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通用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7W

品味完《資治通鑑》後,相信大家內心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感觸,不妨寫一篇讀書心得記錄一下內心感受,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通用三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通用三篇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實的要求。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內容,還是有一定的現實依據的。“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獨攬的經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至於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説嗎?

“以史為鑑”並不因史書內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義——就連完全杜撰的小説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鑑意義,何況史實遠遠多於杜撰的史書呢?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鑑》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説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內容,但這並無損於它的偉大。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麼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己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於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後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於他的牙齒究竟是怎麼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裏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描寫,並無損於“史鑑”的意義。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

《資治通鑑》在編年體史書領域和中國寶貴文化遺產領域之所以享有盛譽,我想一定與作者創作的思路、方法,以及該書特別的語言形式和經世致用的目的有關。由於《資治通鑑》的確太博大精深了,無論我如何努力,也只能窺見書中的一角,但是就是憑着這種熱愛的精神,我也想談談自己對於《資治通鑑》的一點感受。

首先是感覺到司馬遷著作該書時的細緻和認真。在閲讀《資治通鑑》文言文版本的時候,就被該書中不厭其煩的註釋、考異感染了興趣。從前,我讀書都是“盡信於書上”的,即書中説什麼,我便相信什麼,而當看了《通鑑》之後,我的一個很有體會的想法是,原來歷史書中寫的歷史也是不能盡信的。我們要讀歷史,就應該像司馬遷那樣,進行辨析似的閲讀,對所讀到的史實進行驗證推理,取其精華,積累經驗。而正是因為司馬遷著書的細緻認真,從而才為我們不厭其煩地留下各種線索和史料,讓我們更加客觀地瞭解歷史的。

另一點是從《資治通鑑》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語言運用極其簡練,通俗易懂,脈絡分明。《資治通鑑》全文一般沒有太多的偏僻字,即使橫跨一千多年的今人,只要有點文言文功底都可以讀個明白。記述各種事情和描寫各種場景,尤其是戰爭方面的題材的文章,司馬遷總是將前因後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讓讀者能夠一目瞭然。這種重視情節描述的寫法值得今人借鑑。

另外,司馬遷在每一篇文章的結尾處通常都會給出自己的點評,並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理論上去。司馬遷的這些觀點和思想這好迎合了發展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的需要,今人閲讀起來,也會得到許多借鑑作用。我想,這大概也是《通鑑》流傳至今,仍然廣受歡迎和好評的原因。

總之,閲讀《通鑑》受益匪淺,我想,有機會,我還要把文言文版的《通鑑》繼續讀下去。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通用3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的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

司馬光從幼年時期就好史學,為官後,將戰國跟秦代的史事編寫成八卷,進給宋英宗,很受英宗誇獎,命他連續編撰。為此特設一個史局,由他自己選用助手,他選定了劉恕、範祖禹跟劉?作為主要助手。當時北宋的局勢比較牢固,政府收藏的書籍很多,他們能夠任意參考。

《資治通鑑》中唐朝中後期的歷史很詳盡,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個大帝國怎麼緩緩地變成了分崩離析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從代宗的放任開始,到唐德宗的無奈,有憲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喚。即使宰相有像陸贄、李德裕,也只能抖擻一時,而不能改變歷史變遷的常態。

在割據勢力強盛時,不得不緩緩而動。唐德宗開端武力削藩,導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後來轉變態度,對藩鎮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壯志,圖強振興,履行改造。但一遇挫折,這些措施便消失殆盡。所以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堪稱孝矣。”為政也是這樣,一開始不熟悉情況,需要一段時光的觀察,之後辦法才華有所興。

這是一部可能媲美《史記》的史學鴻著。千百年來,多少帝王賢臣、鴻儒大家都頻頻為其作注,足見其在史學界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家都來看看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