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談美》讀書心得範本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1W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朱光潛《談美》讀書心得範本,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朱光潛《談美》讀書心得範本

朱光潛《談美》讀書心得範本1

  很久之前我就對朱先生的這本《談美》有所耳聞,因為種種緣故,一直無緣拜讀。直至近來,耐不住友人的強烈推薦,將早以束之高閣的此書翻找出來,拂去封皮上的塵埃,細細品讀。讀罷,帶給我深深的震撼和回味悠長的思索。

  談美,究竟何為美?美是一種主觀意向,是一種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來進行欣賞。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講的,談美的主要目的在於研究如何"免俗"。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作為在凡塵俗世中沉浮的我們,沒有多少人能夠真真正正地做到"免俗",但我們卻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研究美,追求美的過程中,領略到些許"免俗"的樂趣。

  這也正是我一直苦苦所追求的:在玩味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片自然風景時能夠領略到一種樂趣,知曉什麼樣的經驗才是美的,然後再把美的態度推到人生世相,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讓人生美感化、藝術化。

  藝術都是情感的流露。美,是經過人情化的,個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個人所得於鬆、山、水的也不一致。美景於心,是經過藝術化的自然,得益於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藝術作品中的情感和載體相互融合,產生一個完整的境界。美,就在這情感的綜合中迸發出來。超以象外,得其環中。藝術家們透過他的所看,將他的所想轉化成意象,融合於他的作品之中。

  觀賞者則通過藝術家的作品,透過其物象,將其感受的意象翻譯出來,從而感受到藝術家通過他的作品想要傳達的感情,再結合觀賞者自身的情感與經歷,進而引發出強烈的共鳴,達到一種與藝術創造者在精神上相互交流的境界。

  藝術家所要傳達的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就是作品的神韻風骨。這也是一個藝術作品的靈魂。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在風骨神韻。孔夫子自道修養經驗有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道德家的極境,也是藝術家的極境。

  "從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往往又不能"從心所欲"。藝術家都要能打破這個矛盾,遵循藝術的形式而能脱化藝術的形式,行雲流水,自成一派,猶如戴着鐐銬跳舞,卻依然能使觀賞者感受到舞的靈動和灑脱。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所講的,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之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每天在俗世中生活,目之所見,迷於五光十色;耳之所聞,亂乎五音六律。我們的追求,我們的想法都被世間的繁雜,世間的奢華,世間的迷亂所誘惑。

  有出世精神的人會把遮蔽在自己眼前的這些俗世的誘惑都超越過去,抱着這種"出世"的精神,才能看到更高遠的理想,才能夠"望盡天涯路"。這種出世的,"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使他們把所作的學問和事業當成一件藝術品來看待,只求滿足於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計較於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自於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離開藝術便無所謂人生。

  完美的生活,大到進退取與,小到聲音笑貌,都是美好人格的體現,如水行山谷之中,行於其所不得不行,止於其不得不止般的恰到好處,完整、自然而又和諧。

  人生之路,猶如靈魂在一段段藝術作品中冒險的旅途。你讀過的每一本書,走過的每一里路,經歷過的每一件事都會在你的身上形成印記,在你的舉手投足之間不經意的流露出來,默默地展現出你人生中的每一段冒險。

  人生之路亦是尋美之路,慢慢走,欣賞啊!

朱光潛《談美》讀書心得範本2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座平凡的山,一個看似糊塗不識廬山的詩人,卻就在這種糊塗之中見出了廬山真正的美。蘇軾不似你,你遠望廬山,望廬山之高峻,只説它的路途艱險,難以行走。你遠望廬山,望廬山之富饒,只説它的資源豐富,你更望了廬山之雲的如夢如幻,卻只淺談談你望不見山頂而苦惱。若人人皆是如此,美何在?

  一棵老古鬆,在伐木者的眼下,砍掉它獲取利益便是它的歸宿。在科學家的眼下,分析,解析它的成分,瞭解它的種類便是它繼續存活的理由和價值。然而終是有像蘇軾這樣的藝術家們,他們靜靜望着這棵樹,不去想它的價值有多大,只是默默欣賞着它的每片葉兒,每段枝條,看它們的美與獨特。他們僅僅是欣賞着這棵樹的美,無所為而為似的看着它,漸漸沉浸在美的世界裏,與樹竟如同合二為一,看着樹的他們,彷彿正在被樹望着。

  而社會如同是大河流水,人不往前遊,就會被生活推着走,於是你自然的將事物的實用性和它對你的意義放在了第一位,又因此而談着這個社會是多麼不公平,更是天天想着錢是多麼可貴,於是,你心如磐石,從外面打不開,從裏面又是無法掙脱束縛,終究是打不開心扉,怎麼能裝得下真、善、美呢?你把實用性放在了第一位,有所為而為的去做每件事,最終卻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於是你認了,認了困難是大山,挖不走,也推不動。然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你淡然了,你忘了這座山本應擁有的美麗,而是以仇視的目光望着它,只認為它擋了你的去路,卻忽略了困難背後對你的幫助,你並未用欣賞的眼光去細細品味這座山,自然意識不到它的美,更想不到困難的源頭就是你心中的怨念和對成功極度的渴望,最終錯過了登上山頂,一覽山頂美景,獲得成功的機會,豈不見笑於世人!

  對於成功過分的渴望,對於一件事物給你有所為而為的想法終究會矇蔽你的雙眼,讓你心生浮躁,你敢於嘗試的初衷終被扭曲。於是在看似困難而不困難的境遇之下,你怕了,於是你問路在何方,同時你卻早已被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於是這是你急了,思想一片混亂,最終你敗了。也許就缺少那麼一點的心靜,就成功了。在你急問路在何方時,你是否還想起過一路美在何方?也許它早已被你拋在腦後了。

  困難似山卻不是山,只需要你多一點美的眼光,多一點角度的變換,它會化作輕煙。而美似山上的樹,山下的你遠望着山上的樹,是否在那不經意之間,山上的樹正默默望着山下的你。

朱光潛《談美》讀書心得範本3

  本以為《談美》會是一本結構鬆散的散文集,卻沒想到朱光潛先生可以把這麼抽象的概念用以類似一篇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的論文形式呈現出來,且語言通俗易懂,對初涉美學的讀者來説十分友好,即便如此,卻依然能感受到文字背後作者深厚的美學、文學、歷史和哲學功底。

  朱先生先是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對古鬆的態度引出了美感的特點,接着指出想要發現美,就必須要和實際的人生保持一定距離,畢竟太熟悉的事物是很難產生美的。之後又對美感與快感進行了區分: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快感則起於實際要求的滿足。接下來還對其他關於美的問題進行了論述。但其實全書最打動我的就是一句話,而這句話回答了困惑我很久的一個問題——人類為什麼需要藝術?朱先生的答案是:“藝術本來就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藝術的最高目的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們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之藝術呢?”

  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態,或許就是對不完美的遺憾和對完美的嚮往,讓人類有了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總是會對美麗的事物發出讚歎。人不可能永生,但是一幅好畫、一幅好字、一本好書卻可能流傳千百年。人類喜歡音樂書畫、熱愛創作,或許都是為了撫慰不安的靈魂,能在藝術中找到一份平靜,來以此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缺憾的方法。“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所以,儘量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無生趣的牢籠,不要去過度追求快感,慢點走,可能反而會更快活出屬於自己的藝術人生。

朱光潛《談美》讀書心得範本4

  最近又重讀了美學大師朱光潛的《談美》一書,跟上次讀起來感覺又有很大不同,收穫良多。這或許正是經典書籍的魅力所在:除了百看不厭,還能讓人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談美》開篇舉例了三種人對一顆古鬆的不同態度。一位木材商,一位植物學家,一位畫家,三人同時來看一顆古鬆。三人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古鬆,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木材商難掩商人習性,只用木材價值來審視古鬆;植物學家知覺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春的顯花植物;畫家卻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

  同樣的一棵古鬆,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形象都是個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觀照。古鬆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即便是極客觀存在的美,也要通過審美(主觀)的眼睛才能見到。我不由得想起那句懷才不遇的老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再優秀的設計作品也得同樣有眼光的業主才能欣賞和認可呀(笑)。

  説回上面的三種觀點,作者認為分別代表了實用性、科學性和美感性三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

  先説實用的態度,做人首先要維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講究如何利用環境。“環境”對於生活有些有益,有些有害,有些不關痛癢。於是我們對於他們就有了愛惡的情感。這就是實用的態度。實用的態度起於實用的知覺,實用的知覺起於經驗。

  科學的態度則不然。它純粹是客觀的,理論的。就是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專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探索真理。科學的態度源於公式、數據和理論。

  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質。所以美感的態度,是注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也就是偏重直覺的心理活動。

  我突然聯想到,書中所説的三種態度這不就是設計裝修中的三方參與者的心理活動嘛。我們不妨將這三種態度代入裝修工作中來看。

  實用性——業主方。

  什麼是實用性呢,具體來説,比如衞生間地磚是否防滑(安全第一)、廚房牆地磚好不好打理(衞生第二)、開關位置合不合理(再也不用石頭剪刀布老虎棒子雞決定誰關燈)、不同位置燈光明暗設置得好不好(起夜開燈晃瞎眼)、門窗開扇方向合不合適、櫥櫃高度會不會影響操作(不下廚理由±1)等等。

  綜合整個裝修週期來講,絕大部分的業主最為關心的還是裝修實不實用,畢竟他們才是房屋的最終的使用者,實用與否決定了他們對裝修工作的蓋棺定論。

  科學性——項目經理。

  天馬行空的設計方案如何實現(還能這樣做?!不要錢的嗎),裝修成本和裝修質量該怎麼權衡(缺錢or缺德),施工工藝的選擇與改進等等等等,事無鉅細都需要科學、嚴謹的態度才能做出最為合理的決策。

  美感性——設計師。

  優秀的設計師往往都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他們專注於建築物本身的形象,往往會先大膽構思一種或幾種最能展現建築美的方案,自我欣賞不能自拔(大霧),再結合業主的要求,從實用性和科學性出發,在滿足實用功能和可行性的基礎上追求整體居家環境的美觀性,從而將家居生活感化,達到功能性、科學性和美感性的和諧統一。(畢竟連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更何況裝修設計呢)

  我們常説藝術(或者美)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可見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和高度,才能產生美感,而在美感方面保持洞察力正是設計師的基本素養。

  所以,在滿足功能和成本要求的情況下,希望業主朋友能夠更多地採納設計師的意見,向光潛先生所説的“不令人俗”的境界再靠近一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