,人情用事;要學會課堂觀察方法,要把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到一種科學研究的層面上來,用數據來説話,重理性分析,要求教師科學地處理數據,並進行合理推理,得出科學的論斷,從而用來總結和指導教師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來越覺得,一名好老師、好領導,不僅需要有淵博的知識,滿腔的熱情,更需要有專業知識。時代呼喚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師保持一種“不老”的心態,時時創新,才能全面推動教育發展。教師不僅應該成為教育者,更應該成為研究者,讓我們為了學生的發展積極行動起來,讓聽評課更規範、更有效。

《課堂》讀後感篇3

今年的暑假,我們為期五天的集中培訓深入瞭解當下火熱的話題,核心素養。當我看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的這本書時,心中便有了熟悉感,第一時間得到了這本書。靜心開始閲讀,通過閲讀,讓我對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不斷的提升我的思考。

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迅猛發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顯加快,這些變化對人的素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提出,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有力地迴應了新時代的呼喚,也為深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關於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髮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後在一生中不斷完善。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藴、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作為核心素養,如果教師沒有能夠完全理解,知識只能停留在認知領域,而素養卻能鍵入到人的血液神經系統中去,是人的一種天性流露。當一個教師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素養時,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會讓教學有根。核心素養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系統迴應了這些問題,並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並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

粗淺瞭解了本書,下面就要細細研讀。因為基於核心素養的課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學是為了學而教的,是為了學生學會學習的,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為了發展學生為適應社會變化終身學習而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對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基本訴求,也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總之,課堂教學變革是核心素養落地的切入點,突破點和成長點,只有聚焦課堂,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

《課堂》讀後感篇4

2014年月,"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並被置於深化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首要位置,核心素養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

那麼,究竟什麼叫素養?什麼叫核心素養?什麼叫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些問題是我們一線教師最為關心的。我想可以從《核心素養導向的堂教學》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作者簡介

餘森,教育學博士,現為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教育部福建師範大學基礎教育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家基礎教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中程標準修訂綜合組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中國小名師培養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等社會職務。

書籍內容摘要

就一門學科而言,核心素養的內涵包括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品質,但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任何一門學科的目標定位和教學活動都要從素養的高度進行。

從學校教育説,一方面我們要從學校整體教育的高度界定和確認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及其內涵,另一方面也要從具體學科的角度研製和確立各學科的核心素養及其內涵。兩者要保持有機聯繫和銜接,既要把普適性的核心素養落實到具體的學科素養當中,也要把學科素養提煉到一般素養中去。

第一部分:核心素養的內含----核心素養是關鍵能力+必備品格。

第二部分: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構-----基於立德樹人的教學;基於程意識和學科本質的教學;基於學生學習的教學。

第三部分: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整體化策略。

語句摘錄精彩分享

1素養:簡單地説,素養指的是沉澱在人身上的對人的發展、生活、學習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素養有別於素質,"素質"就其本義而言指的是人生而有之、先天具備的東西。按照《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解釋:"素",即本色;"素質",即事物本的性質、特點或人的生理上的先天特點。當我們區分素質和素養時,我們強調前者是先天的稟賦,後者是後天的產物。這一點尤其表現在生理方面。我們講生理素質而不講生理素養,就是因為兩者存在先天和後天的差別。從廣義角度講,素質是素養的上位概念。

素養和教養:從學理角度説,教養即教育出的素養。一個人的天賦如果得不到適合的教育和訓練,是不可能得到發展的,尤其不能發展成為專業性的素養。不過,我們平常所説的教養,強調的不是"教",而是"養",廣義上指的是人的整體的全部素養,狹義上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質。

素養的構成:素養是一個人的"精神長相";素養是一個人的"人格";素養是一個人的"行為習慣";素養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

2核心素養

素養滲透於人的整個心靈,涵蓋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它的形成是多種複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從教育的角度講,我們必須凸顯素養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即核心素養,它是學校教育的聚焦點和着力點。

核心素養是其他素養髮展的基礎,是個人縱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它會生長出其他素養,就像受精卵一樣,不斷通過細胞分裂,形成一個鮮活的生命。

核心素養是每個人必備的素養。它不只歸屬特定的人羣,而是人之為人的"最大公因數",是合格公民、優秀公民的共同基因,是每個人參與社會生活的必備條;它也是人生髮展、人生幸福的"最大公因數",是所有人終身發展的共同的必備要素。

粗淺翻了翻本書,下面就要細細研讀。因為基於核心素養的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學是為了學而教的,是為了學生學會學習的,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為了發展學生為適應社會變化終身學習而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對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基本訴求,也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我覺得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我們數學教師要抓住知識的本質,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感悟知識的本質,積累思維和實踐的經驗,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一堂數學的成功與否,應看自已的教學是否真正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堂教學變革是核心素養落地的切入點,突破點和成長點,只有聚焦堂,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

《課堂》讀後感篇5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自己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什麼地方?就是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當前"核心素養"已成為中國小教育教學研討的主題詞。

什麼叫"核心素養"?

什麼叫學科核心素養?

為什麼要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

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這些問題也是我們一線教師最為關心的。説真的,我還真説不出個子醜寅卯!於是我翻閲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針對以上問題,這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做出系統迴應。從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個大方面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中指出:閲讀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關鍵能力中的之一,"不會閲讀的學生是潛在的差生".我們知道,閲讀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主要手段,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説:"必須教會少年閲讀!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閲讀的人,就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在國小中就應該使閲讀達到完善的程度,否則就談不上讓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為什麼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待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會閲讀。

可見,學生的閲讀是多麼的重要。人民日報曾撰載文章稱:"國小欠下的‘閲讀帳’遲早是要還的!再不多看書,孩子考試時連卷子都做不完!"這也許並不是危言聳聽。

近兩年,無論是學校、家庭、社會,對於重視閲讀的呼聲越來越高,閲讀的重要性無須贅述。我們在強調學生的閲讀能力的同時,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是不是也應該讀一些書呢,甚至是列給學生的一些必讀書呢?當我們在給學生開的必讀書書目也好,還是讓學生進行自主閲讀的書也好,那麼學生到底讀的怎樣,閲讀中遇到了哪些問題,這需要我們語文教師進行必要的跟蹤指導和監控。當然指導和監控的方式有多種,調查問卷、讀書沙龍、寫讀書筆記等。如果我們教師不也去進行實地閲讀,怎麼對學生的閲讀進行指導和監控,又何談去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當我們語文老師真正地讀了這些書後,才能和學生交流有了共同的語言,才有了交流的"底氣",才可能和學生產生思維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鳴。加之國小生的善於表現自己的心理特點,還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或者還沒有讀這本書的同學,認為自己再不讀書,就會被老師和同學"邊緣化"了,無形之中,就會自覺的進行閲讀。當然,當老師在和學生進行語言、心靈交流的同時,學生會真切感受到閲讀的無窮魅力。

再説,隨着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學生的素質也越來越高。記得去年一年級上學期的第一課《天地人》,我當時在教認識"地"這個字時,當有的同學組出"地下"這個詞時,緊接忽然有一個小手舉了起來,迫不及待地説:"老師,我知道地下有巖漿"!"你是怎麼知道的?""我從書上知道的。"我當時吃了一驚,倘若這要是發生在城裏的小孩身上,也許算正常,但對於農村小孩來説,況且是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説,這能説是不足為奇嗎?隨着科技的發展,學生的素質也越來越高,也許在某些領域,孩子比我們知道的還多,顯然僅僅有一桶水,哪怕是一潭死水肯定是out了!這種形勢難道不逼着我們去讀書嗎?否則,我們怎麼又能滿足課堂教學發展的需要?

總之,"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忘記讀書,從什麼時候開始培養自己讀書的習慣都不晚"!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是不是更應如此!

《課堂》讀後感篇6

今晚在幫孩子整理書包時,無意間發現有兩本《父母課堂》,於是,我就打開看看,一下子就被“幫孩子選報興趣班”那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看完那篇文章後,靜下心來反思自我,慢慢地想到自己對孩子教育的誤區。

記得在上學期剛開學沒多久,孩子興高彩烈地拿着一張通知,高興地説:“媽媽,報興趣班了,我喜歡畫畫,我想報畫畫!”我拿過通知看了一下,説:“孩子,女孩子最好報形體舞,可以練下體形對你長大後用處更大,還有老師剛才發信息來説畫畫班己經報滿人數了。”孩子聽了失望地點點頭。

現在回想起這件事,覺得十分慚愧,自己沒有尊重孩子的興趣,強行把自己的意願加在孩子的身上,想讓孩子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其實這樣做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而且有可能會挫傷孩子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讀完這篇文章後,我獲益良多,懂得了如何為孩子選報合適的興趣班。主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我們要明白是幫孩子選報興趣班,而不是幫自己選報,必須要以孩子的興趣和意願為前提,絕對不能強迫。哪怕孩子只有一天的學習和訓練的體驗,也會有一定的收穫。

因此,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以平常心態巧妙地引導孩子選擇合適的興趣班,不能強迫孩子忽視孩子感受,一切應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只要孩子有興趣,就會有自主的學習,快樂地享受着學習帶來的無窮樂趣!

《課堂》讀後感篇7

基本的禮儀是最起碼的道德操守,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決定着一個人能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學禮,無以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這是我讀了《父母課堂》這本書後,最大的感受。

其中《別忘了,孩子也是主人》這篇文章,讓我感觸頗深。當家裏來客時,積極地讓孩子參與其中,培養孩子小主人的觀念,是讓他更好的學會熱情禮貌待客的關鍵,有助於他在之後的社交中,更好地建立人際關係,成為一個舉止優雅,彬彬有禮的人。在孩子作為小主人接待客人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或者不周全之處。作為家長的我們,不要急於批評孩子,要正確的引導,以及鼓勵孩子。不要吝嗇表揚,哪怕只有一點點進步,我們都要及時誇獎孩子,給孩子樹立信心。

如何待人處事,讓他參與其中,他會更好地理解與運用。對於我的孩子,我也是這樣教育的。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出門在外,我們家都會分工明確,讓孩子真正地參與進來,他才會體會當中的不易與艱辛。例如去遊樂場玩項目,在他很小的時候,我就讓他自己排隊,讓他明白想玩就要自己付出時間和體力去等待,任何事情只有付出了才會有回報。

其次更要注重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當孩子表達對一件事情的理解與看法的時候,先不要糾結於答案的錯與對,應當先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孩子大膽説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其實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都要遵循一個重要的原則:寓教於樂。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孩子在輕鬆自由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做到日積月累,潤物無聲。

?父母課堂》讓我真正瞭解到,一定要幫助孩子學會認真傾聽,使其成為懂得欣賞別人的人。這其實也是人際交往中交互原則的一個相對面。每個人在交往中都希望得到對方的支持和認同,孩子也是一樣。我們應當教育孩子,既然我們在內心對交往的朋友有這樣或那樣的要求,對方必然也會對我們提出相同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期望得到更多的讚美的同時,也能夠去讚美別人、欣賞別人。

以上是我讀完《父母課堂》之後的一些體會。作為父母,最大的智慧就是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完整的、需要被尊重的人看待,彼此尊重。今後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作為家長的我們還將不斷學習,與孩子共同進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