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巴金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6W

我們從優質的文學作品中得到啟發之後,需要記錄在讀後感中,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看完書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及時寫好詳細的讀後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生》巴金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生》巴金讀後感5篇

《生》巴金讀後感篇1

?家》這部小説是巴金為他的哥哥寫的,並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覺新的原形,懦弱和無奈,但他哥哥三十幾歲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愛過一個少女但父親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去和另一個女人結婚。他愛他的妻子,但終因別人的鬼話不得不把待產的孕婦送到城外荒涼的地方,忍受着這一切不義的行為。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淵邊,但就是不願意去走另一條新的路,只顧着向深淵走去,這和覺新是一模一樣的。而覺新是這部小説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説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説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鬱寡歡而死。

雖然他哥哥是這樣的不願意死,因為他寫了三次遺書,又撕了三次,但終於寫了第四次,字裏行間控訴着“我不想死”,但終究還是走進了深淵。與覺新一樣,覺新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最後在壓迫下痛苦的死去。

而小説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説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覺慧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進行的鬥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最後,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鐘。

此外《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其實,巴金寫覺新、覺民、覺慧是想體現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寫梅琴、瑞玉、鳴風,也是想體現那個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樣的約束和封建。鳴風倒沒什麼原形,只是靈感來自於巴金家後來一個叫翠環的丫頭,寄飯在他們家,當有一個遠房親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嚴詞拒絕,後來她快樂的嫁給一個農夫,雖然很貧窮,但只有無價的快樂和幸福。鳴風是從這迸發出的靈感從而塑造了這人物,由於封建禮節約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悲劇,也是美好的結局,沒有屈服,而是自已選擇歸宿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個年代來説。而最後出嫁的婉兒,也是這場悲劇是一個替代品。

可以説這整本書説的都是一個家庭悲劇,一個被封建禮教約束的悲劇。

《生》巴金讀後感篇2

?秋》的情節安排明顯比《春》緊湊許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潮迭起。現在想來,《春》更像是一個過渡,花了大筆墨講淑英覺醒到出走的過程。沒想到的是,讀《家》時最喜歡的覺慧,隨着《家》的完結,竟再也沒出現過,當起了隱形人。倒是覺民的個性越來越鮮活,淑華也越來越討人喜歡。

巴金在序中提到自己寫《秋》寫哭了,本打算安排覺新自殺,拆開覺民和琴,讓覺民被捕。但是,温暖的友情讓他放棄了灰色結局。確實,結局不壞,在覺新給覺慧和淑英的兩封信中平靜又意味深長地結束了。那兩封信又讀得我小小感動。

剛讀罷賣公館分家的高潮,一面歎惋一個大家庭的沒落一面期待着覺新等兄妹的新生活,作者卻讓故事戛然而止。“親愛的讀者,你們應該想到,生命本身就是不會完的。那些有着豐富的(充實的)生命力的人會活得長久,而且能夠做出許多許多的事情來。”其實關於搬家之後的一些近況,在覺新的信中作出了簡單的交代。讀《秋》正讀得酣暢淋漓之時,卻被作者突如其來的尾聲搞得意猶未盡。這種感覺就像,心情激動精神緊張地看完《秋》,抬頭看看窗外,風輕雲淡,誰曾想到昨日大雨瓢潑。還沉浸在淑華覺民一場場“目無尊長”的抨擊中,讀來大快人心!還無奈着淑貞的跳井、枚表弟的病逝,又想起瑞珏、梅、蕙等一個個年輕生命被封建禮教摧殘致死,真有點憤憤不平。當覺新終於説出“我辦不到”的時候,着實欣慰了下!

現在的我和覺新差不多一個歲數了,我想若是再早些年看《春》《秋》,心情會更激動吧!讀《家》的時候比覺民覺慧小一點,也正好在一個叛逆期,於是當時對覺慧敢於反抗的精神非常欣賞。讀罷《秋》,發現自己真是越來越覺新了……同時也喚醒了曾經那個叛逆、憤世嫉俗,有夢想有實際行動去追求夢想的那個我。雖然現在的我也是帶點叛逆,厭世惡俗的,卻已不再那麼鋒芒畢露了。至於夢想麼,漸漸淪為幻想了~

《生》巴金讀後感篇3

讀完整本書給我的感受很豐富。

首先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生活社會生態原來是這樣的,其實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我們以前讀過的很類似,但是在同樣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卻有着很不一樣的社會生態。

因為在川蜀地,思想上的浪潮還沒能很深入影響到這些地方,所以當地接觸到新思想往往是進度很慢的一個地方。

第二個,其實更多的就是對於人物的這些感覺了。

嗯,其實都很老套。一些思維或者説是一些昇華起來的內容,其實就是都是我們以前司空見慣的一些理論,我都能夠很好的理解。

在開頭我就説過,作為讀者,這本小説給我帶來的體驗感很好,讓人讀起來就沒有那麼枯燥。

這種要衝破舊社會的牢籠,要去衝破這些時代的掣肘,大部分那個時代的小説情節都有所體現,比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都一直在説這個事情。

哪一個積極向上的小人物不都是在終其一生地衝破時代牢籠?

當然在合適的故事背景下,這樣的人物都是值得歌頌和學習的,因為他們都會有值得我們去汲取的力量。

可是我們的一生實在太短,我們的目的真的不是要去追求別人眼裏的不一般就能取悦自己,而找到最珍貴的自己的價值,已經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也許我讀書的境界還不夠高,難免總是把作者的許多描述當作是刻意安排的故事情節,其實往往未必如此。

但是作為讀者的我,還是十分感謝巴金先生塑造了這麼生動的人物角色,能讓人在當今這樣的時代下,讀到這麼有力量的故事。

《生》巴金讀後感篇4

激情,熱情,是人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巴金説:“我不是用文學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打動讀者,鼓舞他前進。”巴金在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經歷,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和薰陶,為他愛憎分明,感情豐富的性格特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隨着年齡的增長,巴金看清了大家庭內部的種種矛盾愈演愈烈。長輩的專橫,各種人的無恥和罪惡一幕幕的表演着。看到他所親近的一些青年,特別是女子,遭受禮教的凌遲和折磨,使他格外痛心。處於長房長孫地位,性格軟弱的大哥協助家族掌管家務,然而他卻常常屈服於長輩的壓力,忍受着非難和攻擊,由於祖父反對送子女進新學校,巴金失去了進中學的機會。只能在家中跟着表哥學英語。現實像沉重的石塊,壓制着渴望發展的巴金。他對自己所處的大家庭充滿了厭惡,乃至憎恨的情緒,他恨"上人"的虛偽與做作,恨封建家庭的專制與殘暴,恨耳聞目睹的壓迫,欺凌與不義,恨一切惡勢力和不合理的現象。因為它們摧殘着愛,阻礙着愛的實現。

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巴金創作了《激流三部曲》的開篇——《家》。

巴金一再宣稱,是過去的生活“逼”他拿起筆來。巴金在談到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成功時,説:“倘使我沒有在封建大家庭生活過十幾年,不曾身受過舊社會的種種痛苦,不曾目睹過人吃人的悲劇,倘使我對剝削人,壓迫人的制度並不深惡痛絕,對真誠,純潔的青年男女並未無熱愛,那麼我決不會寫《家》,《春》,《秋》那樣的書。”

巴金曾説:“我把我大哥作為小説的一個主人公,他是《家》裏面兩個真實人物中的一個。”“覺新是我的大哥,他是我一生愛得最多的人。”

時至今日,幾十年後,巴金仍深深懷念着他的大哥,認為“覺新不能見到今天的陽光,不能使得年輕的生命發出一點點光和熱,確是一件使我非常痛心的事。”“他三十多年的生活,那是一部多麼慘痛的歷史啊!(《家》附錄一《呈現給一個人》初版代序)”

可以説,巴金創作《家》,是因為目睹無數年輕可愛的生命橫遭摧殘,他的心因為愛憐而痛苦,“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是流着淚寫的。

《生》巴金讀後感篇5

這兩天都在看巴金的《家》,沒事翻來看看,也摘抄了不少。説來慚愧,要不是今天要寫讀後感,可能這本書還得再陪我幾天。為了這篇讀後感,我可是煞費苦心,早上老早起來了,剛睜開第一隻眼就開始看了,還有半本呢,今天必須完成。

言歸正傳,《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我看的第一部巴金的書。總的來講,本書還是挺具有特色的。

?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然而,他們所走的人生道路有所不同。

小説中的人物有許多,其中有的及其專橫,高老太爺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高老太爺是巴金筆下個性鮮明,內涵豐富複雜而又富於立體感的封建家庭統治者形象。他可以隨意給人定罪,胡作非為。他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和封建道德的化身,是典型的封建勢力的捍衞者。

小説自來就由矛盾構成,和高老太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具有時代特徵的青年。覺慧是作者竭力塑造的形象。巴金在他的序中這樣寫到:“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同時,他敢於反抗,並且最終衝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乘着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巴金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一個動盪的社會。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有些人選擇了固守,然而大部分人,選擇了順着時代潮流的方向。封建社會是黑暗的,所以書中閃耀着的青春的色彩,自然成了一個亮點。

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為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迸發出應有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