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草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5W

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強大家對書上內容的體會,在我們對原書籍特別瞭解之後,一定要寫一篇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星星草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閲。

星星草讀後感8篇

星星草讀後感篇1

大家知道星星離我們有多遠嗎?上星期我讀了《星星離我們有多遠》這本書,書裏面講了不少天文方面的知識,讓我瞭解了不少。

書中講了銀河系中的星團有上百萬顆星星,他們組成了一個團隊。星星有的離我們遠,有的離我們近,星星的亮光看起來越亮,就離我們越近。最遙遠的星系離我們有一百多億光年。

這本書是科普名家卞毓麟所寫的,它是一本寫天文的書,《星星離我們有多遠》裏的“星星”並不是單純的只我們看到的星星,而是指宇宙的星座、太陽、月亮……這本書寫得非常好,將我們引入神祕的天文學的大門。天文學是一門奧妙無窮的、令我們神往的學科,它要研究的東西是看得見、摸不着的。這本書利用一些現代化的東西和以前的遐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夜晚,天空中的繁星閃爍,誰能告訴我,星星離我們有多遠?那一顆顆奇形怪狀的星星,讓我們探索太空的奧祕。一個個偉人為這個事業奮鬥着,他們用信念將宇宙探索。到了21世紀,人們仍向銀河系發起進攻……這本書我看的還不是太懂,但卻在我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本書語言優美,內容豐富,讓我們在看書時放不下手。如果有機會,請你也看看這本書,來一睹為快吧!

星星草讀後感篇2

最近讀了毛澤東寫給林彪的一封信《星星之火,能夠燎原》,是為答覆林彪散發的一封對紅軍前途究竟應當如何估計的徵求意見的信。毛澤東在這封信中批評了當時林彪以及黨內一些同志對時局估量的一種悲觀思想。

那時在對於時局的估量和伴隨而來的行動問題上,黨內有一部分同志還缺少正確的認識。他們雖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來,卻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來的可能。他們似乎認為在距離革命高潮尚遠的時期做這種建立政權的艱苦工作為徒勞,而期望用比較輕便的流動遊擊方式去擴大政治影響,等到全國各地爭取羣眾的工作做好了,然後再來一個全國武裝起義,那時把紅軍的力量加上去,就成為全國範圍的大革命。他們這種全國範圍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爭取羣眾後建立政權的理論,是於中國革命的實情不適合的。他們的這種理論的來源,主要是沒有把中國是一個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互相爭奪的半殖民地這件事認清楚。

有些黨員從主觀主義出發不恰當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觀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結果,走上盲動主義的道路。

那時中國革命的主觀力量雖然弱,可是立足於中國落後的脆弱的社會經濟組織之上的反動統治階級的一切組織也是弱的。這樣中國革命的走向高潮,必須會比西歐快。在1927年革命失敗以後,革命的主觀力量確實大為削弱。若僅依據某些現象來看,黨內同志們發生悲觀的念頭也是很自然的。但若從實質上看,那便是"星星之火,能夠燎原。"此刻雖僅有一點小小的力量,可是它的發展會是很快的。它在中國的環境裏不僅僅是具備了發展的可能性,簡直是具備了發展的必然性,這在五卅運動及其以後的大革命運動已經得了充分的證明。

馬克思主義者對未來的發展和變化,只能説出個大的方向,不可能機械地規定時日。所謂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正如毛澤東所説的,“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毛澤東的這篇《星星之火,能夠燎原》在那時安定了不知多少黨內的同志,使他們看到了期望。

星星之火能夠燎原,正是這星星之火,使勝利的紅色旌旗飄遍中國,點亮了中國革命的燈塔,指明瞭前進的方向。我們黨憑着“星星之火能夠燎原”的堅定信念和“艱難奮戰而不潰散”的艱苦奮鬥作風,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

星星草讀後感篇3

這一週,我讀完了《星星離我們有多遠》這一本書,對此,我領略到了宇宙的浩瀚以及星球的壯麗。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太陽系裏一些星球離我們地球的距離以及測量距離的方法。本書首先介紹的是月亮,因為月亮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在人類登月之前,人們一直在探索地球與月亮的距離,這令許多科學家頭疼不已。但還是有科學家想到了辦法:先向月亮發射雷達電波,計算出往返的時間,再根據雷達的傳播速度,便可求出大概距離。當然這個數據只是一個粗略值,隨着人類科學界不斷進步,地月距離大約是38萬千米。

等到人類登月後,他們就把目光放在了太陽系的中心——太陽。太陽是一顆不動的恆星,它離地球比地球離月亮還遠。如今人類造出飛得最快的飛機——1秒飛1千米,但是如果要飛到太陽也要飛4年九個月,可見太陽非常遠。但科學家們仍然想出了辦法:當金星在軌道上正好在地球前面時,科學家從地球兩極點發射雷達電波,測量金星與太陽的角度,用視差法測量出視差距離,就可以得到日地距離了。

科學家們把日地距離當成一個長度單位——天文單位。這把“尺子”一直沿用至今。人們用這把“尺子”測量了火星、金星、海王星等星球的距離。目前,人們已經測量了許多銀河系中星球的距離,人類測量的最遠星系的距離距太陽系約一百多億光年,可見宇宙的浩瀚啊!

讀完這本書後,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之大,人類探索宇宙的功勞都歸功與科學家,所以,只有努力學習,才能為祖國做貢獻。

星星草讀後感篇4

讀一本書,如同一場跨越世界的對話。而書的內容,就是作者的思想,能在其中領略到作者的情感與態度。這些對話總能給我們開啟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天文學――一個很熟悉的名詞。但有多少人真正瞭解並領略到它的美好呢?

孫悟空一跟頭就是十萬八千里,可他從東土大唐翻了兩千多個根頭也未到達過太陽。太陽離我們有多遠呢?星星的光線不及太陽,形狀也比較小,但它真比太陽小,它的光線真比太陽弱嗎?傳説牛郎星織女星中間有的那座雀橋,它又是什麼呢,它真正存在嗎?這些問題,就充分體現出了天文學的奇妙。這些問題,我從未觸及也從未思考過。《星星離我們有多遠》為我解答了一切。

這本書詳細地記錄了歷代天文學家探索過程,告訴了我們一個個天文結論的背後天文學家的努力與堅持,他們的成就使我見識到:銀河系中的星團竟有成千上萬顆星星,最遙遠的星系離我們達一百多億光年;太陽離地球有149597870千米,就連每秒鐘可以前進30萬米的太陽光,也得在路上花費8分19秒鐘才能照到地球上;半人馬座比鄰的恆星,同太陽相距大約41萬億千米,光線通過這段距離差不多要花費4年3個月,而它卻還是離太陽最近的恆星鄰居呢!

古往今來,人們對藍天一直懷揣着美好的憧憬,有多少人為耿耿銀河、羣星爭輝而陶醉,又有多少人為之而賦詩抒懷。所以,天文學開始了漫長的探索之旅。這本書使我領略到了人類對自然的不懈探求,領略到人類知識能力之偉大,更領略到科學精神之崇高與不朽。這本書展現的正是一代代天文學家前赴後繼,鍵而不捨的輝煌成就。

它通過這一系列天文學家背後的故事告訴我星座的美妙,羣星的燦爛,天文的神祕,更讓我瞭解到了每一個成功背後的付。我藉助它開拓了一個新的世界,實現了心靈的成長,找到了書中的“量天尺”。

星星草讀後感篇5

夏日夜晚,羣星閃耀,看着天上的星星,心裏默揹着《天上的街市》,不禁思考,“牛郎”和“織女”真的只隔着一條“不甚寬廣的天河”嗎?於是,拿起手邊這本《星星離我們有多遠》,翻開了第一頁。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如果“牛郎”和“織女”若真想相會,就是以光速行進,也需要16年,所以根本不可能一年相會一次。

在閲讀的同時,我發現天文學是一門奧妙無窮,令人神往的學科。這本書將歷代天文學家創造“量天尺”的過程鋪陳開來,向我們從近到遠的介紹了月球及其他天體。這本書既藴含着豐富的科學知識,又穿插着介紹了歷史人物與背景。讓讀者在瞭解科學的同時,又知道了歷史人物探索天文的精神。這本書立意清新,邏輯嚴謹,文筆流暢,作者把天文故事講得生動有趣,是一部難得的天文科普佳作。通過閲讀這本書,我知道了科學其實是一門美妙的`藝術,,人人都可以走進科學,就像聆聽古典音樂一般,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豐富多彩,而這本書就是培養我們科學興趣的必由之路。每當夜色悄然降臨,遙望靜謐的天際,明月當空,繁星如織,茫茫宇宙總是令大地上的人們心往神怡,正因為我們感知,理解,觀察到的部分知識滄海一粟,才會去更加執着的探索宇宙的奧妙。

星星草讀後感篇6

寫東西是自己一向很喜歡的,可是真正拿出來發表可是從來沒有過的,把自己卓嫩的文字變成鉛字,是自己從未曾想過的。而這個不盼望的事情卻突然間發生了。

去年十月底十一月初,王健老師找到我,跟我説為《星星離我們有多遠》寫導讀的事情,機會難得,我當然滿心歡喜,未曾細想,馬上點頭。當我買來這本書,並看了課本中對其的簡介後,我就開始打退堂鼓:這是關於天文學知識的作品,我能看明白嗎?怎麼寫導讀?沒有寫過,不知如何下筆,更何況自己都未必能讀懂,怎麼能寫出導讀?……在內心的持續爭鬥中,我硬着頭皮開始了閲讀。最開始,讀得很慢也很痛苦,因為裏面涉及的天文學、物理、數學等知識很專業,自己沒有接觸過,一本書讀下來花費了一個月的時間。雖然大致瞭解了這本書的內容,但是還是感覺雲裏霧裏的,很多專業知識不明白。可是導讀還是得寫啊,於是又開始了第二次閲讀。這次閲讀不僅速讀加快了,而且對每章每節的內容可以很快的梳理清楚,尤其是在進行了整本書閲讀的基礎上回過頭來再看章節內容,感覺頭腦裏有了大致印象,閲讀思路和方法就熟練了。不過對於如何出導讀題目,我還是沒有任何想法。但是又到了出題的時間了,參考着王老師的題目,自己也硬着頭皮出了幾道,經王老師點評,才發現自己出得題是多麼的“楞”,自己都不願意做更何況學生呢!王老師親自給我做了示範,我才知道原來題可以出的這樣巧妙這樣有趣而又真正的引導學生去讀名著,於是自己重新開始閲讀,細緻的閲讀,不懂的就上網查資料,有感觸的地方自己寫寫筆記,這次的閲讀自己真正的讀進去了,才發現天文學博大精深,雖然此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很有趣味,感歎太空的神奇渺遠,同時很有收穫,學到了很多天文學知識,解決了自己也曾有過的疑問,比如星體距離我們有多遠。當然,我也仿照着王老師的題自己出了幾道,感覺也還不錯,隨着閲讀的深入和出題技巧的熟練,我很有信心的在做着這件事。就是在這個時候,我意識到一個問題:原來天文學的東西這麼奇妙,我也很喜歡;原來科普作品讀來也並不像想象中那麼枯燥難懂,我也很喜歡。所以,很多東西如果自己不去嘗試,怎麼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適不適合呢?這樣想來,我便有了要開始讀幾本科普作品的想法。另外,讀書同生活是一樣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也可以去嘗試一些未曾做過的事情,為平淡順遂的生活增添一抹濃重的顏色不是也很好嗎?管它是什麼色彩呢!

寫一篇名著導讀非常不易,其中經歷的多次閲讀、查閲資料、反覆思考等一系列的工作,基本上每天除了上課就是在電腦前坐着,有時候半天只能出一道題和答案,不過正是在這樣的不斷探索和反覆修改的過程中,讓我感覺到工作的忙碌和充實,每天過得都很踏實。終於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規定的任務,不過這並沒有結束。一部作品的“出生”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陣痛”,前一段時間,主編李永茂老師還讓我修改呢!不過,當我看着電腦屏幕上那一頁一頁像樣的文字時,內心的充實感與成就感油然而生。

雖然書還沒有印刷,雖然只是教輔資料,但是我已經體會到了當作者的感覺,希望以後還會有這樣的機會,因為這件工作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獲得知識,訓練出題能力,還激發了我閲讀科普的興趣。

星星草讀後感篇7

自古以來,蒼茫的天空、遼闊的大地、閃耀的羣星,都是人們心中神祕莫測的龐然大物。初唐陸子昂獨登幽州台,置身於這廣袤的天地,發出“念天地之悠悠”的慨歎。是的,與整個世界、整個太陽系、乃至整個銀河系相比,人類真的太渺小了。

就拿我們身處的地球來説,經過許多科學家的精密測驗,地球上子午線每一度的弧長就有111.13千米嗎,赤道的半徑長則有6378.137千米,而太陽,體積近乎是地球的130萬倍,距離地球12800萬千米。就連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也相距了384400千米。看來,人們眼中龐大的地球在宇宙中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更何況是人們自己呢!

不過,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雖然讓我們感到了自身的渺小,但屈原《涉江》中“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又引發了我們新的思考。人類確實是渺小的,但這麼渺小的人類卻能測量這樣龐大的宇宙,探索它的種種奧祕,難道不算偉大嗎?

從古至今,各國的科學家一直在不懈地探索未知的宇宙。我國的科學家僧人一行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線的實測工作;阿里斯塔克、伊巴谷分別測量出了月球的體積和月地距離;法國天文學家拉卡伊和拉朗德發明了三角算法。除此以外,拉卡伊為了製作星表,耗費了大量精力,去世時不到50歲;後來開普勒著名的三大定律橫空出世,被人們稱為“天空立法者”,但他最終也因貧病交加而亡;英國的天文學家哈雷通過“金星凌日”的機會,測定了太陽的視差,發現了著名的“哈雷彗星”;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哥白尼,用畢生精力寫就了《天體運行論》,當一本剛剛印好的《天體運行論》送到他手中時,他已奄奄一息了;夫琅禾費雖然只活到39歲,但他卻使望遠鏡角度精細程度達到了空前水平。

古今中外,太多太多的科學家為天文事業默默無聞地奉獻,面對繁瑣、大量的計算工作,一個又一個測量瓶頸,他們從不退縮,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為人類能對浩瀚的宇宙瞭解更多而作出自己的努力,渺小的人類也因他們的存在,變得偉大了起來。

偉大與渺小,的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但無數天文學家的辛苦付出和輝煌成就,在這兩個形象間架起了一座堅固而又高大的橋樑。

星星草讀後感篇8

中國有個美麗的故事《牛郎織女》,但你知道他們相距多遠嗎?16光年。這是個非常大的數,但天文學家又為何知道呢?一切都在《星星離我們有多遠》一書中。

首先,作者卞毓麟先向我們講述了人們對地球大小的測量,從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一直到現在,人們一直在測量,但令人稱奇的是畢達哥拉斯的數據與現在人們的數據相差無幾,這便是人類的驕傲。當然,書中還有很多,如:哈雷彗星每75-76年迴歸、恩克彗星等。

還有許多天文知識,比如光年、秒差距、星座、亮星、銀河系、矮行星等概念、以及人類向遙遠的恆星邁出的腳步,最終人類飛出地球、太陽系。

古往今來,人們對藍天一直懷揣美好的憧憬,有多少人為耿耿銀河、羣星閃燿而陶醉,又有多少人對它賦詩抒懷。當天文學家決定開始探索時,便註定會有無盡的坎坷,但是他們沒有放棄,一代代天文學家前赴後繼,鍥而不捨的精神才有了今天的輝煌成就。

其次這本書將歷代天文學家的創造“量天尺”的過程鋪了開來。向我們有順序的介紹了各種天體,讓讀者瞭解到天文學。天文學是一種十分複雜但美妙的藝術,每個人都可以走進天文學,但不要心急,因為天文學與其他截然不同。

天文學猶如古典音樂,你必須細細聆聽,用心揣摩,必須有一個循序經濟的過程,否則,那種異常精彩的過程你就抓不住了。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培養興趣,當你對天文學的興趣已深入骨髓,那麼,你會有別人沒有的經歷。

每當夜色悄然降臨,遙望靜謐的天際,明月當空,繁星滿天之際,浩瀚的宇宙總會令大地上的人心往神怡,而當我們有了滄海一慄的知識時,我們才會更深入的探索新知,吸收他們,如此反覆,我們會從最終的一粒慄到滄海,這便是這本書給我的第二個啟示,也是向宇宙邁進的一個重要階梯。

最後,這本書給了我學習的動力。作者在書中有很多處先説方法,最後説結果,這樣會使我們思考,從而提高思維,再如,書中的大地三角測量法和開普勒三大定律,有許多公式、方法、天文知識,我很不明白。但我卻明白了:想當一個天文學家要有很紮實的功底,但紮實的功底從何而來,好好學習科學知識,這也是通往宇宙的階梯。

宇宙是多麼遙遠,但是一代代人奉獻一生致力於天文學,才有了人類如今的成就,可宇宙遠遠沒有我們想得那麼簡單,不過我相信,當我做到書中的啟示,我也一定能為天文學貢獻自己的一份力,一定會找到通往宇宙的階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