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般的春天讀後感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6W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真實和虛構,寫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學批評和評價標準,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放牛般的春天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放牛般的春天讀後感6篇

放牛般的春天讀後感篇1

生活中總是會出現這樣的詞:做人,做學生,做老師······我就抒發一下看完《放牛班的春天》的感受——該怎樣做老師,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學生!

多年前,法國一個小鎮上名叫池塘底畔的輔育院中,出現了一個代課老師——克萊蒙馬修。他改變了孩子們的一生,從任性,野蠻轉變成了理解和理性的孩子,這要付出多少的努力,而馬修老師僅僅用了幾個月的音樂課,是哈山校長再抽幾十年的耳刮子也不會成功的。這就可以看出教育不是暴力,是理解和寬恕,更是發掘與發現沒觀察到的潛力。馬修組建合唱團,歷盡艱苦,受盡非人的辱罵,但他還是堅持作曲,堅持發掘男高,中,低音,終於在麥神夫的幫助下,把零碎不堪,無所事事的孩子們組建成了團結的整體。馬修雖然最後結束了他老師的職業,但他在迷茫中尋求到了光明——音樂代課老師。哪怕他是一個小小小小小小的代課老師,哪怕他過氣了幾個世紀,他也用愛,用堅持造就了這個非凡的合唱團;這就是愛,就是理性!

此劇中有個極成功的例子——莫翰琦。他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指揮家,在富裕中生活,實現了他兒時的夢想,當然極反面的典範也有——孟丹,當他一把火燒掉了整個輔育院,一他就走向了黑暗,走向了罪惡。從此,便過上了恐懼、狡詐的生活。如果追憶起來,莫翰琦是馬修發掘和培養出來的;而孟丹是哈山的一頓暴打,送進警察局所逼出來的。本來他們倆個都是問題少年,就在人生的岔路口上,莫翰琦被馬修所感化,選擇了光明;孟丹被哈山所逼迫,選擇了罪惡與叛逆。當然結局很悲催,其實也並不是這樣,馬修和哈山都同樣離開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但馬修走的時候,收到了孩子們愛與期盼的紙飛機,走得很心中無愧。可哈山走的時候,屁股坐上冰冷冷的汽車。沒有老師,沒有孩子來送他。他失敗了,從開始就失敗了。

這片影劇讓我懂得了何為師德,上了一節有益終身的師德課!

希望老師能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温和與幽默,這才會得到學生的許可,得到學生們愛與期盼的紙飛機!

放牛般的春天讀後感篇2

在我的生命中,有過許許多多的夢想,大老闆,是我最早的夢想,金融危機時我改變了我的看法還是當科學家好!……。就是因為我的夢想一次次的換,我一次又一拋棄了我的夢想,一直沒有努力的追求它,可看完了這部電影后,我終於確定了目標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講的是1949年的法國鄉村,音樂家馬修到了一間外號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學校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馬修老師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最後孩子們學會熱愛生活,瞭解生活的美好的故事。從中我明白了許許多多:

一是武力與懲罰不能改變孩子,只有寬容與愛才能讓孩子聽話。

一次,學生樂格克做惡作劇將馬桑弄得頭破血流,馬修老師知道了是誰以後,直接將他送到校長那受罰,剛到樓下就聽到了另外一個被冤枉的學生在校長辦公室被打的撕心裂肺的哭聲,心一軟,就沒有將他告發出去,而是給他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照顧受傷的寬容有耐心的看門人兼衞生員還修學校桌椅的馬桑。樂格克從這件事知道了生命的脆弱並學會了做錯了事要承擔責任。

二是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温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無時無刻不被告誡着不許這樣做,不許那樣做,卻沒有人來告訴他們應該做什麼、怎樣做。

校長在懲罰犯錯的學生時,其態度可説是雷厲風行、不遺餘力。刺激-反應的聯結當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結果表現出來就是學生在校長面前噤若寒蟬,規規矩矩彷彿機器人,而在校長背後則是放肆搗蛋無所不為;他將學生當成同自己一樣的,有血有肉有尊嚴的活生生的人來看待,會在滿足學生作為正常人類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引導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告訴了我,沒有拋棄人的夢想,只有拋棄夢想的人,讓我們為夢想努力吧!

放牛般的春天讀後感篇3

直到落筆之前,我還在腦中極力地搜尋並羅列着影片中真正打動我心靈的細節,我從腦海中一個個閃過的片斷中捕捉能帶給我會心一笑的場景。影片的敍述方式是我喜歡的,優美的法語旁白讓我的整個心都像沉到了湖底,靜靜的等待着整個故事姍姍來臨。故事的開場給我深刻的印象,佩皮諾站在門口等待星期六到來的樣子給我驚豔的感覺,可以説佩皮諾在電影中的每一次出場都帶給我天使一般純淨的感覺。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感動人的電影,具有温馨電影應該具備的一切元素。善良幽默卻不得志的老師,天才而反叛的學生,不通情理的校長,沒有結果的暗戀……等等。

一羣被認為應該拋棄的孩童,從新拾起了希望,從唱歌中找到自己的興趣,讓我感動;那些寫着孩子們離別祝福的紙飛機就在萬分恰當的時候出現,讓我感動;那個一開始就在門口等爸爸的佩皮諾終於在星期六找到了“爸爸”,讓我感動……

當然令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莫杭治。不僅僅是“天使臉蛋,魔鬼身材”,同樣還有他的聲音。從他的聲音中和深邃的眼眸中,你可以看到,雖然他被認為是無藥可救的,但他同樣擁有着對未來的憧憬。雖然他表面上不屑於母親對他的關心,但他的內心充斥了對母親的愛。當然馬修也是一個重要人物,他用音樂給予了那些孩子希望,引導他們走回正途,並挖掘了莫杭治與身俱來的音樂天賦。他或許稱不上是一個優秀的音樂家,但他絕對是個好老師。當他孤獨離開時,那一隻只從窗口伸出的手,還有飄落的字條,一下子渲染了離別的悲傷氣氛,大家都有種想哭的感覺……

不可否認,温情是個好東西。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種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的片子。尤其是看着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雖然連自己也感覺到未免刻意,但也覺得為那樣的鏡頭付出似乎也挺符合人理。所有的成年人都需要回歸的時刻。

既然有合唱團,就必定會有音樂和歌聲。《放牛班的春天》能以傳統劇情吸引了無數觀眾,可以説,影片的音樂製作功不可沒。

總之,我是挺喜歡這部片子的。可是他給人留下了很多很多需要思考的東西,就像一杯茶,需要慢慢來品。

放牛般的春天讀後感篇4

就在上個星期,許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看完後我的心靈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也引發了我的無限思考。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級長,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着一顆慈愛心對待這些孩子,第一次進課堂,皮包被調皮的孩子們拋來拋去,但在校長的責問下,他選擇了撒謊,庇護了孩子們。

而莫朗因關禁閉,沒能見到來探訪的媽媽,他撒謊説莫朗去看牙醫了,保全了孩子的自尊心,維護了孩子。馬修老師的撒謊不是軟弱,孩子們可以感受到他的真心,他的博愛。愛是會傳染的,馬修老師的博愛給孩子們的心裏種下了感恩的種子。當莫桑大叔叔回來的時候,孩子們雀躍着迎上去,孩子們開始慢慢學會表達自己的愛了。而且馬修還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非常痛恨。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着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勒山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皮比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並且去教育,只有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蜜看,更值得我們品位味。

放牛般的春天讀後感篇5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與愛有關的電影,他講述了一個用愛與音樂感化孩子們的教師的故事,看完使我久久不能釋懷。

電影講述了一位名為馬修的老師到一個名為“池塘之底”的學校擔任學監。這所學校由殘忍的校長,冷酷的老師以及無法無天的孩子們構成。他熱愛音樂創作,讓孩子們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感化孩子們,脱去了束縛孩子們渴望自由的心靈的枷鎖,使他們的的人生髮生了巨大的變化。

電影中的馬修以愛作剪,修建着孩子們凌亂不堪的心靈,以仁愛之心對待孩子們。最後當馬修被辭退後,孩子們拋下來的紙飛機上,寫滿了感激與祝福;一雙雙揮動的手,展現了濃濃的愛與不捨。當馬修看到這一切是,他露出温暖幸福的笑容。

這部電影展現了愛的力量。愛能使枯木甦醒,能使鮮花盛開。愛是這世間最偉大的情感。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我認為,教師們也應該向馬修學習,以愛為養料,栽培園中的花朵們。愛能感化一切,一切。

放牛般的春天讀後感篇6

紅色的客車又一次消失在彎彎曲曲的鄉間小路上。它帶走了代課老師克蘭蒙·馬修和學生貝比諾,卻留下了一段感人的故事,留給了人們對“愛”的另一種詮釋。

首先,愛是能夠兼濟天下的胸懷。馬修給“池塘畔底”輔育院代課的第一天,就感到精疲力竭,甚至不知道當初自己為什麼會選擇到這個環境差、院規無人性、院長和孩子都令人恐懼的地方來。可是他還是堅持了下來,而堅持的結果眾所周知——所有孩子都被感化,並且他們中的莫翰奇還成為著名音樂家、指揮家,這便是愛的力量,而音樂只是它的形式。

其次,愛是懂得感恩。記得曾聽説過這麼一段話:“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謙虛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對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彎腰,便是屬於前者;感受上蒼要抬頭仰視,便是屬於後者。”面對那些心靈十分脆弱的孩子,特別是莫翰奇和孤兒貝比諾,馬修總能放下老師的的架子,因材施教,這是有謙虛之德的表現;不斷的挫折和苦難總是阻礙他的計劃,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的信念,一直堅持着人性化教育,這就是敬畏之心的表現。我想,他的言傳身教對“懂得感恩”的思想的傳播,永遠要比“紙上談兵”來得更有效果吧?

第三,愛是要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心存希望。史鐵生説:“上帝不會許諾光榮與福樂,但上帝保佑我們的希望。人不可逃避苦難,亦不可放棄希望——恰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上帝存在。”馬修深知這一點,因此,從未追求功名的他,不僅在他的教育事業的朝聖路上堅持了下來,也創造了愛的奇蹟。

影片的最後,畫面切換到了50年後貝比諾和莫翰奇再會的情景,那時的他們都已很成功了,這讓人不禁想到了當年他們的那些不幸和錯誤。我又想起了史鐵生的句子:歷史,要用許多不幸和錯誤去鋪路,人類才會變得更加聰明。人類浩蕩前行,在這條路上,不是靠的恨,而是靠的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