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類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29K

我們在寫讀後感的時候,一定要寫明自己的觀點,通過讀後感可以加深我們對作品的理解,經常閲讀書籍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好的途徑,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傳記類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傳記類讀後感8篇

傳記類讀後感篇1

讀完這本名人傳記,我被三位主人翁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他們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同各種困難作鬥爭,最後終於成就了一生的光榮,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文化和精神財富。

現在我們生活在衣食無憂的社會裏,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人生沒有那些偉大的人艱辛坎坷。每天除了上班,看看電視,玩玩電腦,好像就無所事事,無事可幹,一天一天就這樣過着像白開水似的生活。人終歸是要有信仰的,不然和動物有什麼區別,孟子不也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嗎?但是時代不同啦!現在不同於戰亂年代,國家內憂外患,物質生活極度貧乏,救國救民的信念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輩,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的就是現在的太平社會。如今和平是世界潮流的主旋律,中國曆經改革開放30多年,成績世界矚目,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我們就是要充分享受改革開放帶個老百姓的實惠。但在享受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忘掉那份責任。我個人覺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幹好本職工作,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對我身邊的人負責,把自己的小家過好,自己小家都過不好,還奢談什麼別的呢?

我們在單位裏都從事着一份這樣或那樣的工作,我們應該認真負責的把各項工作做好,保質保量,你這就是在做貢獻,你如果馬馬虎虎造成質量事故產生廢品,你就對不起工資。我們在家裏管教孩子,要愛在心裏,嚴在外邊,不要過分溺愛孩子,要多跟他講講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始終不斷地修正他人生道路的方向。總聽老人説從小要吃苦,現在才明白,正因為吃了苦,才會珍惜眼前的甜蜜生活,但現在的孩子太辛福了,都不知道幸福的滋味了,這就要求我們家長要經常提醒他,督促他。這樣孩子才能常常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接人待物,用善心對待身邊的任何事。

我們沒有那些偉人驚天動地的人生軌跡,也沒有那些名人命運多桀的坎坷經歷,但是我們不後悔人生如此平凡,敬畏生命,殊途同歸,因為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道特別絢麗的彩虹!

傳記類讀後感篇2

貝多芬自幼獲得神童的美譽是跟他的父親還有自己勤奮分不開的。帶着對音樂的追尋與自信,貝多芬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當莫扎特第一次聽到他演奏時就預言,有朝一日,他會震動全世界。他是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傑出的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終生未婚,但愛情的火焰從未在他心中熄滅。那首獻給愛麗絲就是貝多芬,題獻給特蕾斯馬爾法蒂的小曲,他曾經認真考慮要向她求婚。月光鳴奏曲是貝多芬寫給女伯爵朱莉婭圭霞爾蒂的作品,圭霞爾蒂在十六歲時成了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曾經這樣回憶貝多芬:非常醜陋,但又十分高貴,擁有優雅的情感和修養。讀懂了貝多芬的憂傷,誰能懂貝多芬的浪漫,貝多芬小提琴獨奏曲f大調浪漫曲,g大調浪漫曲。32歲的貝多芬來到位於維也納郊區的海利根施塔特休養,他耳疾越來越嚴重甚至聽不到,近在咫尺的教堂鐘聲和牧人的笛聲貝多芬都聽不到。貝多芬覺得自己很快將告別這個有聲世界,成為一個徹底失聰者。在來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後,貝多芬感到無比絕望,他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們交代後事。1827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辭世,2萬餘名當地市民參加了他的葬禮,當局不得不出動軍隊維持秩序。

是這樣,德國文化課上看了貝多芬的紀錄片,概述一下是這樣:貝多芬是個矮子,但是是音樂天才,少年時期好不容易有了去維也納進修的機會,還見到了莫扎特,正當前程似錦的時候,最愛他的母親病逝,他被迫回到故鄉,丟失學業還要贍養酒鬼父親和兩個兄弟,於是在樂團打工,開始了自己的晉升之路。他一直偽裝自己是貴族,自卑又自信地以自己的演奏技巧取勝,青年時期,他愛上了一個貴族女孩,女孩因為看不起他的出身而後嫁給了一個伯爵,貝多芬心痛欲絕,轉而給自己的弟弟寫信。創作之路繼續之時,他開始出現了耳聾的症狀,人們都勸説他不要再繼續演奏,因為他已經無法分辨自己的音準。他會把頭貼到鋼琴琴鍵邊好能辨認。後來到療養院去修養,泡温泉,在耳朵裏插大喇叭,但都無濟於事,他能看到教堂的鐘卻無法聽見鐘聲。

講不下去了!總而言之,貝多芬讓我覺得,專心於物是有股令人着魔的能量的,而在我的世界觀裏,無論是被世人嘲諷、被愛人拋棄,挑戰生理上的極限,暫時都不會讓我停止發散這股力量,所以意味着一旦我也拽住這樣的一角,可能難以產生遏制它的力量,讓我感到很惶恐。

?名人傳》生動地刻畫了托爾斯泰、米開朗基羅、貝多芬這些名人。

羅蘭創作的傳記,就寫作手法來説,有它非凡的獨到之處,它的創作著作也是藝術作品。《名人傳》中的每一個作品,羅蘭都用了大量的真實的資料,幾乎每一頁都有腳註和引文之類的東西。在熱烈期望自己的作品能為

現實生活服務的同時,羅蘭仍一絲不苟地遵循着歷史的真實,為了對抗所謂“羅馬化傳記”的作家們,羅蘭避免虛構甚至不允許有半點的虛構。他這樣做並不是死搬教條、拘泥細節,而恰恰是為了每一個偉大人物的肖像能以

獨特的真實面貌出現在讀者面前。

此處,為了真實的向世人展示這三位大師不朽的一生,作者沒有拘泥於對人物生平的表述,也沒有一般性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直接打開心靈的大門,以感人肺腑的筆寫出了他們的情懷。

?名人傳》是一本心靈的好書!

在一個烈日炎炎的午後,我讀完了一本飽含激情的作品—《名人傳》。這本書由《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書中的三位主人公是人類歷史上不同時代最富天才的偉大人物。作者用感人肺腑的筆墨,描繪了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曲折而偉大的一生,展現了他們敢於直面黑暗、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以及在抗爭中爆發出來的生命激情。

貝多芬在青年時代雙耳就失聰了,處於貧窮、孤獨、不幸之中,但是他以頑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不向厄運低頭。雖然命運帶給他的是苦難,但他卻將苦難鑄成快樂的樂曲,永存於世。米開朗琪羅一生遭受歷任教皇差遣,始終處於超負荷的工作之中。他的創作伴隨着貧困、疾病、勞累、仇人離間、親人薄情寡義……

然而,他沒有放棄努力,用血淚創作出了不朽的傳世佳作。最終,米開朗琪羅取得了成功,他的作品已成為西方美術歷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峯。托爾斯泰隨人家境優裕,但他一直牽掛在受苦難的民眾。他甘願放棄自己的一切,衝破世間束縛,用生命去追尋信念、真理和正義,可謂“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傳記類讀後感篇3

?達爾文傳》的作者歐文·斯通再現了達爾文執着嚴謹同時又充滿浪漫刺激的科學探險活動,其中不乏有對達爾文許多奇妙有趣的經典回顧,對這位長眠於西敏寺中的一代偉人的內心世界及其情感生活也作了細緻的描寫。書中清晰地描寫了他所想做的事以及如何去做成的過程,尤其收集材料與觀察事實的勤懇精神,充分展現了達爾文超乎常人的敏鋭判斷力及識別力,影響了許多科學家的信仰。

?達爾文傳》是一部“小説化傳記”,即用小説的體裁和手法寫成的傳記,通過豐富的生活細節、人物對話和人物的心理活動把傳主刻畫得有血有肉。當然,作家歐文·斯通的想象和虛構是以傳主生平經歷為基礎的,所以能讓讀者更直觀地瞭解傳主。

我在歐文·斯通的筆下看到了一個對自己熱愛的事物絕不放棄,對他人的批判和否定能夠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對真理的追求絕不畏葸和放棄的達爾文。而最令我敬佩的是他對工作的熱情和恆心,這與他熱愛大自然的本性是分不開的。他研究植物和動物時,身在其中往往是自己的健康安全受到傷害也全然不知。要不是他對自然知識的孜孜不倦追求和對研究的興趣和恆心,哪裏有《物種起源》這本驚世之作?

但我認為他最終能真正地在學術界上成功,最主要的是他有磐石般的堅持和恆心。他費盡心血創出《物種起源》後並發表後,卻不完全被學者理解並支持。那些反對他的學者,不停地對他攻擊,説諷刺的言語打擊他的觀點,就連過去某個時候曾經是達爾文的老師的地質學家塞治威克也對他作出尖鋭的批評。雖然因老師的不理解而倍感痛心,但只是在給愛沙·葛雷的信中提到“可憐的老塞治威克對《物種起源》發出的狂怒”時説:“我永遠不能相信宗教裁判者會是一個好人;但是現在我知道了,一個人可以火燒另一個人,同時又可以有一顆象塞治威克那種又慈善又高貴的心。”時發出憤慨。他並沒有因此而懷疑自己,更沒有放棄“自然選擇”的真理。而是更堅韌地跟他們鬥爭下來證明自己。

相比之下,如今的科學技術仍較薄弱的中國的科研人員最缺乏的就是這種對正確的事抱有堅定信念的科研人員。

2011年9月23日,81歲的中國藥理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因發明治療瘧疾的特效青蒿素,登上2011年度拉斯克臨牀醫學獎的領獎台,這裏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獎項。這個“無博士,無海外留學背景,無三院兩市頭銜”的“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在中國無數科研人員和院士博士一大堆的背景下成功,這值得我們深思。

她的一鳴驚人與她幾十年如一日地工作是分不開的,有人説:“優秀只有在你追求知識全面時才跟上。”科技學術研究也是如此,只有當你把一項事業當成你感興趣的事物,並能為它忘記所有、付出所有,真真正正地瞭解它時,這項事業才不知不覺被你做成。其次,近年來,從學生到老師,教授到院士,抄襲醜聞層出不窮。學生做作業抄,老師做報告也抄,學者做論文更是抄,全社會形成一種左拼右湊的壞現象。因此導致研究千篇一律,毫無創新,得過且過的社會風氣,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如此多科研人員卻抵不過一個屠呦呦的原因。

因此,作為一個有理想抱負的中國青年,要想活得不那麼失敗,我們必先要有獨到見地和觀點,不要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更不要啃前人遺下來的殘渣,像達爾文那樣對自己的成果和發現要執有堅持真理的態度。我們要保護好真理之花,即使全世界反對你,自己也要支持自己,因為創新和成功的果實往往就是這樣掉落。

傳記類讀後感篇4

牛頓——多麼熟悉的名字,從我記事起,這個名字不知聽過多少遍!但對他的一生事蹟,我只能從課本中零星獲知些,瞭解不深。暑假我讀了傳記性《牛頓傳》一書,使我深深地瞭解了偉大科學家牛頓的光輝一生。

他發現潮汐的規律,證明了月亮和太陽的引力造成了地球上的海洋潮汐,從而為人類認識和利用潮汐奠定了基礎;他創立了微積分學,為近代自然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數學工具;他分解了白光;他總結出機械運動的三個基本定律,建立了古典力學體系,為解決繁多的機械運動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天體學理論體系,把天上的世界與地上的世界同一起來,使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又大大的加深了一步......

牛頓燦爛而光輝的一生,我們從心裏崇拜、仰慕,他對人類科學的貢獻激勵着我們,是我們努力學習、創新的動力。然而在這些輝煌成績的背後,牛頓的付出又有多少人知道。

通過牛頓晚年的一些有趣的經歷、故事發人深省。曾經有為哲學家拜訪牛頓,説:“我實在看不懂您所寫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可我又很想看懂,請您給我開個書目,我讀了這些書後就能理解着些複雜的原理,也許能看懂您的書了。”牛頓痛快的答應了,抽出幾張紙開始寫起來,哲學家很高興,他站起來,從牛頓肩後看去,只見牛頓寫完了一頁又一頁,這個書單還沒開完,看着書名,從古希臘到古羅馬,從波蘭、德意志、法國到英國......書目之多,內容之艱深,哲學家嚇了一跳,嘟囔着:“行了,謝謝您,我光看這個書單就要大半輩子了。”最終這為哲學家沒按書單讀書當然也沒有讀懂《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

通過這個簡單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牛頓偉大發明後面的付出與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為世界奉獻了什麼,世界也會給你豐厚的回報。

通過這本書,我看到了這個天才科學家是如何像天才一樣思考,像天才一樣工作和像天才一樣生活,我們雖然不是天才,可我們同樣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勤奮耕耘,相信收穫也不會少。

傳記類讀後感篇5

在每一人光鮮的背後,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

——題記

愛因斯坦是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也實現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人們稱他為“科學的巨人”。1879年3月14日在德國的一個名 叫 烏爾姆的小城裏,降臨了一個小生命,父母給他取名叫阿爾法特。愛因斯坦。可是沒過多久、父母發現比他小兩歲的妹開始與鄰居交流了、而愛因斯坦還是笨頭笨腦的模樣、説話也支支吾吾己經對他很失望了。

該上學了、愛因斯坦的父母着急了,直到他十歲時才送他上學、老師見他笨頭笨腦的模樣便給他起了一個外號:笨孩子。在一次工藝課上,老師拿着一個不像樣的凳子説,也許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更難看的凳子了。可愛因斯坦又拿出兩個更不像樣的凳子説,這個總比前兩個好多了。

後來愛因斯坦慢慢長大了、他廢寢忘食閲讀了大量書籍、通過不懈努力,寫出了9000字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昔日被人稱為笨小孩的愛因斯坦,經過艱苦的努力和孜孜不倦的學習、終於成了最偉大的科學巨人。

讀完愛因斯坦的故事後,我深切地感受到“命運不是任何人能決定的,而是靠自己去創造的。”愛因斯坦用自己的大腦細胞,和自己那一雙勤勞的手創造了自己那不平凡的命運,那偉大的命運。

同時愛因斯坦也告訴我們了一個道理:“只要我們努力了,就可以成功;只要我們盡力了,就是最棒的。”

傳記類讀後感篇6

世上有許許多多轟動全球的名人,他們的成就使人敬仰,

然而,真正在各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並且感動人們的“名人”又有多少?這樣一數,真正震驚世界並震撼人心的名人就大大減少了。

?名人傳記》中的名人大多數都是出身貧寒、在逆境中成長的,他們的堅強是在困境中培養的,比起別的出身高貴、從小嬌生慣養好的同齡人,他們在面對困難是更堅強、更有鬥志,在面對挑戰時更加有衝勁,在開創事業時更容易成功。他們由於從小在逆境中成長,在克服困難、與命運作鬥爭的同時也會愈發對未來的光明日子充滿希望,為此去奮鬥。

幾乎每一個名人都是經歷了風風雨雨才走到成功的,他們有的是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有的則是要面對身體上的殘缺,而有的就是家庭的不幸……

重重困難,卻始終沒有打倒他們,因為他們有一股韌勁,他們堅強不屈,他們始終懷着“光明將要來臨”的希望。

給我最大觸動的名人是海倫•凱勒。

本來天資聰穎的她,可以享受這其樂融融、趣妙無窮的世界,感受所有人的愛,但不幸的是,她發了一場高燒,以至於失去了聽覺與視覺,與有聲有色的世界完全隔絕。然而,就在她最需要幫助卻最無助的時候,安妮•沙利文老師出現了,從此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海倫•凱勒成了世界上的一個奇蹟,成了震驚世界並感動人們的名人。

與她對比,我感到慚愧。

我也曾經遭受過逆境,可是我卻沒有勇敢面對。

我在困難面前退縮,我自暴自棄,甚至曾想過放棄學業,可是媽媽一直陪伴着我走過那段艱辛歲月,使我在逆境中得到真正成長。

其實名人也是一個平凡人,他們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在面對困難、艱苦時有着與一般人不同的心態、在追求自己所熱愛的事業時的所表現出非凡的執着精神罷了。

只要擁有一顆永不放棄、執着追求直到成功的心,你也會成為名人!

傳記類讀後感篇7

一放暑假,媽媽就送給我一本名叫《牛頓》的書。媽媽説:“希望你像牛頓一樣有一顆好學上進的心。”牛頓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牛頓從一個不愛讀書的孩子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的故事。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第三章和第八章。第三章寫的是牛頓從小不愛讀書,12歲時,牛頓的玩具被一個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的同學故意摔壞了,牛頓下定決心在功課上超過他,從此以後,牛頓上課認真聽講,專心思考,虛心請教,成績突飛猛進。牛頓從小就有股不服輸的精神,為他以後的成就打下了基礎。

第八章説的是,一個賣衣服的生意人發明了顯微鏡,但皇家學會的會員們不信任他,可牛頓卻堅持幫他加入了皇家學會。這事説明牛頓雖然學識廣,可他並不是那種清高看不起人的人,面對那些對科學作出貢獻的人,他是十分尊敬的。

好學的心就是不怕重重困難,認真鑽研,勤學好問,對別人不會有看不起的意思。所以我們就要像牛頓名言所説的那樣:聰明的人之所以不會成功,是由於他們缺乏堅韌的毅力。遇到任何事,不要向困難屈服。

傳記類讀後感篇8

居里夫人,一個感動了全世界得名字。她樸實得身影,深深地被一代又一代得人們所銘記;她激人奮進得故事,也被人們一遍又一遍地傳頌。

居里夫人出生時,她得祖國波蘭正遭受沙俄鐵蹄得蹂躪。知識分子得家庭背景,賦予了她良好得修養和強烈得民族責任感,當然也將知識精英得聰慧和堅韌毫無保留地遺傳給了她。開明和藹得雙親和五個孩子組成了一個其樂融融得大家庭。儘管沙俄施行嚴厲得殖民統治,但身為小妹得她,還是幸福地度過了短暫得童年時光。

斯可羅多夫斯基夫婦得教育方式很值得我們今人借鑑。他們從未對孩子進行過什麼“啟蒙”,而是放開手腳,讓他們自由玩耍,去盡情地擁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時代埋下得種子。父親雖然是一名頗有才華得理科教師,卻從未刻意引導過孩子得興趣,他甚至不讓小瑪妮雅過早地接觸理科書籍,好讓她在上學後能夠全面地涉獵知識,從而逐漸找到志趣所向。當然,他對於孩子們得學業還是非常關心,並且要求嚴格得。至於母親,則做出了巨大得犧牲,放棄了女校長得職務,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子。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得情況下,她仍舊若無其事地操持家務,不遺餘力地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輕鬆愉快得家庭氛圍,不讓年幼得他們過早地承受心理負擔。由此,我看到了家庭得意義所在,它不僅是每個人成長得天堂,更是一個塑造人得殿堂。

後來,為了給姐姐籌措學費,年少得居里夫人飽嘗了世態炎涼。十七歲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離鄉,去外省當家庭教師,一當就是六年。這六年寄人籬下得生活,讓她逐漸意識到了社會得複雜,人性得複雜。失戀得痛苦經歷,更教會她該如何選擇終生伴侶,如何從本質上去認識一個人,透析一個人。這六年得磨難也教會了她如何面對挫折,使她在後來得實驗中敗而不餒,在經歷了風風雨雨後見到了繽紛得彩虹。

而居里夫婦得結合更是兩顆高尚心靈得碰撞。這碰撞迸發出耀眼得人性光輝。在生活上,他們幾乎毫無要求。但在這兩名學者,對待科學研究卻是異常嚴謹,鍥而不捨,孜孜不倦得。在他們心中,科學是最神聖得,是屬於全人類得。“榮譽”和“財富”在他們面前顯得如此渺小而又微不足道。因此,他們無償地將鐳得提煉方法公諸於世並把世界上第一顆純鐳捐獻給了國家,捐獻給了世界。

探求真理沒有捷徑可走,那必將是一條清貧而又寂寞得漫漫長路。若無足夠得毅力,千萬不要輕易涉足。最可怕得事莫過於知難而退,臨陣脱逃,繼而變成一個道貌岸然得偽學者。

不僅僅是對於科學而言,對於世上得所有事情,都是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而在等待收穫得這條漫漫長路上,最重要得就是堅定信心二字。許多人因為一點挫折就打退堂鼓,也有人在失敗了幾次後,就拍拍蹭在衣服上得灰後,搖搖頭,退回去了。殊不知或許成功就僅僅離你是一步之遙,而你不願再走了;或許成功就在你身旁,而你不願側身尋找;或許成功就在你頭上,而你不願抬頭望望。殊不知一切得或許就在你回頭返回得那一刻,灰飛煙滅了。

朋友,不要灰心,不要放棄,成功其實離你只有一步之遙。

熱門標籤